嗜冰成癮 竟是缺鐵性貧血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9歲女子不分季節隨時都想來杯加滿冰塊的手搖飲和冰品,檢查發現是缺鐵性貧血所引發的「異食症」。醫師提醒,長期貧血若是放任不管,嚴重恐引發慢性心衰竭。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吳芝穎表示,缺鐵性貧血是所有貧血疾病中相對常見的,主要原因為「血液流失」和「攝取不足或吸收異常」。前者好發在育齡期婦女或銀髮族,女性因為生理期經血排放定期會流失鐵質;部分長者容易有潰瘍、息肉或腫瘤問題,形成慢性出血。而茹素者或患有乳糜瀉、曾接受胃或小腸繞道切除手術,因鐵質吸收位於小腸,也會影響身體儲鐵量。 輕微貧血通常無症狀,不過當血紅素(正常值女性12以上、男性13以上)不斷下滑僅剩個位數時,會出現喘、疲勞、頭暈、心悸、異食症、不寧腿等表現。其中,異食症是缺鐵性貧血最特別的症狀,發生機率達50%。 吳芝穎說,異食症準確成因尚未有醫學根據,目前推論是缺鐵造成舌頭萎縮腫脹,需要藉由冰塊緩解脹痛感,或是造成腦部病變影響味覺,因此對於冰塊、肥皂等沒有營養價值的物質有著不可抗力的吸引力。 她強調,長期貧血雖然身體已經適應,症狀也比較輕微,容易被忽略治療;若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影響生長發育還有心臟功能,引發慢性心衰竭。在治療上,缺血性貧血大多以口服鐵劑為主,可以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腸胃吸收不良者,建議注射鐵劑;嚴重貧血則改由輸血治療。民眾平常可以攝取適量的深綠色蔬菜、莓果柑橘類、肉類等食物,從食材中獲取鐵質。

Read More

新生兒吸入胎便呼吸衰竭 彰基救回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醫師為男嬰「收涎」,祝福他平安健康長大。(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1名男嬰出生時吸入胎便導致呼吸衰竭、性命垂危,葉克膜團隊介入照護成功救命。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表示,衛福部統計,去年嬰兒死亡率創近14年新高,新生兒死亡率更是近15年最高,而嬰兒死亡率有1/3發生在出生1天內。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孕婦生產時應有新生兒科醫師的備援及產後新生兒的照護與適時的轉診。 新生兒主治醫師蕭建洲表示,新生兒死亡有早產、感染、先天性染色體等因素引起;吸入胎便症候群也是因子之一,且約有千分之2~3的發生率,主要發生在週數大或第1胎。該男嬰因吸入胎便造成呼吸衰竭,地區醫院給予氧氣、插管、呼吸器治療,並轉到彰基兒醫重症團隊接手,在葉克膜等團隊合力照護下,從死神手中逃過一劫。 至於新生兒能否用葉克膜?醫師葉永堃說,只要能找到血管一般都能施以葉克膜。而新生兒股動靜脈尺寸不夠,故以右頸動靜脈植入,該男嬰在4天後順利拔除葉克膜,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於第31天出院。 該男嬰父母26日帶著孩子返院,由醫師為男嬰收涎祝福,祝他平安長大。

Read More

預防血脂 首重均衡健康飲食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心血管疾病長年占據國人10大死因第2名,僅次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中,高血脂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且初期無明顯症狀。據統計,高血脂盛行率在18歲以上國人達2成6,應盡早透過飲食、運動與戒菸戒酒改善。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俊毅表示,血脂肪包含三酸甘油脂、脂肪酸、磷脂質與膽固醇,膽固醇又分為低密度膽固醇(LDL)、高密度膽固醇(HDL)與其他膽固醇,其中又以低密度膽固醇(LDL)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最高。低密度膽固醇(LDL)過高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嚴重會造成血管阻塞。 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高血脂盛行率達百26%,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高血脂。透過定期健康檢查,高血脂多可早期察覺、治療;一旦確定血脂肪過高,可透過飲食、運動、戒除菸酒或藥物控制改善。 缺血壞死最常見的器官包含腦血管與相關的中風、失智,心血管與相關的心絞痛、心肌梗塞,腎臟血管與相關的腎衰竭,以及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等。動脈粥狀硬化過程緩慢、形成缺血壞死前無明顯症狀,如出現缺血壞死往往是嚴重、致命且難以逆轉後果。 預防血脂首重均衡健康飲食,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全麥、豆類、魚類,避免食用過多油炸食物、紅肉與奶油、糖類等。運動則可加速脂肪代謝,且運動本身亦有助改善高血壓、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Read More

〈中華文薈〉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方群 我與新詩的正式接觸,應該是在1982年進入師專後才開始的,由於在圖書館打工的緣故,我有了比一般同學更多也更好的先天條件——不論是在詩集的借閱,或是期刊的品賞,所以能在十八歲那年僥倖成為「文青」,外在環境其實是相對重要的因素。 我正式發表的第一首詩作,是1984年9月刊登在《文藝月刊》的〈九月風情畫〉。在此同時,除了新詩的創作之外,評論、散文,甚至極短篇和小說,也多所涉獵。當校內的文學園地已經失去競爭意義後,我便積極地向校外拓展,詩作發表以《文藝月刊》為主,評論則以《自立晚報》為核心,至於如《民生報》、《小說創作》、《國語日報》、《自由日報》、《中華日報》也都是已經發表過版面。 1986年4月,我們幾位臺北市立師專的同學創立「珊瑚礁詩社」,印行報紙型的《珊瑚礁詩葉》,至1988年7月出版14期後休刊,1992年3月又曾短暫復刊,而這段模糊的往事,也算是年輕時代志同道合的重要記憶。 隨著創作的日益累積,文學獎的參與也成為當時的必要戰役。1986年我以〈荒唐騎士〉獲得「中華文學獎」大專學生組新詩第三名,這也是鼓舞日後持續筆耕的重要助力。 1987年師專畢業,我前往臺北市雨農國小實習並等待兵役,此時的作品數量更多,並且也開始在《現代詩》、《薪火》、《新陸》、《葡萄園》、《笠》、《曼陀羅》、《大海洋》、《秋水》、《創世紀》、《藍星》等詩刊,以及《中央日報》、《工商時報》、《大華晚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等副刊發表詩作。 從十八歲開始發表創作,到三十歲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班就讀的十二年間,我的詩作先後結集成《進化原理》(1993)及《文明併發症》(1997)兩冊詩集。  1996年我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就讀,四年半後在邱燮友教授的指導下,以《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獲得博士學位,並於2001年轉往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語文與創作學系)任教迄今。在博士畢業的前後,我一方面撰寫研究論文,另一方面也持續創作,而在歷經十二年的漫長等待,又陸續出版《航行,在詩的海域》(2009)、《縱橫福爾摩沙》(2011)和《經與緯的夢想》(2014)等三本詩集。 然而人生的意外總是在你料想不到的時刻前來拜訪。2013年11月26日,我在北京與會途中,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北大三院面臨生死關卡的嚴酷試煉,幸得老天垂憐及學生好友的鼎力相助,終能平安返臺,然而十年來面對七次手術的整理修補,也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必須做出抉擇,以殘存的有限生命與精力,你希望在何處耕耘?又希望在何處開花結果? 於是從2017年起,我投注了更多心力在縣市地誌詩的系列創作,迄今共完成《邊境巡航:馬祖印象座標》(2017)、《在花蓮:山與海的激盪》(2020)、《浯洲詩行:鋼鐵與柔情的交纏》(2021)、《翻過海的眺望還是海:菊島詩行》(2021)、《凝望:蘭陽詩行》(2022)、《桃園詩行》(2022)、《基隆詩行:山海繫留》(2022)及《苗栗詩行》(2023)等八個縣市的地誌詩集。另外,還有《微言》(2016)、《方群截句》(2017)和《沒有任何題目需要隱藏》(2021)三本以行數和形式為規範的「限制式創作」。以上是我近來創作的核心與方向,也是未來將持續耕耘精進的主要目標。 回首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十六冊詩集堆疊了功績心血,也穿插著風花雪月。在這片你我生活食息的豐饒土地上,所有的毀譽功過就交給歷史細心操煩。那些該留下的,我們毋需擔憂;至於那些該消失的,也就讓它們隨著時光的長河默默流逝吧! 方群簡歷 方群,本名林于弘,臺北市人,1966年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學系畢業,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國小、中學及大專等各級教師三十餘年,曾擔任《國語日報》特約編輯,《臺灣詩學學刊》主編,康軒版國語教科書主任委員,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語文教學及現當代文學,創作則以新詩為主,並兼涉散文及傳統詩。創作曾獲:中華文學獎、藍星詩社屈原詩獎、創世紀四十周年詩創作獎、吳濁流文學獎、臺灣省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並入選各種選集。著有詩集《進化原理》、《文明併發症》、《航行,在詩的海域》、《縱橫福爾摩沙》、《經與緯的夢想》、《微言》、《邊境巡航——馬祖印象座標》、《方群截句》、《在花蓮:山與海的激盪》、《浯洲詩行:鋼鐵與柔情的交纏》、《沒有任何題目需要隱藏》、《翻過海的眺望還是海:菊島詩行》、《凝望:蘭陽詩行》、《桃園詩行》及《基隆詩行:山海繫留》等十五種;論述《臺灣新詩分類學》、《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的檢證與省思》、《初唐前期詩歌研究》、《光與影的對話:語文教學新論》、《我的第一堂作文課》、《群星熠熠——臺灣當代詩人析論》;另編有《應酬文書》、《大專國文選》、《現代新詩讀本》、《臺灣一九六0世代詩人論文集》、《金門詩選》、《閱讀與寫作》及《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等。   大甲美食五寫 ˙煎包˙ 隨興俯仰側臥 來不及散失的灼熱體溫 是垂涎的尷尬 ˙燒餅˙ 以燜燒隱藏 以包裹堆疊 一寸寸抵抗軀體碎裂的輕蔑 ˙粉腸˙ 或冷或熱 摻雜翻滾跳躍的鹹辣 環繞透視人生 ˙米糕˙ 制約的銅牆鐵壁 禁錮粒粒鬆散的江湖奔波 遊走滋味滑溜 ˙綿綿冰˙ 搓揉一顆顆寒冷的星球 在炎夏的宇宙 無悔捨生救贖 中部遊記二首 ˙之一 竹山紫南宮˙ 竹林沿路以青翠包圍環繞 山巔雲霧聚積叮噹的夢想 紫氣東來的隱喻暗示,在 南方溫暖目光的綿延接續 宮殿鋪陳人間預支的奉獻 ˙之二 林內落羽松˙ 林深不知敲響迴旋的跫音 內心潛藏的季節忐忑跳動 落寞天光已穿透枝椏,看 羽化的姿態在鏡頭前凝結 松針細細縫綴的思念冬衣 過太平山(三首) ˙之一 見晴懷古步道˙ 到見晴,不見晴 只有突襲的雲霧,裊遶 冰寒沁骨的溼冷 搖晃的吊橋持續擺盪 在起點與終點的迷濛驚魂 聽山嵐假意問候 穿過岩縫潺潺洩流的澄清 規劃一段完美的鏗鏘 喧嘩的心情行過婀娜的山稜 看夢的曲線側身,交錯 忐忑雨點的喘息間奏 註:「見晴懷古步道」係由部分昔日運材軌道路段整建而成,全長0.9公里,因周遭常有雲霧迷茫縈繞,令人油生渴望見晴之心,遂以「見晴」為名。 ˙之二 觀雲棧道˙ 握太緊的 手 有時抽筋 有時痠疼 靠太近的 雨 眉目朦朧 涕淚橫流 過度親暱的 雲 悔恨縈繞 浪漫出走 註:「觀雲棧道」位於見晴懷古步道與停車場間道路側邊,為新闢人車分道步徑,全長約1.3公里,沿途也是太平山最容易欣賞雲海的路段,因以此為名。 ˙之三 鳩之澤˙ 饕餮瀰漫的連續嘶吼 以不間斷的氤氳降臨 禁錮的滾燙蹦跳 憂慮和食材翻攪 冷卻的習慣習慣冷卻 幾片歪頭的零碎陽光 隨著疲乏歸鳥 任性回眸 註:「鳩之澤」為日治時期舊稱,以地熱溫泉聞名,1969年更名「仁澤」,2006年回復舊稱。其泉質屬碳酸氫鈉混和泉,除泡湯外,當場烹煮雞蛋和玉米等食材,亦為遊客之盛事。 造句三則 ˙溼了一把傘˙ 溼透溼透溼透溼透 了…… 一枚拒絕兌換的情感代幣 把悲歡層層交錯重疊後,看看 傘外的,你的世界 ˙走了一只鞋˙ 走需要自己的時間 了解彳亍的艱辛過程,面對 一顆顆擁擠的孤單檸檬 只有味道的味道,隱藏著 鞋的心事 ˙賣了一張臉˙ 賣不完的世故人情 了結追逐脣吻的市場劇本 一群被網路炎上的姨婆姑嫂 張口吞掉齷齪骯髒噁心汙穢醜陋,以及 臉的種種  

Read More

頭頸癌早期發現 存活率達8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國健署26日指出,台灣地區每年逾8千人罹患口腔癌,平均每天約有23人被新診斷為口腔癌,9成患者為男性;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平均可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患者,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8成。 國健署指出,台灣地區口腔癌患者中9成為男性,其中逾8成有吸菸行為,7成有嚼檳榔行為,超過5成的患者有吸菸且嚼檳榔。 國健署表示,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依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其中,口腔癌發生的部位涉及面頰、舌頭、唇部和上下頜骨等執掌呼吸、咀嚼、吞嚥跟語言等重要功能。 國健署指出,台大研究實證顯示,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風險,及26%口腔癌死亡風險。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早期檢查並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若延遲發現或置之不理;未積極治療,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

Read More

台灣新冠健康損失達47億美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造成的死亡、失能等影響不容小覷。公衛學者指出,Omicron變異株對台灣造成DALY健康損失(失能調整生命年)達47億美元,若能提升60歲以上疫苗接種率到8成,可減約3成損失。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指出,疫情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染疫死亡、共病死亡、因疫情影響醫療資源造成照護不足的死亡;並也要考慮感染輕、中症導致不同程度健康狀況受損和失能等學界整合上述損失,提出DALY健康損失指標,再以GDP(國內生產毛額)換算金額,進而反映整個疫情時代各個途徑造成的損失。 陳秀熙表示,分析Omicron各個亞型變異株對台灣造成的DALY健康損失,在BA.2流行時期為20億美元(約新台幣630億元)、到BA.5時期累積為30億美元、BA.2.75時期累積到36億美元;直到現在XBB時期,已累積超過43億美元。若再將「長新冠」造成的DALY健康損失納入考慮,則達到47億美元。 研究團隊指出,近期台灣施打疫苗較低迷,如果能將60歲以上族群施打雙價疫苗的比率提升到80%,以預防中重症效益為50.6%估算,對BA.2.75感染者可降低30%的DALY健康損失;對XBB.1.5感染者,也能降低32%的DALY健康損失。 陳秀熙說,接種疫苗雖然對部分人有副作用,但對整體社會成本而言,也能減少健康損失。

Read More

疫情燒 去年中醫就醫人數增2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COVID-19疫情肆虐,據統計,去年中醫就醫人數較110年成長約2成,醫療利用率提升,造成中醫總額不足。健保會同意動支逾3億元預算救急,調節非預期風險所需經費。 健保會26日舉行會議,由於COVID-19疫情對中醫門診總額111年第3~4季醫療費用造成顯著影響,提請動支其他預算「調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項目,進行第2次討論。 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據統計,去年中醫就醫人數成長20.6%,總體費用點數成長16.6%。經過健保會委員討論決議,除中醫健保點值較好的東區,同意撥款其他5區約3億1283元的預算。 她指出,與110年中醫整體就醫人數相比,111年有顯著成長,評估與COVID-19疫情有關,包含染疫期間領用清冠一號;當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咳嗽等,民眾對中醫比較有信心,很多人選擇進行中醫調養。 周淑婉說,健保總額有一筆非預期風險費用,是預備金概念,每年協商不同,原則上編列10億元左右。去年為10億元,今年評估後大概有8億元。這次撥用的是去年度的10億元預算。 她強調,此非首次動支非預期風險預備金,以前曾因八仙塵爆、高雄氣爆等突發意外撥用過,甚至在C肝治療計畫的非預期政策也使用過。這次是105年修正動支程序後第1次使用,也是首度因為異常流行傳染病撥款。

Read More

暈厥未必腦疾病 可能心臟出問題

醫師王惠生表示,循環式心律監視器可監測心律不整的「當下心律」。(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許多人會將暈眩或昏倒直接聯想到腦部相關病症,但也很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即「心源性暈厥」,嚴重可能致命。心源性暈厥患者可使用心律監視器監測,找到原因並對症下藥。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惠生表示,心源性暈厥成因很多,包括瓣膜性疾病、肥厚型心肌病變、肺動脈高壓或肺動脈血栓、心臟缺血等心肺結構異常,以及心搏過快或過慢的心律不整。人類正常的心跳速率應是每分鐘60~100下,呈規律狀;當供應全身血液的心臟因放電異常,導致心跳速率或節律出現不規則的改變,即為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患者可能出現胸悶、顫抖、喘不過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暈倒,失去意識。 王惠生表示,心源性暈厥患者可經以循環式心律監視器監測心律不整的「當下心律」。心跳過慢可能為心臟老化或心肌病變,導致房室傳導阻滯,這時可考慮放置節律器治療,當心跳低於安全標準時即自動啟動;心跳過快可能是因電氣活動異常、紊亂,或發生心肌梗塞、心肌病變,待症狀穩定後,可置入去顫器以防再次發生時心律失控。

Read More

疼痛性血尿 多因感染或結石

醫師詹皓程說,疼痛性血尿常因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無痛性血尿則須優先排除癌症可能。(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血尿原因很多,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泌尿道結石等較輕症的病因,但也可能是惡性膀胱或腎臟腫瘤等嚴重疾病產生的症狀。成大醫院泌尿科醫師詹皓程說,出現疼痛性血尿較常見因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而無痛性血尿則需排除癌症可能性。 詹皓程表示,臨床上血尿分為「肉眼可見」和「顯微性」血尿;從症狀分,則可分為「疼痛性」和「無痛性」血尿。是否真的有血尿,不能僅靠尿液顏色作為證據,更需要尿液檢驗分析來確定,後續再進一步安排泌尿系統相關影像檢查,以釐清血尿是源自於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或尿道等部位。 他強調,血尿絕對是泌尿系統有狀況的警訊,在找到原因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是關鍵。 詹皓程說,一般來說,疼痛性血尿可能是較常見的良性疾病,如泌尿道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而無痛性血尿,則需要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特別是患者本身有抽菸、曾長期接觸農藥、油漆等有機化學物質、曾服用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草藥,或是洗腎患者,都屬於泌尿道惡性腫瘤發生的高危險族群,建議及早至泌尿科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詹皓程說,找到血尿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治療,膀胱或腎臟發炎通常先做藥物治療;如有結石,則會依據結石大小和位置採取不同處理方法;如為膀胱惡性腫瘤,早期可以經尿道膀胱內視鏡手術切除,否則就需進行膀胱切除與重建手術;腎臟和輸尿管腫瘤主要以根除性手術切除為主。 他指出,近年來,大多數泌尿系統的手術也可以依病情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或腹腔鏡的微創手術方式進行,使患者減輕術後疼痛感及縮短康復時間。

Read More

失智者拒食 恐因認知功能受損

劉政傑醫師說,吞嚥機能,會隨著年紀慢慢地退化,除了動動手腳, 吞嚥肌肉也是需要運動的。(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進食是失智照護上重要卻又複雜的問題,需多樣化的考量與應對。當病人進展至嚴重失智症時,往往已不能和家屬溝通,不僅無法活動且活動完全需要他人幫忙;該階段的病人咀嚼及吞嚥也會變得困難,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虛弱、並且食物也可能會進入到肺,造成吸入性肺炎。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醫師劉政傑表示,分析失智者進食困難可能的原因,一係在生理方面,從牙齒、口腔、味覺、視力,腸胃、睡眠、情緒、感染等,都可能產生影響。尤其失智長者有時無法說出哪裡不舒服或疼痛,有賴照護者觀察是否有與以往不同情形,進一步找出可能原因。 其次在心理方面,當遇到不愉快的事,失智長者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拒食是其中一種方式。 第3係環境方面,包含身處新環境、噪音或過熱等干擾,光線太暗或餐具與食物顏色相對照下無法看清食物,還有房間有不好的氣味,配戴不合適的假牙使得咀嚼功能受限等。 最後則係照護技巧,催促長者快吃、未給予適當的引導進食流程,提供過於複雜、太硬、太大塊的食物,或長者所忌諱的食物等,都可能影響進食意願。 劉政傑指出,長者拒食可能是被照顧者無法控制的行為,因認知功能受損,無法判斷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必須研究可能原因,找出可能解方,同時了解今天找到的解方,明天不一定適用,要有耐心再找新方案。 當失智症進入瀕臨死亡之時,對於營養以及水分的需求降低,若過度以鼻胃管進行管灌餵食,反而容易增加患者出現四肢水腫、易嗆咳等症狀,或因腸子蠕動過多而導致腹瀉不適,對患者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劉政傑指出,進食能力下降、吞嚥遲緩是人類自然邁向人生最後一哩路必經的正常路程。若為了維持生命被迫承受插入鼻胃管的痛苦,失去存活尊嚴,對於很多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路。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認定民眾只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在5種特定臨床條件下,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如鼻胃管等管灌餵食)」全部或其一。希望藉由新法的施行,未來能讓民眾在走到生命盡頭之時,能憑自身意願決定自己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活得更有自主權、更有尊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