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嗆咳桌遊 長輩玩起來!

團隊特別準備小禮物「吹龍口哨」給長者,讓他們訓練口腔肌肉與肺活量。(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項機能逐漸退化,「嗆咳」是長輩常見的問題,為了減少他們的嗆咳發生,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失智日間照護團隊、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再次合作,設計口腔保健桌遊,並與高齡暨社區醫學部團隊走進長者社區據點分享,帶領長輩從遊戲中學減少嗆咳的知識。 嗆咳看似小事,但發生在長者身上是不容忽略的大事。高齡暨社醫部行政組長洪從善表示,年長者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長者吞嚥時,食物或液體跑進氣管裡引起嗆咳,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長者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 慈濟照護團隊設計口腔保健桌遊,走進社區帶領長輩從遊戲中學習減少嗆咳的知識。(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精神醫學部失智日間照護團隊、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在2020年便共同研擬出「預防嗆咳7字訣」:「練」,找語言治療師學習,增進吞嚥肌肉群的運動。「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避免食物誤入氣管。「酸」,餐前少許酸性飲料或剉冰,增加唾液分泌。「湯」,湯和飯分開吃,先喝湯再吃飯,避免狼吞虎嚥。「靜」,專心吃飯不說話,減少嗆咳機會。「5」,使用5毫升容量湯匙,確保入口食物大量剛剛好。「碗」,用碗代替水杯喝水,減少仰頭姿勢嗆到。 今年在護理師陳冠婷、陳申郁瑄的巧手設計下,製作成口腔保健桌遊。病房護理長陳巧菱表示,與桌遊大富翁模式類似,讓長者從闖關遊戲中學習減少嗆咳的方式及口腔保健的知識,比單純口語衛教知識來得更活潑有趣、更容易幫助長者記憶,並落實在生活中。 團隊於8日父親節,帶著口腔保健桌遊,與花蓮縣後山人文發展協會的社區長者互動,讓老大人玩得不亦樂乎。

Read More

半年18批…美紅櫻桃檢驗又違規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指日指出,根據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有5項不合格產品是紅櫻桃,又以美國4批最多,6個月內已累計18批違規;除持續採逐批查驗,已要求美國說明並表達應符合台灣規範。 食藥署公布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4項檢驗不合格產品,包含菲律賓香蕉醬、中國兒童學習筷、越南造型餅乾等,被檢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的狀況,全數遭退運或銷毀。 另,有1批來自加拿大紅櫻桃則是被檢出農藥Cyclaniliprole殘留不符規定,共250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林金富表示,雖然是過去6個月內第1批,但因先前已經是加強抽批,8日起調整為逐批抽驗。

Read More

登革熱+264 苗栗嘉縣也淪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8日公布,上週新增26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分布地區新增苗栗縣、嘉義縣;截至7日全台已有8縣市出現本土病例,累計共達1109例,重症9例、另有1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上週(8月1日至8月7日)新增 26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苗栗縣、嘉義縣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8縣市出現本土病例。 根據統計,今年截至8月7日累計1,109例本土病例,其中台南市920例、雲林縣135例、高雄市38例、嘉義縣5例、台中市4例、屏東縣4例、南投縣2例及苗栗縣1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 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60歲以上個案占41%(459例),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目前累計9例重症病例,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 目前仍在住院的3名重症病患中,台南6旬男子和8旬女子目前狀況穩定,但因年齡稍長,也有較多潛在慢性疾病,仍在一般病房治療。 另外1名雲林70多歲女性個案從7月底就入住加護病房至今,因個案有休克、呼吸窘迫、血小板低下、出血等狀況,住院過程中自主呼吸狀況較不佳、血氧也偏低,仍在插管、接呼吸器治療中,生命徵象也尚不穩定。

Read More

愛滋今年估低於千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8日表示,國內愛滋確診者預估最在今年就有望低於千例,依捐血中心檢驗方式,仍有11天愛滋病檢驗空窗期,若是有更敏感、空窗期降低的檢驗方式,將重啟討論男男性行為捐血。 美國紅十字會7日宣布將允許男男性行為者和雙性性行為者捐血,撤銷原本專門以這類性取向所加諸的限制。這是遵循美國FDA5月宣布最新指導方針所作的政策調整,目的是讓更多人能捐血。 依現行捐血者健康標準規定,曾有男男性行為者及曾吸食毒品者,都屬「永不得捐血」對象。衛福部於2018年討論將「5年內曾有男男性行為者」、曾吸毒者的捐血規定放寬為「暫緩捐血6個月」,雖有民間團體支持,卻也遭受反對團體抨擊,政策緊急喊卡。 對此,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曾淑慧在疫報記者會上表示,依當時專家會議決議,考量疾病傳播風險,須待國內愛滋疫情緩和、每年新增病例低於千例,或愛滋病檢驗空窗期縮短,再行討論;至於若放寬規定,暫緩捐血期限要拉多長,也將於屆時一併討論。 她指出,近年愛滋新確診通報個案逐年下降,目前國內每年新增愛滋病例數仍超過千例,評估疫情風險較高;去年共新增1069例,今年累計到7月31日止共569例,預估最快今年就有望降到千例以下。 曾淑慧也說,依捐血中心所用檢驗方式,仍有11天驗不出感染愛滋病毒的空窗期;但若是有更敏感、空窗期降低的檢驗方式,將再於專家會議討論放寬捐血規範。

Read More

別亂吃!止痛藥吃到急性腎損傷

醫師林孟德說,對於急性腎損傷只要找出造成原因並妥善治療,腎功能是能夠改善的。(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7歲男搬運工因工作意外導致下背疼痛,常到骨外科診所就醫並使用止痛藥NSAID,持續吃了3個月的藥竟造成急性腎損傷,血中肌酐酸急速上升,轉到大醫院就診,緊急調整用藥、停服止痛藥及復健治療後,病人腎功能才又漸恢復。 郭綜合醫院洗腎中心主任林孟德醫師說,「急性腎損傷」是指腎臟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突然功能惡化,血液中肌酸酐、尿素氮異常升高。初期腎損傷多無症狀但是當腎功能持續惡化,病人會出現全身倦怠、尿量減少、水腫、高血壓更嚴重會出現呼吸喘、惡心嘔吐、電解質異常等「尿毒」的症狀,若身體不適、尿量變少及有疑似症狀出現時,要趕緊就醫抽血檢查,因急性腎損傷來的非常快速,及早治療才能降低惡化風險。 他說,急性腎損傷常見致病原因可分成3大類,包括1.腎臟血流減少:休克、細菌感染、敗血症或是嚴重出血等原因。2.腎臟細胞受損:包括急性腎絲球腎炎、藥物中毒、長期止痛藥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是肝腎症候群等。3.其他導致泌尿通道阻塞:如腎結石、腫瘤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急性腎損傷需根據病因治療及作症狀緩解,等待腎功能復原。一般來說,需維持水分、電解質、身體酸鹼平衡,給予充足營養及熱量,預防感染和出血等致命併發症。 林孟德另舉一例,81歲阿公平常身體不錯,日前因發燒、流鼻涕、咳嗽診斷呼吸道感染接受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因突然高燒不退送至急診,檢查發現嚴重泌尿道感染併腎損傷,病人平日偶有頻尿、解尿不順症狀,腎臟超音波檢查顯示雙側中度腎積水伴輸尿管積水、攝護腺肥大。緊急置入導尿管緩解腎積水及配合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3天後不再發燒,且每天尿量將近2000ml,追蹤腎功能也恢復正常。 對於急性腎損傷只要找出造成的原因,並加以妥善治療,腎功能是能夠改善的。

Read More

動一下就喘 翁心臟破大洞

醫師劉瑋莉表示,心房中膈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0歲的謝姓老翁本身有硬皮症,長期在風濕免疫科追蹤治療,近日因活動時會喘,醫師確認為輕度肺高壓及大型心房中膈缺損。經大林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劉瑋莉以免開胸的微創心導管手術方式,放置關閉器進行封堵,術後病人喘的狀況已大幅改善。 醫師劉瑋莉表示,心房中膈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若缺損較大,隨著年齡的增加,長期過度分流,則有可能在成年後出現右心房與右心室擴大,病人可能因此有運動耐受度變差或喘、呼吸不順等右心室衰竭症狀,嚴重時還可能併發肺動脈高血壓。 醫師簡振宇指出,較嚴重的心房中膈缺損,建議做心房中膈缺損關閉。修補方式有心導管微創手術及傳統開心手術,患者屬於先天性心臟病範疇,因此會診小兒心臟科醫師劉瑋莉,經評估後,適合以心導管手術治療,故以免開刀微創的心導管方式,放置心房中膈關閉器。 劉瑋莉表示,此心導管手術僅需在鼠蹊部開一微小的血管穿刺傷口,先施打顯影劑在氣球測量導管,來測量缺損的大小,經評估,病人有1個大於2公分的大型心房中隔缺損,但仍可進行手術,接著將心房中膈缺損關閉器植入,在缺損的位置將關閉器展開,並將缺損修補,手術於1個小時內完成,順利置放一個2.8公分的關閉器,術後隔天病人即順利出院。術後謝姓老翁的症狀也明顯改善。  

Read More

心臟肥大好喘 體外反搏改善

男子接受體外反搏治療3個月後,心臟衰竭指數降到680,每天可以騎單車20多公里也不累(示意圖,非當事病患)。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5歲男子「阿信」體重破百,走沒幾步就狂喘,爬樓梯還得休息許久,親友都笑他「可能胖子比較容易喘」,但就醫檢查竟發現他的心臟肥大程度竟比正常人大上1倍,且心臟衰竭指數嚴重偏低,經醫師緊急安排「體外反搏治療」3個月後,現場每天能騎單車20多公里,連性生活都意外獲得改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患者到院經X光檢查後,赫然發現「心臟好大一顆」,連忙再會診心臟內科團隊複查,發現患者除嚴重下肢水腫外,且自述每天光是走路、爬樓梯就會喘,甚至睡覺都會喘到醒過來。 亞大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提醒民眾若有累、喘、腫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醫療團隊旋即安排抽血、心導管、心電圖及超音波等各項檢查,經排除血管阻塞後,影像結果顯示,原本應該是橢圓型般的心臟形狀,竟膨脹有如圓形籃球,心臟擴大比例估計增大1倍以上,尤其患者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僅剩30左右,遠低於正常值50至60,心臟衰竭指數高達4800(正常值應低於125),是十分典型的「收縮性心衰竭」疾病。 「阿信」表示,醫師告知這類疾病不僅會影響運動、生活起居、睡眠等基本生活功能,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風險,在配合醫師建議下接受非侵入性「體外反搏治療」,當完成1/3療程時,就可以爬到住家4樓不會喘,全部療程完成後,現在每天可以騎單車20多公里,心臟衰竭指數降到680,心室射出分率也恢復正常。 王宇澄說,體外反搏治療有如「按摩血管」,不僅風險相對較低,也可以讓心臟獲得休息,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降低血管發炎,促進心臟血管的新生,達到改善心血管的目的。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膜拜就暈眩,不是神明感應

患者曲膝膜拜時,水平半規管向前傾斜,易位的耳石開始向前滑動,帶動內淋巴液流動,引發眩暈及眼震。(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0歲男性每天早上都要到廟裡上香。近一年來,只要一屈膝膜拜,就感到一陣暈眩,抬起頭來見到眼前神案或香爐會旋轉。感覺在拜天公爐時最明顯,之後,膜拜多尊神像後,病症就會愈來愈輕,詫異之餘便請教廟方,廟方稱可能是太過虔誠,跟神明發生了感應。後來,只要一趴睡、平躺或鞠躬,都會「神蹟」發作。 患者就醫來到診間,請他平躺頭向左轉,就見到眼球快速地向左轉動;若頭向右轉,眼球便向右轉動,只是幅度較小。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左側水平半規管內有光影,原來是罹患「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 在正常狀態下,耳石連同耳石膠構成耳石斑,位於內耳橢圓囊內,若因外力、發炎或缺血而脫落,再因人體向前行進的慣性作用,通常會進入同一平面的水平半規管內。如果只是幾顆耳石脫落,通常會隨著內淋巴液的迴流,回到橢圓囊內,但若耳石量太大,連同部分耳石膠一起脫落,就很容易聚集成團,停滯並沾黏在半規管內。當患者改變頭部姿勢,例如低頭時,水平半規管向前傾斜,易位的耳石團開始向前滑動,帶動內淋巴液,推動半規管根部壺腹內的頂帽,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引起眩暈及眼震。 臨床上,造成頑固性暈眩、平衡幻覺或視幻覺最常見的病因,是「耳石脫落症」,大多是管耳石沉積症,治療策略是耳石復位術,由專業醫師操作,轉動患者頭部,並調整身體姿勢,觀察眼球轉動方向,把易位的耳石逐一轉回橢圓囊,大多數一次即可痊癒,若耳石量過大或攜帶較多的耳石膠,往往需要多次治療才會成功。個案在經過治療後,「神蹟」已經消失。 須注意的是,上半規管裂或水平半規管瘺管,也會有姿態性暈眩或視幻覺,不宜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否則會加重病症或誘發偏頭痛,宜正確就醫,先給予預防性治療。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寶寶趴臥難抬頭 揪發展遲緩前兆

醫師郭峻瑋以嬰兒模型示範,如何檢查寶寶趴臥姿勢是否異常。(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個月大的寶寶到醫院打預防針,醫師發現孩子的脖子偏軟與無力、趴臥時抬不起頭,就連下肢的肌肉張力也過低。後續進行腦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腦實質有低超音波回音的區域,隨即建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有成長異狀並提醒家長可能是發展遲緩前兆。 安南醫院小兒科醫師郭峻瑋指出,在看診過程中,家長完全並未察覺寶寶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經過理學檢查後,可明顯看到孩子的脖子偏軟與無力、趴臥時抬不起頭。當家中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是個充滿感動與喜悅的人生體驗;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令人手忙腳亂的養育問題,常常讓新手父母不知道如何做,也不清楚從何處諮詢。我國從2004年開始,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提供照顧者各項保健及育兒知識外,也可以登載寶寶預防接種與健康檢查之重要紀錄,進而減少新手父母的不安。 他說,當寶寶施打相關疫苗時,擁有豐富經驗及敏銳觀察力的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都接受過兒童發展與健康篩檢服務的醫師教育訓練,因此能在第一時間可發現寶寶的異狀。他呼籲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利用政府提供給孩子的服務,像是從出生到上小學前的7次預防保健,與各種常規疫苗注射。

Read More

新生兒死亡率9成 致命腎病全台23萬人帶基因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曾敏華(圖)8日指出,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連接腎絲球,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是新生兒殺手,死亡率達9成。(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為新生兒高致死率遺傳疾病,死亡風險達近9成。長庚團隊表示,國人此基因異常的帶原率為1%,推算目前國內有23萬人為相關基因缺陷帶原者,建議孕婦及早進行篩檢,透過基因篩檢及時診斷,避免憾事。 長庚醫院8日舉行記者會披露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的帶因研究新發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曾敏華指出,過去認為這是罕見遺傳性疾病且發生率約千分之5,但他證實在台灣並不少見,台灣人估計高達1%帶有隱性致病基因型別。 1名女性在27歲結婚,半年後懷孕,但在30週產檢時發現胎兒羊水過少,疑似有胎兒健康疑慮,在妊娠33週後女子產下胎兒,但由於胎兒肺部不成熟、極度低血壓及腎臟衰竭住進加護病房,於出生8天後不幸死亡。經由腎臟組織切片檢查及基因分析,診斷為基因缺陷所導致的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而該名女子與丈夫均為此基因缺陷的帶原者。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曾敏華表示,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為連接腎絲球的組織,其主要功能為維持體液、電解質酸鹼平衡。 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致病成因緣於「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蛋白」的基因突變,臨床表現包含懷孕母親羊水減少、胎兒出生後出現嚴重低血壓、腎臟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且罹病者幾乎死亡。 過去9年,林口長庚兒童腎臟科共診斷7位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病人,死亡率接近9成;曾敏華發現,這些病人都在血管收縮素原基因的相同位置產生缺陷,各來自無血緣的家族,且他們的父母也都是血管收縮素原基因相同突變點的帶原者,這顯示此病在台灣可能不是罕見疾病。 因此,曾敏華與研究團隊藉由已取得專利的創新基因診斷方法,分析5000位健康台灣受試者,發現國人此基因異常的帶原率高達1%,推估目前有23萬人為此基因缺陷帶原者。證實了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在台灣並非罕見疾病,且由於其高致死率,使得產前診斷更顯得重要。 長庚醫院創新基因診斷方法,直接對基因缺陷片段分析並以螢光顯示方法判讀,不但省去定序的時間,約3小時左右可以判讀結果,且可以同時處理將近400個檢體。 曾敏華強調,由於台灣健康族群此基因的高帶原率、疾病的高致死率以及已開發的產前基因診斷技術,建議所有孕婦在懷孕早期接受篩檢,只要透過基因篩檢就可以及時診斷,避免遺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