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不會做飯的女人

■應帆 最近喜歡在油管上看國內的一檔脫口秀節目。表演者們大多是年輕人(似乎更以東北人居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女性也不少;更讓人驚詫的也許是,居然還有性格特別內向的女生上臺說脫口秀。 這裡面就有一位叫鳥鳥的女士,據稱是社恐(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代表,還有北大中文系碩士的學歷。最近看她說的一個段子,是講自己不會做飯的各種尷尬,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快遞也停止運轉,很多人不得不自己下廚填飽肚子,鳥鳥女士也是其中一位。 鳥鳥女士自我調侃說她勉強做出來的飯很難吃,人家是「拿手菜」,她做的是「燙手菜」和「切手菜」。她每次做飯,要花一個小時洗菜擇菜,再花一個小時燒炒煮烹,最後再花一個小時洗鍋抹碗,而吃飯的時間可能只有十分鐘,而且很難說是「享受」的十分鐘:因為做的飯菜難以下咽,有時還糊了焦了,或者裡生外熟,等等。對她來說,下廚房簡直就是下地獄,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刀、火、油鍋……她也因此深刻理解為什麼這兩個地方都需要動詞「下」。 一個幾分鐘的段子,卻也聽得我莞爾幾次,一個大概是因為由人及己,想到自己也一度是個社恐人士,另外就是到現在也廚藝不精(雖然我是個中年男子)。 更讓我有所思有所想的是,現代社會裡會做飯的年輕人確實越來越少,大家對於不會做飯的男性往往還有一種包容,但對女性就可能比較苛刻,不僅要求能「上得廳堂」,還往往要求「下得廚房」。 記得當初我和太太相親,介紹人說她很會做飯。我看著這二十出頭的俏麗姑娘,很是將信將疑,甚至腦裡有個小人想跑出來說:好,這裡就是廚房、廚具和食材,你現場做個飯給我看看!當然,太太後來證明她確實是一個好廚子。我也常常自詡「傻人有傻福」:小時候有爸爸這個大廚保證不挨餓之外還能時不時品嘗家鄉美食,成年後有太太照顧越來越刁鑽的舌尖和胃口,夫複何求呢。 由此,也想起很多年前朋友說的一個笑話。朋友家要雇保姆,來應徵的保姆說得頭頭是道,能帶孩子,能做飯,還能教孩子學習等等。朋友心裡疑惑,知道對方是剛從大陸來探親的知識女性,大概率是因為幹呆在家裡無聊而出來找點事情幹幹。朋友也促狹,就說家裡正好買回了一條魚,請她幫忙把那條魚清蒸了。女士裝模做樣,可是刀也不會拿,魚鱗也不會剃,鹽也不會抹……這場面試自然以極度尷尬收場。 因此想起越來越多知識女性會不會做飯的問題。感覺跟我同輩的理工科女生,真是很少見著能做飯的了。當年初到康奈爾留學,我們同機來美的七八個人在國內就聯繫過。一個江西來的女生帶著菜譜書籍來美,頗有靈氣的她在繁重博士課業之餘喜歡照葫蘆畫瓢地做點冷碟、小炒、甚至滷牛肉之類,一時美名遠揚,她的公寓就成為我們這一幫留學生逢年過節的聚會之地。她後來成為我在康奈爾最好朋友周公輔的太太,這廚藝一項對於老周(當時還是小周)的誘惑應該是大大的。 這些年認識不少海外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她們的朋友圈也精彩紛呈,會吃會曬的不少,但要說曬自己做的美食,大概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位。要說不會做、甚至不喜歡做的,就能一抓一大把。 我們最喜歡的王渝老師,從小在有傭人的家庭長大,自然是會吃不會做,一般聚會時也喜歡請我們下館子吃飯。有一次北島來紐約推廣新書。他們都寫詩,當年又一起編輯《今天》雜誌,因此北島來了紐約還特地去王渝老師家做客,王渝老師也特地在家設宴招待,又特地親自下廚做了個家鄉的揚州炒飯。結果,家裡請人做的或者外賣叫的飯菜都被吃得差不多,只有王老師的炒飯讓大家面有難色,「顧炒飯而言文學」。記得自己自告奮勇,掃蕩餘飯,讓王老師很感激。 我母親雖不是知識女性,但也不會做飯。作為一個生於50年代初、又有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的老大姐,母親自然是會做家常飯菜的。但是跟父親這個大廚一比,母親在家通常就只能退居二線、在灶下燒火(在農村還沒用上煤氣之前)的份了。記得有一年夏天,母親在家包韭菜餃子給我們弟兄吃。對蘇北人來說,餃子並不是常見食物,很多人也不會包。母親包出的餃子皮厚、色黑、個頭大,被我們戲稱為「水波波」。三個這樣的水波波就可盛滿一大海碗,吃飽一個十來歲的少年。那頓水波波叫我至今難忘,當然如今叫我難忘的也有母親的紅燒草魚,濃油赤醬,雖然不精緻、上不了臺面,卻無端有一種母親和鄉愁的味道在裡頭。 最好玩的是有一次在南京跟大學同學吃大排檔。要米飯的時候,那個給我們點菜的女孩子說:「對不起,沒有米飯」。同學說:「有米嗎?」對方說「有」,同學就說:「那你不會用電飯鍋煮一點嗎?」女招待誠懇地說:「兩位大哥,我就是不會煮飯。」聽得我們哭笑不得。後來看到一個視頻,講一個不會做飯的女生怎麼做「番茄炒雞蛋」:幾個沒切片的圓滾滾的番茄和幾只沒有打碎去殼的圓滾滾的雞蛋,被她一起放在一只鐵鍋裡翻來覆去地炒作良久……看得人真是要情緒崩潰,只希望那視頻是純粹搞笑的。 有時想想,越來越多的(女)人不會做飯,其實是因為社會發展而生活水準越來越好,大家都有條件叫外賣或者去飯館裡吃飯。當然,外面的飯畢竟沒那麼便宜,也沒那麼方便,家裡「煮」婦還是有很大的需求量。古詩有雲「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已經把女性嫁人之後要做飯、要會做飯的形象板上釘釘了。在美國,更多華裔女性不僅要會傳統的中國式飯菜,還要學會西方的、幾如女紅一般的烘焙技術。為了討好女兒的胃口,太太如今也跟著女友和小視頻學做蛋撻和杯裝蛋糕等等,雖然離日常麵包和蛋糕還有點距離,但精神絕對是可嘉的。 鳥鳥女士在她的脫口秀最後說她也找到了一個解決做飯問題的辦法:中國的義務教育有個新要求,六年級的小學生們必須學會做幾樣菜才能從小學畢業;她因此想找人結婚生孩子、培養孩子做飯了。這個目標比較長遠,對於社恐人士來說似乎也頗有難度。鳥鳥女士一本正經的說法和表情,卻至少逗得台下的觀眾們哄堂大笑了。 新年以來,人工智慧話題火遍全球,大家都忙著和它對話、讓它畫畫和寫作。也看到一則抱怨說,普通人類哪里需要這畫畫寫詩的「雅」趣,人工智慧真有本事,還是先去把人類從更實際具體的種種瑣事裡解放出來,比如做飯和工作。看了不禁捧腹,仔細一想:替我們做飯,是很必要;取代我們的工作,還是再等等吧。

Read More

長效針劑 思覺失調男重回職場

凱旋醫院8月新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助思覺失調病友幸福回歸社區,圖為該院社區精神科醫護團隊。(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50多歲的高學歷男子「阿凱哥」(化名),個性單純,踏進社會後誤交酒肉朋友,讓人生變了調,失去工作後選擇自我封閉,遠離家人長達30年,屋內飼養30隻貓,只與貓咪互動;男子被送往凱旋醫院治療,才知道罹患思覺失調症;他經歷8個多月的長效針劑治療與全方位的職能復健,如今從高雄返回台北家人的懷抱,成為一家5口唯一的上班族,還能天天陪伴8旬老母親,凱旋回歸幸福生活。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近16年精神科門診人數增加約1倍,統計顯示2021年門診就醫人數已超過135萬人,就醫者除了一般失眠、壓力適應不良等,也包括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而相對其他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在藥物治療、多元身心與社區照護之下,有獲得更好且穩定控制的趨勢。 以思覺失調症病友「阿凱哥」為例,大學畢業於台南名校,畢業後任職於工程顧問公司,卻誤交朋友遭解僱,但沒想到此時「大腦生病了」,出現精神衰退、幻聽等症狀,連換數個工作,每個工作2-3天就辭職。 當時家人不認識思覺失調症,以為男子只是個性孤僻,未能協助及早就醫。直到去年才出現轉機。 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表示,「阿凱哥」去年送到醫院時,滿臉驚恐、抗拒人群且有被害妄想,經團隊評估後給予長效針劑治療,搭配繪畫、唱歌、團體活動等不同職能項目的復健,病況獲得明顯改善且保持穩定,不但找回生活自理能力,更展現藝術天分,以繽紛的顏色點狀彩繪出姿態生動的貓咪,找回笑容與自信。 而經過8個多月的治療與復健,「阿凱哥」開開心心地返回家中,享受家庭的溫暖,照顧因病30年無法相見的年邁母親。 醫師鄭塏達表示,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目前國內外治療指引與政府皆建議優先考慮長效針劑,相較於口服藥,有助提升病友用藥順從性,進而降低4成急診、6成住院、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以及4成死亡等風險。 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表示,社區是精神康復的實踐道場,病友透過「復健」,學習使用技巧或資源,以克服精神疾病的挑戰,反覆練習,日後遇到相同或類似挑戰就能坦然面對且戰勝,達到「康復」,回歸正常人生。

Read More

寒凝胞宮 冰飲或經期游泳恐致痛經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25歲許姓女大學生自國中起每逢生理期,前3天總會下腹悶脹疼痛,須照三餐服止痛藥,經血量多且血塊多,常痛到無法上正常上課,求診中醫。經過中醫師辨證後,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處方治療,疼痛程度減輕,不影響正常生活。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温育芯表示,痛經多為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所謂「不通則痛」,其中大多數的原因是因情緒或壓力所致氣滯血瘀型,表現多為經血色暗且血塊多,下腹部疼痛,伴隨頭痛及胸部悶痛等症狀。以中醫來說,肝主疏泄、藏血,血液的運行有賴於肝的調節,如遇月經準備來潮,而肝卻疏泄不及、藏血失職,可能出現肝鬱氣滯、陰血不調的情況,進而影響人體的衝任血海,經血阻滯於胞宮中,或全身氣機鬱滯時,則血液循環推動的效率下降,易產生血瘀,不通者瘀濁也,經血排出不暢就會造成經痛,這時會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治療方向。 她說,若平常喜冰飲或經期涉水、游泳,或洗完頭後不喜歡吹頭髮,易因寒濕積聚衝任胞中,致經血凝滯不暢的寒凝胞宮型,治療以溫經暖宮、調血止痛為主;若經痛屬於小腹隱隱作痛且經量少色淡,且平日易感疲倦乏力則為氣血不足型,以補氣養血為方向。飲食方面注意營養均衡,少吃寒涼或肥厚油膩的食物。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向陽奶奶

■徐然 從小居住的大宅院既模糊又熟悉,唯一銘記於心的是奶奶的身影。記憶深處是奶奶彎腰在花園整理花卉,讓大宅院有著鳥語花香的世界,而一年四季輪番綻放的花園,是奶奶平日灌注心血,猶如照顧我們這些兒孫一般,肩負傳統女性美德不求回報,默默付出,像黑夜中的明月溫暖著我們。 每當父母外出工作,奶奶就負責我們的中餐,讓我們不致挨餓,幾樣青菜,簡單的飯食就能溫飽我們的胃,宅院前就是稻田和菜圃,端上桌的都是新鮮蔬食,滋味清甜,像奶奶身上的氣息,清淡微甜。 外出求學之後,返鄉的機會少了,偶爾回大宅院一趟,看見奶奶坐在長椅上,望著外面的稻埕,喊著我的名字,發現奶奶笑容裡露出亮亮的假牙,戴著墨鏡以為是時尚搭配,其實是白內障開刀,怕光。歲月一點一滴侵蝕她的身體,奶奶手裡還握著手杖,走路時必須依賴手杖來穩定步伐。 孫子們一一成長,外出求學,或是另立家庭,各個遠走高飛,有了自己的巢穴,但無法擁有像奶奶看顧花園般的細膩手藝,讓每一株小草,每一朵花兒,都能長成自己的模樣,那是永遠無法複製的,包括廚房裡的菜香。 奶奶每天都在向衰老靠近,就算我們沒有住在一起,夢裡依舊能看見奶奶在大宅院活動的身影。我必須貼近奶奶的耳邊喊一聲:「阿嬤!」奶奶才能聽見我的聲音,而我也因為這樣近距離的,聞到奶奶頭髮上似有若無的香氣。 奶奶從沒把我們的名字叫錯,畢竟我們是她一輩子看顧的重心,曾經手裡抱著,養著,餵著的,我們的肌膚頭髮,個性脾氣,都有奶奶呵護的養分在,忘不了。奶奶活到一百歲,有那麼一刻的光景,我感到哀傷,但這抹哀傷瞬間就被撫平了,我相信奶奶已化為天邊的雲彩,或是成為一道暖風,時時刻刻陪伴在我左右,當我遙望遠方,就能看見奶奶溫柔的笑容,當我孤單,就能感受身邊有一股暖流圍繞。 在時間的空白裡,我懷念著、惦念著奶奶,感受血液裡流淌著奶奶給予我的,向陽的生命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舊畫

詩/圖 劉梅玉 罹患失語症的筆觸 安靜地攀爬在 十多年前的舊眼晴上 你將完整的老時光 輕輕擦拭 陳年的我們 慢慢變得清楚 母親的鄉愁很緩慢 像東莒三月的海 拍打著她瘦弱的背脊 我們都有海的身世 擅長描繪 一座離島的輪廓 寂寞的畫布充滿鹽分 從童年出發的筆 還未抵達 偏愛的孤僻地標

Read More

感冒/腹痛症狀持續加劇 女國中生檢出自體免疫性肝炎

醫師楊喬喻說,兒童急性肝炎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胃口差、腹痛等。(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14歲林姓國中女學生最近感冒合併右上腹痛,因症狀持續加劇,送急診就醫,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肝功能指數上升並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肝炎」,經一步詢問發現原來女學生在國中入學的健康檢查,也曾檢測出肝炎的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後,目前肝功能已經趨於平穩,由門診定期追蹤中。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小兒科醫師楊喬喻指出,林姓女學生就醫追蹤過程中,肝功能指數總是起伏不定,經過一系列的抽血與超音波檢查評估,總算找出自體免疫抗體與抗平滑肌抗體陽性反應,並在診斷為自身免疫性肝炎後對症下藥。她說,大多數兒童急性肝炎仍以病毒感染為主,包括疱疹病毒、腺病毒或EB病毒等,同時可能合併發燒、疲倦、化膿性扁桃腺炎等症狀,對於這些感染性疾病,適時給予支持性療法,後續追蹤肝指數大多都可以恢復正常;若反覆超過6個月的肝炎(即慢性肝炎),則應積極尋找原因。 楊喬喻說,隨著疫苗普及與公共衛生的進步,兒童族群肝炎中,以往常見的A、B、C肝已經漸漸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飲食西化後,肥胖所引起的非酒精性脂性肝炎比例上升;除此之外,一些較少見的代謝性疾病,如「威爾森氏症」或「自體免疫性肝炎」等,也是需要注意的病因之一。 她說,慢性發炎雖會引起肝臟的纖維化,甚至肝硬化,但父母也無須過度擔憂,在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協助下,只要積極尋找病因並對症下藥,通常可以避免後續的併發症出現。

Read More

過勞眼模糊 32歲男黃斑部病變

奇美醫眼科部主治醫師黃唯祐表示,黃斑部病變已非老人專利,民眾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建議及早檢查診斷治療,以阻止視力惡化。(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32歲張姓男子忙於工作生活壓力大,作息混亂睡眠不足,左眼視力變模糊求助眼科,發現左眼黃斑部積水造成近視度數增加及視力模糊,經眼藥水治療與調整作息,約2個月黃斑部積水獲改善,視力也由0.8恢復至1.0。提醒民眾過勞眼模糊恐為警訊,不可輕忽。 奇美醫眼科部主治醫師黃唯祐表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泛稱,泛指發生在黃斑部的疾病,實際上細分多種,大部分民眾口耳相傳的黃斑部病變,主要是國人最常見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因為年紀增長,黃斑部構造老化造成的疾病。 黃唯祐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是台灣年長者失明最常見的原因,65歲以上的年長者每10位就有一位有黃斑部病變問題,盛行率約10%,若不經治療或追蹤,有超過60%的病人會在70歲時完全失明。 研究也顯示,因3C與智慧型手機等盛行,黃斑部病變開始年輕化,在2030年前,黃斑部病變的病人預估會大幅增加70%,並下探到更年輕的族群,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並且除年齡外,家族史、抽菸、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常接觸強烈陽光、高度近視可能也與黃斑部病變有關。

Read More

啃雞翅牙根垂直縱裂 男子忍痛拔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因外力等因素導致牙齒斷裂,牙醫師指出,若牙齒斷裂部位仍然侷限在牙冠的琺瑯質仍可修補;然而,當牙齒斷裂位置已經從牙冠延伸到牙根,這類的牙齒大部分都必須拔除,以避免後續的發炎、腫脹。 一名男子有次在啃雞翅時門牙竟斷裂引發劇痛,至牙科門診希望將斷裂的牙碎片黏回。經口內及影像檢查後,診斷為牙根垂直縱裂,牙醫師告知男子這顆牙齒無法保留,當日拔除牙齒,改善疼痛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君翎表示,牙齒斷裂是牙科門診經常面臨的情況,造成牙齒受損原因包含外傷、巨力撞擊、夜間磨牙、長期咀嚼堅硬食物、蛀牙、舊填充物不再支持剩餘的牙齒結構,甚至是錯誤口腔習慣都有可能造成。 王君翎指出,假如牙齒缺角斷裂的部位,仍然侷限在牙冠的琺瑯質,未延伸到牙根及牙髓腔,屬於較輕微的狀況,一般這種斷裂牙,不建議將斷裂的牙齒碎片黏回原位,即使勉強黏合,經過咀嚼力量後多數會崩落,甚至影響牙齒原有的健康結構。治療上會依缺損程度及剩餘牙齒結構,選擇像是複合樹脂修補,或製作全陶瓷貼片修復恢復美觀。 當斷裂部位仍在牙冠範圍,但是斷裂深度已延展到牙髓腔導致神經暴露,這類的牙齒在咬合咀嚼或碰到冰冷食物時,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就需要先進行根管治療或活髓保存治療,治療上建議以固定式牙冠或3D齒雕進行修復,重建牙齒型態及咬合功能。 若牙齒斷裂位置已從牙冠延伸到牙根,屬於比較嚴重狀況,王君翎說,這類的牙齒大部分都必須拔除,以避免後續的發炎、腫脹。缺牙區域可考慮以固定式牙橋或人工植牙重建,恢復美觀及咀嚼功能。

Read More

疑戲水感染食腦變形蟲 業者停業採檢

新北市一家室內親水場域傳出有人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市府衛生局派員前往進行採檢環境與水質檢體。 (新北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柏翰、吳瀛洲∕台北報導 近日國內出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到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戲水感染,業者預防性停業清消,並進行環境採檢。疾管署10日指出,環境檢測報告尚須1至3週出爐。 日前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北部3旬女於7月26日發病、6天後死亡,此案為國內自2011年發生首起個案以來第2例。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9日已完成環境採檢,檢測報告預估須1到3週才能出爐。池水檢驗檢體須進行濃縮及前處理,續抽核酸進行PCR,若陽性尚需定序,且因環境檢體的核酸濃度品質不如人體檢體,可能需重複復驗。 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生存於自然淡水環境,喜好溫暖,能生存於攝氏46度溫熱環境中,在更高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 人類可能在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汙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潛伏期約1到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高達99%。 新北衛生局表示,經與疾管署討論,考量本案感染源未明,依傳染病防治法規範已要求業者提供7月21日至8月9日顧客及工作人員名單,初步調查工作人員共計12人、顧客人數約630人,衛生局將逐一通知確認健康狀態,並提醒進行自我健康監測2個星期,期間若有不適應盡速就醫。  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民眾於自然水域戲水時,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Read More

車禍胸廓變形 微創肋骨術復位

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說明微創肋骨手術的過程及特色。(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41歲張姓女子日前發生車禍,送醫後呼吸衰竭及胸廓變形,經微創肋骨手術復位9根肋骨及重建胸廓,她大口呼吸說「終於感受到胸腔不再空虛」。 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指出,病患到院時發現其肝臟破裂,左胸肋骨斷4根、右胸肋骨斷了5根,並造成嚴重錯位的「連枷胸」,也就是相鄰3根以上肋骨骨折,且每根肋骨有兩處以上的骨折斷點,由於這類病人胸壁不穩定,又合併氣胸、血胸或呼吸衰竭等併發症,不手術會有生命危險。 林聿騰說,病患雖然胸腔傷勢嚴重,血胸、氣胸及換氣不足,但經過評估,還是須先手術幫最嚴重的肝臟止血,手術順利後住進加護病房,還要等待肝臟功能穩定後再重建胸腔,肋骨斷裂及錯位嚴重的疼痛也只能先止痛,但確實很難止痛。張女說,在加護病房時胸腔非常痛,連呼吸都痛到錐心刺骨,躺在病床上覺得胸後沒有任何支撐,胸腔空蕩蕩的,好像隨時吸不進氣。 林聿騰說,患者在車禍1週後肝功能終於好轉,隨即進行微創肋骨手術,透過3D胸廓重組影像精準定位,以最小的傷口進行左右兩邊的肋骨復位,再以專用的鈦合金肋骨固定系統重建整個胸廓,並將傷口縮小到10公分以內。 林聿騰指出,相較於傳統手術,微創肋骨手術除了傷口小,還有肌肉破壞少、恢復快、出血減少、感染機率降低、住院天數較短等特色,可以讓病人以最小的傷口達到最大程度的復原。病患手術後恢復很快,1週後順利出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