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癌別晚期患者適用 十二指腸支架系統 下月納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9日宣布,12月起將緩和治療醫材「十二指腸支架系統」納入給付,適用對象是胃、胰、膽及十二指腸癌等4種癌別晚期患者,預估1年約2有42人受惠,健保約需投入1000餘萬預算,但患者可省下每次約6萬元的自費開銷。 腸胃道癌症患者後期可能面臨十二指腸及胃出口狹窄、阻塞,無法由口進食,進而衝擊生活品質、影響存活。健保署指出,末期惡性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及胃出口狹窄為例,病人無法由口進食且容易噁心、嘔吐,造成營養不良;若透過支架將十二指腸通道打開,能有效使病人由口進食,吸收變好以維持身體營養,提升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健保署表示,十二指腸阻塞造成的不適,往往比一般腸阻塞更為嚴重,「十二指腸支架系統」健保給付對象,為胃癌、胰癌、膽癌及十二指腸癌第3期至第4期患者,惡性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及胃部連接狹窄,病人無法由口進食且容易惡心、嘔吐,造成營養不良,當患者採取鼻胃管、胃造廔口皆無效後,就必需自費6萬至8萬元裝置十二指腸支架。 健保署指出,面對臨床癌症治療,健保過去重心在藥物、手術,攻擊病魔、延長患者壽命,隨著癌友存活率增加,緩解病人後續不適、改善生活品質重要性提升,健保也重視可達緩和治療效果醫材。「十二指腸支架系統」進入健保給付範圍後,年約242人受惠,增加健保預算約1079萬點。

Read More

爬1層樓喘3次 置換主動脈瓣膜改善

北榮新型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團隊,成功搶救82歲黃姓男子、68歲胡姓女子等2人。(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1歲的黃先生,原爬一層樓得停下來喘3次,自費100餘萬在台北榮總做了新型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現在一次爬2層樓都不是問題。台北榮總心臟血管科主任張效煌9日指出,榮總已執行100餘例有不需要心臟停止跳動,且只要局部麻醉就可置換動脈瓣膜的手術,且成功率與世界一流醫院相彷。 台北榮總表示,81歲的黃先生,日常活動時容易呼吸喘,因症狀嚴重就醫;68歲胡女士,曾接受腎移植,因移植腎再衰竭,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有心律不整症狀,經由心臟超音波檢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兩位病人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順利康復出院。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任陳嬰華表示,主動脈瓣膜鈣化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尤其是洗腎病患及三高病患鈣化速度較一般人更快,洗腎病患死亡原因第一名就是心臟病,當主動脈瓣膜張開面積小於1平方公分時就應進行人工瓣膜替換手術,否則病人隨時都有猝死的風險。 張效煌指出,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盡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張效煌指出,台北榮總在99年引進新型主動脈瓣膜置換術;102年首創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陸續開創6種不同手術途徑治療患者,第1位進行手術的病患已存活超過10年,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目前健保對這種新型療法給付有相當嚴格限制,只有完全無法使用傳統心臟手術的病患才能符合給付條件,胡女士及黃先生皆自費進行手術。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荔枝情結

■南峽 現在市場已經看到有攤商在販售荔枝了,孩子就頻頻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買玉荷包,說玉荷包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名的水果。但相對於孩子對荔枝的喜愛,身為媽媽的我,卻是對此「君」退避三舍。 在中國古詩裡,不管是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或是蘇軾「日啗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都說明了荔枝這樣水果的迷人和美味。可是我卻對此物敬謝不敏。每年五、六月玉荷包上市,即便價格不菲,還是引起主婦們趨之若鶩,爭相採購,唯獨我無動於衷。即便水果商對我如何大力鼓吹,講荔枝如何如何的甜滋滋,我還是報以一個歉然的微笑,因為兒時那一幕,實在是畢生難忘。 不吃荔枝既不是怕上火,也不是畏懼其驚人的卡路里,純粹是還童騃時期不愉快的經驗所致。兒時在鄉下吃水果從來不缺,自家種的、親朋好友送的,或是路邊採的,可以說是唾手可得。而荔枝更是夏季的必吃的水果,有不少鄉下人家會在自家庭院栽上幾株,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年夏天一到,看到荔枝成熟了,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就拿著竹竿往荔枝樹上撥啊撥的,常常一大串荔枝就會掉下來,而後兄弟姐妹分食著吃,過不了多久,馬上我們每個人的肚子就吃得鼓鼓的,常常飽到正餐都吃不下,總會因此是惹來父母的一頓責罵,說我們吃東西「無站無節」。而我們雖常常挨罵,可是當荔枝季節來臨時,還是早就把父母什麼的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畢竟美果當前,小小年紀的我們,怎麼抵擋的了誘惑呢? 但是荔枝多蟲,常常一剝開皮,馬上有一隻或數隻蟲探出頭來,在鄉村,什麼蟲沒見過,那會怕這區區的小蟲,把蟲撥掉之後,馬上將白色的果肉咕嚕下肚,完全不在意。可是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的,就在七歲那一年,我竟然不小心吃下了有蟲的荔枝,自此在剝開荔枝時變得戰戰兢兢,就是怕碰到不速之客,而後索性就不吃了,荔枝變成我的拒絕往來戶。原本責怪我吃太多荔枝的母親,看我因為怕蟲兒不再吃時,總是先把荔枝的皮剝了,確定沒蟲再拿給我吃,然而即便如此,還是引不起我的食慾,我就是沒辦法克服心理障礙再去接受它,久而久之母親也就順我的意了。只不過每逢荔枝季節來臨時,都會跟人家說「阮兜的第三都不呷荔枝」第三就是指我,該是一種惋惜吧,畢竟荔枝少有人不喜吃的。 當上母親之後,因為自己不敢吃,所以也就不買荔枝。孩子問我為什麼都不買荔枝?想想也對,我不能因自己不吃就不買,這是剝奪孩子吃荔枝的權利。於是我跟其他主婦一樣,也加入購買荔枝的行列。而我依舊堅守原則,不吃就是不吃,我想我與荔枝的情結,應該是一輩子都無法解開吧。

Read More

更年期最慘 台灣女性 每4人有1人憂鬱

臨床心理師潘奕瑄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女性憂鬱大調查」9日公布,全台每4位女性有1人感到憂鬱,其中,2成女性憂鬱不敢說,3成年輕族群不肯說。 台北市珍愛扶輪社與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首度發布「台灣女性憂鬱調查」結果,在1117份的調查問券統計中顯示,24%的女性有憂鬱傾向,等於將近每4位女性就有1人感到憂鬱;最容易讓女性感到憂鬱的人生階段是更年期,其次為懷孕期(含產前產後)和中年期。 造成憂鬱的前3大主因分別為「健康」、「經濟」和「自我認同」,以年齡層來看,年輕世代(29歲以下)對「自我認同」最困擾,尤其是19歲以下青少女41% 因「自我認同」感到憂鬱;中青世代(30-49歲)對「經濟壓力」最有感、橘世代(50歲以上)則受「健康」因素影響最大。 調查中數據顯示,女性憂鬱時有4成受訪者絕對不會讓父母知道(42.3%);有2成女性憂鬱時不會說,其中19歲以下族群最明顯的是,有3成年輕族群不願意讓人知道。另外,在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什麼人陪伴這個項目中發現,女性希望「伴侶」陪伴最多,其次為「閨密」;而19歲以下族群則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35.29%),引起關注。 另外,女性最愛的兩大減壓法為「運動」和「找人聊」,但各年齡層減壓方式大不同;橘世代(50歲以上)最愛「運動」減壓、20-49歲女性偏好「找人聊」、19歲以下女性最愛「聽音樂」舒壓。而女性偏好的3大憂鬱治療法則分別為「心理諮商」、「自然療法」和「看西醫」。 根據調查結果,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伴侶」和「閨密」陪伴,諮商心理師吳孟真建議,陪伴有「3不3要」原則—不要簡化處境、不要急著下論斷、不急著給建議。反之,3要原則—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試圖更多理解、要找資源協助。學會正確的陪伴方式,可提供憂鬱症憂友心理支援,也可以避免踩雷,反將對方越推越遠。 台北市珍愛扶輪社攜手肯愛社會服務協會,舉辦「讓愛9.999讓我陪你999」公益活動,發起「陪伴天使計畫」,推廣全民陪伴訓練,每人999元資助陪伴訓練課程,推廣全年度陪伴憂友訓練,並招募社會志工成為「陪伴天使」,一起幫助憂鬱症憂友。

Read More

小腹婆不一定是肥胖 當心卵巢囊腫

屏基醫師說明畫線區域即是卵巢囊腫。(記者毛莉翻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已為20多名婦女進行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手術,術後幾乎看不出傷口,且病人普遍反應疼痛度低。 日前60歲及21歲的2名女性都因為肚子越來越大到屏基就醫,經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兩位都罹患卵巢囊腫,且腫瘤已經有30公分,隨後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將腫瘤切除取出,順利出院。 屏基婦產科主任劉士傑表示,傳統腹腔鏡手術要在腹部打3至4個小洞,而單孔腹腔鏡手術則是在肚臍切開一個2至3公分的傷口,進行微創手術,傷口越少當然疼痛感越少,術後恢復時間更短,住院天數也減少,提早恢復日常活動。 屏基引進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婦產科術後不留疤。(記者毛莉翻攝) 劉士傑說,由於傷口藏在肚臍內,術後幾乎看不到,更美觀;目前幾乎大多數婦科腫瘤手術,例如全子宮切除、子宮肌瘤切除、卵巢腫瘤切除、子宮外孕及輸卵管結紮手術等都可用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不過仍須視病人個別狀況評估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劉士傑指出,卵巢囊腫經常發生在20至50歲女性,大部分是良性,通常是囊腫大到壓迫週圍器官時才感覺不適,病人多半以為自己變胖成了「小腹婆」而不在意,或感覺肚子膨脹的以為有宿便、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 劉士傑建議女性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除婦科超音波外,也抽血檢驗卵巢癌指標,以期及早發現婦科腫瘤。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之印象

■劉燕飛 塘水綠油油的, 水草茂盛地在水底招搖。 小荷的觸角,浮出池塘, 立在水面不高的地方。 向晚,落日的餘暉遁去, 小蝌蚪終於找到了媽媽。 一聲聲熱烈的蛙鳴, 由遠及近, 像是一場音樂的盛會。 螢火蟲,在草木間,低飛, 打著燈籠,就像天際的星辰, 閃爍,明亮

Read More

緊急溶栓 翁呼吸喘/胸悶 檢出雙側肺栓塞

彰醫急診室主任黃鎧翊指出,肺栓塞的臨床症狀不明顯,一開始常難以發現,卻有高致命性,絕對不可忽視。(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70歲蕭先生日前因呼吸喘、胸悶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掛急診,醫師發現可能是會致命的「雙側肺栓塞」,趕緊會心臟內科溶栓處理,救回一命。 彰醫急診室主任黃鎧翊表示,病患到院時主述呼吸喘、胸悶、咳嗽,但血氧、血壓也還穩定,不像肺栓塞低血氧的典型情況,但其血液的D-Dimer(血栓指數)卻高達8600ng/ml,遠高於正常值500,電腦斷層進一步發現雙側的肺都有栓塞,緊急由心臟內科接手治療。 黃鎧翊說,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常不明顯,一開始難以發現,卻有高致命性,被稱為「隱形殺手」,主因是心臟通往肺動脈的血管突然被血塊或組織碎片等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血液灌流不足,出現低血氧等症狀,身體表徵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肋膜性胸痛、咳嗽、腿部水腫等。 心臟內科醫師李翰指出,造成病患肺栓塞的原因是右腿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血塊從下肢經血管進入肺循環,掉到兩側肺動脈,進而造成肺部栓塞。 一般好發在左腿,此個案在右腿比較少見,病患脫離險境後再加詢問,他才說前幾天就覺得右腿比較腫,以為是循環不好的水腫,沒有當一回事,在急診時也沒有想到要說明此事。 若病患能在發現水腫時就醫,可能就不用陷於千鈞一髮之境。 李翰說,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和心肌梗塞、胸腔疾病相似,稍一疏忽,可能就延誤時機。病患在急診很快就被發現是肺栓塞,是能及時搶救的關鍵。病患之後要服用抗凝血藥物,小心復發。 黃鎧翊指出,在臨床上,肺栓塞常來自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而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是老年人、心臟衰竭、肥胖、長期臥床、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病史或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懷孕或產後時期、中風半側偏癱不良於行的人,另外,若工作需求經常久站也容易使下肢靜脈血液鬱積而形成血栓。 李翰表示,若發現下肢水腫,也不一定是靜脈栓塞,也有可能是心臟衰竭、肝硬化、腎功能不全、腎病症候群等疾病引發,還是要盡快就醫釐清原因。

Read More

近年個案增加 父失業同儕霸凌 國中女生躲衣櫃拒上學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就讀國中8年級的小芬(化名)1年前突然抗拒上學,每到上學時間不是肚子痛就是頭痛,被懷疑裝病、引發親子衝突,之後更演變成只要媽媽叫她去上課,她就坐在角落大哭或把自己關進衣櫥。最後小芬被帶到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評估,醫師開立抗焦慮及憂鬱的藥物緩解學校對她造成的壓力,同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找出拒學的原因,讓她願意返回校園就讀。 原來小芬的爸媽感情長期不睦,爸爸常年在海外工作,媽媽也是工作忙碌不太能提供情緒支持。而小芬就讀所費不貲的私立學校,雖然不是升學導向,卻潛藏師長無法處理的霸凌問題,同學間也經常比較誰家比較有錢,無形間造成她的心理壓力。加上小芬本身社交技巧不太好,學業表現也不突出,這些因素都讓他交不到朋友,而爸爸不巧前陣子失業,小芬更擔心因此被同儕排擠或被看不起。 臨床心理師潘奕瑄了解了家庭狀況後,安排心理治療,並請小芬的家人共同參與,指導親子互動並教導人際互動技巧。1年後,小芬漸漸重拾和同學互動的樂趣,跟媽媽關係也變好,也不再拒學。 拒學的盛行率約1至5%,好發於升國中、高中等學習轉換階段,且根據教育部統計,高級中等學校退學率從100學年度1.39%上升至109學年度2.53%,休學率也增至1.86%。研究顯示,性別、學業成績、社經地位對拒學並無顯著影響。 「拒學是一種行為現象,其背後的情緒困擾、致使它發生的家庭及校園原因才是真正要去處理的問題。」潘奕瑄說明,近年臨床經驗發現青少年拒學個案增加,年紀涵蓋國小、國高中生,男女都有,此類孩子部分有特殊狀況如學習困難、亞斯伯格症等,但多數都與家庭內互動、學校環境有關。拒學不只是「不要上學」這麼簡單的事情,多數拒學的孩子伴隨潛藏已久的情緒困擾,但家長們通常不會在初期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誤以為孩子只是鬧脾氣,未從中了解他們的煩惱,給予陪伴,而是等到孩子真的拒絕上學或引發衝突,才注意到問題。 潘奕瑄提到,其實不少拒學個案在小學就因為種種內外在因素難以從學校生活獲得樂趣,有些甚至認為「上學是一件沒有意思的事情」、「自己是配合父母、被勉強的」,直至國中才真正爆發情緒。因此她提醒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陪孩子找到學習、交朋友、融入團體生活的樂趣是預防拒學的不二法門。

Read More

BMI標準女師 超音波檢查出乳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6歲的陳姓女老師,生活相當自律,BMI都維持在標準範圍內。這次健檢特別加入女性超音波檢查項目,卻在乳房超音波意外發現在左側乳房7點鐘方向有一個邊緣不規則的低回音結節,大小約近1公分,疑似為惡性。後續轉介至乳房外科,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認罹患乳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 甚至乳癌在發展初期,可能因尺寸還小或是生長位置較深,若只憑觸摸或是外觀上肉眼評估皆無法判斷,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透過定期乳房影像檢查,才能完整檢視。 沈彥君也補充說明,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無論是否有乳癌的家族史,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美步道半日閑

■高潤清 熬出來的鹹不是閑,而是穿山越嶺的愜意,浸漬了一身淋漓,讓整個海風的節奏變得那麼幽謐驚喜。陽光親吻氤氳瀰漫著一股濃郁香氣,沿著嶙峋山巒的蔥鬱,讓雨過天晴的暢意洗淨了塵埃,也洗滌了勞神疲憊的身軀,終有歡怡的半日閑暇,讓步道上的足痕不再是陌生。 踩著幽美山林步道對著山谷若隱若現的潺流,這凸出茂林岩壁的棧道,迎來疫後美好呼吸的雀躍,盡是淡淡幽幽的芬多精縱情犒賞。聽那林蔭上盤旋的呦呦鷹鳴迴盪,順著凹谷粼粼澄碧的泉溪歡怡而行,嗅著沁涼微風黏著繽紛詩意,蜿蜒攀登棧道而上不覺山道難行,頗有乘雲騰空之神助,伴隨笑語如珠,心靈暢意無比。此情、此景多似王維筆下〈終南山〉:「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一趟山林饗宴,多愉悅的身心靈沐浴,天地間充滿樂活的悠然神韻。 沿山道而上,嶙峋陡峭、林蔭遮日、山泉淙淙、棧道乘雲。回瞰步徑幽靜處鳥語花香,一笑山神有夢不多言。風不動、雨不落,纏遶棧道與茂林脩竹的秘境卻是一彎山脊驚豔處,注滿一塘碧波銀粼的神秘,拓印出林美步道如似仙境悠然,如何刻印一筆靈光卻又恍惚,該如何潑墨,可恨啊!山水之美,無以名狀。唯有杜甫〈白鹽山〉:「卓立群峰外,蟠根積水邊。他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白榜千家邑,清秋萬估船。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方解此際心神無墨之憾。啊!杜工部若能來此一遊,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美哉!林美!殊勝之境,可否邀來唐詩也神遊。 遐想昨夜滂沱的笑聲消失了,留下幾許泠泠飛瀑的莞薾,一群遠來訪客狐疑這1.7km的距離如此遙遠,怎一回意興未開卻已兵臨城下。意猶未盡之際,叢林間一尾青蛇的竄出引來大家品頭論足,觀其修長之碧玉翠黛軀體約莫一尺長餘,驚呼保育類乎?然青蛇亦靜默以對,偶吐蛇信以嚇阻或慢移隱藏枯枝腐葉中。圍觀者亦憂其毒,退數步彎身拍攝其柔美線條,細觀之,忽聽聞人言此非青竹絲也,然言一出換來戲言,此刻莫非尋其白素貞也,圍觀者皆銀髮,眾人皆非許仙也,引來哄堂卻也恍然端午亦近也。 日不灼灼、微風徐徐、山清水秀,心靈享宴,盡在林美。心神舒暢而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步道之行錯開假期,遊客清閒無擁塞,無風、無雨半日愜意遊,呦呦鷹鳴青山外,日已正中飢腸轆轆,尋個客館祭五臟廟。礁溪陶然歸來,心神尚留林美中,夜來一筆步道情,寫山寫水寫棧道,更寫疫後半日閑情第一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