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女性的未來

台南女中二年十七班 ◎蔡汎鍒 每每外婆談及女性話題時,我總是無言以對。每當新聞播至某富豪夫人如何顯擺其榮華富貴之時,每當瞥見富商舅公又成交上億交易的簡訊之際,每當外婆望穿屏幕,不經意間慨嘆:「女孩子讀書那麼辛苦,不如找個有錢人家嫁了………。」三千春秋悲事皆已閱過,沒想到如今這般文明的社會,竟還存在如此愚昧、野蠻得將女性能力視若敝屣之論。 縱使現今女性教育水平已如同男性,但社會上猶然存在將女性視為男性附庸品之看法。無可否認,富豪夫家著實能為女性奢想榮華名利增添捷徑,但如此粗暴簡略的刻板印象,是否也將女性擇己所愛與追尋夢想的權力棄之殆盡?求學十餘載,刻苦半生,想必每名女性心底皆燃燒著一顆熾烈似火的驕陽,那是對未來的憧憬,對熱愛的執著,是願用餘生呵護的信仰,是不甘屈於人下的傲骨,社會不該澆冷它們以如此刻薄之言語,未深刻理解便打從身分否認其能力,更不該對她們的未來指指點點,設下囹圄,只因她們是女性。 但如今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卻以媒體傳播的方式,不斷加深女性攀附貴的印象,諸如戲劇中重演女性勾心鬥角為嫁入豪門的橋段,抑或是報導特意強調富商夫人身分,卻對其投入事業的貢獻隻字不提云云,無疑是蒙昧地忽視數百年來女性在各領域的投入與犧牲,野蠻地抹滅女性對未來的信仰、為夢想燒盡的心血汗淚。我認為,文明的社會應多方檢視女性所作的貢獻再予以傳播,不應將長期的刻板印象附加於更多女性身上;而女性自身也應認清追求的目標為何,不被旁人煽動而盲目逐利。 女性的未來,應是錦繡如織的光明,在「文明、蒙味與野蠻」的混亂社會下,亦能綻放不敗花蕊,傲望蒼穹。

Read More

舉弱男 僅不到2成就醫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舉弱男」僅不到2成尋求專業協助,醫師提醒,勃起功能障礙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千萬別因看診焦慮而延誤治療,及早就醫不但能改善生活品質,還可發現潛在慢性病,守護幸福。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加上長期不良生活型態,根據台灣勃起功能障礙諮詢暨訓練委員會統計,目前台灣有一半40歲以上男性受勃起功能障礙困擾。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鼓勵男性不要因看診焦慮而延誤治療,透過性健康診斷,不僅可以發覺未知的慢性病,更能改善生活品質。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理事長蔡維恭指出,下半身健康的重要指標包含男性賀爾蒙、攝護腺健康及勃起硬度,同時 是潛在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國外研究發現,勃起功能障礙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約3成有糖尿病、高血壓、睪固酮低下等症狀,且高達5成有高血脂問題,而這些患者中風的風險超過3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超過4成。 北榮醫師黃奕燊說明,男性自30歲以後,睪固酮濃度每年平均以1~2%的速率降低,且45歲以上有近4成男性睪固酮濃度不足。睪固酮低下容易影響到生活品質,如性慾低落、疲勞、失眠等,嚴重者則會引發勃起功能障礙,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等症狀。 然而,僅不到2成的「舉弱男」會尋求專業諮詢。調查顯示,過半數男性仍會優先採取「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或「運動改善」等自行處理的方式,甚至相信偏方或自行上網購買來路不明藥品。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秘書長張奕凱醫師分享,臨床上觀察男性在進入泌尿科診間後,許多人不敢第一時間說出自己有勃起功能障礙,經過各種問診後,突然要求請女性護理師暫離診間,才真正說出自己的勃起硬度問題。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強調,醫護人員會以尊重和保密的原則對待每一名患者,並提供最專業的診斷及治療,應及早就醫,切勿相信偏方或來路不明藥品,另外包括睡眠達到7小時、增肌減脂及壓力管理,都是改善性健康重要關鍵,對症下藥才能守護下半生幸福。

Read More

〈中華學園〉幸福的本子

嘉義縣大湖國小五年甲班 ◎林欣錞 我的書包裡有一本「幸福的本子」,它記錄了生活中各種快樂的時刻。在這本子裡有和同學一起學習的歡樂時光,有完成甜點後的成就感,有畫圖比賽得獎後的喜悅……每一件為我帶來幸福的事,都被寫進本子裡 。 記得四年級的暑假,怡如主任給我們畫了一幅數字油畫,爸爸聽了之後,在網上買了五幅油畫給我們姊妹倆一起畫,我忽然有種幸福感,感受到爸爸暖暖的愛。 比如說,有一天一個阿伯給我和妹妹一人一台腳踏車,因為他的小孩都長大了,有了自己新的腳踏車,這兩台舊的腳踏車對我和妹妹來說就像寶貝一樣,我和妹妹常常騎著它在村莊裡逛大街、探險真是真是樂趣無窮。  還有一次,我記得某天的下午,我家附近住著一個很「特別」的阿婆。阿婆很喜歡問東問西,一下子問我們在做什麼、一下子又問我們吃飯了沒、一下子又問……如果沒有搭理她,她就會一直碎碎念,讓我們都覺得好煩好煩啊!我和妹妹一點也不想理會,阿婆就對我們一直一直碎碎念。這次被爸爸瞧見了,爸爸輕輕的跟我們說:「阿婆是長輩,年紀很大了,有時會有些糊塗,我們做晚輩的不可以不理睬或不耐煩。」聽爸爸這麼一說,我覺得既慚愧又溫暖。爸爸對人的善良和體貼,深深的讓我覺得爸爸─我好愛好愛你。 感謝師長和家人給我一把幸福的鑰匙,陪伴我成長,感受到自己是個幸福的人。 在這本筆記本,留下許多讓我回味無窮的幸福滋味。

Read More

新樓健康講座 推廣運動醫學

新樓醫院、中華奧會以及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合推全民運動醫學。(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新樓醫院、中華奧會及環台醫療策略聯盟11日舉辦全民運動醫學健康講座,以「骨質疏鬆和肌少症防治」、「常見運動傷害之預防」2大主題,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及民眾對環台醫療策略聯盟的認識。 環台醫療策略聯盟成立22年,現任理事長為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姚維仁,初期由12家醫院參與,現今已擴展至16家醫院。聯盟分布全台,以「一縣市一家」原則,創建醫療合作新模式,追求卓越醫療服務品質,提升整體醫療環境水準,造福各區域民眾。台南新樓為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台南市醫院代表。 中華奧會醫學委員會座長、恩主公醫院副院長陳維熊說,中華奧會醫學委員會2016年成立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致力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培訓工作,建立醫師「運動員全人照顧」的觀念,包含健康管理、運動營養、運動傷害防護等,讓運動員從運動風險評估、預防、檢查、治療、訓練,再回歸到競技的過程,都可以因為運動醫學醫師的存在而趨於完整,學會迄今已辦理3屆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培訓,培養出61名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在台灣各地照顧頂尖運動員。 新樓醫院院長劉啓擧強調,藉講座推廣全民運動醫學,與其他環台醫療策略聯盟交流,提升整體醫療環境品質及大眾對健康的認識,達到健康生活的目標。

Read More

〈中華學園〉神奇湯

新竹縣中山國小三年丙班 ◎陳麒安 我有三碗湯, 爸爸喝下快樂湯, 開開心心沒煩惱; 我喝下平靜湯, 安安靜靜真舒暢; 同學喝下認真湯, 你想來碗什麼湯?

Read More

男犁田 肩峰骨折鎖骨韌帶斷

醫師廖志祥說明,患者摔車導致肩峰骨折及肩峰鎖骨韌帶斷裂,住院手術植入鉤狀鋼板固定。(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熱愛三鐵運動的60歲林姓男子騎公路車上山訓練,回程下坡時為閃避路邊竄出小貨車「犁田」,肩膀撞擊地面造成肩峰骨折及肩峰鎖骨韌帶斷裂,住院手術植入鉤狀鋼板固定,術後經3個月復健治療,重拾騎車樂趣。醫師提醒,騎自行車除了摔車創傷外,姿勢不當、肌肉過度施力也可能造成「自行車病」的運動傷害。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醫師廖志祥表示,騎自行車是很好的運動,但也潛藏一些危險,高速行進間意外摔車會造成腦震盪與顏面擦傷等頭部傷害;若頭部著地扭轉頸部壓迫頸椎,可能造成揮鞭式損傷或骨折;長時間騎乘會對背部造成壓力。若姿勢不正確,或騎乘不合適的自行車,也可能導致腰部壓力過大,造成椎間盤突出。 患者摔車,肩膀著地,導致肩峰骨折及肩峰鎖骨韌帶斷裂(紅箭頭處)。 (記者王正平翻攝) 另外,長時間在手打直的姿勢下騎車,可能造成肘關節外側疼痛與肌腱發炎;摔車雙手撐地,可能造成手腕骨折、肩膀脫臼。此外衝刺賽時的瞬間踩動自行車,會對大腿、小腿肌肉造成極大張力,導致股四頭肌或小腿的傷害;長時間騎車,膝關節過度使用會導致髕股骨疼痛症候群。 患者摔車導致肩峰骨折及肩峰鎖骨韌帶斷裂,住院手術植入鉤狀鋼板固定。 (記者王正平翻攝) 廖志祥提醒,騎自行車要做好基本安全措施,包括頭盔、護目鏡,以保護頭部及眼睛。平時要做肌力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長途騎車也要量力而為,避免運動傷害。

Read More

〈中華學園〉快樂浮潛趣

台南市西港國小六年孝班   ◎陳昺璇

Read More

介護食易咀嚼好吞嚥 老人吃得開心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家中長輩若有咀嚼吞嚥異常的問題常會噎到。針對長者的飲食需求,目前市面上已經發展出專為咀嚼吞嚥困難者設計的「介護食」,透過特殊烹調或食品添加物調整食物的質地及型態,同時保有食物原味及原貌的軟質食品,讓老年人克服咀嚼吞嚥問題又吃得開心。 中醫大新竹附醫營養科營養師陳芷嫻表示,「介護食」係從日本發展過來,因為日本的人口高齡演進的比台灣快,對於老年人口的相關照護政策措施已相當完整。為了能讓吞嚥、咀嚼機能退化的高齡者能夠繼續享受食物,日本食品業者研發可以輕易使用牙齦、舌頭輕易壓碎的軟質食物。 根據世衛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14%稱為高齡社會。台灣已於107年進入高齡社會,民眾更加重視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衛福部依據研究報導,台灣約有12.8%的老年人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咀嚼吞嚥異常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可能因此發生呼吸衰竭、敗血症,甚至是死亡。咀嚼吞嚥困難導致嗆咳可能會使老年人害怕進食,進而影響營養素的攝取,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肌肉流失等問題。而攝取食物種類受限,使老年人對於進食興趣缺缺,除了減少營養攝取也影響心理狀態。 陳芷嫺提供介護食做法,先將食物以果汁機或調理機攪打成糊狀或液體狀,再透過食物塑型粉調整食物質地、增加滑順感至適合老年人吞嚥狀態,之後搭配適當食物模型還原食物外觀,增進老年人進食意願,讓飲食不再一成不變。

Read More

〈醫師專欄〉認真備戰

吳重達 同事問醫師:「我先生報名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已練了2週;2個膝蓋卻開始痛,跑不太動了。有問題嗎?怎麼辦?錢都繳了,他又沒空到醫院…。」 醫師最怕熟人的隔空問診。問清楚「病人」的練習狀況後,跟同事開玩笑說:「自己找死。從沒跑步過的中年人也沒問人,自己想當然耳的開始練習,一週練2~3次,每次就很老實的練一個完整的半程馬拉松(21公里)。」隨即正色說:「這叫做過度使用性傷害,髕骨─股骨關節壓力過大導致的疼痛。一下子讓身體承受過多的壓力,受不了的身體發出抗議與警告。」 醫師交代同事,請「病人」每次練跑前後務必拉筋,尤其是大腿後側與小腿肌肉,跑完後2膝需冰敷20分鐘;最重要的是,每次練習先減至3-5公里,膝蓋不痛後再慢慢增加里程,身體得以慢慢適應,最終就維持在10公里,等比賽時再衝全程。「病人」還真聽話,如法炮製後不再疼痛,也順利完成他的心願。 另1名50多歲的男性老外,平常就有運動習慣,1週後要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模擬比賽全程備戰,游泳完騎了50公里腳踏車(超過比賽里程數)再跑步。騎車時就感到左臀部怪怪的,才跑不到2公里就痛到需停止;2天後跛著進入診間。診斷是臀部肌肉急性拉傷。不必醫師說,他自己也知道不要再提參加比賽這件事了。 備戰不是叫人每次都要真槍實彈去玩真的,那叫做實戰;訓練時每次實戰,自己就先累倒了,「敵人」只要在一旁幸災樂禍就可輕易獲勝。缺乏專業指導,想自我訓練到處參加比賽的業餘運動員,平常自己就需徵詢或自我充實,儲備充分的備戰知識,不致受傷外還可得到最大化的比賽自我滿足感。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中華副刊〉慈溪楊梅

■潘玉毅 轉眼又到6月,慈溪沿山一帶,山川如紙,楊梅如筆,筆尖所至,一紅一綠兩種顏色如墨蹟般暈染開來。舉目所見,滿山遍野,閃紅爍紫,凝翠流碧,別提有多美了。 勤勞的山裡人天還未亮,就提著扁擔,拎著竹籃、刀籠蒲(摘楊梅時盛裝的器具)早早地上了山。幹慣了農活的他們登山爬樹,氣不喘面不紅,刪楊梅,摘楊梅,雙手翻飛,像是裝了靈巧的機簧。與他們一樣忙碌的還有來自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的電力人。 楊梅與電力,按說風馬牛不相及,沒什麼必然聯繫。然而,隨著近幾年大棚楊梅的興起,電成了護航楊梅生長的一個重要元素,噴灌設施、照明設備、感應終端、補光燈、排風扇……哪哪都離不開電。即便是那些栽植露天楊梅的人家,同樣很需要電。楊梅鮮果採摘後不易儲存,不少梅農、合作社紛紛引進低溫儲存庫,以此來延長儲存時間,最大限度地保留楊梅的漿果味道。為了能將楊梅運輸到遠方,快遞成了時下熱門的一種「送楊梅」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真空塑封機、打票機也是非電不可。為滿足梅農的用電需求,從5月中旬開始,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就利用基層供電所的屬地優勢主動做好「前置服務」。一名名身穿紅馬甲的紅船黨員服務隊員翻山越嶺,深入楊梅產區,展開特殊巡視,進行用電檢查與宣傳,片刻都未得閑。一切的努力,只為確保梅農和相關產業鏈用電無憂。 萬事俱備,只剩風從東邊吹來。想來要不了多久,天南海北的客人們也都該陸陸續續地趕來了。大家邊摘邊吃,拍照玩鬧,很快,笑聲便會爬滿一個個山坡。 顯然,果大、核小、汁多、味濃的慈溪楊梅早已將大家的味蕾俘獲。綠色的葉子,紅色的果實,與客人們眉眼間流淌的笑意,相映成趣,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   一 楊梅的魅力極大,自古以來便為人們所喜愛。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自詡「老饕」,對於美食極有見地。因為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在前,人們品評水果時,總是習慣性地將荔枝奉為至物。蘇軾卻認為楊梅足可與之比肩——「客有問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或對曰西涼葡萄,我以為未若吳越楊梅」。 與蘇軾一樣,對楊梅讚譽有加的還有明代的首輔大臣徐階,他在《詠楊梅》一詩中贊道:「折來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幹。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顯然,在徐階眼裡,楊梅的味道,尤要勝於荔枝。 但要論對楊梅的愛之深切,還得當屬世稱「李十郎」的李笠翁。李笠翁才華橫溢,對楊梅也是情有獨鍾。據說有一次,他染了重疾,醫生開完藥,又列了一堆醫囑,其中一條就是不能吃楊梅。李笠翁聽完,表面唯唯,心中不以為然。醫生前腳剛離開,他聽到屋外叫賣楊梅的聲音,立即讓妻子去買一些來吃,表示只要能吃到楊梅,哪怕死也願意。人之一生,除卻生死無大事。笠翁對於楊梅的愛,可說是到了極致。有意思的是,楊梅吃完,他的病非但沒有加重,很快便痊癒了。經此一事,李笠翁得出經驗「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還說「南方珍果,首及楊梅」。 這麼好的水果,當然要配以好的器皿。中國人用玉盤裝盛楊梅的習俗至少已有1500多年。這一點,南朝江淹、唐代李白詩中皆有提及。「為我羽翼,委君玉盤」、「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只是聽聽,便覺得美好。 這個世界,有些水果可以打破時空的屏障,不獨古人愛它,現代人也愛它;不獨當地人愛它,外鄉人也愛它。這一點,在慈溪楊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慈溪種植楊梅的歷史可以用悠久來形容。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餘慈一帶已有野生楊梅存在,其人工栽培史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歷經數千年而不絕,非愛而何?《越郡志》對慈溪楊梅的描述更是具象到了大小和顏色:「會稽楊梅為天下之奇,顆大核細,其色紫。」書中的「會稽」,包含了今天的慈溪。 如今,楊梅雲貴浙閩等地皆有種植,但若論及品質,慈溪及慈溪周邊所產的楊梅鮮甜多汁,回味悠長,口感要遠勝於別處生長的楊梅。這從慈溪被稱作「中國楊梅之鄉」,慈溪楊梅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並被銷售至海內外即可看得出來。 好品質積攢了好口碑,也招徠了許多的回頭客。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大家摸透了楊梅的生長習性。每年6月上中旬,都不需要招呼,遊客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將慈溪楊梅的主產區以及連通楊梅山的道路擠得水泄不通。   二 關於楊梅,餘慈地區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百果仙子,司掌人間百果的開花結果。這百果仙子人美心善,經常到凡間體察民間疾苦。她化名「楊梅珠」,利用自己的仙術,挨家串戶免費給村民看病,大家都非常喜歡她,後來卻被惡魔偷襲,身死道消。她死後,葬於大樹之下,第二年,那棵樹長滿了紅色的果實,村民們摘下來一品嘗,發現味道甚佳,不免又想起了百果仙子的好,於是給它取名「楊梅」,並喚百果仙子為「楊梅仙子」。 楊梅仙子的傳說在慈溪民間流傳甚廣,在如今楊梅大道的盡頭,原先還有一個楊梅仙子的雕像,如同一個地標,為人們指引了近20年的方向。後來因為道路拓寬、環島取消,她消失在了慈溪人的記憶中,但楊梅和楊梅的味道一直都在。就在前幾日,時隔八年,慈溪人從未或忘的楊梅仙子又回來了,她的新家就坐落在勝陸高架梅園出口。 慈溪楊梅的品種相當豐富。據慈溪市楊梅研究所調查,慈溪境內的楊梅品種足有10餘個,包括荸薺種、早大種、遲大種、鳳歡種、早小種、荔枝種、尖刺種、粉紅種、紅種、松漿種、水晶種、遲小種等。其中,最好吃的自然是荸薺種。果型大而果核小,汁水多而味道甜,有著「果中瑪瑙」的美譽,在浙江省歷次楊梅鮮果品評中均品列前茅,種植面積和產量也位列諸梅之冠。而其得名由來,主要是因為這種楊梅成熟時果實呈紫黑色,與荸薺的外皮相似。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慈溪楊梅之所以好吃,究其原因,與這方水土是分不開的。土層深厚,氣候適宜,日照充足,雨水豐沛,翠屏山北麓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為楊梅樹的生長發育創造了絕佳的生長環境,也成就了「慈溪楊梅甲天下」的美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慈溪沿山一帶的農民來說,楊梅不僅是一種美味果實,還是一組財富密碼,對提升收入、改善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間接地促進了地方的旅遊和消費。 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吃到正宗的慈溪楊梅,也為了將梅農的楊梅銷往更多地方,依託可靠的電力保障,積極引導梅農走「電商銷售+楊梅深加工」之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以2022年為例,慈溪全市楊梅栽種面積近9萬畝,單是網路銷售額就突破了1.5億元。與此同時,楊梅酥、楊梅醬、楊梅醋、楊梅幹,陸續被擺上各個超市的貨架,成了時令水果生命的延續,也成了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 出於托物言志的傳統,在古人的詩裡,有許多常見的意象,指向人內心的某種情感歸屬。紅豆是相思,梅花是高潔,長亭是離別,見明月則思親,見黃昏夕照頓生蒼涼落寞之感,與楊梅相對應的便是鄉愁。 不過,楊梅的這種情感屬性並不具有大眾性,它只屬於一個地方。與西晉文學家張翰思念的鱸魚蓴菜相仿,它起於味蕾,止於故鄉。 想當年,秋風起時,在洛陽為官的張翰想起家鄉吳中味道鮮美的菰菜、蓴羹、鱸魚膾,寫下著名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感慨未已,他便向皇帝遞交了辭呈,自此以後,嘯傲林泉,品羹吃魚,做他的山林隱士去了。 轉眼到了1200多年後,此時正是明朝嘉靖年間。從慈溪孫家境(當時隸屬餘姚)走出去的南京禮部尚書孫陞公務繁忙,久未歸家。楊梅不易保鮮,當時的交通又不像現在這般方便,他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吃到家鄉的楊梅了,每每念及,深以為憾。 某年夏至將近,孫陞又一次想念起了家鄉的親人和楊梅味道,於是意隨心動,借吟詠抒懷,寫下四句詩:「萬壑楊梅絢紫霞,燭湖佳品更堪誇。自從名系金閨籍,每歲嘗時不在家。」字裡行間流露的鄉愁似淡實濃,激起了許多異鄉遊子的共鳴。從此,楊梅由一味單純的水果變成了一種情感的寄託。 時至如今,楊梅身上這種被賦予的特定情感仍未改變,甚至沒有減淡一分一毫。因為對團圓的渴盼,每年6月楊梅成熟時,離家近的兒女,不管生意做得多大,事情多忙,也是要回家去給父母幫忙的。離家遠的遊子只要擠得出時間,也定會想方設法趕回故鄉,看一看山上的綠葉紅梅,聽一聽久違的鄉音,嘗一嘗熟悉的味道;若實在有事不能回來,也必托家人或者朋友寄上一些,聊以慰勞肚裡的饞蟲,緩解滿腹的鄉愁。好在如今快遞方便,哪怕人在幾千裡、幾萬裡之遙,快則當天,慢則數日,亦能嘗到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 若收到的楊梅有富餘,則可在冰箱裡冰上一些。只要電源不斷,在速凍層放幾個月都不會變質。待到天氣熱了,可以拿出來消解夏日的暑意。又或者做成楊梅燒酒,可儲藏許多時光。楊梅燒酒還有很高的醫用價值,對收斂止瀉、消食解暑有奇效,一口入喉,開胃生津。 楊梅與楊梅酒的味道是如此地勾人,恰如美食作家殳俏在《濃夏的楊梅》中所寫:「任憑午後的太陽怎樣把人曬得昏沉沉,搖頭的電風扇也起不到任何清醒頭腦的作用,只要是吃一顆楊梅,那清甜中騰起的蓬勃酸味,那細密緊簇的奇特質感,都會讓我瞬間提起精神來……」 也正因此,很多人離鄉多年,卻從不曾走出對故鄉楊梅的回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