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一個人的椰林大道

文/圖 郝譽翔 一九八七解嚴那年,我高中畢業,順利進入了夢想之中的台大,然而喜悅似乎只有極為短促的一剎那,接下來卻陷入無止盡的迷惘。我成天在椰林大道上飄來蕩去的,上課提不起勁,下課後走到大道盡頭的學生活動中心,沿著二樓的社團辦公室逛了一圈,嫌政論性的社團太矯情,服務性的社團太天真,娛樂性的社團又太膚淺,全都格格不入,只好又沿著大道一路漫遊出了校門。 我穿過羅斯福路口潮濕悶熱彷彿迷宮似的地下道,一上來便是新生南路的小巷,裡頭躲藏著許多人文書店,而其中我最喜愛的一間就是位在地下室的唐山——不是愛它的書,而是愛它的氣味。很多人說那是一股霉味吧,但我卻偏偏覺得清香極了,總是站在店裡大口大口地吸著,不用讀書也覺得渾身暢快。 當然還有每天都要造訪的大學口,摩托車四處亂竄,垃圾臭水四溢,除了銀座的雞排麵、人性空間茶坊和蜜園冰果室之外,似乎無啥可記。但我卻對於「大學口」這三個字耿耿於懷,總覺得像是野獸正張開了大口,涎著貪婪的唾沫,或是在暗中蠢蠢欲動的伏地魔,正準備一躍而出吞噬所有。 等到真正對椰林大道生出一種現世安穩之感,居然已經是大四快要畢業的時刻了。我忽然發憤要考研究所,跌破了全班的眼鏡。當時研究所不如今天浮濫,錄取率極低,沒有人認為我能夠考取。但那卻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展現決心,為了準備考試,我特地搬離了北投的家,改在師大路的巷子租下一間三坪不到的雅房,從此以後每天清晨七點半即起,騎著一輛老舊的腳踏車,沿新生南路的紅磚道一路騎進了台大。 紅磚道上樹影婆娑,初升的陽光金黃而且潔淨,從葉子的縫隙間溫柔篩下,有如一道道薄紗迎面拂上了我的臉龐。我幾乎忘了自己正在準備考試,好像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 就連在圖書館門口排隊等開門的時刻,也是快樂的。我經常排在第一個,等八點大門一開,就從容進去找了一個靠窗的位子坐下,打開書本,就一直讀到晚上十點全館打烊為止。 大學四年時光所讀的書加起來,竟都比不上這最後兩個月的考前衝刺。當我靜下心來面對中國文學史、老子、莊子、文字學和聲韻學時,竟發現它們比小說還要精彩,而我總是讀到入迷把考試全都拋到腦後,直到不知不覺圖書館最後的一盞燈也都熄滅了,我才收拾好書包,走出來只見一條椰林大道已為寂靜的黑夜所籠罩。 道上人影疏疏落落的,但我每踏出一步,卻是扎實而擲地有聲,映襯的是初夏時分滿天燦爛的星斗。 研究所考完之後就等放榜,當年沒有網路,而是沿用古代的方式貼榜單。  但學校也不公布是哪一天?多半得要靠大家私底下謠傳,據說總是選在傍晚,只要看到傅園前面的圍牆上掛出了一長串的燈泡,就知道放榜的日子到了,於是人群就會開始向校門口聚集,黑壓壓的頭顱在黃昏中不安地鑽動著,交頭接耳發出悉簌的聲響。 我騎著腳踏車遙望校門口,刻意想要躲離人群遠遠的,於是又掉轉回頭,沿著椰林大道不停地來回,騎了一圈又是一圈。眼看著天色逐漸黯淡,校門口一串黃色的燈泡顯得既神秘又溫暖,而榜單卻始終沒有貼出來。 我只好又掉回頭去,再騎向椰林大道的盡頭,一路掠過了洞洞館、總圖、文學院、傅鐘、行政大樓、農學院,雙腳踩得飛快,就恨不得能朝向這一大片紫藍色的夜空撞了進去,撞進宇宙,也撞進一個答案即將揭曉,卻依然是如此無法測知的未來。 最後我又騎回校門口,這一次,遠遠就能看見人群爭先恐後地往前擠,燈泡下已多了一排白色的榜單。我於是放慢速度,把腳踏車停在大門邊,再走過去。中文所是在榜單之首,我一下子就看見自己的名字,彷彿被聚光燈一打,一顆心全都安定了,照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這時我轉身看見身旁一個長髮的女孩,臉上也同樣喜悅發著光。她的名字也在榜上,F,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 我後來才知道F是學姐,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後又回來考研究所,因此和我成了同學,又被分配住在同一間寢室,兩人的書桌和床舖相連,聲息相聞,一同編織不切實際的文學夢,而那是年輕人的專利,有如飛蛾撲火,熱情奔放義無反顧。從此我每天追隨F讀小說,聽古典音樂,看歐洲電影,到「法國工廠」買貴得嚇人的畫冊和海報,拿來貼在宿舍油漆剝落發霉的水泥牆上,假裝自己不是活在醜陋的台北,而是在法國電影迷離的光點中,或是巴黎河左岸的咖啡香氣裡。  系上的人全知道我和F是最好的朋友,走在校園裡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椰林大道的兩旁先是杜鵑花開了,繼之又是阿勃勒繽紛的黃金雨,有如鈴鐺垂滿了樹梢,在春日之中叮叮作響,讓人想起了童話之中天真爛漫的舞蹈。 春光明媚之後,緊接著便是夏夜涼爽。我們經常深夜並肩從宿舍走出來,穿過大道來到了文學院的門口,看見二樓的某間研究室居然還亮著燈,是F心儀的男孩。 我們於是踮起腳尖來喊他的名字。起先是怯怯的,就像蚊子在黑暗中嗡嗡地叫,自己也覺得好笑,後來就乾脆放開膽子大喊起來了,聲音就在空曠的椰林大道上迴盪。 然後就聽到二樓的窗戶嘩啦一聲打開。那男孩探出頭來,我仰頭只見一個黑色的剪影,單薄的,俯身朝我們招了招手,叫我們也上樓去。等到上去一看,才發現他是獨自一個人躲在文學院的燈下,讀七等生的《沙河悲歌》。 沙河,這個地名聽起來是多麼的遙遠。然而「沙」又怎麼可能會是「河」呢?我不懂。 七等生說:「想獲得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自由」又是什麼?愛一個人可以算是自由嗎?我想我糊塗了。 無知是幸福的,假裝這是一個純潔無邪的世界,而亞當和夏娃也還沒有被逐出伊甸園。  但事實上椰林大道的花季並不長久,很快的,秋天過去,冬天到來,我和F的友情也在忽然之間全變了調。就像大多數的女性閨蜜一樣,最後總敵不過一連串的猜疑、比較和嫉妒,最後是排山倒海而來的憤怒,荒腔走板的情節和通俗劇沒兩樣,根本不是我們鍾愛的法國電影。 原來讀再多的文學藝術也沒用,我們還不是俗人?照樣要落入女性宮鬥劇的圈套。就當某一天我回到女生宿舍,發現F正以她那強大無比的說故事能力,只是這一回不談文學也不談電影,而是到每一間寢室去述說我的罪惡時,我返身走了出去。冬日淅瀝下著沒完沒了的冷雨,而空蕩蕩的椰林大道上唯有我一人,出了校門就望見新生南路懷恩堂前懸掛一大片閃閃發亮的耶誕燈飾,那是天使降臨人間的光芒,卻只讓我感到加倍的寒冷。 耶穌對眾人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然而什麼是罪?什麼是道德?我這才知道語言是美麗的詩,但有時更是一把銳利的匕首,殺人的利器,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去當一個文盲,或是啞巴。  於是我換了一間寢室和新的室友,一晃眼已是碩三,我開始埋頭寫作碩士論文,彷彿回到當年準備考研究所時的自閉生活,只是不去圖書館,而是改一早就坐到宿舍桌前,打開電腦寫論文,一直寫到傍晚時分才推開椅子站起身,拿了衣服就到浴室洗澡。唯有在蓮蓬頭下水氣氤氳的一刻,我的身體才終於活了過來,恢復血氣,而不再只是一具面對電腦打字和苦思的機器。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右手寫論文,左手寫出了得獎的小說〈洗〉。三年後我把作品結集為生平的第一本書:《洗》出版,而裡面的文字全是自我清洗的成果,一部我生命的密碼書。 在書前的序言我是這樣寫的:「在水柱下我把這些東西溫習再溫習,範圍不會超過公館這個方圓,因為我這十年來的生命都埋葬在這塊土地上面。」 公館這個方圓,乃是以椰林大道作為直徑。 是的,當我寫下這些句子時,我就知道告別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年輕時迎面而來的風依舊,椰林大道上蔚藍的天幕也依然俯瞰著我,而兩旁的大王椰子樹一樣的高聳挺拔,但我已無可留戀也無須留戀,因為那樣絢爛的花季一生唯有一次。   郝譽翔簡歷   台灣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教授。著有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逆旅》、《洗》;散文《和妳直到天涯海角》、《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論著《大虛構時代》、《情慾世紀末》等。曾獲金鼎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

Read More

射頻消融甲狀腺結節 不留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9歲女性無意間摸到頸部中間下方有腫塊,就醫檢查發現該腫塊會隨著吞嚥動作起伏,超音波顯示為甲狀腺之海綿狀結節,2次穿刺檢查皆顯示為良性。經接受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後追蹤恢復良好且無復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表示,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問題,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的情況約2~3成,絕大多數結節都是良性,極少數可能是甲狀腺癌。 余育霖說,目前沒有口服藥物能根治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根據結節的特徵而異。對於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良性的結節且無明顯症狀的患者,通常建議定期追蹤觀察;若影響外觀或造成吞嚥困難,則建議手術切除。 相較於傳統外科手術可能有明顯疤痕、需住院觀察,且術後可能須終身吃藥、可能伴隨聲帶麻痺等問題;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僅須局部麻醉、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不易影響甲狀腺功能、手術過程時間短、無手術疤痕、免住院且術後觀察1~2小時即可出院。

Read More

3D列印口顎彌補物 口腔癌友展笑顏

全國首創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發表。(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工研院與高雄榮總22日發表全國首創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已成功在人體試驗改善口腔癌病人的容貌與咀嚼功能,為未來國人口顎重建手術帶來全新希望。臨床試驗成功案例也改編微電影,讓口腔癌重建露曙光。 高榮表示,台灣每年約1萬人罹患口腔癌,超過6成病友需要進行口顎重建手術;術後造成的臉部歪斜、進食功能減損及口齒障礙,往往讓病友飽受身心靈煎熬。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表示,工研院投入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技術多年,首度將技術應用於口顎彌補物,歷經不斷調校設計,實驗超過5億次的口顎咬合測試,2019年與高榮合作進行全國第1次臨床試驗。看到病友術後如獲新生地看著鏡中自己,是推動3D列印口顎彌補物驗證與市場化的最大動力。 全國首創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發表。(記者許正雄翻攝) 高榮院長林曜祥表示,已完成的9例個案中,所有植入物皆無鬆脫,超過半數患者能開始咀嚼食物,確保營養攝取且保留對稱性外觀,這樣的成果在市場化起步是一大突破與鼓舞。目前持續改良植入物設計、提升人體適應性,期盼進一步擴大人體使用,加速此醫材產品化落地應用。 記者會現場也播映微電影《生日願望》,改編自一名口腔癌病友案例。女主角大學罹患口腔癌,術後在臉上留下明顯的疤痕與不自然歪斜,影響口齒清晰度,失去味覺與咀嚼能力,只能攝取流質食物。經3D列印口顎彌補物協助,隨著影片結尾畫面女孩重拾甜美笑容,象徵研醫病3方的堅持不懈與人本初衷,迎來創新成果感動眾人。

Read More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基隆長庚4人上榜

基隆長庚醫院4位醫師及研究員登「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基隆長庚提供)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美國史丹佛大學公布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基隆長庚醫院共4位醫師及研究員登「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分別為院長賴旗俊(眼科)、整形外科陳志豪教授、腎臟科孫樵隱教授和人類全基因體疾病研究核心實驗室研究員蘇仕奇;其中,賴旗俊、陳志豪及蘇仕奇續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研究表現備受國際肯定。 賴旗俊聚焦於視網膜與黃斑部病變研究,獨創「內限膜轉位合併自體血治療」,挽救無數病患免於失明,成為目前全球標準治療之一。 院長賴旗俊聚焦於視網膜與黃斑部病變研究,獨創「內限膜轉位合併自體血治療」,挽救無數病患免於失明,成為目前全球標準治療之一。(記者鄭鈞云攝) 陳志豪專精於顱顏重建整形手術、創新醫材開發、再生醫學及幹細胞等研究,連續3年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首創結合3D列印技術及客製化的顏面骨板從事顱顏精準重建整型手術,成果斐然。 孫樵隱致力於急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病等研究。蘇仕奇專長於建置體系基因資料庫、次世代定序分析標準化及客製化。 頂尖科學家榜單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依據6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包括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 基隆長庚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跨域跨校合作」和「國際化」,聚焦優勢領域,讓學術表現及醫療服務品質更上一層樓。

Read More

功能醫學檢查 打造健康生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上班族經常外食,容易營養失衡。營養師表示,每個人的營養狀態各不相同,最好搭配功能醫學檢查更精準了解自身狀況,再做補充。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營養師李亮儀表示,針對上班族常見的健康問題,用眼過度眼睛痠建議先透過檢測抗氧化維生素分析、眼底彩色攝影了解狀況,推薦枸杞、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類、鮭魚、藍莓;也建議葉黃素、花青素、魚油、蝦紅素、維生素A等保健食品。 肩頸痠痛可檢測全套性荷爾蒙併腎上腺壓力皮質分析、甲基化代謝分析、全套有機酸代謝,多攝取糙米、牛奶、乾香菇、深綠色蔬菜、蔥、薑、蒜、洋蔥、薑黃;保健食品選擇活性B群、維生素D、鈣、鎂、B12、薑黃。 壓力老是睡不著,可安排全套性荷爾蒙併腎上腺壓力皮質分析、RooTI睡眠檢測、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食物可多吃香蕉補充鈣跟鎂,保健食品可選GABA、鈣鎂、維生素D、酪梨。 李亮儀提醒,儘管保健食品能協助快速補充身體不足,仍不能忽略飲食的重要;且在選用保健品前,務必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避免可能與藥物的交互作用。在降膽固醇的保健品中經常可見到紅麴產品,若本身有服用降血脂藥的民眾,可能會因同時服用傷肝腎。 李亮儀強調,透過健康檢查、飲食、保健食品補充,才能真正打造健康好身體。

Read More

中風10年 肉毒桿菌+顱磁刺激助復健

醫師張正強指出,結合注射肉毒桿菌素與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可明顯改善中風患者肢體痙攣,並激活腦細胞。(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風造成的肢體痙攣可透過復健大幅減輕並回復部分功能。三總復健科醫師張正強表示,針對肢體張力強的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再合併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有助激活大腦細胞,一名中風10年的患者治療後,可成功的將手臂舉起。 張正強指出,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所造成的非創傷性腦神經損傷,會導致認知、平衡、語言以及局部肢體運動、感覺等方面的功能障礙。據統計,中風高居民眾第2位死因,僅次於癌症,35歲以上人口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以台灣地區35歲以上人口數接近1000萬人,每年的腦中風新發生約3萬人。 張正強表示,肢體痙攣是造成中風失能主要原因之一,並與疼痛和關節攣縮有關,導致生活品質不佳,並增加照護者的負擔。近年使用肉毒桿菌素,對患者的肢體張力過強的肌肉進行注射,以緩和肌肉的強直情況,一次治療可維持約3個月,3個月後即需重新注射肉毒桿菌素,臨床上注射後患者肢體的狀態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肉毒桿菌注射之5~7週後,再進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之非侵入性治療,藉由電流透過感應線圈電生磁感應,產生磁脈衝打入大腦皮層,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產生調節的作用,重新調節大腦神經元活動,再進行傳統的復健治療,而讓整體的復健效果能更有效。 張正強指出,中風後壞死的腦細胞並無法再生,磁脈衝是刺激並活化其他的腦細胞,試圖取代壞死腦細胞的功能,並讓神經傳導更為順利。結合肉毒桿菌素與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臨床上一名中風達10年的患者,可以將原僵化變形的手臂緩緩舉起。

Read More

尿道染大腸桿菌 爆類重度心梗

60歲屈姓婦人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入侵心臟爆發類重度心梗,經及時治療1週後健康出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屈姓婦人半夜忽然畏寒、嚴重嘔吐急診,檢查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抽血送往「智血檢」AI平台分析,原來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入侵心臟爆發類重度心梗,及時治療1週後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副主任施宏謀表示,菌血症是常見的急性病症,根據臨床診斷,尿道感染的病人約有3成引發菌血感染,住院病人也常出現感染菌血症,如果沒有及時處置,死亡率大於10%;若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大於40%。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死亡風險增加7~9%。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開發人工智慧輔助工具「智血檢」,是全球首創以AI提早偵測病人可能轉為敗血症的預警機制。(記者陳金龍攝) 施宏謀指出,傳統菌血症診斷需等候18~72小時,才可得到血液培養報告。中醫大附醫全球首創開發人工智慧輔助工具「智血檢」,不需額外抽血檢驗及檢驗儀器操作,同時大幅降低醫療人力成本。 施宏謀指出,壓力性心肌病變臨床上很難和一般心肌梗塞區分,一般心肌梗塞會使用很多抗凝血藥物;如果把壓力性心肌病變當成心肌梗塞,治療方向就會錯誤。

Read More

比基尼線切口換髖關節 美觀恢復快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鄧姓女子半年前右腳突然開始無故劇痛,連走樓梯、蹲下都變得困難,檢查發現髖關節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狀況。經接受比基尼線切口正前位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2天就能夠下床行走無須助行器幫助,1週後返回工作崗位。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醫師陳俊良表示,正前位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從肌肉的間隙進入髖關節,不必切斷臀肌的肌腱,減少手術創傷,也加快術後恢復速度。 嘉義長庚關節重建科教授彭國狄進一步介紹,比基尼切口的手術方式,是在髖關節的正前方劃一條與腹股溝平行的斜切口,其方向相似於比基尼的剪裁。手術特點在於術後傷口的美觀,術後穿著泳裝、內褲時都能遮擋傷疤,不影響外觀。這項術式也可以應用在各類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上,只要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都可以使用。 陳俊良指出,近年來多篇醫學文獻都強調,與過去常見的直式傷口相比,比基尼切口的癒合更加美觀且速度更快,不僅大幅提高病人手術後恢復的速度,而且不會增加手術時間及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不僅是女性,體型較為壯碩的男性病人,比基尼切口特別適用,因為它不會受到腹股溝皮膚皺摺的影響。

Read More

子宮鏡冷刀切除息肉 可避免灼傷

醫師陳緒鵬說,子宮息肉好發在30~60歲女性,若有造成症狀應儘速找專業婦產科醫師進行檢查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6歲黃姓女子3年前因經期不正常等症狀,檢查發現子宮底部長出約2公分息肉,前後進行3次傳統子宮鏡息肉電燒切除,依舊經期紊亂;轉診進行新式子宮鏡冷刀切除術,避免電燒燒灼傷害子宮內膜,手術進行約10分鐘即完全切除息肉。 童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陳緒鵬表示,子宮息肉是因為子宮細胞異常增生,通常是良性,好發在30~60歲女性。依據生長位置可分為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頸息肉,後者可以內診時發現,前者則需要使用超音波或子宮鏡檢查才能發現。 陳緒鵬說,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有些人在檢查前不會發現;有些人則會出現經期量變大或變長、不正常出血、影響受孕、停經後出血等症狀,治療後也常會復發。反覆生長的息肉可考慮放子宮內避孕器,或服用口服避孕藥、黃體素等藥物防止內膜增生,降低子宮內膜過度增長再次形成息肉。 陳緒鵬指出,子宮息肉若造成症狀,建議手術切除,目前大多使用電燒刀與冷刀2種手術方式。前者利用通電後產生熱能,經由高溫燒灼切除息肉;但因為熱效應容易傷及附近組織,造成術後子宮腔沾黏發生,影響受孕。新式子宮鏡冷刀切除則透過高速物理性原理絞碎病灶後吸收出體外,精準快速又不傷及子宮組織,促使術後子宮沾黏機率大幅下降,不影響受孕功能。 陳緒鵬說,新式冷刀手術相較於電燒手術,手術器械不僅只要單次進出就能切除病灶,讓手術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10~15分鐘左右,降低麻醉風險且術後復原快速。

Read More

陳建志顱磁刺激治耳鳴 登美期刊

醫師陳建志(右)、曾秉濤將磁波刺激術應用於強化耳鳴治療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陳建志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6歲陳姓科技業工程師半年前開始聽見尖銳「煞車聲」且會持續一整天,睡覺需靠安眠藥,以為是工作壓力所致;進入吵雜的公共場所聽覺敏感並焦躁不安,還會恐慌心悸、手心冒汗。就醫發現是過敏性內耳炎引發耳鳴,併發重度腦鳴;接受藥物和「經顱磁刺激術」治療,耳鳴、腦鳴及相關自律神經病症逐漸緩解,治療2個月後痊癒。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曾秉濤將「經顱磁刺激術」應用於顳葉、腦島及前扣帶迴,藉著電生理性效應,以及神經細胞內的微量化學效應,打破腦鳴迴路,強化耳鳴治療,可迅速改善患者臨床症狀與生活品質,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耳鼻喉專刊》。 陳建志說,耳鳴訊號起自內耳,向上傳遞,在進入大腦顳葉聽覺皮質時,影響到位於深處的島葉皮質「腦島」,久而久之腦島疲乏、功能失調,把這種異常持續的聽覺訊號辨識為危險。接著,大腦前葉之前扣帶迴皮質啟動警覺反應,向下傳遞神經訊號改變身體機能,使腦幹保持在緊張狀態;再影響到聽覺神經路徑,把耳鳴訊號放大,向上傳回大腦形成惡性循環,構成腦鳴迴路。腦鳴衍生自耳鳴,兩者一起困擾患者。 陳建志提醒,若有持續性耳鳴,就醫前最好自己注意有幾個耳鳴聲?哪個方位?哪個耳朵為主?是持續性還是搏動性的?有迴音嗎?在吵雜或安靜環境中是否加重?把這些資訊提供給醫師,以快速分辨耳鳴或腦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