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麥黃杏

■紀方亮 當麥子翻滾著黃色麥浪的時候,杏也黃了。於是,田野裡到處蕩漾著麥香,村子大街小巷的空氣裡總是氤氳著杏的香甜。 對於杏,我總是難以忘懷。一想起她,我便嗅到了空氣中的陣陣甜香。 她叫田杏,是一位城裡來的女孩。由於她父親工作調動,她們全家搬到了小鎮上。班主任老師把她領到我們班,安排她和我同桌。那時我們上小學四年級。 田杏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留著利索的短髮。牙齒白白的,身上有一股好聞的雪花膏的清香。她說話的聲音很好聽,總是還沒開口說話,先報以微笑。 那幾天正值麥收。放了學我就回家幫忙收麥場上曬的麥子。那天收麥子的時候,來了陣急雨,我手忙腳亂地把麥子收好,蓋好,全身已經被淋透了。當天晚上就發了燒。 當我拖著病癒的身子回到教室,已是拉了三天課了。田杏把這三天整理的課堂筆記拿給我,讓我可以帶回家。她的字娟秀,工整,字如其人。我有不懂的問題,她會耐心地給我講解。 院門口的杏熟了。一個個黃澄澄的杏,掛滿枝頭。我專揀大的、熟透的杏,裝了半書包帶到學校。當我把甜杏放進她的書桌,她歡喜地漲紅了臉,你怎麼知道我愛吃杏?這麼多杏,你得花多少錢? 我告訴她,這是我們家院門口的杏樹上摘的,多著呢。她的眼神裡全是羡慕。她拿起一枚杏,輕輕咬了一口,杏汁立刻溢了出來。她輕輕吮吸著,眼睛微閉,陶醉其間。 你家的杏太甜了。又軟又糯。輕輕一吸,果肉就吸進嘴裡了。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甜杏,沒有之一。田杏讚歎道。 這個星期天你來我家摘杏吧。我對田杏說。好啊好啊。田杏歡呼雀躍。星期天田杏騎著她漂亮的飛鴿自行車來到我們村。我早早地在村頭迎接她。 那天過得很充實。田杏不但跟我爬樹摘了杏,又跟我去了我家的菜園,還跟我去田裡撿麥穗。我們在田野裡奔跑,我雙手做成喇叭,向遠處高喊著田杏。她則在遠處,學著我的樣子,高喊著我的名字----麥穗。中午留她在我家吃飯。農村的飯菜簡單,她卻吃得津津有味。她大方得體,熱情禮貌地對待我家的每一個人。 禮尚往來,田杏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她家住在鎮政府後面的公房裡。去她家我才知道,田杏爸爸是我們鎮的書記,是一把手。見到這麼大的官,我緊張地手心冒汗,手攪著衣襟,不敢抬頭。 田杏的父母很熱情,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他們不斷地為我搛菜,生怕我吃不飽。田杏媽媽是鎮醫院的醫生,周天還要加班。田杏爸爸更忙,草草吃上幾口飯,聽到外面車到了,就急急出門了。 我們倆收拾完碗筷,田杏帶我去看她的書房。一書架的書,我驚得瞪大了雙眼。這些書,我都看過了。田杏自豪地說。田杏的作文這麼好,出口成章,原來她是博覽群書。 我們有了快樂的約定。我可以借書回家看,看完後田杏再給我換上一本。我如饑似渴地讀著那些書,田杏把她認為好的書推薦給我,讀完後我們一起討論。我們很幸運,小學的那幾年,我們倆總在一個班。每次考試,我們倆在班裡總是一個第一,一個第二。每次的作文大賽,一等獎總會有我倆。而我家的甜杏,每年都會給田杏留下滿滿一籃子。 田杏爸爸又調動工作了。她們家要搬到另一個縣城。分別那天,田杏抱著我哭成了淚人。她送了我一套《上下五千年》。她在扉頁上寫道:麥穗,我最親愛的朋友。你善良,純潔,感情細膩。我們相約六年後,一起考上我們心儀的大學。一起加油! 我緊握著田杏的手,邀她明年還來吃杏。但我們分別的那年,我轉到城裡讀初中,我們失去了聯繫,至今再也沒有見面。如今,我的孩子也上小學四年級了,如那時的我們。 時下麥子又黃了,杏也黃了。田杏,你在哪里?我想你了。

Read More

乾癬治療指引 目標改病灶清零

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有4類9種生物製劑獲得健保給付,乾癬治療目標也將提升為病灶清零。(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醫師趙曉秋30日指出,乾癬是不會傳染的自體免疫失調疾病,台灣地區約有近20萬名患者,目前已有4大類9種生物製劑獲得健保給付,乾癬治療也將改以病灶清零為目標。 現年45歲的患者王偉任指出,從20歲乾癬發病以來,就忍受著外界異樣的眼光,發病嚴重時全身癢到像有螞蟻在爬,半夜甚至可能抓癢抓到痛醒;且常被誤以為有傳染性,或是被當成是個人衛生習慣差,因此只敢穿長袖長褲遮住病灶,還曾為求治療,聽信偏方、花冤枉錢還導致病況惡化,所幸經生物製劑治療,皮膚症狀已消失,讓他又能穿短褲、泡溫泉了。 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乾癬病患約10%有家族史,但是也可能因受傷、感染造成,尤其最近天氣變乾冷,較容易發病。且研究發現,9成以上中重度乾癬患者,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容易引發共病,如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精神壓抑等。 黃毓惠指出,許多中重度病人常因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取得困難、或擔心副作用,就自行中斷治療,僅有29%病人認為病灶可以幾乎清零;但今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針對乾癬發布最新版治療指引,透過治療,乾癬皮膚病灶能幾乎或完全「清零」,讓患者可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矛盾共存的時代──談《山楂樹之戀》的悲劇性

■蘇穩中 記得有一本書這樣描述:「以前被批鬥過的,現在都因為文革成了毛主席的擁護者,批鬥了別人,而過去批鬥別人,現在則徬徨不已,只好站在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盲目的跟著別人批鬥別人。」中國文革運動,每個人都學會了說「真誠」的謊話假話,真正說真話的人被打入冷宮。 《山楂樹之戀》是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文藝類電影,其改編於小說《山楂樹之戀》。2010年9月在中國上映後,打破中國文藝片票房紀錄。筆者在大學時期,對中國當代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甚至還讀完了鄧小平文選。對於發生在中國文革時期的歷史,有千千萬萬的面向,批鬥仍是核心。這樣的批鬥文化迄今仍深入在中國文化中,「批鬥」在目前的漢語語境裡,指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後的一種政治運動形式,該政治運動形式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時期到達頂峰。 身為批鬥的主體紅衛兵,年邁後為過去批鬥師長道歉,近來有不少這樣的案例出現。筆者認為,除了道歉外,過去的紅衛兵應勇於披露真相,例如寫成回憶錄或寫實文學,將文革的某部分面貌復原重建,好讓後人窺見文革的一些事情,例如如何呈現在政治壓迫中追求生命自由的過程,並以歷史為鑑,讓後人省思,避免重蹈覆轍。 而《山楂樹之戀》便試圖提供這一個面向。它描述文革時期下鄉青年的純愛故事,筆者看完後,認識到張藝謀不只執導多部中國商業電影,成功吸引全世界目光,也對他的純愛文藝類型電影在政治面多所隱喻,感到振奮,內心更對片中男女主角生離死別的愛情相當不捨。張導在電影中處理的悲劇很平實,甚至簡單到覺得很沉悶,跟華裔導演吳宇森的《太平輪:亂世浮生》豪華夢幻的悲劇相較,張藝謀的悲劇很真,一路就這麼平鋪直敘直說兩人相愛的故事到最後才出現最大的催淚情節,筆者於是在終局才對這小倆口的愛情深深嘆息,也讓人再一次見識到一份永恆遺憾的沉重,女主角就這麼懷著悲傷直到終老,如同另一部純愛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揪心的遺憾:「我們都老了,但你永遠年輕著呢!」 《山楂樹之戀》完全吸引筆者目光的是故事背景,也就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代,片中設定的文革時期是大時代脈絡,但這裡張藝謀不直接處理文革的政治問題,在片中所有的文革氣息呈現,導演表達的方式都不是政治宣傳,而是透過女主角的父母出身背景間接說明了文革家庭的「紅色」成份相當能夠判定年輕人的未來出路,也即是說,家庭成分如果不夠好,只要在學校肯努力學習就可能轉正,但是張藝謀在片中卻只輕輕點到為止,沒有持續處理這個脈絡,筆者覺得很可惜,也許是原本的劇本以及電影本來就將純愛這個重點當成主線,對階級成份預留伏筆,因此女主角的家庭背景以及轉正問題在電影中就只排在次要地位了。 在愛情世界中,男性被賦予的社會角色通常是主動積極的,在這部片中兩人相識到相愛的鋪陳也同樣是這樣處理的,但是,現實上在文革時期,這種男性的角色是非常反文革精神的,片中最隱晦的段子就是若有似無的顛覆舊有文革視野,導演以隱晦手法處理這個視野是一個突出的重點。 第二點,張藝謀特別用隱喻的方式說明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是深具人性情懷的,這個處理方式確實有別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文革視野,舊的文革視野是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只是手段,而最後為社會主義祖國犧牲才是目的,但在片中呈現隱晦的視野是個人追求某種生命價值例如愛情才是個人生活在世的目的,勞動、學習為人民服務變得不再是生命主要目的。 這個新的文革視野從愛情切入,談的就不再是毛語錄與社會主義祖國,而是「我們」的愛情、「我們」的小孩以及「我們」的幸福,從這點來看,新的文革視野在看待所謂的「我們」與政治的距離就被刻意拉遠了,從而彰顯放大的反而是真真實實屬於人性關於欲望享受的無窮張力,例如在片中男女主角午後時分偷偷的在河邊嬉水就是很明顯的證據。 張藝謀從年輕人純粹談戀愛的角度去觀察文革時期人們,總是美好的、是熱情的也是感性的「人們」在「對話」著,而不是只有冷酷執行命令的機器人,然而這點也是《山楂樹之戀》悲劇的起始點。張藝謀處理文革時代的人性問題,雖然相當隱晦,所以表面上看到的還是政治與人性在矛盾中共存,從這點去看片中相愛與死亡的過程,雖然導演刻意讓階級問題在處理手法上稍為禮讓給理想的純愛空間,但政治仍左右了女主角家庭,特別是到後來兩人淚流離別與越來越無力的互動可看出,共存的矛盾在純愛的主線中終究消融於死亡的終局,感性的愛情在文革的角色最終是灰飛煙滅的,也許張藝謀在片終要呈給我們的隱喻是,文革這個階級鬥爭至上的時代就是悲劇情節的大源頭。

Read More

動支51.33億補貼 健保點值將回補至0點9元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30日核定衛福部提出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核定為成長率上限4.74%,同時,同意動支新台幣51.33億元補貼中醫、西醫基層及醫院部門,以此彌補因就醫人數暴增被稀釋的健保點值,且此補貼不會影響明年健保費率。 行政院會通過衛福部報告的「一一三年健保總額成長率及點值調節情形」,根據報告,經統計今年上半年每季各總額部門診斷為COVID-19及類流感案件,相較民國108年同期顯有成長,因此提案就相較108年同期增加的費用點數,比照降級前的公務預算支應模式,以1點1元計算費用補入各該分區;補貼後如該分區平均點值未至每點0.9元者,再補至每點0.9元。 經估算,健保署補貼今年112年第1、2季中醫、西醫基層及醫院部門健保點值,合計共須動支約51.33億元,其中中醫4.7億元,西醫基層5.65億元,醫院40.99億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看到112年平均點值不到0.9元補足到0.9元,但醫界期待113年起能將點值穩定在0.95元以上,不足部分由公務預算補入,方可確保醫療機構營收穩定,並有餘裕進行提升醫護薪資、維持醫療照護品質及購置新設備儀器等。 洪子仁表示,長遠來看,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藥物開發與日俱進,將所有醫療服務限縮在既有的總額預算制度下,就會造成健保點值「貶值」,醫療機構收入不足進而爆發醫護離職潮、缺藥危機、急診壅塞等現象。他進一步表示,歸根結底113年起應提高總額成長率至少6%以擴大健保總額,穩定醫療機構收入。

Read More

低劑量K他命抗憂鬱 降自殺風險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台北榮總及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發現,用低劑量K他命之抗憂鬱作用可持續達7至14天,降低半數難治型憂鬱症病患自殺風險達5成以上,且微量K他命不會造成成癮反應。 振興精神醫學部醫師蘇東平指出,台灣青少年自殺率有上揚趨勢,難治型重度憂鬱症在情感性疾患中極為常見,約占30-40%,而患有憂鬱症患者比無此症者自殺死亡率高20倍。 蘇東平指出,抗憂鬱劑雖使用普遍,並陸續有新藥上市,但傳統抗鬱劑需3週至1個月才會出現療效,患者恐在空窗期輕生。近年國際研究指出,極小劑量K他命可在數小時內產生強大、快速抗憂鬱療效,可補足傳統抗鬱劑生效前之缺口。 蘇東平指出,振興醫院、台北榮總及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率先在亞洲進行臨床試驗。研究收集難治型憂鬱症、且具有嚴重自殺傾向的病患84人,其中女性59位、男性25位,隨機分配分為2組,1組依患者體重接受每公斤0.5毫克的K他命,另1控制組接受不具抗憂鬱療效藥物。 研究顯示,K他命之抗鬱療效優於傳統藥物,且K他命抗憂鬱療效可維持10至14天,抗自殺療效可以維持5至7日。在具強烈自殺傾向之嚴重度方面,K他命明顯降低自殺嚴重度至注射後第5天,且在第1週內能降低負面之自殺意念,而對正面意念有保護作用。 蘇東平指出,經過研究發現,低劑量K他命靜脈注射療效安全、可接受性及耐受性均佳,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難治型重度憂鬱症患者有效果,不論是雙盲或開放性治療均顯示,K他命注射後,有一半想自殺病患的自殺風險可下降50%以上,另約20-25%達部分緩解,在重複注射後,治療效果更明顯。 蘇東平表示,有一名患有重度憂鬱症的38歲男性,在高中時就曾出現輕生行為,5年後到醫院求診時,自殺分數達到偏高的7分,經3次K他命治療後,沒有再出現自殺行為。 蘇東平表示,K他命是一種短效麻醉劑,每公斤體重注射5至10毫克劑量,而藥物濫用者為此劑量數10至百倍以上,國際間研究進行10多年來,都沒有病患出現成癮現象,就算是1週打3次、連續使用數週,「成癮反應都還好」,但K他命治療是有時間和適當性,因此有相關問題的民眾,一定要經由醫師診斷評估使用。 (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請打199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