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置換膝關節 擺脫退化、長短腳

醫師黃立人(左)表示,羅莎手術不僅消除柯先生退化性關節炎,還一次解決長短腳問題。(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59歲的柯先生因「長短腳」導致膝關節退化嚴重,經醫師以羅莎機器人手臂輔助系統,為他置換雙側人工膝關節,還連帶將側翻彎曲的左腳拉直。柯先生說40多年來第一次雙腳正常行走的滋味很感動,人生彷彿從黑白變成彩色,對未來更是滿懷信心與希望。 聖馬爾定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黃立人表示,借助羅莎機器人手臂系統精準算出病人的重心軸線,定位軟組織的平衡,使柯先生的「長短腳」恢復良好效果。這次柯先生同時置換雙腳人工膝關節,不必像傳統手術分兩階段進行,且傷口小、流血少,恢復速度相對較快,柯先生隔天就可下床;第3天開始練習從病房走到護理站,用走路來復健;兩週後傷口拆線後就不用再回診。 羅莎手術不僅消除柯先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僵硬及疼痛感,最令他驚喜的,是困擾42年的「長短腳」竟奇蹟般變得一樣長,這是過去只在夢境出現的情景,如今透過手術,終於美夢成真。 柯先生的「長短腳」起因於17歲的一場車禍,當時騎摩托車摔倒,導致左腳骨折,因早期鄉下醫療觀念薄弱,家人帶他到國術館「喬骨」,沒想到傷勢復原後變成長短腳,兩腳相差超過3公分。他從此以後成為跛腳,走路時兩腳經常互相碰撞,穿的長褲都要量身訂做,必須將左邊褲腳裁短,還要在左腳墊上鞋墊,或是鞋底加厚來平衡雙腳。 除了生活的不便,因長時間依賴較長的右腳當作重心,較短的左腳便逐漸萎縮側彎,最後雙腳都引發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他曾嘗試吃止痛藥、打玻尿酸針劑來緩解疼痛,但都沒有效果,直到動了羅莎手術才大幅改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帥麗俳句 雌光螢 醒酒茶浸漬桌巾一角 低吟鄉曲的役男 藍眼淚 緩步童年居所門前 海市蜃樓 醫院走廊上佛像圖 結夏安居 臂膀抖動的刺青 龍王祭勇士 回國渡假的孫兒 小燕鷗 霓虹折射的攤位 李子 藥草漣漪的浴池 端午 堤旁架設單眼鏡頭 划龍舟 賞荷 彎身耳語的太太 對準方位排列敬茶 大掃除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側風

文/葉雨南 圖/盧博瑛 我從來都不會看側風,只會看那孤獨,孤獨卻彷彿左右兩側的風,透過腳踏車的鏈子用日子的公里數問候我的經過,但我真的經過時孤獨又陷進機會和命運的輪子裡不知道是用緩慢或迅速的往前給我一個括號讓我填空。 一個人去了一趟鄉下騎腳踏車,不喜稱自行車,腳踏比較有踏在土地擁有的一種天然鳴奏,那天早上,或許是喉腔的咖啡因作祟,我原本沒規劃回到那座用童年眼神遺忘我的漁港,且更沒奢想著回到那永遠平安的漁港,是用在小鎮車站旁租借的腳踏車。 記得,五歲時的我,無論父母親或是任何大人都教不會我騎腳踏車,但某個鄰居小女孩,卻在不知道是哪個星期幾的白日,我屢次的跌倒中,她大嗓門的催促中,我的身體很自然的駕馭著車輪,那輛只記得顏色的紅腳踏車,彷彿我成長過程中的血液一次又一次流過有時我清晨回憶童年點醒我的鐘,是響著同樣聲音的,輪子的運轉、清晨的鐘,只是時空騎著腳踏車轉過我所有童年和所有跌倒時的移動。 坐在往童年的列車上,我翻著書聽手機裡的音樂,每一站都停的區間車,似乎是在幫我區間今日與昔日的記號。 非假日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列車上,太像我童年成長的布幕背景,人煙稀少、列車上不停讓耳膜接受另一端話語的加重語調、似乎是與我童年時隔壁鄰居年齡相同的長輩、沒人坐的位子、有時打開有時關起的車門,我真的要過去那裡了嗎?不該是巡禮而是一種找回,像西濱公路才會有的強風,我的四肢只能彎過風的現實不能彎過風的以後。下了列車,月台當然熟悉,月台上的柱子像我的腳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堅持固定自己的沉重,很小的車站,過熱的天,準備好的礦泉水、行動電源、列車上看過的書,都在享受一切可能的融化。 租了車站旁的腳踏車,悠遊卡刷卡成功的聲音彷彿提醒我真的已經來悠遊了,選了輛直覺認為順眼的車,之後礦泉水、行動電源,已經被我放進腳踏車的籃子裡了,二十歲以後第三次在鄉下的騎乘,從我左腳先試探踏板確定有一股壓力向下後再讓左手撐著握把右腳順勢踏住踏板重心確認後,前方便給了我更多自由的念頭。騎了幾分鐘後,為了解決已經是中午一點多的飢餓感,讓腳踏車停在那間陪了我度過八年的便利商店,空間已經不記得了,因為飢餓,只顧隨便拿些牛肉乾、果汁、飲料,結了帳,走出超商後站在巴洛特式建築騎樓下,某戶關著鐵門的家屋前,蹲著拿出背包裡的香蕉,也吃了幾塊牛肉乾,灌下果汁,不再飢餓,整理殘餘、整理思緒之後,對我來說好長一段的盡頭,就在腳踏板和右耳戴著藍芽耳機的襯托下,準備去感受那一陣風。 沿途凝視稻田,聞著豬屎味,曾經住在鄉下八年,只有在踏上踏板時,那些味道才會變得那麼新鮮又年輕,耳中陪襯音樂是當年聽過的記得過的隱形道路,又幫我多拓寬了一些一個人的踏過,腳踏車停在紅綠燈前,本就缺乏方向感的我,竟連回憶也無法扶住我,在準備邁向可能面臨的迷路時,人煙稀少的農村,我問了正在耕田的他人,路要往哪走,他人告訴我近路,但我早已遺忘了當時的近路,連原本的道路都遺忘,近路忘記更是理所當然,只好不斷繼續騎向前,想盡辦法找回記憶的頭蓋骨,不知是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圈待久了,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突然冒出的彷彿小時候不會拼拼圖的我那塊卡通圖案的一小塊拼圖,頭蓋骨像長了翅膀,我似乎知道路該如何走了,繞過了警局、檳榔攤,又停在紅綠燈前的腳踏車,我喝了口礦泉水,已經不是只有渴了,而是無法確定找不找得到目的地的回聲。 眼神對到了那右側的池塘,再更直行的道路就知道接下來遇到的,都會是掠過我身體讓我變得像猙獰著畏懼重力的蝌蚪,是不斷且不經過掩飾的側風,且強勁,我只能向意志力許願,能渡過側風的誕生,不會看側風的我,是直到後來朋友告訴我當時的風是側風,才明白原來側風難以辨認,如要學會相信眼前的人事物一樣艱困。 西濱道路上的風,開始側著我的臉、腳踏車車身、內心,不再那麼清澈變得扭曲和矛盾,為何要去那永遠都健康的漁港呢?我仍把腳踏車依邊緣,寧願摔倒在最側邊的水溝,也要讓車輪和鍊條產生共鳴,繼續我的騎乘。 側風或許是多疑的?它預測了我的經過怕碰到它的內心,但我的執著擋住了所有強勁的側風,離目的地又多側了一大段距離。 左側已經是消波塊,我停下來把腳踏車停在附近,走近消波塊附近,手去觸摸了地上那些沙,童年已經融進了此刻的沙,只是散在眼前的沙變得不再那麼脆弱,我多看了一眼沙灘,有兩三個遊客在嬉戲,童年時的我並沒有在那裡嬉戲的記憶,只是一陣嬉戲卻彷彿讓我陷入孤獨的機會與命運。 騎乘進了綠色的隧道,只有我一人,心中想著孤獨或許是芽,才有我回頭確認一路上的距離,對這隧道有記憶但很淡,淡到我背上的汗輕易就可以遮蓋過。 橋上的我、腳踏車上的我,車輪繞過漁港的真身,兩個穿著專業車衣、車褲的男女正巧在我的左側邊,看到我一身輕便獨自騎乘黃色腳踏車到這,露出驚訝表情。我繼續往漁港中心尋找一個童年的立體,捕漁船和捕魚的魚夫,從我的側邊慢慢地展現彷彿更接近童年味道的寒暄,心的意向已到,腳踏車抵達了漁港中心,找了可以方便讓我停下腳踏車然後走上彩虹橋的地方,腳踏車停了,或許是籃子裡沉重、或許是漁港的強風,從彩虹橋走下來的我,看見一輛倒在地上的黃色腳踏車,牽起來時瞬間的風和沉重讓我往前一倒腳踏車便整輛壓在我的背上,我真的回來了,孤獨。 看夠了童年,該改看現實了,雲朵都飄成了逝去,準備返程,卻是個迷路的返程,我忘記剛剛如何進入綠色的隧道,憑猶豫又猜測的印象以為現在要騎的路段是和來到漁港前一樣的,但眼前迎來的景色卻是一片陌生,一路上我繼續被側風偵查、判斷、摸索,只好騎騎停停的問一旁店家或是一旁有辦法進行對話的路人,問問也停停,終於問出了一顆太陽,讓我有心中地圖可以繼續回到現實中的界線。騎乘已經超過了二十公里,側風變身成我大腿的筋,抽得我彷彿捲進黑洞,停下腳踏車,喝了些水,吃了根香蕉,現實總是要撐過去的,但命運是會鏈著現實的,騎乘了十分鐘之後,又上演一次相同的戲碼,但這次伴隨整個人身的暈眩,腦中漆黑佔領我的孤獨,身體像極了側風,就要整個墜倒在陌生的柏油路,但我的矜持突然開出的花,接住我可能的不幸,讓我勉強起身停下困頓。 或許騎不動了,腳踏車停在瞬間,我找了地方坐下來補充快要喝完的水,一心向著末日盼望,附近突然出現了臨時停下的汽車,我向那汽車車窗走去想告知我的困境,但一切彷彿側風經過,汽車沒搖下車窗迅速開走。 我繼續待在這裡盼望體力和意志能夠陸續被恢復,突看到馬路上著裝著車衣、車褲騎著腳踏車的男人,這男人不是剛剛漁港經過的,而是新鮮的一道曙光,我立刻向他招手,告知他我的困境,說我反覆的抽筋,詢問他如果要硬撐到車站還要多遙遠,他起先幫我想了一下附近有沒有可以還車的地方,我則是繼續和他討論現況,和我談大概十分鐘後,他卻離我遠去,往他要面對的現實繼續地踩著他的踏板。 無緣和無援空襲著我。 我一人牽起腳踏車,讓抽過筋的腳代替踏板,想著抵抗側風和又忽時出現忽時消逝的側風挑戰著,心想就直著走吧!走得多遠就多遠這就足夠。二十分鐘以後一個熟悉的人影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有些疲憊的我,竟想和那人告知著我的困境,他說他剛剛和我說過話見過面我忘了嗎?回來了,真的回來了,為什麼要回來?而且他開了一輛汽車回來,叮嚀我把腳踏車放在他的後車廂,說要載我到還車的車站,我向他表達感謝之意,坐上他的車,一路上說要付給他車錢他堅持不願意收,到了車站,我沒問他的姓氏,卻繼續表達我的感謝,他成了我生命中的側風,但卻那麼俐落地發動汽車引擎,彎過了我心中的沙漠。

Read More

〈中華副刊〉那些人的共同語言

■劉永健 從小時候開始記事開始,每次只要有爸爸的朋友來家裡作客,最常聽到的詞彙就是家,他們都是1949年那一年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每次他們談天的時候,嘴裡講的不是想家,就是回家,當時我不明白,他們到底說的是哪一個家? 長大了一點才知道,原來家父跟他們都曾經是同學、是街坊,曾經也都是青春年少,滿懷夢想的年輕人,只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主導自己的去處,有人不甘不願、有人莫名其妙,最後都到了台灣島上。 那時他們到了台灣,沒有人想要置產,因為大家都以為一兩年以後就可以回老家了,最後一兩年變成三、五年,又變成二、三十年,大家只好就這樣散居在台灣各地。 其中一位王伯伯,後來去大學裡當了教官,印想中他每年都會來我們家,然後就是固定的包水餃、擺龍門陣,因為他沒有兒子,所以每次都會給我一大堆糖果,等著我叫他一聲乾爹。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輾轉接到來自大陸的家書,第一時間就是打電話給我父親:老劉,我有兒子了,我有兒子了。先這樣,我出去買個東西。父親也正沉浸在王伯伯的喜悅中時,突然又接到電話,這次竟然是警察局!請問是劉先生嗎?您的朋友剛剛騎機車不慎發生車禍,撞到了路邊的牛車,已經往生。我第一次看到父親哭得像個小孩,全家人匆匆忙忙地趕到斗六,只聽到一群大人們七嘴八舌的說:這要怎麼跟他兒子講?也好,至少他生前了了心願。 另一位也是姓王,每年父親帶我去他家都會讓我覺得是一件無聊的事,因為他的喜好就是唱平劇,唱平劇也就算了,他來來回回就是唱那幾齣,不是蘇三起解,就是四郎探母。唱到連年幼的我都會背了,他也總是跟我說:我家跟你父親家就隔著一條河,我家門口有一棵大樹,你將來如果回去看到那棵大樹就是我家。終於等到兩岸開放探親了,這位王伯伯身無親人,於是第一時間匆匆忙忙的開心買了到香港的機票,轉機赴大陸,去的時候很開心,回來的時候哭哭啼啼的說:房子沒了,剩下那棵樹了。 就這樣,1949年那麼多人莫名其妙地到了台灣,四十年後能回去的可能還算幸運,他們之中有更多人,終其一身再沒有踏上那塊土地,沒有回到那個小時後玩耍的地方。

Read More

成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助好孕

「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是全國第一個利用人工智能整合胚胎基因大數據、母親生理參數等資料運算平台,能幫助醫師精準挑選優質胚胎、提高受孕機率。(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現代人普遍晚婚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為幫助夫妻添好孕,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學術研發團隊,打造「智能優質胚胎預測系統」,大幅提高試管嬰兒胚胎著床率與首次植入受孕率,優異成績榮獲今年國科會「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最高榮譽「創業傑出獎」殊榮。 為減輕不孕夫妻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我國衛福部國健署自110年起實施「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每年補助超過4萬對夫妻,但誕生的新生兒僅約1/10,根據統計,試管嬰兒療程平均需經歷2年才能成功,雖有胚胎檢測技術助孕,但成功率僅3成7,母親在療程中除需面對針劑之痛,苦於求子的心理壓力也非外人能體會。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主任暨成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孫孝芳率博士湯硯安、簡郡緯、醫師潘咸安組成的團隊從臨床問題著手研究,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表示,試管嬰兒是將精卵子於體外完成受精,發育成胚胎後再植入母體,只要能確認哪顆胚胎是成功率最高的胚胎,就能更有效「助孕」,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耗時5年,利用人工智能整合胚胎基因大數據、母親生理參數等資料,打造「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 透過「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預測試管嬰兒胚胎著床成功率高達9成2,迄今採用該系統預測胚胎,逾7成7婦女1次植入就成功懷孕,成果獲國科會「創業傑出獎」殊榮,也獲得100萬元創業激勵獎金。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強調,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能幫助醫師更精準挑選優質胚胎,也希望研發成果能服務更多不孕夫妻。

Read More

花慈2代智慧藥箱 提升正確用藥

花蓮慈院與裕隆汽車設計新一代的智慧藥箱,能提升正確用藥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服藥」看似簡單,卻是不少長期用藥慢性病人,尤其是高齡患者常見難題。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許文林帶領護理部與癌症中心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科中心2021年合作開發出「模組化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智慧藥箱」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去年裕隆汽車以專業製造技術加入團隊,共同改善智慧藥箱,1日於「台灣醫療科技展」舉辦聯合記者會,分享2代智慧藥箱的成果。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表示,花東地處偏遠,智慧藥箱的誕生,不僅有遠距就醫、提醒病人用藥等功能,且藥物還是由專業藥師所調配,這些都能幫助偏遠地區的病人與家庭。 護理部主任鍾惠君說,臨床上同仁常遇到子女可能多在外地工作,無法確認長輩是否有用藥以及正確用藥,或是因為花蓮地型狹長,醫療院所、藥局多分布花蓮北區,甚至部分地區沒有藥局,領取處方箋藥物得來回奔波,都讓他們非常擔心,所以提升長者照護品質及準確用藥,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許文林指出,新一代的智慧藥箱能提升正確用藥率,包含減少重複用藥、不按時服藥、自行改變劑量等等藥物遵從性不佳的問題之外,更縮小一半體積、增加穩定度等,此外,還具備視訊診療的功能,讓病人遠距就醫,弭平醫療資源不均,是幫助病人與家屬最佳的輔助。 新一代的智慧藥箱重新打造全自動平台來管控流程與記錄數據,不僅能透過燈光與聲音提醒用藥,加入人臉識別技術,避免使用者拿了藥物卻沒有服用的情況發生,若是使用者沒有在設定的時間內服藥,將以文字及影像通知家屬或指定人員。 同時優化原有物聯網技術可連結血糖機、血壓機與心電圖記錄器等個人化醫療器材,不僅提醒使用者定時測量,也能將每次測量生理狀況自動化記錄。另外也能讓醫療人員透過遠端控制,查詢使用者服藥遵從性與生理數據,提供給臨床人員作為遠距視訊醫療決策參考。

Read More

黴漿菌僅低度流行 不藥可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爆發呼吸道疾病流行,引發國內憂心黴漿菌肺炎流行,醫師表示,肺炎黴漿菌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案例,尤好發於春夏之交及初秋,一般而言,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感染後多數人可自行痊癒。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醫師1日出席疾管署記者會說明,肺炎黴漿菌為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常見的致病菌,較常見於年輕人及5歲以上兒童,台灣一年四季皆有案例,尤好發於春夏之交及初秋,常見症狀有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 黃玉成指出,一般而言,黴漿菌肺炎造成的症狀輕微,感染後多數人可自行痊癒,常見的症狀有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約有10%的人會出現肺炎,但症狀亦相對輕微,因此俗稱「會走路的肺炎」。 黃玉成以長庚醫院體系今年6月到10月採檢結果表示,若醫生已懷疑是黴漿菌再進行採檢,每月採檢上百件中,檢出是黴漿菌的比例僅約1%;若為病患進行呼吸道多重病原體核酸檢測,黴漿菌檢出也幾乎掛零,僅有少數月份有零星案例。 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顯示,黴漿菌肺炎可能每3-7年會有一波較大的流行,惟國內監測近期占比偏低,屬低度流行,請民眾不用擔憂焦慮。 疾管署發言言羅一鈞表示,針對外界擔憂相關藥品不足,食藥署已說明在黴漿菌肺炎藥物方面,兒童用原廠藥水10月已增加輸入,且國內同成分之學名藥12月將大量產;成人用藥品目前庫存亦充足,無短缺疑慮。 黃玉成指出,目前呼吸道感染仍以流感為多,且流感流行高峰即將來臨,幼童為流感高風險族群,儘快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同時也提醒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降低併發重症風險。

Read More

〈車壇大小事〉友善旅人 裕隆推無障礙福祉車

 記者莊玟玥∕台北報導 裕隆汽車自2017年起推動「友善旅人計畫」,發展符合高齡環境的家庭車輛和服務創新模型,提出友善交通、場域的整合設計,規劃全台50多條無障礙旅遊行程,同時將無障礙福祉車款融入旅遊行程。至今,已邀請超過20個身障弱勢家庭及團體參與、舉辦21場的孝親旅遊,累計超過800人次參與,打造「有愛無礙」環境。

Read More

中港澳入境機場採檢 未檢出黴漿菌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左)1日表示,11月26日起已在4處國際機場針對自中港澳入境,有類流感症狀旅客鼓勵採檢,累計到11月29日共採檢38人,其中13例為流感病毒最多,未檢出肺炎黴漿菌,尚有11例檢測中。(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1日公布,已在4處國際機場鼓勵有類流感症狀旅客採檢,累計到11月29日共採檢38人,其中13例為流感病毒最多,未檢出肺炎黴漿菌,尚有11例檢測中。國內社區流行呼吸道感染亦以流感為多,請家長留意幼童健康,民眾踴躍接種疫苗。 羅一鈞表示,為加強監測中國大陸呼吸道疾病疫情,該署已自今年11月26日起,於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共4處國際機場實施「定點監測 鼓勵採檢」措施。針對自中港澳入境有症狀(類流感)旅客,鼓勵採檢。 檢驗包含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肺炎黴漿菌、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17種病毒及4種細菌。目前首4日總計採檢38人,其中13例為流感病毒、3例為新冠病毒、3例為腺病毒、2例為鼻病毒,6例為陰性,另有11例檢驗中。 羅一鈞表示,依據目前監測資料與檢驗結果,中國呼吸道感染症疫情目前評估風險不變,為已知病原於社區高度流行,近期改以流感病毒為主,黴漿菌疫情已下降我國將持續密切監測其疫情發展。 此外,疾管署強調,根據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最新研究顯示,接種XBB疫苗可大幅增加接種者對抗目前新冠流行株(XBB.1.5和EG.5.1)及新興變異株(如HV.1、HK.3、JD.1、JN.1)之免疫反應,中和抗體上升可達27倍,建議民眾接種XBB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65歲以上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可獲得各縣市提供之500元(含)以下衛教品及COVID-19快篩試劑,此外,為增進全民接種可近性,各縣市亦有提供隨到隨打之接種服務。

Read More

嬰兒猝死 意外窒息是主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近5年(107到111年)死因統計資料,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高居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且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指出,嬰兒猝死症候群真正原因不明,但多數與嬰兒睡眠環境有關,尤其,「意外窒息」是導致嬰兒猝死的重要原因。 1歲以下嬰兒於睡夢中猝死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國健署1日表示,為避免嬰兒窒息的憾事發生,家長應該為寶寶準備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平安長大。 國健署表示,有時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得安穩採取趴睡,準備塑型枕頭,或者為了與寶寶互動而在嬰兒床放置填充玩具,也有家長怕寶寶著涼而幫寶寶穿過多衣服或蓋棉被,甚至為了照顧方便而和寶寶同床睡覺,這些不正確的照顧方式,都會提高寶寶猝死症候群或窒息的風險。 為提升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對寶寶照護知能,國健署提供「不趴睡」、「不用枕」、「不鬆軟」、「不悶熱」、「不同床」5大守則,期望能共同守護寶寶睡眠安全。 國健署指出,1歲以下的寶寶每次都應該「仰睡」,其他如:趴睡、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險,也不要讓寶寶側睡,有可能一個小動作就轉成趴睡。 同時,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市面上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寶寶可能在睡夢中,不自覺的將頭部轉到側面或造成臉部朝下,被枕頭或增高墊蓋住的風險。 嬰兒床要注意,不要放置任何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且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同時注意環境通風。並建議與寶寶同室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 為釐清民眾觀念,國健署製作「嬰兒安全睡眠5守則」宣導短片,提醒爸媽餵寶寶喝奶時或剛喝完奶,都不要讓寶寶馬上躺平,也不要讓寶寶趴在爸爸媽媽身上睡覺,因為溢奶、吐奶也是造成窒息的原因之一,以喝完奶為例,應該輕撫寶寶背部,協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情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