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一些批評家的兩種心態

文/簡政珍 圖/黃騰萱 此地有些批評家有兩種極端的心態。一種是檢驗一個時代的前衛藝術,越前衛,越有被討論的可能性。另一種心態是,假如詩人是「鄉土」作家,批評家原先的前衛準則,完全自我棄守,因此再粗俚的作品也仍然受到青睞。批評家以這樣完全對立的兩種準則,篩選作家,而忽視了真正最值得注目的作品,可能在這兩者之間。 批評家以如此「二元」對立的傾向看待作品,因而在美學上也呈現雙重標準。前衛的作品,被譽為走在時代尖端的想像,而忽視掉作者沒有足夠的想像力面對當下的人生。「鄉土」的作品,批評家完全棄絕美學,不論這些作品是否有沒有想像,而以意識型態作為論證;換句話說,詮釋所謂鄉土詩,不是討論詩,而是討論意識型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家東北農村的雪地星空

■陳皮梅 在東北,在一大片黑土地上,一入冬季就是天寒地凍的皚皚大雪天地,根據我籍貫哈爾濱農村的老婆記憶,她小時候的冬雪可以下到膝蓋以上那麼厚,厚到把屋子的大門從外嚴嚴實實地擋住,因此也根本推不開大門外出,所以只能臨時破窗而出,自掃門前雪,才能辛苦地清出一條可行的道來。到台灣後,她一看到日本節目,節目裡出現積雪的日本景象,就不禁會說,連東北也沒積那麼厚的雪啊,真是漂亮!看來這讓她也不經意回憶起童年了。 雖然,如今的東北大地在地球暖化的影響下,在冬季的下雪量也逐年在減少,氣溫也似乎不比過去那麼酷寒了,但在中國大陸中的下雪量還是最多最受觀光客歡迎的,所以哈爾濱市也經常舉辦所謂的冰雕節;但據悉,在整個雪量下降後的東北,哈爾濱城裡降的雪比農村更少,需求量那麼多冰雕的冰塊只能另想辦法了。 不過,就農村來說,就怕不下雪,如果有遭一日不下雪或雪量嚴重變少了,少到不足以在來年春季播種時讓田地獲得足夠雪融的水量,那可就慘了。但據我的觀察,東北農村到處也挖了許多水井,但那些挖出的水井似乎多半不出水,或水量不足以提供田地所需,因此開車在往農村的東北鄉下,一路路邊延綿無際的無數水井景象也讓人看得驚心不已。 我老婆的東北農村老家,至少冬季還能經常維持足夠下雪雪量的程度,但已遠遠不如過去那般的厚厚大雪堵住大門出入的景況了。然則,厚到小腿上的厚度還是有的,所以我喜歡踩在那一望無際被厚雪完全覆蓋的已收成後的稻田中,一踩一個深陷的大腳印,沙沙地響,那種深深踩入又鬆軟卻又厚實雪地裡的每一腳,就彷如有小精靈一般的美好輕巧,在腳底裝上的一雙小翅膀,在飛動,帶動身軀於雪白無垠的雪地上留下難以磨滅的足跡,裡面藏著好像雪在說話的聲音,伴著童心似的沒緣由的愉悅,在飛,腳底裝上的一雙小翅膀的在飛,然後落下,又再飛,一路踩過去的好像在夢中曾擁有的那種最純淨的快樂。 那一回我老婆和岳父帶我走過一大片無盡的積雪農田,去探望一位孤獨久居在雪地農田中的親戚,那時我真想在厚雪的田地中完全整個人躺下來,讓整個人完全深陷在雪地的擁抱中,然後再望著飄雪和呼吸雪中那種乾淨清涼的空氣,感受熱帶南方人深陷厚厚雪堆中難忘的擁抱,那簡直是我這一生裡難得的一大人生享受,也能快意再度體會什麼是我老婆的童年純真的再現。 我也能好奇而羨慕地,望著農村小孩一把凍僵鼻涕的紅紅臉龐,一手厚厚髒髒的手套拉著簡陋的木板拼接雪橇,他們也好奇地轉頭望著我,緩緩走過結冰的農村小路,雪橇就跟隨在他們身後輕輕咯茲咯茲響著,似乎在輕輕哼著午後出遊的小調。那時,我在想如果坐在那簡陋卻很有意思的雪橇滑過整個農村的所有小路,細細品味冬季裡農村與雪景的風味,那又是怎樣的一種難得的愉快感受? 今日想來,我確實錯過了彼時要求乘坐雪橇滑行的美好機會了,事後的悔恨就不僅僅是那雪橇隨著歲月的過去,以及全球暖化所帶來雪量大減,因而使雪橇可能消逝的風景罷了,那也可能更是一種完全屬於孩童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不過,走在冰天雪地的農村小路卻少不了頻頻滑跤,只要跟著老婆出門,不論是訪親問友,或採買物品,走在結冰滑溜的農村小路上,我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要求老婆緊緊拉住我的手,以防我腳下一滑,跌得四腳朝天,那多難看啊,呵呵,但還是有好幾次摔得我被她狂笑了一路;但我老婆和他們任何一個在農村長大的人都能在滑溜結冰的小路上自由自在,且熟練地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地做出優美溜冰動作,讓我羨慕的一路學著向前磕磕碰碰,東倒西外的滑稽滑行。 我記得第一次回農村老家,去拜訪住在同一農村附近老婆妹妹的家,我驚奇地發現她家的簡易廁所是座落在幾是空曠後院子的雪地中,上個廁所要穿過原本是菜地卻被冬雪覆蓋的雪地,廁所三面是用簡易的片狀木頭搭建起來的,冷冷的風就從細縫與四周吹進來,凍得屁股涼涼的,而另一面竟然是空著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沒門的開放似簡易廁所!幸好廁所也有簡易的幾片木頭搭出屋頂,不過雪片也會穿過屋頂縫隙慢慢飄下來,而腳底下也是木頭圍起的一個坑,蹲著解大手(東北的稱呼,拉屎之意),嗯,不但感覺涼快無比,還能一邊「享受」生理解放的同時,欣賞一片全然無遮掩的農村雪景,而雪片就飄呀飄的美妙地輕輕落在頭上肩上,這種奇妙無比的感受至今依舊令我難忘! 而且,這種廁所在冬季的冰天雪地中,一點味道也沒有,因為很快都結成冰了,哪會有難聞的臭味;說實話,如果你有機會去東北農村旅遊探訪,這種露天體驗絕對值回票價!如果讓我有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再上一次冬天裡的這樣的廁所,也不願免費去看哈爾濱的冰雕!但這也是他們農村老家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那麼小便呢?小便也沒尿騷味,因為上個廁所不是那麼方便,所以小孩就出個門,在門口旁的積雪堆上直接野尿,因此各處人家門前屋後的雪堆上總出現黃黃尿液所侵蝕留下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洞,這形成奇特的小景觀,卻也是多少歲月以來,農村酷寒冬天裡人人都能釋然適應的習慣傳統了:因一到寒夜,那上個廁所小便就很不方便了,所以大人小孩都能物盡其用,直接站到沒人看見的門外對著那成堆成堆的高高積雪上野尿(如喝酒喝多了有了醉意更只能如此方便野尿了),反正一夜如又下起雪來,隔天又會覆蓋舊雪而出現新雪的潔白新雪堆了,況且僅是雪堆看起來有點黃黃斑駁的難看罷了,連尿騷味也絲毫不曾嗅聞。 所以,我更是高興的入鄉隨俗,野尿,對著冰天雪地的雪堆野尿,對非住在寒帶的人來說,一生能有幾回如此快意過?再說,每到夜晚,我最喜歡的農村寧靜夜晚,我總是藉機喝酒喝多了走到屋外,然後一個人一邊暢快地在雪堆旁野尿,一邊仰望那完美鑲嵌在美麗無暇,寂靜夜空中那低垂,彷若唾手可得的繁星點點,在完全沒有任何光害影響下的夜空,那些無數無窮的星辰閃閃爍爍,簡直像不同顏色的寶石完美無缺地發出幽美亮光,那種一邊野尿,又能一邊盡賞那猶如魔幻般點點星光的夜空,那又是如何的快意,如何的讓人懷念? 有一次,在從哈爾濱農村老家回北京的路上,我不禁問老婆說:「你們東北農村為何不發展在地的觀光旅遊?再說也有那麼多的大米等農產品,也能同時發展相關產業啊。」我老婆說:「嗯,你說的也對啦,但要看那些住在農村裡佔地又廣,大樓蓋得那麼壯觀的公務員是怎麼想的了。」我想也是,但一回神細思,如有朝一日那片土地那片天空被不適當開發了,汙染了,那還會有美麗的星空和雪地農村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臘八粥的回憶

■梁征 「老太太,你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我們小時候盼過年是從盼臘八開始的,因為「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臘月初八是一個傳統節日,是年前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小時候,過了臘八,就是家家戶戶最忙的時光。街上的孩子們相互追逐嬉鬧,新年雖然還沒到,但年的味道卻日漸濃郁。 記得小時候,臘月初七晚上,奶奶就把紅豆、綠豆、糯米、花生仁、紅棗等淘洗乾淨,加水放進瓦罐裏,然後找來柴火燒火,再把瓦罐放在火上烤,等瓦罐裏的水燒開後,奶奶便用火鉗夾住瓦罐的脖頸把它挪到火堆邊緣的火灰裏蓋上蓋子慢慢地煨,奶奶說只有煨了一整夜的粥吃起來才又糯又甜,軟滑適口。 兒時物質貧瘠,玩具少之又少,無聊之下,我喜歡用火鉗夾火炭玩。一邊玩著火,一邊看著似乎沒有動靜的瓦罐,恨不得臘八粥馬上就熬好了。我便把夾到的炭火碼在瓦罐底邊。奶奶看見後總是會把它們撥開說:「粥是煨熟的,大火熬的粥不好喝。」於是,我只好玩著炭火,奶奶嚇唬我說,「你可別玩火了,不然晚上又該尿床嘍……」我怕尿床,於是就丟下火鉗撲到奶奶懷裏纏著她給我講故事。 奶奶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北宋時期,有對夫妻勤勞節儉,心地善良。他們的兒子長大成人後,什麼活也不幹。老倆口給兒子娶了懶媳婦。過了幾年,老倆口去世了。小倆口依舊好吃懶做,沒過多久,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進了臘月,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小倆口饑寒交迫的蜷縮在涼炕席上。四只眼睛滿屋搜尋,突然發現牆角炕縫有幾粒豆米,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放進鍋裏,煮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自此,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都煮一鍋雜八粥讓孩子們吃,並給他們講述這雜八粥的由頭。因為雜八粥吃在臘月初八,所以就叫人們就叫它「臘八粥」。 故事聽完了,我也進入了夢鄉。第二天一覺醒來,洗刷完畢後,奶奶總會給我盛上滿滿一大碗加了黑泥糖的粥,我喝著粥,吃起來比平時的粥香甜些。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先把熬好的第一碗粥敬給祖先,然後敬父母,最後全家人一起喝粥。這時候,大家圍坐一起,溫熱香甜的臘八粥給寒冷的臘月帶來了絲絲暖意。看著我們吃飽喝足的樣子,奶奶非常開心。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雖然那時人們的生活水準並不高,但臘八節卻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樸實願望,暖暖的臘八粥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脈脈親情。 光陰似箭,我離開故鄉三十多年了。現在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讓我們仿佛每天都像過年一般。如今,當我們想喝粥再也不必費那麼多工夫了,點一下手機上的按鍵,快遞員就會把粥送到。在這個臘八節,我懷念的是記憶深處的味道,那不僅是過去奶奶親手熬制的臘八粥,更是兒時深印在腦海中的快樂時光,是心底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和回憶。

Read More

本土麻疹擴大! 北北桃戒備

疾管署5日公布新增3例麻疹確診,包含2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發言人羅一鈞預估,3-4月出現疫情高峰。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北麻疹群聚擴大!疾管署5日公布,新增3例麻疹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新北麻疹群聚累積相關個案達4例,分布中和區、永和區;中和區還有1例本土個案和群聚無關連性。 目前疾管署已從自費麻疹疫苗調貨1萬劑,提供給沒有MMR抗體的醫護人員優先接種,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民眾,不需要恐慌搶打,先將疫苗留給醫護。 羅一鈞表示,新增麻疹個案,2例國內感染個案均與2月19日公布的新北市30多歲男性麻疹個案(指標個案)相關,一人為20多歲女性,是在醫院陪病時接觸指標個案;一人為40多歲男性,則是曾與指標個案於社區活動地點重疊。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7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本土病例中,4例同屬一起群聚事件(含指標個案),另外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馬來西亞;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0例),且社區出現感染源不明病例及群聚事件病例增加,本土傳播風險上升。 羅一鈞表示,依照麻疹潛伏期,指標個案發生約2週後出現第二波個案,而過去經驗來看,3到4月是國內麻疹高峰,未來2個月還會有後續個案產生。目前中和地區病例比較集中,風險較為提高,但麻疹透過空氣傳播,北北桃一日生活圈其實都有風險,依照過去經驗3到4月是疫情高峰。但也呼籲民眾暫時不要搶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自費疫苗,先讓有暴露風險的醫護接種。

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努力考公職發胖 耳朵聽見嘰嘰嘰

  右下藍色箭頭所指紫色段落乃耳蝸管4000Hz處,是近端段耳蝸管動脈與中央段耳蝸管動脈的交界處,因血脂質過高引發病變。(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34歲女性一年來,為了考公職,天天努力讀書,鮮少運動,胖了10多公斤。某日,右耳聽見相當高頻的「嘰~嘰~嘰」,彷如夜裡草叢中之蟲鳴,會持續一整天,彷彿耳邊就停著一隻蟬,趕也趕不走。 就醫時,聽力檢查顯示右耳在4000Hz處,有輕度的聽力障礙,很像是噪音性急性聽損,進一步檢查,發現該處已是中重度的耳蝸病變;抽血檢查,膽固醇竟高達300多。原來是罹患了「高血脂症性耳蝸動脈症候群」,並非動脈硬化狹窄或自體免疫反應所致。 人類耳蝸呈現螺旋形,共有兩圈半。前方耳蝸動脈進入耳蝸後,連到近端段耳蝸動脈,負責供應超高頻處的耳蝸管。後方耳蝸動脈則在2000~3000Hz處進入耳蝸,分成遠端段耳蝸動脈與中央段耳蝸動脈,前者供血給低頻處的耳蝸管,後者供血給高頻處的耳蝸管。4000Hz處耳蝸段落,正是中央段與近端段耳蝸動脈匯合處,乃整個內耳循環的最末稍,若血脂過高,血液過於黏滯,阻礙底下螺旋動脈的循環,使其所支配之耳蝸神經及聽毛細胞功能受損,可說是一種微型「耳中風」。 一旦聽毛細胞功能受損,無法順利啟動聽覺訊息,引起高頻性的聽障及耳鳴。聽毛細胞無法隨著聲響柔順地一起擺動,所啟動的聽覺訊息就會斷斷續續,新舊交雜,就會被大腦解讀成「迴音陣陣」。 此病治療,在急性期會建議飲用大量的清水,每日至少3000毫升,口服降血脂藥物,方可保持耳蝸動脈內血流通暢,降低耳蝸傷害,避免聽障加重。接著,好好地控制飲食,每日服用至少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穩定微細動脈內膜,避免血脂附著,保持耳蝸動脈的通暢。 個案在接受治療後,大約1個月,耳鳴消失。須注意的是,耳蝸型梅尼爾氏病或拉莫爾葉茲氏病,也會出現高頻性耳鳴,且同時會有併眩暈發作,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曾打2劑疫苗 北部男染M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M痘確定病例,個案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4、5月曾接種2劑M痘疫苗,目前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本案為今年第3例本土M痘病例。 疾管署表示,新增本土M痘個案2月下旬因身體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確診,由於該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 接種疫苗為預防M痘感染最有效方式,符合接種條件民眾,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 疾管署也提醒,接種2劑M痘疫苗保護力雖高達9成,但並非100%,仍須注意個人防護。依據國際文獻指出,有接種M痘疫苗個案,倘發病其症狀較未接種疫苗者輕微或病灶處較少,康復速度亦較迅速。 疾管署表示,截至3月3日已有7萬5436人接種M痘疫苗,已完成2劑接種者為48,321人,占64%,仍有2萬7115人僅打1劑疫苗。

Read More

大型肝癌質子治療 存活期延逾2倍

長庚醫院指出,質子治療更能集中狙擊腫瘤(星號),並降低腫瘤周圍肝臟、腸胃道及脾臟等器官的輻射暴露(箭號彩色區域),減少副作用。(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謝承恩5日指出,針對159位在長庚接受質子或傳統X光放射治療的大型肝癌病患進行長達4年的追蹤,發現質子治療不管在腫瘤的控制或是病人的存活期,都優於傳統X光放射治療超過2倍以上,而且副作用也更少。 謝承恩表示,癌症發生率持續攀升,尋求質子治療的病人也不斷增加,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質子治療的療效,不過對於腫瘤直徑大於5公分、或過去難以根治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的實際治療成效未曾有較大規模的研究。 經分析4年來159位病人病例後發現,質子治療相較傳統X光放射治療,可以更安全地提高腫瘤的治療劑量,並大幅降低患者正常肝臟、消化道、心臟以及脾臟的暴露劑量,且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其2年腫瘤局部控制率為89%,優於傳統X光的34%。 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的中位數存活期為19個月,較傳統X光的8個月延長超過2倍;此外,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治療後發生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嚴重淋巴球低下的機率顯著低於接受傳統X光的病患。 謝承恩強調,雖然對於病況較為嚴重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可提供較佳的治療成效,而且大幅降低副作用發生機率,同時保留更多正常的肝臟體積,及減少腸胃道、脾臟等重要器官的傷害,但質子治療仍有侷限性,對於肝硬化末期、多處腫瘤轉移的肝癌患者,則不適合質子治療。 長康醫院指出,謝承恩的這項研究成果今年3月刊登在美國放射腫瘤學會旗艦科學期刊「國際放射醫學、生物、物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謝承恩表示,研究證實質子治療對於大型肝癌優異的治療成效,而過去實驗室研究發現放射治療搭配免疫治療可望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改善病患癌症控制,尤其對無法進行手術的大型肝癌患者尤為重要,期望能進一步改善肝癌治療成果,協助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

Read More

試管姊弟相差11月 都是兔寶寶

邱女連得2子,昨日和先生一起帶著小孩到茂盛醫院致謝,院方也準備了蛋糕慶祝。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3歲邱姓女子結婚6年未孕,111年3月8日到茂盛醫院求診並展開試管療程,順利在去年2月、今年1月間陸續產下2個生肖同屬兔的試管姊弟,邱女5日現身感謝醫療團隊與政府德政,讓她在求子路上省了1/3花費。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說,龍年生育潮盛況不再,預估今年只會增加約5000名嬰兒。但從資料顯示,政府的試管補助政策已有效用。不過,要真正轉變,仍要鼓勵年輕人早婚,但這要政府努力,如何讓年輕人願意早婚。 邱姓女子25歲結婚,6年來努力想自然受孕,但婚後第1年不幸子宮外孕,後續一直沒再懷孕,直到111年3月8日,當時31歲的她到茂盛醫院做檢查,發現因多囊性卵巢,不易懷孕,她怕成為高齡產婦,加上政府有試管療程補助,她毅然決定接受試管療程。 茂盛醫院執行長李俊逸首次就幫邱女取出37顆卵子,從中培養出17顆胚胎,有2顆是AI評定特優等胚胎。李俊逸挑選其中1顆在同年5月植入後,邱女便順利懷孕,去年2月6日自然產下2900公克的健康女寶;產後2個月想生二寶的她趁勝追擊,再植入1顆特優等胚胎,在今年1月8日自然產下3020公克的男寶寶,等於是試管姊弟相差僅11個月,且生肖皆屬兔。 茂盛醫院5日特別為邱小姐切蛋糕歡慶,夫妻倆帶著1歲大女兒和2個月大的小兒子出席,她感謝政府德政及茂盛醫院醫療團隊協助,她表示,雖然療程間打排卵針很辛苦,但現在看到可愛的姊弟倆就覺得什麼都值得了。 李茂盛指出,根據最新的110年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顯示,110年接受人工生殖的平均數為37.9歲,87年只有32.7歲,23年來增長超過5歲。但是,申請試管療程的婦女年齡層並沒有轉為年輕化,仍以35歲至44歲為主,占比高達70%,年輕族群的25歲至34歲只占23%。但是,35歲以下植入單胚胎的婦女人數由22.1%升至35.1%,大幅增加13%,顯示補助政策是成功的。 李茂盛說,台灣晚婚晚生愈來愈多,婦女的生育年齡愈來愈大,讓人憂心。40年前的總生育率為2.1人,現在已劇降到1以下,為全球倒數第1名。根據內政部111年的統計顯示,婦女生育平均年齡32.42歲,第1胎的平均年齡為31.43歲,都比往年提高。其中,35歲以上高齡產婦更超過3成。這些大齡婦女在備孕過程中,難孕、不孕的因素多且複雜,成功率也低很多。

Read More

時隔10月 2童染新冠併重症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死亡威脅未減!疾管署5日公布,出現今年首見、也是時隔10個月的新冠兒童死亡個案,分別為南部1歲女童以及中部6歲女童,因為感染後分別併發腦炎及肺炎不治,其中6歲女童,甚至是心臟驟停送醫才確診新冠肺炎,且當天就死亡。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國內新冠疫情處高原期,上週新增523例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648例下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7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78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另有兩例兒童死亡病例,為今年首見,分為別新冠併發腦炎及肺炎不幸過世。 防疫醫師劉裕誠指出,死亡兒童第1例是南部1歲女童,本身沒有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2月上旬出現抽搐送醫,診斷為新冠感染併發腦炎,且發現有肺炎現象,馬上收治住院治療,但腦水腫惡化,2月下旬過世,從發病到死亡僅3週,死因為新冠病毒併發急性腦炎。 第2例為中部6歲女童,本身有神經系統慢性病史,2月下旬開始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曾就醫,但返家後症狀惡化,又出現痰多症狀,隨後因為心臟驟停被緊急送醫,這才確診感染新冠,當天死亡,死因為新冠病毒併發肺炎。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強調,國內自去年3月底之後,就沒有兒童死亡個案,這是時隔10個多月來再一次看到新冠兒童死亡個案,提醒家長,雖然小朋友一般感染新冠後症狀比較輕微,但新冠肺炎還是隱形殺手。 李佳琳表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JN.1 (82%)為多,其次為BA.2.86 (9%)及EG.5 (7%)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 (82%)為多,其次為BA.2.86 (15%)及EG.5 (3%)等。 羅一鈞說,目前沒有報告顯示變異株JN.1對幼童更具殺傷力,接種疫苗仍是關鍵,連1劑都沒有打過的小朋友,感染後出現重症的機率遠比打過疫苗的小朋友高很多,不管感染哪一種變異株風險都存在。而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小朋友打完新冠疫苗後9到12個月,保護效果就開始衰退,建議補打最新版疫苗,好恢復保護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