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部修正表揚優良專責報關人員選拔要點 即起生效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發佈修正「財政部表揚優良專責報關人員選拔要點」,並自即日生效,其要點修正包括 一、財政部為提升專責報關人員服務品質,強化其自律能力,鼓勵其敬 業精神,特訂定本要點。 二、本要點所稱專責報關人員,指服務於報關業,經專門職業及技術人 員普通考試專責報關人員考試及格,或經海關所舉辦之專責報關人 員資格測驗合格,領有合格證書者。 三、專責報關人員符合下列條件者,得於每年三月底前檢具證明文件, 以書面向所在地海關申請參加優良專責報關人員之選拔:(一)執行專責報關業務滿三年以上,並繼續執業中。 (二)申請之前一年度所簽證之進出口報單(不含轉運申請書)在五 百份以上,且年錯單率(簽證錯單數量與簽證報單總數相比) 未超過千分之一。 (三)申請之前一年度未受停止報關審核簽證業務或廢止執業登記處分。 (四)申請之前一年度未受警告或罰鍰處分。 四、財政部關務署所屬各關(以下簡稱各關)受理申請選拔優良專責報關 人員,應依下列評選方式每年辦理一次: (一)依據申請者之簽證報單數量、錯單率及年資進行綜合評分。 (二)依據附表一所列級距,分別給予前款三項評選項目相對應之分 數,以三項分數加總後之總分數,作為評選標準。 (三)總分數相同者,依次先比錯單率,由錯單率較低者獲選;錯單 率相同者,再比簽證報單數量,由簽證報單數量較多者獲選; 簽證報單數量亦相同者,再比年資,由年資較長者獲選。 各關依前項評選方式擇取前三名,於每年五月三十一日前薦送財政部關務署(以下簡稱關務署)報請財政部核定。薦送時應檢具下列資 料:(一)推薦表(附表二)及其電子檔。 (二)符合前點第一款、第三款及第四款規定之證明文件或資料。 (三)符合前點第二款規定之統計表及計算表等資料。 五、經財政部核定為優良專責報關人員者,由財政部頒獎表揚。前項優良專責報關人員,如經查得不符申請選拔資格,或自核定之 日起二年內受停止報關審核簽證業務或廢止執業登記處分者,各關 應函送關務署報請財政部註銷其受獎資格並追回獎狀

Read More

中共海關正式啟動粵港澳海關三地一鎖計畫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共海關正式啟動粵港澳海關“三地一鎖計畫”,據中共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消息,粵港澳海關“三地一鎖計畫”近日啟動,首批貨物由香港國際機場DHL樞紐中心經港珠澳大橋,運往大橋澳門口岸側新建的跨境貨物轉運站進行貨物交收後,再駛往澳門清關點順利辦結報關清關手續。 中共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稱,近幾年來該署會同廣東省內海關與港澳海關積極推進一系列跨境通關合作改革。2016年,大陸海關與香港海關率先開展粵港“跨境一鎖”合作;2020年大陸海關與澳門海關啟動粵澳“跨境一鎖”合作,透過應用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對進出口車輛及其所載貨物進行全段監管,減少同一批貨物被海關重複檢查的情況。 據悉,目前粵港、粵澳海關“跨境一鎖”已覆蓋深圳灣、皇崗、港珠澳大橋和橫琴等七個過境口岸,直接聯通大灣區十個城市。為進一步推進大灣區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粵港澳海關通過深度合作,實現“跨境一鎖”港澳段跨境直接聯通,順利將現行的粵港、粵澳海關“跨境一鎖”合作專案升級為“三地一鎖計畫”。三地海關不斷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對粵港、粵澳、港澳間貨物運輸監管共用一把鎖開展即時監控,實現企業“一鎖”便利通行粵港澳三地。廣東分署將會同港澳海關推動“三地一鎖計畫”做大規模、做多線路,並不斷探索豐富“三地一鎖計畫”內涵,爭取在優化監管模式、簡化企業手續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隨著“三地一鎖計畫”進一步推進,清關點數量將不斷擴大,物流運輸和進出口企業將獲得更多便利。

Read More

花港分公司辦理花蓮港#20碼頭後線部分港埠基地及裝船輸送相關設施投資經營徵選案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花蓮港務分公司公告辦理花蓮港#20碼頭後線部分港埠基地及裝船輸送相關設施投資經營徵選案,投資經營標的:花蓮市美港段113-3、113-39、113-44、113-52、127及民德段1-5地號部分港埠基地面積25,096平方公尺。固定密閉式砂石裝船輸送暨附屬設施及電子式地磅設施各乙套。 甄選資格:依法登記之中華民國公、民營事業機構。具經營礦、砂石及其製品之堆置、進出口貿易及批發買賣者,所登記之營業項目或經營範圍須符合該業別之法令規定。具船舶貨物裝卸承攬許可資格(如未取得者,應於租賃物點交後3個月內向交通部航港局申請)。 收件截止日:甄選文件應於113年3月29日上午9時前以專人送達該分公司5樓行政處行政科或郵遞至花蓮港郵局(花蓮十一支局)第四十號信箱,逾時所投之標件視為無效。 甄選時間及地點:113年3月29日上午9時30分;該分公司四樓會議室。其他注意事項請詳閱徵選須知。聯絡資訊:業務處契約管理科03-8325131#2415。

Read More

報運進口低動能槍枝或其零附件 已全面採線上單證比對作業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高雄關表示,為防止非制式槍枝改造危害治安,凡輸入貨品分類號列第9304.00.00.40-7號(射擊動能低於20焦耳/每平方公分之彈簧、空氣或瓦斯槍枝)及第9305.99.00.10-4號(射擊動能低於20焦耳/每平方公分之彈簧、空氣或瓦斯槍枝之零件及附件)貨品者,應依輸入規定「364」向內政部警政署(下稱警政署)提出輸入申請,即進口低動能槍枝或其零附件,槍管、滑套(轉輪)、槍機等為金屬材質者,應檢附警政署同意文件;如非屬前述者,亦應檢附該署核發之不列管證明文件。 高雄關進一步指出,警政署為執行前揭貨品輸入審查規定,於該署「槍砲彈藥簽審通關作業系統」中建置「低動能槍枝子系統」,與海關「關港貿單一窗口」進行自動化單證比對作業,該系統於今(113)年1月2日上線,並於試辦過渡期(本年1月2日至2月29日)屆滿後,自本年3月1日起,全面採線上單證比對作業。進口人如持舊式紙本同意文件欲辦理通關,請先至前揭子系統申請「紙本同意書轉電子同意書」作業,俾利加速貨物通關。

Read More

海豐國際高層人事調整去年業績保持盈利能力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海豐國際控股(SITC)發佈公告高層人事調整,因原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退休辭任,由首席執行長楊現祥調任董事會主席。 楊紹鵬係自2006年四月起擔任海豐國際董事會主席,海豐國際表示鑒於其在航運業的豐富經驗委任其為海豐國際終身名譽主席,同時楊紹鵬仍將為海豐國際控股股東,繼任者楊現祥在航運業有超過34年的從業經驗。 海豐國際控股改組後董事會成員名單如下:執行董事 楊現祥(主席)、薛明元、劉克誠、賴智勇,非執行董事 楊馨女士(副主席),獨立非執行董事 謝少毅、 廖家瑩博士、胡曼恬博士,董事會設立了六個委員會,分別為審核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披 露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及風險管理委員會。 海豐國際同時公佈去(2023)年度業績,該公司去年收入24.3億美元比前年度下滑40.9%,獲利5.4億美元亦降72.5%。海豐國際表示收入下降主要由於貨櫃運量從前(202)年度的326.2萬TEU減少1.1%至2023年的322.4萬TEU,以及平均運費(不包括互換倉位費收入)從2022年的1099.6美元/TEU減少43.3%至2023年的623.3美元/TEU。 海豐國際分析稱,雖然2023年全球經濟貿易下降、庫存週期調整以及運能交付和行業競爭增加,導致單櫃運費收入大幅回落,但該公司秉承差異化、低成本策略仍然保持盈利能力。海豐國際強調其將繼續聚焦亞洲市場,有信心繼續發揮獨特優勢為客戶提供低碳環保、高品質的供應鏈服務。 截至2023年底,海豐國際共經營76條貿易航線包括16條通過聯合服務經營的貿易航線及26條通過貨櫃互換艙位安排經營的貿易航線網路覆蓋全球79個主要港口和城市。船隊總運能為103艘、162851TEU,包括97艘自有船舶及六艘租賃船舶,平均船齡為7.9年。此外海豐國際還經營約189萬平方米的堆場及12.8萬平方米的倉庫。

Read More

THE海運聯盟四月中復航兩條泛太平洋航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因應市場變化,THE海運聯盟主動出擊,將在下(四)月中復航兩條泛太平洋航線,提供新合約季具有競爭力的航線產品。 據瞭解,在暫停兩條泛太航線近半年後,THE聯盟決定恢復推出,其中一條包括四月15日復航去年十一月因淡季而取消的亞洲-美東EC4/SUEZ1航線,新靠港序為:高雄-廈門-鹽田-蓋梅-新加坡-諾福克-薩凡納-查爾斯頓-紐約-新加坡-高雄,該航線部署十三艘運能為1.3萬至 1.4萬TEU型貨櫃船,首航將由14080TEU之"YM Warmth"輪擔綱。 另將在四月19日恢復去年十月取消的美西航線PN3,據稱稱,相較之前的PN3航線增靠香港和海防,靠港序調整為:香港-海防-鹽田-上海-釜山-溫哥華-塔科馬-釜山-高雄。PN3新航線將部署八艘船,由HMM和陽明海運營運,首航船安排運能13788TEU之"HMM Aquamarine"輪。

Read More

喝咖啡引發蕁麻疹 戒除後改善

醫師吳政翰表示,蕁麻疹病人能透過飲食治療得到改善。(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喝咖啡也會引發蕁麻疹?嘉義慈濟診所風濕免疫科醫師吳政翰日前收治一位女性病人,從去年起蕁麻疹就頻繁發作,多次就醫仍未能改善,經醫師協助以藥物治療和追蹤,發現她對咖啡過敏。在戒除咖啡後,病情有了顯著改善。 嘉義慈濟診所風濕免疫科醫師吳政翰表示,這位病人狀況很少見,因為咖啡並不被認為是主要過敏原。根據他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約7成蕁麻疹病人能透過飲食治療得到改善。 他強調,雖然主流醫學文獻常表示蕁麻疹無法治癒,只能依賴藥物控制,但飲食調整實際上對許多病人都有幫助。常見引起蕁麻疹的食物包括蝦、酒和花生等。 吳政翰表示,很多蕁麻疹病人不是一開始就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是在人到中年後的某一個時間,突然發現某種東西不能吃,目前學理上還不能完全說明此現象,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推斷,可能是病人本身雖有過敏體質,但一開始吃進去的有害物質可以被體內的消化酵素消化掉,然而當消化酵素被耗盡之後,症狀就會開始出現,此時不妨試著暫時性地避開特定食物,至少半年左右,讓身體充分恢復能量,或許是一種解決之道。 吳政翰提醒,飲食引起的蕁麻疹與一般食物過敏不同,這些食物被稱為假性過敏原,難以透過減敏療法改善,且血液檢查可能無法檢測出來。但大部分的病人不會滿足於只是盲目吃藥控制,而是想要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他建議,如果病情輕微,病人可以自行追蹤飲食反應,找出過敏原,經由飲食調整改善。

Read More

急性淋巴白血症 骨髓移植須達MRD陰性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指出,成人罹患血癌的致死率非常高,進行骨髓移植前一定要做到微量殘留病灶(MRD)陰性,才能有較高的治癒率。(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21日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成人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癌症,目前要求在骨髓移植前一定要達到微量殘留病灶(MRD)陰性標準,患者才能有較高的存活率。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第10名,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李啟誠表示,血癌相較於兒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成人患者想要穩定控制疾病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但移植後若發生復發,5年存活率可能只剩下7%,50歲以上的患者更是驟減至3%。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病後惡化速度可能非常快速,曾有一臨床個案,明明幾天前才做完健康檢查確認血球指標正常,沒想到就診時卻已有發病跡象!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一週以上的蒼白無力、感染發燒、瘀青、出血不止、骨骼疼痛或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務必及時進行血液與骨髓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李啟誠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執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應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殲滅癌細胞,達到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也就是把癌細胞殲滅到連先進的精密儀器都檢測不到,提升移植的預後成效、延長存活與疾病控制時間。 62歲的黃女士去年3月因體力變差、氣喘,腹腔、背部的疼痛日益加劇,經檢查確診為費城染色體突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在隔週就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治療,但去年6月就發生復發,經立即重啟化療,在藥物協助達成微量殘留病灶(MRD)陰性目標,而在去年底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在經歷了2個月的隔離治療,終在今年2月出院,目前順利康復中。

Read More

全台65歲以上長者 8%失智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衛福部21日公布「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有35萬人,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預估130年失智長者人數上看68萬。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這也是首次串接健保資料,分析失智者急診、住院風險、就醫次數、全年醫療費用等,皆高於無失智者,這是13年來首度公布該項報告。 失智者急診機率、住院機率皆為無失智者的1.38倍;失智者平均每人每年急診次數為無失智者近2倍;失智者平均每人每年總醫療費用支出為53.30萬元,也高於無失智者31.90萬元。 吳希文表示,上次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為民國100年時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本次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長者失智盛行率7.99%,與100年的8.04%相近;依性別分析,失智症盛行率在女性有9.36%,高於男性6.35%。 吳希文說,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5年都會做一次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隨長者人口數增加,依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資料推估,今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人口數為35萬人,到民國120年可能上看47萬人,130年則會有68萬人。 調查發現,失智症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占56.88%,血管型失智症占22.91%,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占7.12%,且盛行率與性別、年齡具相關性。 吳希文表示,本次調查也是首次了解情緒及行為症狀發生情形。 調查發現,失智者有以下任一項症狀發生率約66%,前5名依序為是憂鬱及負性症狀(33.37%),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恐懼或焦慮(27.75%)、重複行為(25.43%)、妄想(21.19%)等。 吳希文說明,憂鬱及負性症狀為精神行為問題,包含社交能力下降、面無表情缺乏情感、講話單調沒有抑揚頓挫、對生活喪失興趣,較無行為上的正向表現等。

Read More

大腸癌篩檢陽性 20人有1人罹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透過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呼籲及早揪出潛藏在身體裡的危機,才能盡早阻斷病變的發生,或是癌症的進展。 根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另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政府補助50歲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鼓勵民眾定期接受篩檢。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根據統計,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因此,大腸癌篩檢結果有異常,別心存僥倖,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癌(第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剩不到2成,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不過,邱瀚模也提醒,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1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 林莉茹表示,國健署和健保署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主動追蹤管理,並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完成就醫診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