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後又腦中風 20分鐘取栓救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病人去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頭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經北醫附醫搶救後康復出院,兩週後又因急性腦中風再度送進急診。腦中風治療團隊迅速於20分鐘內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手術,病人成功在兩個月內挺過兩次生死關卡。 北醫附醫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醫師許傳智指出,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心臟急症之一,每年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治療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以此位外籍病人為例,到院前已經OHCA,經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北醫附醫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此次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後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 不料,病人出院兩週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為重度中風,快速啟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為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過程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回母國。 病人先後歷經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的急重症考驗,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解釋,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若病人年紀輕輕就出現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相關的疾病。

Read More

右臉不對稱凸出 3D列印塑顴骨 男童展笑顏

陳小弟6歲時發現右側顴骨有一顆直徑約1.7公分的腫瘤,經台北榮總以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成功治癒,臉上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疤痕。(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完成國內首例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而治癒顏面惡性腫瘤案例,7歲的陳小弟手術後臉上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台北榮總重建整形外科主任王天祥指出,3D列印的醫學應用未來將會更為廣範。 陳小弟在6歲時,因持續半年右臉不對稱性凸出至他院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臉顴骨有1顆直徑約1.7公分的腫瘤,雖無疼痛、酸麻及其他顏面功能障礎等症狀,經台北榮總切片切片及次世代定序檢測診斷為罕見的顏面骨「惡性梭狀細胞肉瘤」。 王天祥指出「惡性梭狀細胞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骨頭或軟組織惡性腫瘤,好發在40歲以上的成年人之全身各種如脂肪、肌肉、血管、神經、骨頭周邊結締組織之中,陳小弟的案例十分罕見。 台北榮總醫療團隊宣布完成首例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治癒顏面惡性腫瘤案例。(記者傅希堯攝) 王天祥表示,陳小弟罹患的惡性腫瘤位於右側顴骨,顴骨提供中臉支撐、臉頰輪廓、臉部表情肌肉附著及下頷活動等功能。 而顏面骨跟身體其他地方的骨頭特性不同,手術時需注意臉部對稱度、腫瘤完整切除、乳牙牙根位置以及兒童未來臉部發育等問題,陳小弟的腫瘤被顴骨包住,需要鋸開頭骨,又希望臉部傷口不能太明顯,所以需要手術前詳盡規劃,設計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來輔助手術定位。 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手術團隊在陳小弟下眼瞼及口腔內動刀,並將打印3D模組精確貼在顴骨上,以模組定位切下罹病之顴骨,取出後清除骨上肉瘤,再以氮氣低溫浸泡取骨頭,確實殺死癌細胞後,再將骨頭立即植回體內。 吳博貴表示,陳小弟手術時間長達6小時,並在術前及術後各進行3次化療,目前復原情況良好,顴骨已癒合生長,面部完全沒有留下疤痕,目前每3個月追蹤一次即可。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藝術家

■鄧安晴 銀蝶替我摘下吸吮滿雨水的梔子花花苞,隨著夕曛的溶解一起墜入地平線的邊緣,手中握著水霧氤氳成的畫筆,勾勒出落日與夜晚交織時的線條。 比起繪畫,不如說是用記憶拼出一面拼圖,每一片都有它的故事,這麼做的用意是在它變模糊前能永存。我不是只畫美好的,我更喜歡記錄悲催,青春不就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更加難忘嗎?暗色調與斑斕色彩的融合,我總覺得,那才是我畫畫的意義。 十幾歲時我討厭潮濕到石階上都長滿青苔的暗巷,樹影遮住陽光,一不小心白鞋就會被濺上泥點,他的出現就好像陽光從那樹影的罅隙偷偷摸摸的灑進來,不明顯但在陰暗的角落顯得很格格不入。 你將指尖放在起霧的玻璃上緩慢移動,你說,那是即將送給我的畫,是只屬於我的一幅。請為我的世界填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的小藝術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雪梨散記

年華 文/林宇軒 圖/蕭明輝 去年11月完成新加坡的人文踏查後,我在12月初到了雪梨參加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CSAA)的雙年會。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與金錢,我和一同參與的老師同學們都不約而同選擇半夜的航班,在飛機上共度了漫長的十個多個小時。下機後已是中午,我們乘坐地鐵抵達Central站入住預定的飯店,而後在附近的街區隨意散步。數算著交通與環境時,不期然路過了雪梨科技大學,裡頭正在進行年度的FASStival,展示了許多與藝術、科學相關的創作研究成果。 第二天一早,我們梳洗、用餐後便步行至飯店附近的雪梨大學,參與會議的開幕式。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古德曼(David Goodman)教授致詞時,除了簡述澳洲中國研究的現況,也歡迎世界各地的學者(特別唱名台灣)前來參與。而後,眾人聆聽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白蘇珊(Susan H. Whiting)教授的「中國政體和經濟中辯論法律的性質」專題演講,當中主張雙重國家觀點(dual-state perspective)能夠捕捉法律如何確保基本秩序、支持經濟活動甚至合法化體制,同時行使幾乎無限制的鎮壓權力;而解開這些爭議有助於理解體制的韌性、經濟擴張和危機,以及體系性的不平等。 第三天上午,我在大會安排的Book Launch時段分享日前出版的訪談集《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同場有台大的衣若蘭教授發表《從列女傳到婦女史》、昆士蘭葛瑞菲斯大學盧耀梓教授發表《懷思詩集》,由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英杰教授主持。下午,我在當代台灣文化的主題小組發表論文〈Guerrilla Tactics: The Silent Struggles of Taiwanese Popular Poetry〉,討論了當代台灣的流行詩現象。在交流環節時,除了獲得洪淑苓教授、李癸雲教授寶貴的意見回饋,還有雪梨大學教授對台灣「文學商業化」的趨勢深感興趣,交換了對詩集出版的觀點。整場雙年會的參與過程,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對流程的安排用心;至於研討會的重點「茶敘」,大會準備了三明治、橘子與蘋果、咖啡與牛奶等。在這個方面,台灣如辦桌的茶點可能還是略勝一籌。 在學術活動之餘,我們抽空參觀了雪梨歌劇院、紐澳軍團戰爭紀念堂、聖母主教座堂、皇家植物園、塔龍加動物園等景點;交通方面除了地鐵,也體驗了公車、輕軌、郵輪等,發現許多有趣之處(如動物園接駁公車的內裝與台灣公車幾乎一模一樣)。此外,我們也光顧了雪梨以「台灣料理」為名的餐廳,後來品嘗了價格高昂但不道地的魯肉飯與酸辣湯後,才發現老闆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 儘管只有短短四天,但作為第一次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到其他國家的體驗,無論是語言文化、社會情境或者是研究觀點都讓我獲益良多,期待日後有機會再度前往雪梨。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睡眠呼吸中止 增阿茲海默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輩白天打瞌睡、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減弱等常見症狀,不一定是年長者的正常表現,醫師提醒,睡眠缺氧與呼吸中止恐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台北暨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沈廣軒表示,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國發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65歲人口占20%以上的超高齡社會,近期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性逐漸被國人重視,文獻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比一般人增加2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沈廣軒表示,阿茲海默症的構成極為複雜,包含腦內澱粉樣蛋白質代謝、人體慢性發炎反應、心血管病變等等,然而這一切的源頭都與身體長期慢性缺氧有關。身體長期慢性缺氧除了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外,也可能引起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不容小覷。 然而容易引起人體長期慢性缺氧卻又容易被大眾忽略的隱形殺手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許多系統性研究中已經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在65歲以上的人口肌力退化的情況下,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居然高達五成,相當於平均每2個65歲以上的長者就有1人有可能罹患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症狀包含夜間大聲打呼、白日疲憊精神不佳、夜尿等症狀。 沈廣軒表示,根據文獻顯示,積極的在患有失智症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的患者身上使用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輔具,可以有效改善認知功能及退化性行為。

Read More

長期吸菸/頭痛檢出癌症 肺癌轉移腦 放療避海馬迴保住記憶

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部長何聖佑(右)及主治醫師林佳輝共同表示,閃避海馬迴全腦放射治療,可精準治療並保護重要的記憶和認知功能。(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37歲的阿寶(化名)長期有吸菸習慣,2年前因頭痛就醫,當場被診斷出罹患肺癌,而頭痛是因癌細胞轉移腦部所致。面臨死亡與記憶受損的終極2選1,經與醫師討論後透過閃避海馬迴全腦放射治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成功戰勝病魔,也保住記憶與認知功能。 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長何聖佑表示,據統計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約有1至3成患著癌細胞可能轉移腦部。其中又以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腎臟癌等腫瘤最常轉移。當癌細胞轉移腦部,在惡性腫瘤分期終就屬於第4期,以往針對第4期患者救援性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也僅能維持3至6月壽命,無疑等同於死亡宣告。 所幸現今化療、標靶藥物及精準放射治療發展迅速,腦轉移患者也有機會在精準治療後長期存活。何聖佑指出,腦部轉移的治療方式與腦轉移腫瘤的數量、位置、大小,病人的症狀均有重要關係。以往針對多顆腦轉移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全腦放射治療,然而全腦放射治療在殺死癌細胞同時,也會對健康腦部造成傷害,若傷及掌管記憶功能的海馬迴,可能導致失智、人格改變等,隨著精準進步,能透過電腦精準運算調節放射線分布範圍,降低對海馬迴不分的放射劑量,確保治療同時保護記憶認知功能。 據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統計,112年間已有23為病人選擇閃避海馬迴全腦放射治療,患者於治療後記憶、學習、空間感與認知功能皆維持與治療前相當,即便在戰勝病魔後也能重拾生活樂趣、保留生活尊嚴。奇美醫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林佳輝強調,阿寶追蹤迄今已2年,記憶、認知功能正常,閒暇跟好友打麻將還是能「正常發揮」,找回對生命的希望與樂趣,也是醫病共同期望、樂見的結局。

Read More

車禍手撐地 肩後脫臼3肌腱斷裂

旋轉肌袖斷裂,醫師江振豪以全關節鏡微創縫合手術,功能恢復良好。(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60歲男子騎機車遇車禍,因以右手撐地的撞擊力過大,導致右肩後脫臼,進而發生罕見「肩後脫臼導致急性巨大旋轉肌袖斷裂」,經醫師以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檢查評估為罕見3條肌腱斷裂,緊急進行全關節鏡微創縫合手術,免用人工關節,術後半年功能恢復良好,1年後核磁共振追蹤破裂的旋轉肌袖均已完全癒合,病患對手術結果感到很滿意。 嘉基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及肩肘外科醫師江振豪說明,肩膀疼痛、無力、手抬不起來,有可能是旋轉肌袖受傷作祟,因創傷或老化是造成旋轉肌袖破裂的主因,好發年紀在50歲以上,年紀愈大發生的比率增加。若輕微的肩旋轉肌袖部分破裂可使用止痛藥物配合復健、關節內注射等治療;若破裂的程度較為嚴重,且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半夜痛醒影響睡眠等,建議病人進行修補手術,因為若肌腱完全破損後卻置之不理,斷裂肌腱會攣縮及脂肪浸潤,肩關節的骨骼關節結構會磨損,將增加治療的難度。 江振豪說,旋轉肌袖肌群包括有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及圓肌,需四條肌肉的合作,肩膀才能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穩定在肩關節窩,當旋轉肌袖斷掉時,如果破裂的大小在3公分以內,大都可透過關節鏡手術來做完全縫合;但當4條旋轉肌袖斷了2條以上或是破裂超過3公分,則稱之為大或巨大旋轉肌袖斷裂,如果斷裂發生的時間不長,仍可透過關節鏡手術來做修補、縫合,約僅有4-5個0.5公分的小傷口,術後配合醫師的復健規劃,有助縮短術後恢復日程,約3至4週可逐步恢復活動、降低再度破裂與置換人工肩關節的機率。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又見九重葛

■張堃 又遇上那片 九重葛的花海 眼前的花朵 竟如奔放的熊熊火焰 把陳年舊事的灰燼 又燃燒了起來 流動液體般的時間 突然固化了 遠近的景象在眼前 擠壓成塑膠光碟 真實與夢幻在腦海中 交織成一片繽紛的影片 有些話吞噬了 顫動不止的舌頭 夢中的言語是一場 隱喻的戰事 過去的影像 點點滴滴湧現在 重新穿越時空的弧線上 故事早已改編 感覺就像迎接一場 充滿矛盾的重逢 人生怎麼會是如夢一般? 跟著彩色的泡泡漂浮 其實根本就是 一場夢而已 九重葛的花海 藉由迷幻的色彩 把過去隱匿的畫面 重新映照一遍 我們最初的相遇 很有可能只是虛構 所有的事件 都在幻覺中若隱若現 也或許 從未真實發生過

Read More

NGS檢測最快5月上路 估每年2萬人受惠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攸關癌症精準治療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健保署21日同意給付,納入19種癌,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1次,最快今年5月實施,預估每年可受惠約2萬人,預算約新台幣3億。 治療癌症的新興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多須透過生物標記檢測尋找基因突變作為治療標的。衛福部健保署舉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21日同意NGS檢測納入給付,下週預告新增支付標準。 健保納給付NGS適用19種癌,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肝內膽管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胃癌、及5種血液腫瘤。 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天晚間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共擬會原則同意按照健保署提案版本,未來不同癌別的NGS檢測支付條件都不相同;共擬會決議的NGS採3種定額給付模式,第1種BRCA-1與BRCA-2基因,基因片段較長,採獨立給付,給付健保點值1萬點;第2種是各癌別最基本基因位點小於100個基因的小套組,給付2萬點;第3種100個以上基因位點大套組,給付3萬點。 因為現行NGS檢測方法多元,成本各不相同,檢測基因數多寡也會影響價格,健保考量是首次給付NGS,決定使用定額給付方式,保留市場彈性,患者可差額自費。 日前專家會議指出,部分腫瘤可採單基因檢測,如黑色素瘤、大腸癌、腸胃道間質瘤、泌尿道上皮癌等,健保署採取單基因檢測給付,也增加患者可選擇項目。

Read More

不適4天 針灸時昏倒 查出血管阻塞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42歲男子20日下午在新北市某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時,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緊急送往永和耕莘醫院已無呼吸心跳,經搶救目前加護病房治療中。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建輝21日表示,該男子在針灸前已不舒服4天,在搶救時發現是1條血管完全阻塞,並非針灸所導致。 這起於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卻發生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的意外,引起中醫師震驚及民眾對針灸安全性的擔憂。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建輝21日表示,該名男子20日就醫時自述已不舒服4天,就醫前一日騎車5~6小時,因為肩頸腰痠背痛來做中醫舒緩,但醫師發現他在做針灸10分鐘時出現很大的大呼和喘息聲,因此趕快通報緊急送永和耕莘醫院就醫,雖到院時沒有呼吸心跳,但搶救檢查發現有1條完全堵塞,緊急安裝支架救回,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相關狀況該名醫師稍早也已向新北市衛生局說明。 陳建輝表示,針灸確實能夠舒緩前期心肌梗塞造成的缺氧現象,但對於血管全塞的患者,不可能真的靠針灸就馬上通暢;另針灸並不會造成猝死,即使是針灸引發的氣胸,也不會馬上致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