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遇見另一個自己

台南女中二年三班 ◎邱可昕 走在這條燈光昏暗的人行道上,又是個自己走路回家的日子。然而,有別於平日路上的空無一人,今晚在路上望見一個和我極其相似的身影,踏著緩慢的步伐,我不禁好奇:這是個怎麼樣的人?又帶著什麼樣的故事?我緩緩走向前靠近她…… 走近一瞧,我不由自主地驚嘆道:世界上怎會有如此相似的人!和我一樣的外貌、差不多的穿搭,就差揹著的書包和當下不大相同的表情能區分我們倆了吧!同樣都走在這條寂靜的道路上,我們的表情卻不怎麼雷同,從帶有一些距離的視角看她,若有所思且不時投向遠方的目光還透露著一絲焦慮,令我想起了曾經備戰會考前國三模擬考後的自己,那時的我,就是這般,外觀看起來倒也不會過度焦慮,內心卻有許許多多想和自己打氣的話要說,而它們總在一個人走在路上時,蜂擁而出,占領我的腦海,那是自我的反覆詰問,內在動力的追尋。 走到了這條路的盡頭,本以為這場短短的相遇將就此劃下句點,卻在轉彎處,忽然有股力量輕觸我的肩膀,接著,在眨眼之間,有個人影出現在我眼前,那是她,是什麼也不語的她,正當我以為她準備要告訴我,她是我世界角落的哪一個分身,想和我相認時,她卻只是默默地從有些鼓鼓的書包裡拿出了一卷信紙遞給我。我打開信紙一看,是她國一時寫給未來不知幾年後的自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開頭那和我極相似的起手式:「嗨!多年後的你,現在過得如何?」好像在問候當下我遇見的那個她,卻也更像是想和讀信的我講些什麼……還有,信末一句話尤其久久停在腦中揮之不去,它是這麼寫的:無論現今的你怎麼了,都請不要忘記也不要放棄每個過去和未來能笑得燦爛的模樣,相信它們能一直閃耀著,也照耀著你…… 不知是共情作用,抑或那真的是我曾想和自己說的話,總之,那個當下、那卷信紙和一抹恰到好處的月光,一瞬間提醒了我不論遇到什麼都不能輕言放棄。看得出神的一段時間裡,給我信紙的那個她不知何時已不見了,我雖找不著痕跡,卻好像能隱隱看得到她在某個遠處,正笑著走遠,而我也是……

Read More

〈中華學園〉民生路184號

台南市復興國中三年二十六班 ◎王冠勛 每天不論上下學還是因其他原因出門,總會在車庫門口看見一棟美輪美奐的老屋,門前的紅花依然繁茂,屋頂的透光卻反映出歲月的滄桑。 那應是十年前的記憶,從小我就住在舊家,因為也無銘心之樂,也無疾首之痛,所以本隨時間的步伐漸行漸遠的回憶,隨風飄散幾已殆盡,但依然有數個碎片淺留於心,其中一個就是在臺灣實屬少見的歐式旋轉樓梯,雖是木製卻老而彌堅;還有一片巨大的落地窗,雖曾佢碎殆盡卻又重新補好;又有一組精細包裝的古箏,可能曾悠揚樂聲,如今卻長眠角落……。如此這般的片段記憶伴著我漸增年歲,直到搬家。 如今站在頂樓的陽臺上,仍能清晰鳥瞰舊家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石,至今依舊未拆除的老屋,是環繞著我成長回憶的故居,它依然佇立在時而風雨飄搖,時而雨過天青的世界。偶爾為了拿取一些存放的雜物而前往時,總能勾起不少回憶,曾經透明的落地窗如今已蒙上灰塵,旋轉梯克盡職守的盤踞在原處,古箏也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十年光陰,依稀如昔,但那一群被大人追著跑的孩子已經長大,令人不禁感嘆光陰如飛。 回憶留存的關鍵,在於存在的價值,且是心靈上的滿足,而非以資本的標價,只要它占有足夠的份量,即使在抵達生命終點之時,經歷過的日月滄桑,依然能歷歷在目。

Read More

13日人吃小林製藥紅麴致腎病 台灣未輸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日本小林製藥紅麴降膽固醇保健食品,累計導致13人出現腎臟疾病典型症狀。食藥署23日指出,台灣未輸入同款產品,籲民眾赴日旅遊留意,已購入者建議別吃。 小林製藥22日表示,旗下含有紅麴成分的營養補充劑恐會導致腎臟疾病,目前自主回收3款相關產品,並呼籲已購買民眾停止服用。這些營養補充劑一度導致6人住院,7人必須治療。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已觀察到相關警訊,並立即查詢邊境輸入查驗資訊管理系統(IFI)。此次問題產品沒有輸入紀錄也沒有代理商,仍呼籲赴日旅遊民眾要小心,切勿購買。 他指出,日本製藥公司出面道歉,顯見風險很高。民眾若已買回台,建議不要吃。會再了解日本進口類似產品。 針對台灣過去曾有紅麴米不合格事件,林金富說明,麴也是一種菌,如果溫度、濕度未控制好,可能產生毒素。食藥署每年都會執行食品真菌毒素汙染監測計畫,維護國人食安。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紅麴保健食品通常是為輔助降血脂,站在醫院立場,通常是建議病人要飲食控制、多運動,或使用降血脂藥物。 顏宗海說,「紅麴是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論國內外,紅麴理論上應是安全的。為何會有日本民眾食用後有不良反應,甚至要洗腎,是否含有其他成分?仍待釐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褪青衣 雨巷與敵意 二

文/蕭宇翔 圖/柯適中  我們一方面憂心個人經驗的侷促,不足以縫補大千世界眾多纖繁的破洞,一方面擔憂個人情感的闡發,常常落入私密的耽溺。然而我必須說,詩歌依然是抒情,這是我們的宿命,是大能,雖然也是困頓。我們如何使我們「個人」的抒情能夠「可信」?其實,凡一切表達行為都是如此,即便是論文書寫。試圖達到「可信」,是一種讀者意識,寫作者之「在乎讀者」,此點殆無可疑,絕不容輕忽玩褻,甚至有人常常故作姿態,認為寫作者是文字中的神。但我們之所以不斷精進詩歌技術,難道不就是為了更好地關照讀者?寫作者之有「等級制」,並非在階級、權力上的,而在於,我們相信人人都能明辨是非,甚至是怒辨是非,寫作者之等級制,其火眼金睛,為了時時刻刻觀覽群像,絕不掉入偽善、媚俗、混淆,與道德相對主義。 按照希尼(Seamus Heaney)所說,詩人抒情,仍須注意到我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破壞性」,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使出渾身解數,才能觸碰到一點「表達」或「共感」的可能(至於溝通,我們還不到那個地步)。這是T.S.艾略特以降,現代主義詩學要求我們「逃避自我」,而非「展現自我」的原因,這也就是艾茲拉‧龐德之所以說:「技術是對詩人真誠程度的考驗」的原因。因為真誠並非由作者個人壟斷,說了算的,而必須與眾多亡靈、未來人、現世者,互相調停、協商、傾聽。這眾多假想的讀者們,構成了阿岡本所謂的「同代人」。 葉維廉以「戲劇獨白體」論葉珊的《傳說》,主張箇中奧秘在於,詩人依循的是「敘事的意味」,而非「敘事的程序」。強調意味,那代表著「詮釋權」是開放的,代表了進程不必鉅細靡遺地逐一描寫如帳目流水,我們詩人,應擇定的是「有意義的細節」,而這一選擇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相當嚴謹、堅實、充滿挑戰與潛力的創作過程。富有意義的細節,使人願意垂目,傾聽,相信。   但似乎藝術之所求盡在 精準於毫釐無所欺,因為 最最肇始根本的律則無疑 是捍衛每個細節的獨立   ──布羅茨基〈燭台〉   譬如,我們讀楊牧的詩〈武宿夜組曲〉,併讀散文〈武宿夜前後〉論及創作過程,就能理解楊牧是在哪些人文向度、歷史意識、技術環節上下過功夫。以至〈武宿夜組曲〉的第一組只有一行(電報式地,將戰情省略),第二組極盡描寫戰爭後的殘酷與疲乏,而第三組則有如電影運鏡,將焦點緩緩挪移,聚焦到「孀婦」身上,並說「莫為凱旋的隊伍釀酒織布」。這其中展現了楊牧關懷之所在──反對戰爭,關照弱者──而關懷又界定了楊牧的技術性處理。這並非標語式的表達,如前所述,這是細節的擇定與推演。楊牧從不直陳主題,在讀者眼中(或者說,在詩裡),〈武宿夜組曲〉各區塊的技術節點一經我們細讀,才能逆向回溯,反覆推敲當中關懷的核心。這其中不無寫作的奧義,所謂奧義或許僅此而已。   (本專欄作者為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雙壓治療 嫗腳背傷迅速恢復

陳姓婦人車禍輾腳皮瓣整片掀,台中醫院透過高壓氧合併負壓傷口照護,雙壓治療,不到3個月傷口奇蹟復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2歲陳姓老婦身體健康,沒有糖尿病史,去年底右腳遭車子輾過,腳背皮瓣整片掀起。清創後,醫師採用高壓氧合併負壓傷口照護(雙壓治療),不到3個月傷口奇蹟復原。 陳姓老婦和蔡姓兒子同住,他說,母親身體硬朗無三高,平日喜歡自己搭公車到台中近郊四處玩,那天因為要更換手表電池外出,才走到家門口就遭停在隔壁剛啟動的車子輾過右腳,雖然沒骨折,卻因穿涼鞋,車子輾過時整個腳背腳皮被掀起來,他在屋內聽到母親哀號聲,緊急送醫急救。 台中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暨骨外科醫師黃敏旭說,患者到院後,緊急進行全身麻醉清創手術,傷口深可見骨,原本要進行植皮手術;但考量她年紀大,接受2次麻醉風險高,決定接受醫院建議高壓氧治療,經過不到3個月20次高壓氧治療,傷口奇蹟復原,老婦人現在又可以搭公車趴趴走,行動自如。 黃敏旭指出,對於肢體的急性創傷,很多時候需要多次清創手術、甚至補皮或截肢。但陳姓患者經過醫院安排的「雙壓輔助治療」(負壓傷口照護以及高壓氧治療),恢復順利,免於再次麻醉進行補皮手術的風險與折騰。 黃敏旭表示,高壓氧治療目前主要使用於急性傷口修復與慢性腦傷促進血液循環輔助治療之用,除了急性氣胸患者不適合,其他包括老人、小孩與孕婦,都可在醫師評估下安全接受治療。同時,外傷性傷口最好在6週內黃金修復期內,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高壓氧治療,對輔助傷口加速修復效果較佳。

Read More

〈中華學園〉 籃球比賽

台南市協進國小四年一班  ◎歐思妤

Read More

〈中華學園〉染色的四季

台南市佳里國小六年二班 ◎邱歆瑞 春天染上和煦的綠色 大地一片鮮明 鳥語花香 帶給人們溫柔的笑容 夏天染上熱情的橘紅 太陽刺眼的光芒 充滿活力 帶給人們開始的力量 秋天染上耀眼的金黃 一排排的落羽松 低聲呼喚 帶給人們歡喜的笑聲 冬天染上乾淨的白色 雪悠遊山林 靜靜飄落 帶給人們平靜的心靈

Read More

冷暖不定 中風高風險群應當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醫師提醒,3高、吸菸、缺乏運動、有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應更加小心。 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謝瑞瑜表示,中風的發生多數屬於突發性,這與個人血管狀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血管逐漸老化並失去彈性,尤其是患有三高、吸菸、缺乏運動、有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的人,更是腦中風高危險群體,中風機率比一般人要高出許多,應積極預防。 根據統計,國人中風大約15%為出血性中風,其餘85%則是缺血性腦中風。有些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在發作前會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的症狀,像是半邊無力、半邊麻、臉歪嘴斜、語言障礙、喝水容易嗆到、步態不穩,甚至眼睛突然看東西有兩個影子(複視)、單隻眼睛視力看不到等,這些症狀常常被忽略或誤以為是暫時性不適,但實際上可能是中風發作前的信號。 儘管這些症狀可能在幾分鐘後緩解,這時應注意到自己的血管有暫時性阻塞的可能性,預示著未來一週內中風機率有2~10%,建議儘速就醫評估心血管風險。 出血性中風除了上述症狀之外,也可能伴隨此生從來沒有過的劇烈頭痛,也應儘速就醫。 此外,謝瑞瑜提到,雖然血管剝離導致中風較為罕見,但喜歡泡溫泉的民眾要多注意,冷熱泉交替有可能導致血管剝離,從而引發中風,應適時起身避免長時間泡湯。 謝瑞瑜表示,中風後壞死的腦神經細胞是不可逆的,因此,一旦發現疑似症狀,建議立即就醫檢查,也呼籲民眾不要逕行服用藥物,因為在尚未確定中風類型之前,這行為可能導致出血更嚴重或使腦部缺血情況更加惡化。 他說,隨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及早就醫不僅可以評估施打血栓溶解劑的可能性之外,也有動脈取栓的手術治療選擇,有機會拯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降低中風造成的後遺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