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跌倒肩關節脫臼 醫徒手復位

醫師陳建宏向病人說明一般骨折的治療情形。(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0多歲的楊姓婦人在家跌倒手腕撐地,產生劇痛,隨即痛到肩膀抬不起來,就近到住家附近骨科診所就醫,經醫師初步簡單評估,確定無明顯的頭部外傷及腦中風跡象,立即幫她安排簡易的X光檢查,確診為「右側肩關節脫臼」,評估在藥物控制下,徒手幫病人做肩關節復位,病人開心地返家,並持續門診追蹤中。 前台南榮總創傷暨高齡骨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一般的骨折,除非是開放性骨折(有明顯與骨折處相通的傷口)、髖關節骨折等,手術的時間點未必有急迫性,癒後結果不會有太明顯的差異;有時骨科醫師會評估軟組織腫脹程度、或是麻醉風險來安排適當的手術時間、甚至是階段性的手術。相對地,「關節脫臼」雖然大部分沒有傷口,卻有盡快復位的急迫性,因為關節一旦脫臼,軟組織會很快開始腫脹,若不趕快處理,很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的傷害、甚至造成未來關節缺血性壞死,還有關節受損後的攣縮導致未活動度下降。 陳建宏說,楊姓婦人的例子就是有即時復位的急迫性,才能將併發症風險降到最低,且能順利接軌後續復健的治療。正因為需要「盡快復位」,一般骨科診所必須有足夠經驗的骨科醫師,對於常見的脫臼處理能及時處置,除了止痛藥以外,有些診所甚至備有「鎮靜藥物」(如同無痛胃鏡的舒眠麻醉),大幅改善過程中患者的疼痛、緊張、恐懼,最重要的是,可減少病患到醫院急診室所需會診與等候骨科醫師的時間,連帶降低軟組織併發症的風險。若是較嚴重的外傷或是合併神經血管損傷,則建議立即前往大醫院急診室評估與治療。

Read More

龍巖捐助台大研究腦癌新療法

龍巖集團捐款800萬元,攜手台大醫院推動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4年期研究計畫。(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與龍巖集團29日宣布繼續進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之研究,台大將整合不同領域專家,開發全新的治療藥物,及腦部手術中即時病理影相診斷平台等,研究經費4年800萬元由龍巖集團捐贈。 龍巖集團創辦人李世聰因罹患腦部惡性膠質瘤而辭世,龍巖集團於是自去年起分4年捐贈台大醫院團隊共800萬元,協助推動惡性膠質瘤之新療法研發,共同努力對抗惡性膠質瘤疾病治療困境。 台大醫院指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為腦部惡性膠質瘤,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約有2到4人,此疾病的發生率雖較其他腫瘤來得低,但以現有之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方式處理,不但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 GBM是目前癌症攻堅行動中最難攻克的癌種之一,相較於肺癌、乳腺癌等其他癌症,臨床可以使用的化療藥物極為有限,患者仍面臨著5年存活率小於10%的困境。惡性膠質瘤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當發現時候,腫瘤已經有相當程度大小,加上是腦部原發性的惡性腫瘤,經常與正常腦組織的邊界分化不清,手術時為了避免傷及重要神經,有時並無法完全切除,故術後復發率極高,使得治療困難度相當高。 台大醫院表示,將整合台灣大學共總跨領域GBM團隊,集結包含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腫瘤科、生化科技、生物醫學工程與超音波醫學等各種專業,開發全新以GBM為導向的新穎藥物治療,以非侵襲性藥物遞送系統合併聚焦超音波,以打開血腦屏障以及術中即時病理影像診斷平台等技術,為GBM的治療與病患的預後帶來新的曙光。

Read More

〈中華副刊〉鄉野小驚鈴

■劉治萍 很久沒回嘉義山村過年了。這回,孩子終於願暫離臺北,回去那沒網路、沒7-11、沒電影院,也沒街可逛、公車只有早午各一班到火車站的老厝,安分住幾天,陪伴奶奶過個清歡年。 老厝,原是日式木造宿舍。除了客廳和廚房是水泥地,其他都用木板墊高至膝權做房間,像個沒鋪榻榻米的彎曲大通鋪。亮敞的床板下堆放雜物,有時,貓兒會從廚房水槽,叼來一尾退冰待煎的魚,鑽到底下大快朵頤。狗兒會躺臥一側避暑,呵舌、流涎。 木造宿舍連排拆除後,便走入家族歷史。現居的兩層樓房,在兒女心中仍是老厝,因那是「老」人家住的「厝」!房子左邊是L形菜園,每日晨昏,一對老夫婦來澆水、施肥,或採摘一籃籃菜蔬去早市販賣。菜園裡,黃、白粉蝶,藍、黑鳳蝶鬧舞,大片油亮亮、有層次的綠,讓我們在二樓「推窗望外」的動作,變成一種幸福。 房間對面,越過兩線道柏油路,是片狹長地。本來植些香蕉、芭樂和少許蔬菜,近年因人口嚴重外流──為了高薪穩定的收入、為了讓孩子讀好學校和就近補習,年輕人紛紛遷至城市。老厝留下的,是住不慣都市的老人,偶爾有學齡前孫兒寄放數年。有幹勁的勞動力消失了,祖輩的腰佝僂了,膝腿也不靈光了,便任田地荒蕪。這城鄉懸殊的落寞感,誰知竟招來另一批不速之客。 瞧!那花叢、那電線桿、那高低錯落的枝枒,不知何時開始,已成了鳥鵲築巢、K歌的天堂。我家房舍周邊,許是閒置綠地太多,眾鳥接力賽似的來寒暄,那好客著實令人招架不住。 鳥兒的世界可沒分平日或周休!牠們一甦醒就詠嘆生命,唱首「阿利路亞」感謝主;然後,梳洗停當,交代幼雛乖乖待在家,便飛向殘酷的未知世界。飛翔,對鳥兒來說,是本能,是自由,也是生存的使命。 聽鳥兒啁啾,照理該是愉悅的,但若整夜每隔兩小時,不同的鳥鄰居還來串門子,只怕你會很快丟失了你的好脾氣!晚間九點,鄉居老人泰半就寢,清亮高頻的「嘴伊」叫聲,方才登場。那是愛吃飛蚊的臺灣夜鶯,爺爺奶奶暱稱牠為「山蚊母」,還期盼這不需插電的「捕蚊器」能鳴至天亮,讓他們能一夜安眠無擾呢!十一點,低沈的深喉「嘟」聲持續傳來,想是人見人愛的大笨鳥黑冠麻鷺出門逡巡了。「呼-呼-」黃嘴角鴞又在半夜雄踞樹冠宣示主權,越夜越清醒的貓頭鷹家族,恐怕不止牠一種吧。不遠處的國小校園水塘邊,有粗啞「呱呱」聲,大概是夜鷺也受不了餓啦! 誰說「遠親不如近鄰」?鳥鄰居動不動就對你高喊「阿囉哈」,得到這尊寵的貴賓禮遇,不知是幸或不幸?兩三夜睡不安穩,孩子們天一乍亮,就發狂地想衝去巷口「咁仔店」,買兒時戲耍的大小鞭炮,嚇唬這些三姑六婆。「不是你走,就是我搬家!」氣呼呼的孩子,再也不覺山林鳥囀是不可多得的「天籟」了。而我,睜眼直到天濛濛亮,才勉強抓到一隻瘦弱的「瞌睡蟲」。正想把牠拖進棉被裡獨享時,珠頸斑鳩的「咕咕,咕」和五色鳥「郭、郭、郭」好似敲啄樹幹的鳴聲,又讓我分心了。「哇、哇」,哪家的嬰兒那麼早起?不,仔細聽好像不是奶娃兒哭,似乎是「喵、喵」的貓仔喚娘。可恨這音色悲催的紅嘴黑鵯,終究還是悲劇性的偷走了我剛送至嘴邊的瞌睡蟲! 五天年假終於熬過,鳥鄰居仍「鳥」情味十足地二十四小時殷勤問訊。我們疲憊北返,正慶幸可以擺脫黑眼圈啦!奇怪的是,起初三天,我仍然輾轉反側。臺北住家高樓環繞,夜裡鮮少人車喧囂,是什麼原因讓我一夜難眠呢? 原來,我竟開始思念那些熱情如火的鄉間小精靈了!

Read More

寶林首名出院重症患 慶奇蹟

寶林食物中毒案重症個案黃舒君(前排左5)在台南市醫接受治療後,於15日康復出院,院方當天準備蛋糕歡送。(台南市立醫院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3天內第2度傳出壞消息,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證實,29日再新增1死亡個案,累計已造成4人死亡;重症患者中首名出院個案黃舒君表示,自己從沒生病住院過,竟成社會案件受害者,所幸已在15日順利返家,直呼這是「生命的奇蹟」。 台南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吳星賢昨天告訴媒體,黃姓女子於3月25日到門診就醫,立刻收治加護病房,施打甘草精盼恢復肝臟功能,並為避免肝腎功能低下造成感染,給予廣效性抗生素。 吳星賢指出,後續又針對病況給予血漿、維他命、類固醇、鉀離子等進行治療,患者病況好轉,於4月1日轉至一般病房,15日出院。 這名個案為「善藝術」創辦人黃舒君,她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因為生病住院過,這次卻成了社會案件的受害者,「誰能料得到,只是去台北信義區的遠百吃盤炒粿條,就中毒了呢?」 黃舒君提到,自己在3月21日於寶林茶室吃炒粿條後,晚上還進行演講、當晚回台南,22日參加商會例會等活動,晚上參加宴會後又坐夜車到台北,「現在想起來我真是福大命大,中毒好幾天還到處跑」。 黃舒君表示,自己用餐後覺得全身不舒服,且有嘔吐、下痢的症狀,走路搖晃、頭暈、嗜睡、發燒,甚至有些幻象;原以為是太累感冒,但因症狀奇怪,3月24日到台北仁愛醫院掛急診,因指數太異常,醫師要她馬上住院,但擔心家人照顧不便,決定回台南,隔天就到台南市立醫院就醫。 黃舒君回憶,當時自己肝指數一度飆到1.8萬多,醫院也不明白怎麼會飆得那麼高,後來妹妹看新聞得知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整件事情才水落石出。最終在許多親友祈福集氣、醫療團隊努力下康復出院,讓她直呼「這次,就算是另一個生命的奇蹟吧」。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在3天內2度有壞消息,27、29日接連新增死亡;全案累計通報35例、4人死亡,目前仍有2人住院治療,其中1人已完成換肝手術,還有1人仍在加護病房救治。

Read More

〈中華副刊〉行走在府城的街道上

■李瑞騰 我在臺南工作與生活了四年(2010.2–2014.1),曾住在臺南大學後邊,另一側不遠處即五妃廟,所在稱五妃里,有一條五妃街。我常經此而穿越舖設暗紅地磚的巷弄,或者就直接走南門路,經大南門、孔廟,到我供職的臺灣文學館。有時晨運,我反方向走體育路進運動公園,轉到竹溪寺,沿竹溪走回健康路。 假日如有活動,留在臺南,我會找時間去看一些歷史景點,記憶深刻的有原寧靖王朱術桂府邸(大天后宮)、開山路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登陸處(鹿耳門),甚至遠到高雄湖內的寧靖王墓和路竹的寧靖王廟(華山殿),都曾探訪。 明鄭在臺僅二十餘年(1661–1683),奉明正朔,但實為一政治實體,在臺的軟硬體建設已然展開,可惜其內部挾邪取權,相互傾軋,終歸敗亡。三百多年以後,我行走在府城的街道上,猶感應到歷史風雲之詭譎多變,意識到此一變局對臺灣四百年史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鄭氏來臺,荷蘭人黯然離去;施琅攻臺,鄭氏政權瓦解。在南明為存亡而掙扎的困局中,鄭成功如何崛起於海上,並因緣成為開臺聖王?他所建立的政權何以如此短暫?清領以降,鄭成功如何被評價?鄭氏一族子孫在曲折多變的史脈中的表現如何?史實俱在者,解釋上雖有立場之別,想了解沒什麼困難;然關於鄭氏子孫的表現,一般人可能沒有機會多了解。 彰化鄭成功廟董事長鄭永柱先生和我的朋友鄭傑光博士合著《鄭成功團隊開臺故事》,即試圖回答這些提問,其背後有家族史、島嶼史以及國家史。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團隊」的使用,以及以鄭成功為中心的前後時期概念:因為是「團隊」,個人與群體的相對關係,才顯現出當下和歷史意義;因為有一條臺灣與其週邊互動的史脈,鄭成功後代之個人在「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才值得進行歷史的解讀。 依我看,本書中重要性僅次於鄭成功者,當屬曾參與乙未(1895)抗日殉難於億載金城的臺灣水師副將鄭超英。對臺灣來說,短暫的「臺灣民主國」充滿悲情,卻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和明鄭之以臺為基地反清復明不同,它是被清所棄,不願被異族統治而挺身抵抗,在主客觀條件都嚴重匱乏的情況下而慘敗。鄭超英有勇有謀,是悲劇性英雄,鄭夫人之慈悲與智慧,令人動容。 本書綱舉目張,如能有更豐富可靠的故事情節,以彰顯時代世情、呼喚人間道義,可選題著墨處尚多,鄭氏後人盍興乎來!   (《鄭成功團隊開臺故事》序)

Read More

微創逆向根管治療 不再牙痛

台北榮總指出,微創根尖周圍手術是透過顯微鏡進行逆向根管治療,可成功保留患者牙齒。(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牙髓病科主治醫師蔡佳倫29日指出,張姓女子的牙齒在根管治療多年後,再度出現牙齒悶痛症狀,經微創根尖周圍手術透過顯微鏡進行逆向根管治療,移除發炎組織或囊腫,成功保留住牙齒。 張小姐的左下第一大臼齒多年前曾接受過根管治療,當時置放牙釘與牙冠保護牙齒,但日前張小姐又感覺牙齒悶痛,經X光檢查發現牙根尖周圍有黑影。蔡佳倫表示,出現這種症狀為根管系統再度感染,會導致牙根尖周圍出現發炎組織或囊腫。 張佳倫表示,此時如果評估應再次進行根管治療的成效較低,或需額外拆除粗長牙釘才能治療,風險及經濟成本較高時,根尖周圍手術便是治療選擇之一。 張佳倫表指出,牙科根尖周圍手術治療已有百年歷史,從過去約只有5成成功率,近20年間隨著顯微鏡、超音波器械的廣泛運用、理想生物陶瓷材料的發明,及錐狀電腦斷層輔助手術前擬定3D治療計畫,顯微鏡輔助根尖周圍手術成功率已提升至9成以上,台北榮總此類手術成功率亦與國際間相當。 蔡佳倫表示,手術是以顯微鏡輔助,將感染的牙根尖切除,並檢查牙根表面有無裂痕與其他問題、與根管感染的狀況,再配合超音波進行逆向根管治療,緻密逆向充填生醫材料,最後將傷口縫合,約五天後即可拆線,患者不需拔除牙齒。 蔡佳倫提醒,手術後可服用止痛藥物減輕傷口腫痛,並使用漱口水輔助口腔清潔,傷口癒合2至3個月期間,感覺手術區緊緊、拉扯感、偶爾抽痛都是正常,須定期回診檢視癒合情況,追蹤至少1年。牙齒經歷根尖周圍手術浴火重生,更需小心保護,不可過度使用與咀嚼太堅硬的食物,並須緩慢進食,注意口腔衛生清潔,避免再次感染。

Read More

數位工作保持正念 抗壓減焦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AI人工智慧應用普及,企業紛紛轉向數位化工作流程,根據2024年2月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顯示,在數位工作場所中保持正念(minedfulness,與正向思考不同),有助於員工因應壓力、焦慮和倦怠。 這項研究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和醫學學院,透過Prolific平台進行便利抽樣,共招募142名於英國從事全職或兼職工作者,進行訪談調查。 結果顯示,對數位化更有自信的工作者其經驗到數位化工作場所焦慮的可能性較小,而具有較高正念態度的員工則更能抵禦所有負面的影響,從訪談蒐集的數據也發現,數位正念有助於心理健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上述研究和國內相關調查有一致的結果,雖然受試者跟變項不相同,但結果皆指出正念有助於減低焦慮、因應壓力。 胡延薇說明,「正念」源自於禪學的概念,專注於每一個當下,有意識且不帶任何批判與評價,中性的覺察身體的感覺、感知、想法,與「正向思考」的認知取向不同,且不需要任何工具,很適合現代人做為提升心理健康的自助技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上班族,可透過5個方式維持健康的工作生活:首先是「放鬆」,找到一件讓自己放鬆的事情,像是散步、閱讀、運動,在過程中讓自己專注地做這件事;其次是「每次一件事」,面對繁雜的工作,依照輕重緩急一件一件完成,讓自己聚焦於當下的工作,減少擔心猶豫的時間,也有助提高效率。 第3、「設定界線」需要知道放下手機的時間;第4、「嘗試新事物」感受此時此刻的感覺,嘗試新事物時,大腦會回顧既有的概念,在創新整合的過程會變得專注;第5、「享受愉悅感」願意去想像,想像力的思考模式和創造有點像,但不會這麼有目標和壓力,天馬行空的幻想也可以,能感到快樂,有助於正念的提升並讓事情能夠持續進行。

Read More

〈中華副刊〉蛹變

■林芍 沒有想過自己會如何 結成一個蛹 玫瑰花的香氣款款移動 好刺眼啊,那一片天空上 魚鱗狀的海 所有刺眼的事物 都足以引起惶惑,彷彿太過銳利 因而需要躲避 在纖細的玫瑰花叢裡 我們編織著自己 像把絲線繡成圖畫 深入所有細節…… 無從知曉那是墳墓還是新生 我們蜷曲著,自己擁著自己 針刺一般長出鬍鬚或經血 咀嚼昨日的我 接受變化必須是有血有肉的 做好準備那一刻 甦生為某種,更加自由的形體

Read More

以為長新冠腦霧 竟罹失智症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豫表示,腦霧、健忘、失智是3個很容易混淆的症狀。(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5歲的李先生2年前罹患新冠肺炎,家人發現他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逐漸變差。起初以為是新冠後遺症「腦霧」,隨著時間過去,日常小事變得難以記住,經常搞丟鑰匙錢包。醫師檢查後,高度懷疑李先生患有失智症,在接受藥物治療和失智個案管理師的幫助,李先生的症狀雖然仍未完全康復,已經較為穩定。 李先生說,起初以為這只是一種暫時的腦霧,想說康復後過著健康的生活就會恢復,沒太在意。沒想到症狀卻越來越嚴重造成困擾,前往長安醫院檢查,結果是失智症。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豫表示,腦霧、健忘、失智是3個很容易混淆的症狀。「腦霧」通常是感染、手術或長期失眠等壓力事件導致的短暫性記憶力下降,在事件解除後會慢慢恢復;「健忘」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正常退化,雖突然忘記事情但事後可以回想起來;「失智」是由於大腦出現病理性退化,導致整體功能不斷下降,症狀會隨著時間持續惡化。 病患就是屬於病理性退化,因為失智症是由多種症狀組成,有些可以治癒、有些只能盡量穩定。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現記性問題,例如對於時間地點搞不清、處理財務有困難、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判斷力下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或活動力下降等,要提高警覺,可能已經出現失智徵兆。 楊豫提醒,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覺、活躍的社交、終生閱讀和學習是保持腦力和預防退化的重要習慣。若擔心有失智症,可以上網搜尋失智症篩檢的量表自我評估,或就醫檢查診斷。

Read More

餐後爆蕁麻疹喘不過氣 險休克

醫師莊浩凌(右)與護理師搶救急症病人。(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男子日前聚餐引發嚴重過敏,全身多處蕁麻疹且眼睛紅腫、呼吸喘不過氣,送醫診斷為合併過敏性休克及血管性水腫,急救處置緩解,避免插管化解死亡風險。醫師提醒,嚴重過敏潛在致命危機,千萬別輕忽。 男子自知有吃蝦過敏病史,家聚相約到海鮮餐廳不敢碰蝦子,沒想到餐後幾個小時全身紅腫疹塊,眼睛都張不開,喉頭緊緊喘不過氣,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治療。家屬懷疑可能吃到蝦膏料理或軟殼蟹。 過敏水腫發生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示意圖非個案/記者徐義雄翻攝) 醫師莊浩凌表示,病人全身性紅腫,到院時血壓只剩70幾,注射強心針緩解呼吸道症狀,減少插管機會降低喪命風險。幸好及早送醫,一旦延誤,可能因吸道阻塞與過敏性休克而不可挽回。急救處置後,病人慢慢清醒但喉嚨仍有堵塞感,醫師給予藥物氣霧吸入治療。 蕁麻疹成因最主要是接觸到外來過敏原,誘發身體免疫系統的巨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眼睛癢、流鼻涕,甚至皮膚起紅疹等過敏反應。最大宗病因是甲殼類食物,尤其是帶殼海鮮如蝦子、螃蟹、龍蝦、蛤蜊等。 莊浩凌指出,有過敏特殊體質的人會因堅果甚至巧克力引發,也有芒果、鳳梨、荔枝等水果引發過敏病例,動物毛皮及塵蟎等也不能忽略。有人因空氣冷熱交替變化,甚至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引爆蕁麻疹。醫學研究發現小朋友發燒皮膚起一塊一塊的風疹,是因為病毒感染誘發過敏反應,建議常有過敏反應的人出現蕁麻疹後,記錄接觸過的物品、食物,儘量避免再接觸。 處理蕁麻疹依嚴重程度決定,眼睛癢、皮膚長斑塊屬於輕症;嘴唇、眼皮腫甚至眼睛都睜不開,就屬於「血管性水腫」,如水腫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更嚴重的是誤食過敏藥物或被蜜蜂叮咬引發「過敏性休克」,必須緊急送醫。通常接觸過敏原後2小時會開始有症狀,輕微過敏時可冰敷、多喝開水休息,1天、半天後能改善,一旦暈眩無力、呼吸困難,甚至腹痛、臉色蒼白冒冷汗,意味已有危險症狀,趕緊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