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征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優美的詩詞。在這個清明,讓我們一起在古詩中追尋清明文化,感受清明時節的生活習俗。
提起清明節氣,很多人都會吟誦起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闔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詩人用白描的手法鮮明生動表達了世人清明時節的思想情感,因而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使這首〈清明〉詩流傳甚廣,成為清明詩的代表作。
其實,古時描繪清明節的詩歌不僅只有這首〈清明〉,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在這個煙雨迷蒙的風光中,寄存過一段情愁;又有多少文人在這個悼念亡人的日子裡,寫下一紙離殤。
有一種緬懷叫清明,人們在這一天祭拜先祖,遙寄哀思。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對酒〉「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我們都是人生的過客。故人已逝,記憶永存,忘卻的是傷痛,不忘的是思念。點一盞心燈,燃一束香。願天堂沒有痛苦,願人間充滿歡樂。宋代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寒食節與清明節並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由此也讓清明節成為一個寄託哀思的節日。這首詞是清明悼亡詞中的傑作,對亡妻的思念之深,情感真摯,催人淚下。
有一種鄉愁叫清明,人們在這一天出遊踏青,盡享春光。明代高啟的〈清明呈館中諸公〉「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曾幾何時,我們為了夢想,背上行囊,離家遠去,見一見外面壯闊的天地。歷經千帆,才漸漸懂得,無論走多遠,心緒都牽掛著那片承載記憶的土地。唐代韋應物的《清明日憶諸弟》「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此年清明,詩人憔悴臥病。但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卻在這個節日氤氳的氛圍中變得格外清晰。他低聲吟誦著詩句,眼前浮現的是遠在天涯的親人,是家鄉的點點滴滴。倦鳥思巢,落葉歸根。
時代發展到今天,放眼四野,春光明媚,春和景明,我們應當在清明節禮感恩盡孝,增進親情,緬懷先賢先烈的功績,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同時,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盛世清明,走向大自然,感受「清潔和明淨」,不負大好春光。
桃花墜,梨花落,煙雨遲遲,芳草萋萋,又是一年清明。朋友,你有多久沒有回家過清明了?或許對每個在外的遊子而言,清明永遠是記憶中抹不掉的鄉愁。清明時節,是時候,該回家鄉看看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