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高捷列車衝突事件是因博愛座未讓座而起

張男與蔡男在高捷車廂內毆打李男,29日清晨被警方逮捕送辦。(記者陸瓊娟翻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高雄捷運列車上昨28日下午2時許發生一起衝突,23歲李姓男子因坐於博愛座上,未讓座給年長者,導致旁邊另兩名較年長男子大聲斥責,雙方並出現毆打行為。李男因情緒激動,有失控行為,俟員警到場後,即通知119人員將渠送醫院治療。另二位攻擊李男之男子,目前警方已釐清案情,將涉案兩名男子追緝到案,並依涉及傷害罪及強制罪部分,移送檢方偵辦。 發生於28日下午2時許高雄捷運列車上衝突事件,23歲李男並非之前所述為突發攻擊事件者,而是因坐於博愛座上,未讓座給年長者,並將腳跨佔另一座位,58歲蔡男請李男將腳放下,李男遂向蔡男揮拳,進而雙方引發衝突。導致蔡男與45歲張姓男子大聲斥責並毆打李男。李男因而情緒激動,才有失控行為,同車旅客立即按壓列車之「緊急通話鈕」,通知站務及保全人員於R19「楠梓科技園區」上車處理,李男因情緒激動,有失控行為,俟員警到場後,即通知119人員將渠送醫院治療。 案經高捷警察隊與楠梓分局共組專案小組,根據捷運站出口監視器畫面,循線掌握涉案男子真實身分後,於29日清晨6時許,在高雄市苓雅區等地追緝張男及蔡男二人到案,全案偵訊後,有關三人互毆部分,三人均表示不提刑法傷害告訴,因此另依刑法強制罪嫌,將張男及蔡男二人移送橋頭地檢署偵辦。 警方呼籲民眾搭乘大眾捷運系統,應保持理性,並遵守大眾捷運法及相關旅客守則。

Read MoreRead More

乳癌早期治療瓶頸 民團籲放寬適用對象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左2)與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左)、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右2)、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右1)等28日在立法院舉行「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期治療要加強」記者會。(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乳癌早期治療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但沉重的醫療費用負擔,讓癌友無法獲得有效且即時治療。多個民團與立委28日呼籲政府,修改治療指引及早期治療療效佳藥物擴大適用對象。 對於民團訴求,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許明慈說明,過去用藥給付規定有基於財源支應的考量;不過,去年起健保署推動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今年3月公布的早期乳癌用藥,跟以往相比,相信民間團體有看到健保署的誠意,會朝向早期治療優先給付方向努力,但這需要更多元的基金來幫忙,對於民間團體的建議,也會來檢討改進。 多個民團與立委28日在立法院舉辦「降低乳癌死亡率,早期治療要加強」記者會。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可以透過早期發現得到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甚至能完全治癒。然而,早期發現的治療,使用標靶藥物全部都要自費,一個療程動輒新台幣幾十萬,甚至100萬元,對癌友是沉重負擔,呼籲政府在早期乳癌治療可以投入更多資源,修改治療指引及早期治療療效佳藥物擴大適用對象。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限制療程及限制使用對象是目前乳癌治療的瓶頸。以荷爾蒙陽性病友為例,現在健保治療要淋巴有轉移才可以享有健保的標靶藥,若未轉移,標靶藥費用都有近百萬元,讓不少癌友認為,乾脆讓淋巴轉移,這樣就不需自費,希望政府正視,讓癌友能獲得即時適切的照顧。 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提到,以她自己為例,得到乳癌時,淋巴尚未轉移花了超過100萬元治療,但很多癌友卻要在把錢留給家庭,還是用在治療的兩端徘徊。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猢猻木傳奇

■宋玉澄 以前,在youtube頻道上看過一種樹木,長相奇特,最奇特的還是樹腹如一個不可見的水潭,可以流出如瀑布般的大水;讓人印象深刻,當時僅知那是在非洲的一種奇樹,卻不知其名。 沒想到這種奇樹,竟然也在台灣立足,而且在1908年便已引進,算算在島上已生活了上百年,自已竟然懵懂不知,實在慚愧。樹奇,名字也奇,叫猢猻木。翻查資料,結果更讓人驚奇連連;竟然年代久遠的是如活化石的植物,極受非洲人的尊崇,當地人敬為「生命之樹」,也有叫「生之母」﹐或直接叫「母親」;另也由於它的高大,又被稱為「樹王」;塞內加爾就以它當作國樹。 再看看活化石的植物功能,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它的肚腹也大,據說能容納12萬公升的水,旅人們看到它,就如找到了水源、水庫,可以解渴救命,是真正天然的瓶裝水樹;既然可以裝水,自然沒有一般樹木有的年輪;年齡,要靠同位素測量,通常可活500年,有些樹經測量已有5千年的壽命,算來也應列入如神木級的類別了。 即然名猢猻木,當然與猴子有關。當年生命之樹傳至大陸雲南時,它的果實是猴子的最愛,猴子們沒事就聚集在高大的樹上,把樹當作了安全的家,俗諺「樹倒猢猻散」的樹,說的是權貴倒台,依附權貴的人如猢猻都散了;但事實上,真的有這種猢猻喜歡的猢猻樹。 猢猻木的果實是猴子的聖品,對人類而言也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整株都有用,嫩葉可食,樹皮可製繩索、布料、魚網等,還可作消炎藥;乾果肉泡水或牛奶可作飲料,味如檸檬水故又名「檸檬水樹」(Lemonade Tree);有時人們在樹幹上,挖個洞當作門,就是最有機的房屋。 非洲猢猻樹(學名:Adansonia digitata),是錦葵目木棉科的植物,與木棉、美人樹同宗。在台灣台北,由興隆路往木柵方向走,不到5分鐘,右邊有個小公園內有三棵,臺北市信義區公所在的五常公園;桃園,藝文活動中心附近的中正公園;柳營台糖江南渡假村內植物園或南元花園休閒農場;及台中萬壽棒球場,球場周邊;與高雄市苓雅區的四維香花公園等均有它的縱影。只是南來北往的人們倉促經過,不是視而未見,就是誤認為美人樹,讓人有有眼不識泰山的遺憾!

Read MoreRead More

嬰夭折判賠千餘萬 醫界轟

記者戴淑芳、傅希堯∕台北報導 針對近期一起新生兒死亡案件,醫院及醫師民事判決賠償1400多萬元的醫療過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8日發聲明表示,反對「有胎便若無立即剖腹產為醫療過失」之見解及「新生兒死亡判決案例賠償金額新的計算方式」,引發醫界恐慌。認為這起憾事應回歸生產事故救濟精神,盼重審視。 林姓孕婦在台中大里仁愛醫院生產,嬰兒因吸入胎便而致呼吸衰竭死亡,台中地院判決醫院應賠償林女1400餘萬元,判例引起婦產科醫學會譁然,並發布聲明指出,健保給付剖腹產的適應症共有20項,其中並無胎便項目,這說明連國家都不贊成看到胎便就實施剖腹生產,認為這項判決不符醫療常規,更擔心民眾看到上千萬賠償金,未來不必要之醫療訴訟會增加,「以後恐怕沒人敢再為孕婦接生」。 婦產科醫學會聲明指出,產程中發現有胎便,並非目前健保給付剖腹產的適應症,通常需有符合的適應症合併出現,才會需要執行剖腹產,且產程中有胎便的生產約有20%,而因為胎便吸入造成新生兒缺氧的比例約為1%,即95%以上的產程中發現胎便,並無不良影響,大部分仍可經陰道生產,故以有胎便而未進行剖腹產為疏失理由,顯有失當。 此外,該民事判決請求賠償扶養費用,也不合理,相當孩子長大後每年都能給父母80多萬的撫養金。如此案成立,這意味著未來所有新生兒或兒童死亡案件皆可比照要求高額撫養金損害賠償,類似事件的民眾可能不再尋求生產事故救濟。 婦產科醫學會主張,該案判決醫療過失理由及新生兒死亡賠償金計算方式須重新審視,以避免不合理訴訟激增。 台灣是亞洲第1個立法實施生產事故救濟國家,更是全球少數涵蓋所有生產事故的不責難救濟制度,制度上路確實促進醫病關係改善、減少司法訴訟、改善執業環境、吸引年輕醫師回流。

Read MoreRead More

擴大乘坐對象 博愛座將修法正名優先席

近日博愛座禮讓引發爭議,衛福部表示「博愛座」將改名為「優先席」,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修正為有實際需要者。(中央社檔案照)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8日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未來「博愛座」名稱將修正為「優先席」,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修正為有實際需要者,擴大優先乘坐對象同時避免爭議。 近期大眾運具之博愛座頻引發糾紛,基於美意設置之博愛座,卻一再成為衝突導火線,衛福部表示,社會及家庭署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盼落實座位設置是因應需求族群,並應優先禮讓給有需要者的精神,預告期為7天。 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指出,這次修正主要針對名稱與適用對象,將博愛座修改為優先席,更接近英文「Priority seat」原意,並將老弱婦孺改成有實際需要者,可能因文字順序,會讓人產生優先次序的誤解,所以把名稱改為有實際需要者,落實核心精神跟概念,應該發揮社會關懷跟同理心,讓座給有需要的人。 張美美表示,日本博愛座也是使用優先席,大眾運輸工具如捷運、公車都是沒有對號座位,衛福部將會同交通部共宣導,讓有需要的民眾都能使用優先席。

Read MoreRead More

M痘+6 疾管署籲完整接種疫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6月計新增6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男性,相較4、5月各新增2例,疫情有升溫趨勢,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在。 疾管署表示,6例M痘個案居住縣市為北部4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 台灣在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6月26日累計確診375例病例,包括353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16例,其中13例本土、3例境外。 由於6月一口氣新增6例M痘本土確定病例,相較4、5月各新增2例,M痘疫情有升溫趨勢,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在。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而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假期、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 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糖炒栗子

■元堯夫 每逢秋末冬初的這時節,鬧市街頭,除了常見的水煮花生和菱角的攤販外,還多了「糖炒栗子」這樣外來物。 為何我會認為糖炒栗子是外來物呢?這點大概是跟我從小到大的吃食習慣有關,從小到大,我們一家子慣常吃的是母親煮的三餐,外食對我們一家而言,是過於奢侈的開銷,像三明治也是成長後的我,才較常吃到的東西。 長在鄉下的我,到了國小四年級,看見同學的早餐,吃著一個三角形的白麵包,中間夾著小黃瓜和蛋黃,外面包著一層透明塑膠,吃時還得撕開來,那時我還不知道這種食物叫「三明治」。 成長後,我完全顛覆了母親常煮的那些食物的價值,每天早餐自動由清粥小菜,轉變成麵包或三明治配杯奶茶,就連糖炒栗子這樣食物,我也忘了是幾歲以後,才看見有這種東西存在呢! 慣常料理的母親,準備三餐難以兼顧全家人的喜好,這一點也從豆漿饅頭紅豆餅的早點看出來,因為母親不愛吃三明治的原因,也沒想到小孩子可能會想吃這種陌生食物,所以我竟直到國小四年級才曉得有三明治存在,足足變成了一個同學眼中的土包子。 母親吃栗子的做法是,習慣煮成湯來喝,我卻偏愛糖炒栗子,用鐵鏟加石頭拌在大鐵鍋內,一大把一大把地和著底下一團熱火,炒得鏘鏘作響,呼呼冒出的一團熱氣,比起賣水煮花生和菱角的小販,炒栗子的做法看起來要熱鬧多了。 每年十月至來年的四月,正是栗子成長的季節,手推車的小販佇足在固定的街頭鬧市裡,板車上放著一小牛皮厚黃的紙袋,裡面裝了半公斤的糖炒栗子,一袋約要一百多元的價錢。 它的果實含脂肪和澱粉,吃上二十多顆,配上幾口清茶,肚皮隨之也會脹得吃不下任何東西,一小袋,可吃上好幾天。 雖然常吃糖炒栗子,卻不了解為何小販要將小石頭和栗子一起放在鍋內熱炒呢?不知道小石頭有何功能存在的我,站在一旁看小販炒栗子,炒栗子時的手法是上下不斷翻攪,而不是左右來回地翻炒。 關於這石頭炒栗子的問題,原本我是想直接問攤販的,但由於夏天時候,曾在菜市場內看見一盆頗好看的花,問攤販花名時,攤販竟說這叫「富貴樹」,還是「金銀花」什麼的,我聽了之後,覺得花名太俗氣,竟失去買此花的雅趣了。 從此之後,我認為攤販比較懂得賣產品,但對產品的生成過程之類的問題,可能是不太了解。 我決定自己上網找解答。 如果直接炒栗子,栗子之間的空隙過大,加上石頭可填補栗子間的空隙,提高加熱傳導的效率,小石頭能讓栗子均勻受熱,至於攤販將栗子上下翻動的炒法,主要是待在上層的栗子會與外面溫度接觸,所以有降溫的效果,如果過熱的話,栗子會爆裂開來。 自己買栗子加熱時,就得注意,必須先將栗子的上方切個孔出來,以免加熱時,殼內的水蒸氣會迅速增加,封閉的栗子殼受不了裡面過大的壓力,就會爆炸開來。 深秋是一個蟹黃栗子熟的好時節,散步於小攤販佇足的鬧市街頭,一邊觀看他們戴著厚帽,穿著夾克外套,也許腳下還套著雙塑膠雨靴,那時候的我,總愛在街頭遊盪翻玩,直晃到個把鐘頭過去了,才提著手中的小紙袋,一路哼哼唱唱地,消失於向晚寒風颯颯飄零的街頭。

Read MoreRead More

以為是痔瘡 輕忽血便 就醫已是3期直腸癌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蔡坤佑表示,若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恐直腸癌上門,應儘速就。(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60歲蕭姓男子血便長達1年,他以為只是痔瘡出血自行在藥局購買藥膏塗抹,直到出血量增加且排便困難,才到醫院求診發現為直腸腫瘤、為第3期低位直腸癌,經施予達文西機器手臂精準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並保留完整肛門功能,術後迄今追蹤1年以上,目前並無復發跡象。 國健署資料顯示112年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第3名為大腸直腸癌,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因直腸接近肛門口,較容易檢查,因此發現癌症的機率相對高,直腸癌就占總體大腸直腸癌的1/3。 土城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蔡坤佑指出,肛門口往回推算約15公分的這段腸子就是直腸,以往若腫瘤長在肛門口以上、直腸5公分以下的範圍,傳統手術有較高的比例需將肛門全切除後裝置永久性人工肛門,使部分患者擔心會裝人工造口,因此拒絕接受治療,導致疾病加速惡化。 蔡坤佑表示,直腸腫瘤就像是大蘿蔔深埋在泥土裡一樣,想要把蘿蔔完整的拔起來,又不能傷害到周圍正常的組織神經,對外科醫師是一大挑戰,尤其是男性病患,因為其骨盆相對的深且狹窄,手術時要同時做到腫瘤移除,淋巴廓清,保留肛門與神經又更加困難。 目前直腸腫瘤切除術可以達文西機器手臂搭配3D立體高解數度影像與靈活多角度,可在狹小的骨盆腔進行複雜精準的微創手術,並可保留完整肛門,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且健保署自2023年3月將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減低民眾就醫負擔。 蔡坤佑表示,民眾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國健署提供50~74歲每2年1次免費篩檢,若篩檢為陽性,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且檢查中發現息肉可一併切除,降低日後轉變為大腸癌的機會,而部分患者若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裡急後重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及早阻斷癌症的發生。

Read MoreRead More

灌骨泥 當心既有鋼釘影響治療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當長輩隨著歲數增加,容易因骨質疏鬆而造成脊椎上的壓迫性骨折,因此,骨科醫師特別提醒,骨質密度及預防跌倒是長輩們重要的課題,若不慎發生壓迫性骨折,且又曾打鋼釘的病人,灌骨泥前務必要經醫師審慎評估。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過去壓迫性骨折只能請病人臥床休息,慢慢等骨頭癒合,然而這過程卻是非常疼痛不適的,而且受傷的那一節會越壓越扁造成駝背,有些病人甚至會壓迫到神經,導致令人痛不欲生的神經痛。現行的灌骨泥治療已相當成熟且大幅改善病人的疼痛感。但如果骨折位置剛好在過去有打過鋼釘的地方,能夠進去灌骨泥的安全通道就會被占據,導致治療受阻,就必須思考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 容志雄分享近日治療的兩個案例,一是93歲奶奶,過去脊椎第3、4、5節曾手術打鋼釘,此次受傷剛好是在第3節上緣,評估病人因個子較高,加上第1支鋼釘打入的位置較往下一些,因此利用上緣狹小的空間,順利完成灌骨泥治療。第2位病人是82歲的奶奶,個子嬌小且鋼釘位置打得很好,能打入骨泥的空間更小,所幸在使用孩童專用的細小鋼針後,也成功灌入骨泥,解決壓迫性骨折的疼痛。兩位病人的困難度都相當高,所幸在手術過程中透過C型臂X光機準確的定位,及醫師專業的判斷,才能在非常狹窄的空間下,精準地將骨泥灌入受傷位置。 在接受灌骨泥治療後,最重要的就是後續預防跌倒及治療骨鬆的問題,才能避免再次發生骨折。容志雄表示,由於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忽略,但只要一跌倒或是突然用力過猛(如:彎腰搬重物),就可能造成骨折。要預防骨質疏鬆,最好的辦法就是提早「存骨本」,包含:攝取足夠的鈣質及蛋白質、適度曬太陽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3、維持運動習慣提升肌耐力、保持適當體重、以及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Read MoreRead More

空中瑜伽引發急性肌筋膜疼痛

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呼籲,運動時若遇到拉傷等類似情況時,應立即停止動作並就醫檢查,以免加重損傷。(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熱愛空中瑜伽的王小姐,進行一個前翻動作時感覺左肩拉傷,回家後疼痛加劇,整晚都睡不好。隔日發覺脖子僵硬、左手麻木,擔心傷到頸椎,就醫經X光檢查後,確認她的頸椎未受損,醫師診斷患上急性肌筋膜疼痛,局部注射療法和藥物治療後,疼痛明顯獲得紓緩。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表示,近年流行的空中瑜伽雖然有掛布支撐並分散身體重量,若動作不正確或用力過度,有可能造成肩頸、背部和髖部等部位的運動傷害。王小姐的情況可能是動作不熟練或熱身不足所致,導致肌肉拉傷引發急性肌筋膜疼痛。遇到類似情況時應立即停止動作並就醫檢查,以免加重損傷。 肌筋膜疼痛是一種由肌肉引發的疼痛,症狀包括局部肌肉疼痛並伴隨相關區域的痠痛,最常見於肩頸部位。通常是肌肉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緊繃等原因所致。若未及時治療,持續疼痛會嚴重影響活動能力,甚至影響工作、睡眠或其他日常活動,最終可能發展成難根治的慢性病症。 治療肌筋膜疼痛方面,局部注射療法是快速有效的方法。醫師透過觸診找出疼痛引發點,注射少量局部麻醉劑,能迅速有效地緩解疼痛,再搭配藥物或物理治療來放鬆肌肉和緩解不適。 王小姐說,原本脖子前傾、後仰就痛,注射完後,疼痛大幅減輕,終於鬆了一口氣。 李漢忠呼籲,從事空中瑜伽或其他運動,務必要注意熱身和動作的正確性,才能安全享受運動的樂趣,遠離肌肉疼痛的困擾。若感到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