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背小腫塊 長成惡性軟組織肉瘤

醫師張晏誠說,因病人延遲就醫,就診時惡性軟組織肉瘤已增大(箭頭標示),造成治療挑戰,建議民眾若自我檢查到腫塊,應盡快就醫。(圖由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65歲的男子,在右下背摸到一個不痛不癢的小腫塊,原不以為意,小腫塊卻迅速長大,3個月內像吹汽球似的長到7公分大,就醫檢查診斷是惡性軟組織肉瘤。 新竹台大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張晏誠指出,惡性軟組織肉瘤是癌症的一種,約占所有癌症診斷的1%,算是一種較少見的癌症,惡性軟組織肉瘤一開始最常表現為四肢或軀幹的增大、無痛的腫塊,最常被診斷於50至60歲左右,男性稍多於女性,初步診斷時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大型、深部的肉瘤中就有可能發生,而大約有8成的轉移發生在肺部。 張晏誠表示,惡性軟組織肉瘤在初期可能沒有特定的症狀,直到腫瘤增大並對周圍組織造成侵犯或壓迫,才可能引發神經疼痛或器官受壓症狀。此時,腫瘤體積通常已經相當巨大,使得手術難以完全切除,造成治療上的挑戰。 一般而言,約有50%的惡性軟組織肉瘤發生在四肢,20%生長在軀幹,另外約有9%生長在頭頸部;針對惡性軟組織肉瘤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以手術切除為主,手術後可能需要進行輔助性放射治療、以增強治療效果。 若腫瘤發生在四肢部位,通常較容易實現完整切除,但如果腫瘤體積過大,或位於難以完全清除的區域,則可考慮先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這些治療策略主要是為了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並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醫師提醒,早期發現和治療是防範惡性軟組織肉瘤的最佳方式,建議隨時透過自我檢查、留意症狀變化、定期醫學檢查和尋求專業建議。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一二三木頭人

晨曦 文/姚時晴 圖/黃騰萱 除了語言和有關叛逆的靈魂性翹課,時間是我最喜歡著墨的主題。如果空間是時間的容器,時間便是器皿裡盛裝的透明液體,日夜無聲滴漏生活的汁液。透明的液體和透明的容器,讓小時候最喜歡和同伴們玩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當自己閉上眼睛趴在牆壁數數兒時,總擔心玩伴們會在自己數算的當下便到達終點,於是數完數目便急忙轉身大聲喊——停。眾人在木頭人的口令中紛紛定格不動,像一尊尊被施魔咒的懸絲玩偶凝結固定,我緩緩步行其間謹慎審視每張被時間凍結的臉孔,讓人分不清時間到底滲漏多少或剩餘多少? 妹妹的櫻桃髮箍,奶奶的老舊裁縫車,爺爺的日式聽診器,門前點燃無數夏日火焰的鳳凰木,以及我走失的小黃狗。被時間凝結的樹林每每在夢中無意識出現,睡美人城堡般佈滿荊棘,玫瑰和永遠處於即將抵達卻尚未抵達的王子,在童話催眠故事裡成為被永久按下暫停鍵的營救畫面。 夢裡,一如童年我大聲喊一二三木頭人,停下來的只有自己的回聲。

Read More

憂鬱症恐加速老人記憶衰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目前每5個人中就有1名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開始變差,憂鬱症和記憶力衰退經常同時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研究顯示,憂鬱症狀可能加速老年人記憶力衰退,而記憶衰退也有可能引發憂鬱。 董氏基金會引述一份2024年6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之後的記憶力衰退狀況有高度雙向關聯。 該研究由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採用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ELSA)進行分析,ELSA每隔一年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8268位居住在社區的英國人,平均年齡64歲,55%是女性,觀察2002-2003年到2018-2019年間的變化,追蹤長達16年。 結果發現,一開始呈現較多憂鬱症狀者更可能在後期經歷較快的記憶衰退,而在一開始記憶較差的人則更可能在後期經歷更多憂鬱症狀。也發現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 中山醫大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說明,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減少,會造成海馬迴萎縮變小,而影響記憶,特別在中老年族群中,患者有更多的記憶障礙,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 至於腦部退化產生的記憶障礙,未來也有可能會引發憂鬱,所以老年憂鬱症與記憶力衰退兩者間的確有所關聯。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症狀,了解先後順序、原因。 賴德仁提醒,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障礙)更會導致失智症,所以需特別留意長者的身心狀態,如果有需要時,則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一直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主要是高齡者就醫率不高,缺乏病識感,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上述研究中提到監測記憶變化,有助於辨識及預防憂鬱與失智症。 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年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性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屬於單面項活動,無法增加反應度跟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的發生沒有助益。

Read More

高纖/低糖/低脂 中秋烤肉更健康

奇美醫營養科小組長王逸婷(左)呼籲民眾中秋烤肉遵循高纖、低糖、低脂原則,避免加工肉品,促進腸道蠕動。(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中秋將屆,奇美醫院營養科小組長王逸婷表示,中秋烤肉的重點在於蛋白質類食物。為能健康過中秋,建議選擇低脂肪的里肌肉片等,盡量避免加工肉品,並去皮食用。糖尿病者應控制食物中醣類的總量,另植物肉並非最健康,要閱讀營養標示慎選低鈉、少添加。 王逸婷表示,一般烤肉常選擇富含飽和脂肪的香腸、五花肉片,及富含膽固醇的雞心、雞屁股等內臟類,對健康較不利,可選擇低脂肪的雞胸肉、鯛魚片等。另也可以選擇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例如黃豆干、大溪豆干、豆包等,自製植物肉排更是新穎且有趣的選擇。 植物肉又稱未來肉,相比傳統素肉,其主成分有所不同。台灣傳統素肉主要由黃豆豆粕萃取的大豆蛋白製成,豆味較重,不如真正的肉類。在歐美,素肉的蛋白質來源改為豌豆蛋白、小麥蛋白等,並加入馬鈴薯澱粉及植物油以增添口感,甚至添加甜菜根調整顏色,不僅外觀接近真實肉類,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更增加植化素及礦物質等營養補充。 王逸婷說,植物肉是否絕對健康,取決於其製作過程中添加的調味料和賦形劑。市面上的植物肉為了增添風味吸引消費者,往往會添加過多調味料和食品添加劑, 例如甲基纖維素、二氧化矽等。雖然挑選植物性食材保留了較多的營養素,但某些產品可能含有過多的鹽分(鈉含量),高鈉飲食將導致血壓升高,不利於高血壓病友。 因此,選擇植物肉時應仔細閱讀營養標示,選擇鈉含量較低的產品,並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8版,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控制在2300毫克以內。 王逸婷呼籲,中秋烤肉時除了增加植物肉選擇,還應遵循1高、2低原則「高纖、低糖、低脂」,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還有助於血糖控制,讓更多家庭在中秋團圓時刻更加安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