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萍
多年前,有句愛情告白的廣告台詞:「你是我的巧克力!」至今仍深烙於心。愛一個人,若是像愛「巧克力」一樣,究竟那會是什麼感覺──苦、澀、香濃、酸甜、舒暢、痛恨,或是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落淚?
巧克力,是由可可豆研製而成。人類愛上巧克力,早在3500年前就開始了。西元前1500年,奧爾梅克(Olmec)族語中,出現有「kakawa」字,發音近似「cacao」,即是「可可」,據推是最早在中美洲種植可可樹的人。可可樹喜生在低海拔、全年潮濕、攝氏溫度12度以上的赤道區。可可樹栽種3~4年後,主幹上會開出五瓣小小莖花,藉由「蚋」授粉後,可結出內含30~40個杏仁狀的大豆莢。可可樹年收兩次,豆莢需4~6個月才熟成,並留在樹上數週才可採收,然後再置放一星期始能進廠加工處理。
巧克力製作費時費工,猶如愛情從醞釀、交往到結婚的漫長期待過程。可可豆經由傳統的發酵、乾燥、烘焙和手工碾磨、去殼過程,最終製成營養價值頗高的貴族飲品──巧克力。在古馬雅文化中,可可豆曾充當以物易物的「快樂錢幣」:一隻兔子可換10顆,一個奴隸可抵100顆可可豆。巧克力冷、熱飲皆好喝,也可混入粥中煮食,或加入辣椒、香料和甜品,那提神、振奮人心的愉悅口感,讓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1753年將其命名為「可可」時,即寓有「眾神的食物」之美意。
戀愛過程中的種種意外,有時像啜飲一杯帶有泡沫的巧克力。馬雅人狂歡至最高潮時,常會舉杯邀飲巧克力,高喊「Chokola」,意為「大家一起喝巧克力吧!」1502年西班牙人將「飲巧克力」的習慣傳至歐陸。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可可豆以更繁複的精製、碾揉和精煉方法,製成質地更見細密濃滑,入口如絲如蜜的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白巧克力,以及水滴狀的「巧克力香吻」,讓巧克力成為情人之間濃情蜜意的餽贈。
心情不好時,就來杯巧克力吧!但兩個互相深愛的情人,因環境因素阻撓,而有「今生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我面前卻不能愛你」的掙扎,這杯「苦情巧克力」,誰能喝得下!墨西哥籍的蘿拉‧艾斯奇維,在長篇小說《巧克力情人》中,描述小女兒蒂塔,因愛蓮娜媽媽的專制,不讓她出嫁,且讓她的愛人成為親姊夫。蒂塔終其一生在廚房裡烹煮,將洶湧澎湃的激情,拌炒沾染了手指鮮血的玫瑰花瓣,加入渴慕愛情的手工巧克力塊,再以決堤的淚水提味,這一道道佳餚,竟讓食者銷魂、流淚、心碎!
巧克力很「貴氣」,尤其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歐洲,一杯巧克力等值三杯咖啡,讓人捨不得啜飲,而做為醫療藥物使用。巧克力含輕微咖啡因,可減輕疲勞、促進思考、促進腸胃消化。巧克力中的少量生物鹼成分,可用作利尿劑,有助刺激神經中樞、擴張血管。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巧克力的濃烈苦味,竟能成為遮蓋毒藥味道的蓄意殺人工具!1773年天主教教宗克萊蒙十四世正式廢除耶穌會教派,因該會教士非法壓迫巴拉圭等地的印第安奴工運送和買賣巧克力,謀取不當利益。隔年,克萊蒙十四世便因喝了摻有慢性毒藥的巧克力飲料而暴斃,他的近侍不久後也有雙手腫脹、指甲脫落的相同死亡徵狀。
青春期的苦澀成長,如同香甜中帶酸苦的巧克力。羅伯‧寇米耶的《巧克力戰爭》,揭露美國某教會高中,師長和校園幫會首領串聯,強迫全校學生必須以每盒兩美金高價,向親友和鄰居推銷五十盒巧克力。銷售所得美其名為籌措「愛校基金」,實則是補足代理校長虧空的公款。高一新生傑瑞雖不明瞭真相,但他堅持勇敢拒絕接受霸凌;這孤身震撼整個宇宙的勇氣,讓他差點喪生於集體鬥毆之中。
這場因巧克力而起的戰爭,挑戰了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殘暴。為成長、蛻變而付出的代價,是苦極生甜、澀後回甘的滋味,讓人痛不欲生、愛恨交織。這多層次濃郁而飽滿的人生感受,像不像細細品味一塊入口即化的香醇巧克力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