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ATTR-CM 秋冬致命心臟隱患

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亞東醫院日前舉行衛教呼籲大眾留意致命心臟隱患威脅。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秋冬季節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及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是致命的心臟隱患,籲大眾關注心臟健康。 亞東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莊文博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因心房跳動不規律,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至全身。據統計,國內約有1%的人口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若未得到妥善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還可能引發疲勞、心臟衰竭,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的風險。 而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ATTR-CM)是一種少見但致命的心臟病變,對一般民眾而言較為陌生。亞東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表示,類澱粉沉積症屬於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無法被代謝的蛋白質沉積在組織中,影響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若患者出現心臟衰竭,並伴隨腸胃不適、手指麻木無力、下背痛或腿部沉重疼痛等症狀,應警覺是否為ATTR-CM的徵兆,及早檢查與治療至關重要。 曾炳憲指出,ATTR-CM可分為「野生型」及「遺傳型」,野生型通常在60歲以上開始出現症狀,若診斷後未及時治療,中位存活期約為3至5年;遺傳型則較早發病,症狀通常在50至60歲間出現,未治療的中位存活期僅約2至3年。自今年2月1日起,致命心肌病變的治療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 僅次於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位居國內10大死因的第2位,提升大眾對此類疾病的認識至關重要;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作息、控制情緒、適度運動、均衡飲食,並遠離菸酒,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若出現心衰竭等症狀,切勿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 〈五言律詩〉.小園除草有感

■子寧 偷得半天閑 小園除草菅 無關良或莠 何問直還彎 只要不同類 相猜非一般 去之而後快 莫說我歪蠻

Read More

〈中華副刊〉美從自審來

■胡剛剛 我坐在寫字臺前,凝視著剛掛上墻壁的一幅寬度超過一米的相框。照片裡的我,仰躺在漪瀾四起的珊瑚色絲綢床單上,雙腿高舉,足尖輕搭鏤空床頭板,手臂伸入半睡半醒的長卷髮,微彎的眉眼透過櫻花、桃紅與玫瑰幻化成的合璧之光,望向照片外的我——這是閨房攝影師為我展示的幾百張成品中的一張。當她用投影機循環播放新鮮出爐的照片,我不敢認領照片裡的模特,分明是熟悉不過的面孔和身體,卻說不出哪裡陌生,那個人是我,又不是。下頜角、後頸、肩胛骨、腰窩、下巴正中的凹槽……諸多我不曾留意和拒絕留意的部分清晰展現,如暗處生出的藤蔓,靈動,柔和,緊緊擁抱潤澤生輝的肌膚,令光與影的交響樂富於戲劇性和表現力,每幀都是高潮,不存在隱憂中的冷場。 區區數秒間,長期以來大規模圍捕我的口舌被沖得七零八散:「你有個屁股形狀的下巴。」「你畫的猴子和你一樣,肚子好大。」「看你腮幫子寬的,去做個削骨手術吧。」甚至母親,也時不時建議我要梳馬尾,別留披肩長髮,因為越用頭髮遮臉,人家越覺得遮住的面積無窮無盡,不如全露出來,大就大得光明磊落。 比喻、比擬、誇張……修辭的苦澀搬運長句短句,樂此不疲,造出一座海市蜃樓。它虛無縹緲,卻壓得我透不過氣,十八歲那年,我寫下一首通體回文詩,題為〈閨怨〉: 「迷執的故事裡門房緊鎖/淚流。寂靜代替言語/離別是遠久的空虛/誰拯救靈魂蒼白/藥?毒?/敢不敢,嘗一嘗/嫉妒積累癡情和大膽/煎熬,美的質變」 嘰嘰喳喳的噪音有首無身,有影無蹤,像只餓獸,哪怕製造者有嘴無心,一旦脫口,便是有去無回。餓獸披著利刺,齜著利齒,生吞了被窩裡的抽泣、對蠟燭許過的願,寫了又撕的日記,趾高氣昂,訓練我循墻而走。從那時起,我變得膽怯軟弱,自慚形穢,隨風而靡,過度依賴他人評價,即使照鏡子,也只盯著不遭人貶損的部位。此刻,當我直面根植於腦海中的已知缺陷,並從中看到未知光芒的時候才明白,為什麼說「閨房攝影」帶給我的不是記憶中的我。因為記憶中的我是別人眼中的我,我以為的我,我需要認識的,是自己眼中的我。兩個「我」之間的迥殊令我震驚,太久的逃避,讓我錯失了太多有關身體的真實的記憶。所謂的完美主義被虛榮出賣,自我麻痹帶來的不是繁華夢,而是徹底的挫敗。 鏡子鏡子,誰是世上最美的人?提問者得到的答覆,是飽含善意的謊言,還是暗藏惡念的祝福? 閨房攝影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記錄模特隱私,包括但不限於大面積的胎記、減重中的贅皮、手術後的刀疤。隨著對閨房攝影的更多了解,我發現,很多被人嘲笑的「缺陷」,擁有調皮可愛的英文名:遊泳圈叫muffin top,指小鬆餅膨出烘焙紙的花邊;側腰贅肉叫love handle,愛的把手為濃情之擁增添安全感和舒適度;小提琴臀叫hip dip,又名臀部凹陷,普通人胯骨高於股骨的基因和骨骼結構,必然導致肌肉和脂肪曲線內彎。這些身材特點不是缺陷,亦無需動刀,它們是自然存在,理應被其所有者坦然接受,正如流媒體節目Cocomelon的大熱兒歌所唱:「I love my body the way it is」(我愛我身體本來的樣子)。 自卑與自信擁有相似漠然的臉,在疼痛與快樂兩面保持無言。一道晨曦,一團煙火,足以叫醒宿醉香蕊的花仙,為干擾視線的修辭送上喪歌。目極桃蹊柳陌,但見我與我對坐,河傾月落,鏡臺斑駁,我們相見恨晚,但畢竟沒有錯過。從此,閨中舞者將詭銜竊轡,以全盛之勢起步,她煥然一新的演繹,外人毫無冠名權。 經我同意,攝影師把這張照片上傳到她的社交網站,tag我的賬號,並配上小甜甜布蘭妮的歌曲《觸摸我的手》:「從後腰到足弓/近來,我注意到屬於第一人稱的美麗/萬念深入肌理,刻不容緩/我以最珍貴的方式,溺愛自己」。 不出半日,評論區自動分成兩派,女性用戶討論攝影技巧,男性用戶揣測模特意圖。有人直言不諱:「模特皮膚不夠白皙,身材不夠苗條,不符合我們男人的口味。」「模特表情不夠嫵媚,不夠挑逗,不夠女人味,激不起男人的欲望。」還有人猜測我感情生活不順,欲以此照征得如意郎君,頻發私信求證。 拍照展示的意圖僅僅是吸引求偶者嗎?或者說,拍照展示需要意圖嗎?我的心血來潮若一定要安上意圖,那就是just for fun。前陣子網上有段感悟,出自一位少女時代因容貌欠佳飽受男生霸凌,成年後通過整容和化妝術變身萬人迷的女性,大致意思是: 看到那些對我一無所知,卻認定我是他們真命天女的追求者,在我面前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單純拘束,我為這份不費吹灰之力得來的愛慕感到荒謬。也許他們忘了自己多年前是怎樣以看似老道的姿態,肆無忌憚地嘲笑身邊其貌不揚的女生。由此看來,男人符合批量生產標準,披著不同皮囊,共享內核,他們心照不宣按皮囊來區分女人,善待美女,虐待醜女,無視普通女,同時影響著女人投身皮囊優化工程,為男人的垂憐而自得,為男人的譏貶而自卑。執著於變美的我也曾陷入誤區,認為美貌悅人也悅己,從未反思過,把女性物化,品頭論足的行為本身就是錯的。醒悟後我才發現,嘲笑我醜陋的男人們比我更醜,但沒人指點他們的外貌,原來女人遭受這些傷害的元兇並非「外貌」,而是「女」,男人天生具備性別對立意識所產生的攻擊性。女人即使致力於優化皮囊,和男人共享內核,到頭來也不過是被排斥在外的、一廂情願的他者。 作者的青春期經歷與我的同符合契,此外,我知道,受制於酸葡萄心理的人,極易將惡意植入對外界的評價,以求自我安慰,當碰到一對情侶在某方面的差異不符合當下標配,比如身高、體重,他們傾向於從處於審美標準劣勢的一方猜度,認為這是缺什麼補什麼,但從另一方角度看,其實是有什麼不在乎什麼。某種意義上說,從焦慮到淡定,從緊繃到鬆弛,從在乎到不在乎,是走向成熟的過程。諷刺的是,作者拿出常人不具備的勇氣剖析自我,無保留分享心路歷程,告訴女性不要被男人的審美標準約束,不要被有酸葡萄心理的人操控,而她得到的置頂回覆是:「你的臉在哪裡整的?你用什麼牌子的化妝品?教教我們,怎麼做到讓男人對你眾星捧月?」 百堂課,千滴淚,萬條理,敵不過擇偶競爭中以貌取人的生物本能。明白了這點,面對那些圍繞照片意圖的追問,一切解釋都顯得多餘。知我者不會問,問我者,聽過我解釋亦不會知,因為那不是他們想聽的言詞。也有人佩服我的膽量,我道謝後,想自己是否應自豪,又覺得滑稽,若自豪需要考慮,說明並不走心,為通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路陡增障礙。中學練習長跑,有個技巧叫「彎道超人」。直道上並駕齊驅的兩人,往往會在彎道上決出高下,秘密在於,彎道的內外徑長度,以及跑步者對向心加速度的控制力均有差異。所以若想獲得好成績,不僅要拚速度,拚耐力,還要拚過彎道。同樣,生命中有內省和外耗,一個人若想獲得平和的心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省,因為外耗是直道,內省是彎道,而彎道,恰是超越塵俗的機會。 最渴望神來之筆,藝術國度裡,內省的靈魂往往迷戀獨處。在消滅了參照系的空寂中,鮮為人知的角落,有個除塗鴉之外一無所求的聾啞畫匠,顏料紙筆勝過他的生命,他因剝奪而倍加補償的視野隨著長長的色階打開,盤升,迎接通向秘境的雲梯。他擁有絕對奢侈、絕對殘酷的孤獨,並用孤獨處決了所有背叛純粹與真實的客體,只留下掌心裡巧克力包裝紙上列印的文字,一句話,兩個詞,三個音節,成全了他絕對隱秘的驕橫恣肆:「Be YOU-nique.」(做獨一無二的你。) 好了,是時候收起鏡子了,我還要上路,繼續前行。

Read More

3歲女童趴床亡 家人:只有感冒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縣番路鄉一名3歲女童,被母親發現趴在床上,沒了氣息。檢警相驗,女童身體無明顯外傷,家人表示,近來只出現感冒症狀,死因不明,將安排10月9日解剖釐清死因。 嘉義縣番路鄉一名許姓女子4日發現,自己3歲的女兒臥趴在床上,走進想叫起女兒卻發現她竟沒有了呼吸。立即慌忙地撥打119求救,可惜最終仍回天乏術。檢警相驗後發現女童的身體並無外傷,詳細死因待釐清。 嘉義縣警察局中埔分局獲報調查,女童母親進房間查看女兒的情況,發現女兒趴在床上睡覺,呼喚卻沒有反應,母親試圖搖醒小孩,但發現女兒沒了呼吸心跳。母親表示,女兒最近只有感冒症狀,也無其它病史。 檢警當天會同法醫初步相驗,確定女童身體上沒有任何外傷,初步排除受虐情形,但據許女表示女童近日出現感冒症狀,也沒有相關疾病病史,當天凌晨1點、3點都有查看女兒,沒想到到了早上女兒就沒了呼吸心跳。確切死因將待進行解剖後釐清。

Read More

高齡時裝秀 9旬翁走伸展台

19名長者穿上以自身人生故事設計而成的專屬服飾造型,在全場歡呼中自信走台步。(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6日舉辦高齡時裝秀,90歲的嘉慶爺爺帶著球棒登台,誓言要在人生的第9局打出安打,嘉慶爺爺指出,如有機會明年還要再時尚一次。 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數逾441萬人,占總人口數18.87%,預計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全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約4916個,距離一村里一據點目標完成率已達6成。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提升據點質與量,引進情緒課程與退休後教育,吸引新世代老人走進社區據點,是長照3.0願景目標。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6日舉辦高齡時裝秀,90歲嘉慶阿公為最「資深」模特兒,他帶著最愛的球棒登台,吸引全場目光。(中央社) 衛福部6日舉辦服裝秀,19名長輩化身明日之星,穿上以自身人生故事設計而成的專屬服飾與造型,在全場歡呼中自信走台步,90歲嘉慶爺爺則是最資深模特兒,嘉慶爺爺指出,因與清仁宗嘉義同名,他的朋友總喜歡叫他「皇上」,每週3天打棒球、2天打羽球,是「不老棒球隊」的成員之一,完全看不出已90高齡。 嘉慶爺爺表示,活到這把年紀就是過一天是一天,人生不可能重來一次,如果明年衛福部繼續辦時裝秀,「只要我還在,一定會再參加走秀。」 台灣地區1946-1965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達老齡之年,呂建德指出,嬰兒潮世代是一群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長輩,可能不再滿足於共餐、電話關懷等,過去執行30年的社區據點模式必須與時俱進,引進情緒課程與退休後教育,並結合人工智慧與技術,才能吸引新世代老人走進社區據點,創造出世代共融的集體意識。

Read More

睡不好 中年婚姻危機 百公斤熟男打鼾 老婆踢下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5歲男性患者的體重將近100公斤,就診時主訴「半夜睡得正熟,老婆卻把我踢下床,趕我去沙發睡,嫌我睡覺打鼾聲很吵」,兩人險些鬧出中年婚姻危機。經諮詢病史,該名男子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醫師建議睡前戒除酒精,而且必須減重,因為呼吸中止症多數患者都跟肥胖有關。 收治男子的開業醫師陳威龍在粉專PO文表示,這位患者到大醫院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除此之外,還合併高血壓、高血脂及血糖偏高等問題。 根據患者自述,胸腔內科醫師強烈建議他要減重,否則就要考慮手術,不過他不但不減,平時睡前還常常喝酒,而這樣的生活習性更是惡化所有的症狀。 後來,從檢查數據和身體數值看來,因他患有嚴重肥胖合併代謝症候群,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幫他制訂了一套健康計劃,包括飲食調整、運動規劃和生活作息建議。1個月後,他成功瘦了5公斤,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暫時免去手術的擔憂,也讓夫妻之間恢復了和諧。 陳威龍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一種睡眠中呼吸反覆停止的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反覆缺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通常是由枕邊人先發現的,例如睡覺時發現對方鼾聲如雷,甚至有呼吸停止的現象。 另外,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常常半夜感覺吸不到氣而驚醒,自己發覺不對勁而就醫,這些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暮色是一種預言

詩/攝影 葉莎 河岸的枝葉紛紛指向流水 流水流向未知 經過一座橋時 天色正在無聲游移 我們不停交談 說暮色是一種預言 更艱難的日子已經來臨 良善中總有隨時竄出的野獸 衰退像無限延伸的曠野 就在曠野中坐下 任一切想像在內心開始狂暴 掠奪現在也掠奪未來 前半生存疑的 關於擁有與消失的命題 就算窮盡後半生也無法得到解答 我如此深信 我寫頹廢的詩 用以暗喻對這個世相的抵抗 全然無用,我見過 青春的女子如何刺殺青春 臨終之人如何對抗臨終 我始終深愛流水 俯身看河,我這樣對你說 黎明出發的水聲,歷經亂石阻擋 終於抵達黃昏的大海時 是否仍記得最初的自己

Read More

遊日小心!日黴漿菌肺炎新高 爆抗藥性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日本近日黴漿菌肺炎疫情爆發,患病人數為近10年同期新高,且發現已出現抗藥性。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黴漿菌為全年流行的細菌,沒有特別在那一個季節上升,日本黴漿菌肺炎疫情升溫,提醒赴日旅遊民眾應做好自我防護,而國內醫師很早就已知道黴漿菌抗藥性問題,可提供有效的治療。 羅一鈞提醒計畫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特別是小朋友若進出人潮擁擠的場所,或是已出現咳嗽等呼吸當症狀,一定要戴口罩;台灣地區目前黴漿菌疫情則是處在低點,所以還不會建議民眾戴口罩,如果未來疫情升溫,就會呼籲民眾若有慢性疾病、進出人潮擁擠場所時,建議應戴口罩。 羅一鈞表示,國內醫師很早就已知道黴漿菌出現抗藥性問題,所以治療病人時,若發現紅黴素抗生素效果不佳,將會改用更有療效的四環黴素治療,所以國人不需過度擔心。 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建賢表示,呼吸道感染中,黴漿菌感染約占10至20%,黴漿菌肺炎病人確診後,只要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一般可以完全痊癒,雖然黴漿菌致死率很低,但若延誤治療仍會有生命危險。 黃建賢說,黴漿菌傳染力不高,常在家戶內、辦公室感染,潛伏期約2至3週,一旦身邊的人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佩戴口罩。 尤其是自己出現類似症狀後,超過3至5天沒有痊癒,應懷疑是否感染黴漿菌肺炎,盡速至大醫院檢查。

Read More

10年前骨折 翁膝關節變形成0型腿

61歲的藍先生(左)因骨折宿疾導致膝關節變形,經醫師吳家麟(右)以新式膝關節保留手術治療,找回健走人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骨折宿疾要留意,多年後恐致膝關節變形。一名61歲的男性,有次因左膝關節疼痛、無法蹲跪,久而久之形成O型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後發現,原來個案疼痛主因竟是10多年前骨折引起的膝關節內翻變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醫師表吳家麟示,膝關節健康對於日常活動至關重要,無論是因外傷或隨著年齡增長的退化性關節炎,長時間不良於行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亦可能連帶影響社交與日常活動,進而影響心理健康,是高齡社會值得重視的議題。 吳家麟指出,據觀察,是否接受膝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是多數病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許多病人雖然飽受疼痛所苦,但對於換人工關節仍是多所考量,錯失治療時機。 他強調,臨床上已朝「保膝」方向發展,透過客製化膝關節保留手術及3D列印技術,不僅可成功保留膝關節,更能改善病人的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迄今已累積逾百例。 吳家麟說,膝關節保留手術是專門修復膝關節問題的技術,常見方式包括高位脛骨矯正術(HTO)、遠端股骨矯正術(DFO),主要是矯正各種膝關節內翻、外翻的變形,並減少膝關節退化或運動損傷導致的疼痛,進而延緩人工膝關節的置換。 針對嚴重變形的關節,醫療團隊可合併上述兩種手術,搭配韌帶重建手術,有效處理因運動損傷導致的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並可促進膝關節內軟骨再生。 吳家麟指出,上述男性個案因10多年前骨折後的癒合問題,導致膝關節內彎變形,關節受力不當,長期損耗軟骨及韌帶,造成膝關節疼痛及O型腿,合併出現腳踝歪斜等症狀,導致無法蹲跪,上下樓梯也有困難,嚴重干擾生活作息;然而,在新式膝關節保留手術的幫助下,病人不需更換關節即能找回健走人生。

Read More

西藥副作用強 女高中生躁症服藥 月經停止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中醫部主任黃怡嘉6日指出,一名17歲高中女生,年初因躁症發作至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出院症狀卻未完全緩解,西藥之副作用更導致月經停止,精神科醫師轉介患者至中醫門診,經中西醫雙管齊下,患者之注意力及月經等問題快速改善。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與華夏文教基金會6日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的精神科疾病為題進行線上講座,黃怡嘉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許多民眾受憂鬱、焦慮等症狀所困擾,需借助身心科治療,三總推動中西醫共同診療,不但能加速精神症狀恢復、鞏固治療效果,並可利用中藥改善部分西醫副作用,使病患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且服藥遵從度提升。 黃怡嘉表示,三總曾收治一名25歲思覺失調症患者,更換多種抗精神病藥,效果均不佳,最後服用氯氮平後精神症狀方面改善,但卻出現大量流口水副作用,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拒絕再服用,經會診中醫,結合中西醫的生理及病理觀念,患者接受治療後口水減少、精神症狀也趨於穩定。 另一名17歲的高中女生,今年初因躁症發作至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出院後精神症狀有改善,但仍有些情緒亢奮且不能靜坐,同時合併便秘、口乾舌燥、言語含糊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月經不來等,精神科醫師便轉介患者至中醫門診,進行中西醫共同治療後,患者的情緒、言語及注意力均快速改善,且便秘、月經等問題也恢復正常。 黃怡嘉表示,研究發現41%患者合併服用抗憂鬱藥物與中醫另類療法;健保資料庫顯示,9.2%精神分裂症患者合併中醫治療,中西醫合併治療精神科疾病,在台灣是一種趨勢,甚至利用中藥更能改善部分西醫所帶來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增加服藥遵從度。 黃怡嘉指出,精神疾病並非現代才有的文明病,而是自古就存在,如內經中提到的狂症與現在的躁症相同,其中記載癲症的部分內容,就是西醫指的思覺失調症一致。其他還有如憂鬱症與鬱症、失眠與不寐、失智症以及癡呆等,中醫都有完整的症狀、病機及治療方針論述,因此自古到今中醫便在治療精神疾病。 黃怡嘉表示,因為西方藥理學及腦科學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更上一層樓,可以補強中醫在急性治療的不足,但因藥物對抗性強,容易出現部分副作用,這部分正可以利用中醫來協助調理改善,兩種醫學相輔相成便是民眾之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