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孕婦禁檳榔 原民部分開放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衛福部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明訂學校、大眾運輸工具等場所禁止嚼食檳榔,且要求業者營業登錄,並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但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祀儀式而有必要使用檳榔者,則不受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相關規定限制。 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而國際癌症研究署於2003年就發表檳榔子屬於第1類致癌物,且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衛福部已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明訂禁止嚼用檳榔場所,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並要求檳榔業者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始得營業,有不同意見的團體或民眾可於明年2月17日預告期滿前提意見。 衛福部指出,台灣檳榔產銷體系牽涉甚廣,希望先以有序管理方式,逐步減少嚼用檳榔對民眾健康危害,但現行法規對檳榔批發與進口業者並未設限,檳榔業者除以公司或商號型態經營外,多數為攤販或小規模營業人型態,造成相關防制工作推行困難,所以草案中要求業者向地方政府登錄。 衛福部表示,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禁止未成年人、孕婦嚼用檳榔,並禁止供應未成年人、孕婦檳榔,但基於保障多元文化,相關規定不適用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活動所需提供檳榔之行為。 衛福部指出,參照菸害防制法規定,將對嚼食檳榔場所加以限制,包含各級學校、托嬰中心、醫事機構、長照機構、圖書館、美術館、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車站及旅客等候室等,在禁止嚼用檳榔場所嚼用檳榔者,最高可開罰1萬元,並應接受戒檳教育,無正當理由未接受戒檳教育者,可再罰最高5萬元罰款,而禁止嚼用檳榔場所未於入口處設置明顯標示者,場所負責人最高罰5萬元罰鍰。 另外,為避免影視戲劇中嚼食檳榔而接吸引未成年人仿效,草案明定如因表演必要,有出現嚼用檳榔形象,應有預警或自律措施,如於節目前後加註或提示「檳榔子為一級致癌物」或「嚼用檳榔有害健康」等警語,或調整播出時段。

Read More

冷冬保暖養生 溫開水NO.1

黃軒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最近幾波「氣溫斷崖式下滑的冬天,喝什麼,最能禦寒?」重症醫師黃軒博士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主要是因為人體對於溫度的感知及內部調節機制,以下是具體原因與原理: 1.避免身體熱量散失,因為溫開水的溫度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37℃),能夠幫助身體維持恆定溫度,不會刺激胃腸或消耗額外的能量來調節體溫。相比冰水,溫開水更能避免熱量的快速流失。 2.促進血液循環,溫開水進入體內後,溫暖的水會刺激胃腸黏膜,進一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四肢冰冷的情況。 3.減少刺激與能量浪費,如:熱薑茶或熱巧克力或熱咖啡,這些熱飲,雖然能提升體溫,但過高的溫度可能刺激咽喉或胃壁;加上這些熱茶、熱咖啡、熱巧克力的成分,都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糖分,喝多了,對身體健康更有不良影響。而溫開水的溫度適中,能舒適地溫暖內臟,避免身體耗費額外能量來冷卻過熱的飲品。 那麼,天冷可以喝熱開水嗎?黃軒說,當然可以,但喝熱開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因為過熱(超過65℃)的水可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如:口腔黏膜燙傷;刺激咽喉黏膜;灼傷食道內壁,嚴重時會形成潰瘍。 醫師也提出喝熱開水的注意事項包括:避免水溫過熱;避免空腹大量喝;建議適量飲用,搭配一些食物也好。若遇到喝愈熱的水咽喉反而愈乾燥,那是因為黏膜已經受損,須盡速治療。 黃軒叮嚀,還是溫開水比較好,溫開水能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是寒冷天氣非常溫和有效的保暖方法。相比其他咖啡,茶、薑茶等熱飲,溫開水更加健康、無負擔,堪稱最自然的「暖身良方」。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受訓紀事

■尋林凍陌森 山間樸素園圃內的訓練中心,管理人員踏起腳步,帶領受訓者到居住樓層。我踩上宛如無限循環的階梯,每層詭異相近,走到階梯盡頭,鐵灰的裝潢侵蝕瞳孔,歲月傾洩時間拉扯的痛楚,在數個空間撕裂出壁畫。我稍稍環視訓練期間暫居的房間,兩張床,擺在兩床之間的長桌,吊扇和地扇各一。 紅底白字的開訓典禮布條懸掛黑板之上,講臺上的投影幕顯示入食堂的規範。管理人員流程式開頭,介紹守則、後續日子的行程。我首次進入食堂,餐盤裡的雞翅膀外表厚實,內裡滿是空洞的粉漿口感。待在這裡的第一天,從上往下仔細地掃視房內,天花板、牆體、地面無一缺少,卻少了家的感覺。 集合廣播響起,早已準備好的我與室友走出房間。單調卻又似迷宮的格局,典雅的大理石道路後方是鐵門,接在鐵門之後的是樓梯,樓梯的終端又是道路。上課前,管理人員號令向講師問好,受訓者秩序地起立坐下。我勤奮地記錄課程內容,注意力在投影幕以及筆記本來回跳耀。一旦發睏,便利用綠油精驅除睡意,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專心,才能夠通過訓練。 訓練中心嚴禁使用手機,若要知道確切時間,必須抬頭看牆壁上的時鐘。 大清早,管理人員帶隊晨運,領著長條人馬圍繞以雕像為中心的柏油路面慢跑。人馬揮灑完汗水,整齊進入教室。教授國家公園法的人闡述生硬的法規,工科出生的我非常不適應,視覺忽明忽暗。 以前當研究生,現在的時間點,我待在實驗室,分析活潑的數據,而今面對的卻是死板的大片文字,一直誘惑我墮入睡眠的深淵。我搜了搜口袋,打算請出提神法寶。 講師忽然笑了笑,指著簡報裡國家公園特有種的圖片,說:「之所以沒人吃櫻花鉤吻鮭,除了牠是保育類之外,還有因為牠不好吃。我是沒吃過啦––不過聽當地人說,吃起來酸酸的,不好吃。吃一遍,就不會想吃第二次。」 我覺得這一橋段比先前的教學有趣多了,聽著聽著,哈欠少了。課程結束,我告別教室。兩人同住的房間是這裡少數相對自由的地方,可以思考,可以在有限的區域任意移動,還可以和室友暢談,不過要控制音量。或許是建物老舊的緣故,開房門時,會伴隨卡卡聲。 水珠從遮雨棚滴落,敲打出惱人的噪音,怪異的節奏聽久了,我的耳朵不舒服。我有點渴,走向飲水機裝水,呆滯地看著下落的飲用水。水無法穿透保溫瓶,不斷累積,好像積水。瓶中的水滿溢出來,飲水機還在注水。 積水。我想起家中陽臺排水孔動不動受異物阻塞,導致積水,有時候雨下過大,水甚至會淹到客廳。所以只要我待在家中,必會定期清掃陽臺。 回過神的我趕緊關掉注水鈕,返回房間,室友緊盯自己的書。 是不是由於我沒有全心投入訓練,思家之情才使我分心? 山中的氣候多變,室內漫起白色霧氣。我仰望吊扇,手掌墊著後腦杓,靜候下一項行程到來。門外開始堆起繁多且韻律複雜的跫音,我知道集合的時間要到了,走出房門。地板反潮,走起來濕濕的。商事法的課程,硬邦邦的知識從講師嘴裡噴散到空氣中。我一觸碰需要死記的東西,就想遁入休眠狀態,不過只能想,畢竟講師教授的內容都可能成為考題。 踩過一個又一個草地上的圓石踏板,白色的路燈一盞盞明亮,越接近夜晚,所看見的燈光越多。 浴室內,水沖打腦袋,我下半身排出深黃的尿液,混合澄澈的洗澡水,迅速被排水孔吸收。管理人員今日在上課前說中央熱水器故障,暫時無溫水可用。氣溫悶熱,熱到我身上每一寸細胞都在躁動,蓮蓬頭降下的冷水讓我體會又燒又寒的樂趣。這種體會,我非常熟悉。 我一向嗜冰如命,基本上待在家中,只要天氣熱,就會品嘗冰品,舌尖暈開雪白,臉上漾起沁涼的微笑。伴侶喜歡目睹我吃冰的幸福表情,記得入訓前,我邊吃冰邊在她面前傾盡一切想要說的話,說了好久,好久。她作為一位優秀的聆聽者,總是尊重發話人,從來不打斷別人說話。 我又分心。 雙手手指被水沖打得有點發皺,穿好衣服,步出浴室。 叩!叩!門外有人。 較接近門的我打開房門,卡——卡——外頭的燈光照了進來,另追加兩個黑影。 兩位管理人員在左方出現,我禮貌地問:「你們好!請問有什麼事?」 其中一人問道:「房間裡的另一個人呢?」另一位管理人員伸長脖子,頭往房裡探。 室友立即跑到我後方,靦腆地笑,並如同搗蒜般直點頭,說:「我在。你們好。你們好。」 個頭比較高的管理人員嚴肅地說:「依照我們訓練中心的慣例,月底會有場聚餐。集合地點在第五大樓的一號入口,時間是明天十八點整。你們十七點下課,回到房間,整理服裝儀容後,麻煩準時到。不要遲到。」 不在同個節拍上,我和室友異口同聲地說:「了解。」 等待期間,我在床上滾來滾去,不經意撞上牆壁,堅硬的脊椎骨與牆壁一碰,牆壁響出短促且中空的聲音。 十七點四十多分,廣大的集合地點擠滿人的氣息,許多人提前到場。不大的圓桌擠了十四名壯漢,眾人的左膀右臂相互摩擦,不良的人員動線致使開動時間延後近一小時。我厭惡與人肉碰肉接觸,為了逃避這極度強烈的不適感,我的心思全然飄走,等意識回到身軀,雙腳已踏入房間,房內只有我一人。 窗戶灑進來的光已非聚餐前黯淡的澄紅,而是白色。我盯著那白色,額頭冒出大量汗水。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枝葉扶疏的角落 扶著幾朵微笑的朱槿 朱槿的耳畔盛開一座院子 我經過時,恰巧 看見老人和貓一起看報紙 這個早晨除了風吹和鳥鳴 別無其他聲響 忽略戰爭與疾病的報導 老人專注於一首詩 描述孤獨也刻畫聲音 並提及心念之動與靜 此時陽光邀我踱步去荷塘 荷塘屬於游動和搖曳 魚和水草屬於寂靜與季節 而我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來回往復,最愛 想起院落中的老人 一隻貓和不說話的朱槿

Read More

近650萬國人散光 忽視矯正問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有近650萬國人有散光問題。然而,不少民眾對散光矯正處於消極處理態度,甚至在購買隱形眼鏡時更未經專業驗配確認而自行購買。醫師提醒,散光未矯正或矯正不足,恐增加視力模糊、眼睛疲勞問題;而隱形眼鏡屬醫療器材,配戴前應透過正確的驗配步驟,切勿在沒有專業人員協助下自行購買。 台灣隱形眼鏡學會榮譽理事、馬偕紀念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6-11歲散光盛行率為19.3%,18-24歲37.9%,而18-24歲與25-39歲也有高達42.4%與41.5%的比例。可見散光是國人普遍且常見的視力問題。 然而,觀察網路社群討論,發現有不少民眾缺乏正確散光衛教知識,且對散光矯正態度消極,包含「散光症狀可以習慣就好」、「散光只要加深近視度數就可以」等。 鄭惠川進一步說明,國際研究即指出,散光若未適當矯正,患者可能會出現眩光、疊影模糊、眼睛痠、累,甚至伴隨頭痛或肩頸痛等。 另,當散光患者看物體時,邊界會模糊不清或有光暈,有不少人會誤以為是近視的關係,甚至認為只需要增加近視度數即可解決散光。鄭惠川解釋,無論是眼鏡或隱形眼鏡,都應經由專業驗光人員進行眼部狀況檢測,並以配鏡處方箋的方式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矯正方案。 根據國際文獻指出,散光過矯或欠矯,視力品質下降、眩光風險增加53%-77%、夜間駕駛困難66%、跌倒風險增45%,甚至是道路碰撞死亡率比白天駕駛高3倍。 台灣隱形眼鏡學會榮譽理事、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副教授蕭清仁則指出,據觀察,不少年輕患者從小就有視力與散光問題,甚至為了看清楚常瞇眼,導致頭痛肩頸痛等問題。 然而,年輕患者因多數愛美不喜歡戴眼鏡,常會自行到藥妝通路購買喜歡的隱形眼鏡,由於未經過專業的驗配,因此在戴上沒多久,眼睛不適、痠痛、乾澀等問題便層出不窮,經詢問才發現是隱形眼鏡的問題。 蕭清仁說,目前散光矯正可透過眼鏡、散光軟式隱形眼鏡等方式進行;呼籲民眾配戴隱形眼鏡前應透過正確的驗配步驟,切勿在沒有專業人員協助下自行購買。

Read More

點石成金-中台(二)業務轉型 中台跨足多領域

中台二廠和三廠。 展其他技術 有意進軍鋰電池、氫能、太陽能板等資源再生 觸角也伸向印刷電路板 為求業務轉型,中台早前即已開始發展其他技術,例如運用熱裂解方法處理複合材料,從中得出金、銀、鈀、鉑、銅、鎳等貴重金屬殘渣後,再交由相關回收業者處理,彼此串連成一個循環鏈。近年為與電動車和太陽能時代接軌,也打算進一步跨足鋰電池、氫能和太陽能板的資源再生領域。 張啟達表示,太陽能板大約有二十年壽命,許多早期建置的設備逐漸會出現回收處理需求,因此中台現正積極研發這類物料的回收技術並進行小規模測試,希望累積經驗並調整修正,未來就能順利承接大規模作業。鄭光傑指出,這方面日本和大陸其實已起步多時,台灣卻未見人才養成規劃,希望政府能儘速擘畫配套,與時俱進。 中台廢棄物貯坑。 隨著電子業與製造業起飛,繼照明光源後,中台也將觸角伸進印刷電路板,並於2015年成立專責資源處理廠,也就是今天的三廠。中台的經營理念是「利用厚生」,語出《尚書 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利用厚生」以白話來說,就是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受惠。因此,張啟達指出,中台所有業務緣起,都是為了解決客戶問題。如果說鋼鐵、石化、電子與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的動脈,回收相關物料的他們,就等於是靜脈。 與二廠處理廢燈管的宗旨一致,三廠也將回收來的廢印刷電路板,採取「零廢棄、全循環」的方式再利用:印刷電路板經過乾式與濕式物理破碎後,置入水搖床分選,利用比重差異分離銅與玻纖樹脂。 鄭光傑形容,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運用採礦原理。分離出來後,銅可以回收製造80%高純度「冰銅級」銅粉,而玻纖樹脂經過改質機處理,最後也能做成混凝土裡的細粒料。另外,水在作業過程中只是媒介,因此可以不斷循環使用,這也是為什麼中台可以很自豪地說,三廠完全體現「零廢棄、全循環」的目標。 回收銅粉創造驚人利潤 張啟達指著水搖床旁、一包包其貌不揚的袋裝銅粉說,目前日本銅熔煉業者約以每包一公噸6400美元價格收購。若以中台每月處理900公噸廢印刷電路板計算,每月可回收180噸銅粉,光是這一項就能創造115萬2000美元的收入,還達成跨國循環鏈,真切實踐「城市採礦,點石成金」精神。 至於最新穎的一廠,當初興建也是基於社會需求。張啟達說,早年興建的都市焚化爐皆已達二十年高齡,紛紛面臨汰舊整改的命運,這也連帶使得家戶與事業廢棄物處理出現缺口。中台看到這個問題,便於2019年動工興建焚化爐,並於2022年3月正式營運,專責將高科技、醫療及化工產業的廢棄物,經焚化、化學、洗淨及固化等方式,取得無害底渣後,與台灣營建研究院長期合作產出再生粒料、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和水泥塊製品。 除了底渣,焚化過程中,中台也會將產生的水予以回收,而飛灰則會無害處理,避免產生空氣污染並找出循環利用的途徑。張啟達坦承,目前尚無法百分百讓飛灰資源化,但中台這些年來一直很積極的鑽研這個領域,也不斷向工研院和日本專業單位取經,希望能減少必須將飛灰固化掩埋的比例,早日讓整個園區達到資源全循環。 至於廢棄物在焚化時產生的熱能,可以說是一廠最珍貴的資源,中台會收集蒸氣推動渦輪機發電,如此既能減少外購電力,也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舉雙得。目前一廠的再生能源發電效益已達到4.5MWh,主要提供自用,餘電則賣給台電。 廢棄物收受許可傲視同業 由於受理的事業廢棄物與日俱增,不但種類多、性質也很複雜,為符合法規要求,中台迄今已取得262項廢棄物收受許可,傲視同業。值得一提的是,中台多年來持續在技術上不斷精進,目前正夯的AI風潮也沒缺席。 張啟達說,首先是引進高規格實驗室與中控室。當廢棄物一桶一桶收進廠裡時,經常是多種物質混雜,像電子業會有易燃性或酸鹼腐蝕性的物質,而醫療業則有具感染性或穿透性的廢棄物,工作人員光是開桶就要非常小心。實驗室接手後,會進資訊系統比對辨識廢棄物成分。由於這套資訊系統是集結中台多年的大數據與處理經驗建置而成,包含進料、備料和排放污染等資訊,因此可以妥善分類廢棄物並提供最適當的後續處理。 張啟達強調,廢棄物進焚化爐前,一定要先分類,一方面是因為高污染濃度的物質須經過配料處理才能穩定燃燒,再者也是為了直接從根源控制空污值。他打趣說,我們可以把低污染物質看成五穀米,高污染者視為滷肉;而配料過程就有如調配五穀米和滷肉,有適當比例才能做出完美的滷肉飯。至於焚化後端最重要的空污管控,中台另設有中控室與實驗室搭配。工作人員可以透過不同CCTV查看各入料口的投料情況,並運用與環保局連線的自動連續監測設備(CEMS)掌控焚化過程和空污值,在與實驗室資訊交流搭配下,可以建立大數據做為作業參考。 第二項智慧化工具是ERP物料管理系統。張啟達解釋,這是指智慧倉儲管理方式,結合條碼技術與客製化ERP系統,可以減少人為錯誤,並提高處理效率。由於一廠收受的廢棄物種類既多且雜,處理方式相應多元,人工分類並不可行。透過這套系統,進貨、入庫、盤點、移庫、領料等作業就能確保準確並即時,不但可以實現物料定位與定量管控,還能協助掌握再生產品的生產過程,對於中台助益頗大。 第三項做法是在每部清運車輛上,裝設車輛軌跡監控圖台,以及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張啟達解釋,這其實有兩個好處:對業者而言,可以監控廢棄物是否確實送到處理機構,清楚掌握流向,而且只要利用手機就能執行,相當方便。而對清運司機來說,這樣可以避免大貨車行車視野死角,也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 第四項則是創立「大云永續平台」。這是一個AIoT的數位平台,用於促成企業客戶、清運與處理業者三方產生策略聯盟。透過這個平台,中台可以用人工智慧媒合排程車輛,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管理。 中台的地球劇場影片令人身歷其境。 中台建設完整環境教育中心,其中多媒體互動教學區最受學生歡迎。 推動環教 三空間各具特色 除了善用AI輔助作業,中台對於推動環保教育也不遺餘力。張啟達認為,許多工廠附近的住民或環評團體會反對建廠,多半是因為缺乏有效溝通;如果企業能讓大眾瞭解自身對環境維護的用心與做法,就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這也是為什麼中台早於2014年便成立環境教育中心,更是第一家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目前三座廠房皆設有環境教育場域,既是為了傳播環保觀念,也是為了將自家資源再生的歷程透明公開化。 三處環教空間各有主題與特色,中台並設別設計了相應教案,分別是探討汞污染的「舉頭三尺有燈管」、討論廢棄物再生利用的「化廢為寶」和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電燈的秘密」。展場也有一些互動式設計,例如讓參觀者利用按鈕操作動畫圖片,瞭解不同酸鹼性的液體互相搭配後,哪些可能會引發爆炸,深入淺出介紹處理廢棄物需要用到的科學知識。此外,也有再生物料DIY課程,來訪者可以運用中台的再生玻璃發揮創意,加深廢棄物資源化的觀念。 在地球劇場中對於環境的毀滅,不能視而不見。 在這些教育場域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位於一廠、斥資千萬的「綠能循環經濟創新研發中心」。來訪者一進到裡頭的「地球劇場」,碩大渾圓的旋轉球體正立廳堂,打上齊柏林基金會授權使用的影像後,以環景多媒體傳達環保理念,非常具有感染力。待簡報結束後拉開窗簾,綠意盎然的石壁特以植栽呈現玉山造型,隱隱傳遞愛台灣的信念,並與簡報宗旨和齊柏林基金會的《看見台灣》影像相互呼應,頗見巧思。 環境教育中心的生活減碳區。 正由於中台的環境教育場域頗具規模,教案安排且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如今已列名桃園觀光導覽網的景點之一,迄今參觀人次逾萬,參訪者包括多個機關團體、學術單位、社區民眾、和各級學校等。張啟達認為,身為資源回收與再生業者,傳達環保概念是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更是ESG政策的具體實踐。問他如果這些種子遍地開花,將來每個人、所有企業都能善用手邊資源,不再有所謂的廢棄物,中台豈非無物可收?他微笑著說,那一天如果來臨,表示中台耕耘有成,既可功成身退,也堪稱美事一樁。 藝術隨行 廠房宛如美術館 訪談過程中,鄭光傑一派輕鬆自在,寫意灑脫全在身上,休閒西裝外套搭配樂福鞋,看起來就像要去大學教藝術的老師,藝術色彩一直如影隨形。 當年那些創業維艱,鄭光傑現在看來都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他感性地說,自己是這個領域的門外漢,當初僅憑一股熱情入行,幸虧多有貴人相助,中台才能走到今天。雖然把功勞都歸給他人,但中台一廠清水模風格的門面設計、令人目眩神迷的立體地球環景教育中心、二廠宛如美術館的業務介紹空間,和三廠呼應電路板回收業務的廠房外牆,卻都貨真價實出自他本人手筆。 或許,董事長重拾畫筆的日子尚未可期,但在不久的未來,於即將擴建的新廠房,那從巴黎帶回來的藝術種苗,終將再度滋長綻放。 (文∕李翠蓉,圖∕中台資源科技提供)

Read More

頭痛眼睛痛 51歲女檢出鼻竇腫瘤

黃女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前往眼科就診未改善,檢查發現左側鼻竇腫瘤,經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黃姓女子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前往眼科就診未改善,後來轉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檢查發現左側鼻竇腫瘤,經醫師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生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指出,這名黃姓女患者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逾2個月,曾到眼科診所就診,經藥物治療後,疼痛症狀依舊無法改善。 黃承楨表示,患者轉而至中山附醫神經內科檢查,經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左側鼻竇腫瘤,再轉診至耳鼻喉科治療。經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為左側蝶竇黏液囊腫,病灶甚至已局部侵犯眼眶及顱底。 黃承楨說,頭痛原因相當多,腦部中樞神經占大部分,但由鼻子造成的「鼻因性頭痛」大約占3%到5%。原因又可分為鼻竇炎及非鼻竇炎類。鼻竇炎類包括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或是黏液囊腫;非鼻竇炎類包含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大等等。 黃承楨指出,鼻竇黏液囊腫好發於40到60歲,男女比例相同。囊腫好發在篩竇及額竇,蝶竇黏液囊腫則較少見,占鼻竇囊腫1%到2%。臨床症狀不像一般鼻竇炎會出現鼻塞及黃鼻涕等鼻部症狀,反而是出現頭痛及眼部壓迫症狀,如:眼睛痛、視力模糊、眼球運動受限等。 黃承楨表示,患者經施予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頭痛及眼睛痛等症狀皆已消失,現已恢復正常生活。目前3D鼻竇定位導航系統已廣泛使用在鼻竇炎及鼻腔腫瘤手術,可精準清除病灶及降低手術危險性,特別適用在疾病靠近眼睛或顱底的位置。且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蟹足腫

■陳俊銘 「蟹足腫」簡單來說,屬於一種過度肥厚的疤痕,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皮膚病變,是屬於良性的病變,指的是受傷後,過度修補的纖維組織所形成突出的疤痕,當突出的纖維組織侷限於原受傷的部位時,會變得又肥又厚,就像張牙舞爪的螃蟹腳,因此命名。 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癒合形成的,一般傷口癒合後,會留下線狀的疤痕,但蟹足腫因組織內細胞不正常反應,製造過量的結締組織,產生結節團塊,而超過傷口邊緣,長成凸起的大疤痕。它的潛伏期約受傷後2-8週,開始是淡紅或鮮紅色伴毛細血管擴張,數個月至數年持續長大,病灶邊緣有深紅色的突出物,並伴隨著刺痛,劇癢等不舒服感。而身體上愈是張力大的位置,愈容易產生蟹足腫,像是下巴、前胸、肩膀及手臂、頸部、耳垂、下巴、兩顎、上背部等等,都是好發蟹足腫的位置。 蟹足腫真正原因不明,只能解釋為特殊體質,好發年齡層多為年輕族群約15-40歲居多。當皮膚有燙傷、燒傷、割傷、撕裂傷、擦傷、施打疫苗後,皮膚感染、毛囊炎或是長痘痘後,手術後的傷口,在癒合後都可能變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前者大多在6-12個月後會自行消失,後者則常會逐漸向外擴大,而且也不會自然消退。 產生蟹足腫的3要件,包括1.具有蟹足腫的遺傳體質:約5-10%的病人有蟹足腫的家族史。2.傷口傷及真皮膚:並不是每次受傷都會產生蟹足腫,是當傷及真皮,膠原蛋白質要重生時,才有機會產生蟹足腫。3.傷口發生在張力大的地方:張力愈大的地方,越容易牽扯傷口而形成蟹足腫,如下巴、耳垂、前胸、後背和肩膀、手肘、膝蓋等張力較大。 中醫治療蟹足腫除了藥物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外,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加強療效。一般蟹足腫造成的刺痛、搔癢會改善,也會較為縮小。如果能配合小針刀直接針對蟹足腫疤痕進行鬆解軟化處理,蟹足腫會慢慢軟化變平,效果甚佳。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民眾不運動 4成認因為工作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建議,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達成每天運動累積至少30分鐘的目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依據教育部體育署去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平常沒有運動的民眾不運動原因主要因為「工作太累」占22.5%,其次為「懶得運動」占21.4%、「因工作沒有時間」占21.2%,職場員工每天超過1/3時間在職場,顯示工作的忙碌已成為職場員工不運動的原因。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建議,可將「運動」與「生活」作緊密的結合,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達成每天運動累積至少30分鐘的目標。 曾梓展指出,可於上下班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上班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增加每天運動量;在上班期間,上午、下午各做15分鐘健康操,累積30分鐘也可消耗100大卡;利用隨手可得的空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提升肌力,可透過以上方式,在生活中分段累積每日運動量。 除了在上班時間將運動融入生活中,也能將運動與親友之間的交流相互結合,假日時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相約出門踏青,或相約進行戶外活動,如鐵馬道1日遊、登山健行或老街漫步巡禮等活動,紓解平時上班壓力,同時增進健康,也能促進家庭和諧、增進親友間情誼。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五言絕句〉.大雪

■子寧 大雪北庭翻 南方蟲豸喧 聲聲啾耳亂 驚夢不成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