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二廠和三廠。
展其他技術 有意進軍鋰電池、氫能、太陽能板等資源再生 觸角也伸向印刷電路板
為求業務轉型,中台早前即已開始發展其他技術,例如運用熱裂解方法處理複合材料,從中得出金、銀、鈀、鉑、銅、鎳等貴重金屬殘渣後,再交由相關回收業者處理,彼此串連成一個循環鏈。近年為與電動車和太陽能時代接軌,也打算進一步跨足鋰電池、氫能和太陽能板的資源再生領域。
張啟達表示,太陽能板大約有二十年壽命,許多早期建置的設備逐漸會出現回收處理需求,因此中台現正積極研發這類物料的回收技術並進行小規模測試,希望累積經驗並調整修正,未來就能順利承接大規模作業。鄭光傑指出,這方面日本和大陸其實已起步多時,台灣卻未見人才養成規劃,希望政府能儘速擘畫配套,與時俱進。
中台廢棄物貯坑。
隨著電子業與製造業起飛,繼照明光源後,中台也將觸角伸進印刷電路板,並於2015年成立專責資源處理廠,也就是今天的三廠。中台的經營理念是「利用厚生」,語出《尚書 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利用厚生」以白話來說,就是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受惠。因此,張啟達指出,中台所有業務緣起,都是為了解決客戶問題。如果說鋼鐵、石化、電子與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的動脈,回收相關物料的他們,就等於是靜脈。
與二廠處理廢燈管的宗旨一致,三廠也將回收來的廢印刷電路板,採取「零廢棄、全循環」的方式再利用:印刷電路板經過乾式與濕式物理破碎後,置入水搖床分選,利用比重差異分離銅與玻纖樹脂。
鄭光傑形容,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運用採礦原理。分離出來後,銅可以回收製造80%高純度「冰銅級」銅粉,而玻纖樹脂經過改質機處理,最後也能做成混凝土裡的細粒料。另外,水在作業過程中只是媒介,因此可以不斷循環使用,這也是為什麼中台可以很自豪地說,三廠完全體現「零廢棄、全循環」的目標。
回收銅粉創造驚人利潤
張啟達指著水搖床旁、一包包其貌不揚的袋裝銅粉說,目前日本銅熔煉業者約以每包一公噸6400美元價格收購。若以中台每月處理900公噸廢印刷電路板計算,每月可回收180噸銅粉,光是這一項就能創造115萬2000美元的收入,還達成跨國循環鏈,真切實踐「城市採礦,點石成金」精神。
至於最新穎的一廠,當初興建也是基於社會需求。張啟達說,早年興建的都市焚化爐皆已達二十年高齡,紛紛面臨汰舊整改的命運,這也連帶使得家戶與事業廢棄物處理出現缺口。中台看到這個問題,便於2019年動工興建焚化爐,並於2022年3月正式營運,專責將高科技、醫療及化工產業的廢棄物,經焚化、化學、洗淨及固化等方式,取得無害底渣後,與台灣營建研究院長期合作產出再生粒料、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和水泥塊製品。
除了底渣,焚化過程中,中台也會將產生的水予以回收,而飛灰則會無害處理,避免產生空氣污染並找出循環利用的途徑。張啟達坦承,目前尚無法百分百讓飛灰資源化,但中台這些年來一直很積極的鑽研這個領域,也不斷向工研院和日本專業單位取經,希望能減少必須將飛灰固化掩埋的比例,早日讓整個園區達到資源全循環。
至於廢棄物在焚化時產生的熱能,可以說是一廠最珍貴的資源,中台會收集蒸氣推動渦輪機發電,如此既能減少外購電力,也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舉雙得。目前一廠的再生能源發電效益已達到4.5MWh,主要提供自用,餘電則賣給台電。
廢棄物收受許可傲視同業
由於受理的事業廢棄物與日俱增,不但種類多、性質也很複雜,為符合法規要求,中台迄今已取得262項廢棄物收受許可,傲視同業。值得一提的是,中台多年來持續在技術上不斷精進,目前正夯的AI風潮也沒缺席。
張啟達說,首先是引進高規格實驗室與中控室。當廢棄物一桶一桶收進廠裡時,經常是多種物質混雜,像電子業會有易燃性或酸鹼腐蝕性的物質,而醫療業則有具感染性或穿透性的廢棄物,工作人員光是開桶就要非常小心。實驗室接手後,會進資訊系統比對辨識廢棄物成分。由於這套資訊系統是集結中台多年的大數據與處理經驗建置而成,包含進料、備料和排放污染等資訊,因此可以妥善分類廢棄物並提供最適當的後續處理。
張啟達強調,廢棄物進焚化爐前,一定要先分類,一方面是因為高污染濃度的物質須經過配料處理才能穩定燃燒,再者也是為了直接從根源控制空污值。他打趣說,我們可以把低污染物質看成五穀米,高污染者視為滷肉;而配料過程就有如調配五穀米和滷肉,有適當比例才能做出完美的滷肉飯。至於焚化後端最重要的空污管控,中台另設有中控室與實驗室搭配。工作人員可以透過不同CCTV查看各入料口的投料情況,並運用與環保局連線的自動連續監測設備(CEMS)掌控焚化過程和空污值,在與實驗室資訊交流搭配下,可以建立大數據做為作業參考。
第二項智慧化工具是ERP物料管理系統。張啟達解釋,這是指智慧倉儲管理方式,結合條碼技術與客製化ERP系統,可以減少人為錯誤,並提高處理效率。由於一廠收受的廢棄物種類既多且雜,處理方式相應多元,人工分類並不可行。透過這套系統,進貨、入庫、盤點、移庫、領料等作業就能確保準確並即時,不但可以實現物料定位與定量管控,還能協助掌握再生產品的生產過程,對於中台助益頗大。
第三項做法是在每部清運車輛上,裝設車輛軌跡監控圖台,以及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張啟達解釋,這其實有兩個好處:對業者而言,可以監控廢棄物是否確實送到處理機構,清楚掌握流向,而且只要利用手機就能執行,相當方便。而對清運司機來說,這樣可以避免大貨車行車視野死角,也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
第四項則是創立「大云永續平台」。這是一個AIoT的數位平台,用於促成企業客戶、清運與處理業者三方產生策略聯盟。透過這個平台,中台可以用人工智慧媒合排程車輛,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管理。
中台的地球劇場影片令人身歷其境。
中台建設完整環境教育中心,其中多媒體互動教學區最受學生歡迎。
推動環教 三空間各具特色
除了善用AI輔助作業,中台對於推動環保教育也不遺餘力。張啟達認為,許多工廠附近的住民或環評團體會反對建廠,多半是因為缺乏有效溝通;如果企業能讓大眾瞭解自身對環境維護的用心與做法,就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這也是為什麼中台早於2014年便成立環境教育中心,更是第一家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目前三座廠房皆設有環境教育場域,既是為了傳播環保觀念,也是為了將自家資源再生的歷程透明公開化。
三處環教空間各有主題與特色,中台並設別設計了相應教案,分別是探討汞污染的「舉頭三尺有燈管」、討論廢棄物再生利用的「化廢為寶」和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電燈的秘密」。展場也有一些互動式設計,例如讓參觀者利用按鈕操作動畫圖片,瞭解不同酸鹼性的液體互相搭配後,哪些可能會引發爆炸,深入淺出介紹處理廢棄物需要用到的科學知識。此外,也有再生物料DIY課程,來訪者可以運用中台的再生玻璃發揮創意,加深廢棄物資源化的觀念。
在地球劇場中對於環境的毀滅,不能視而不見。
在這些教育場域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位於一廠、斥資千萬的「綠能循環經濟創新研發中心」。來訪者一進到裡頭的「地球劇場」,碩大渾圓的旋轉球體正立廳堂,打上齊柏林基金會授權使用的影像後,以環景多媒體傳達環保理念,非常具有感染力。待簡報結束後拉開窗簾,綠意盎然的石壁特以植栽呈現玉山造型,隱隱傳遞愛台灣的信念,並與簡報宗旨和齊柏林基金會的《看見台灣》影像相互呼應,頗見巧思。
環境教育中心的生活減碳區。
正由於中台的環境教育場域頗具規模,教案安排且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如今已列名桃園觀光導覽網的景點之一,迄今參觀人次逾萬,參訪者包括多個機關團體、學術單位、社區民眾、和各級學校等。張啟達認為,身為資源回收與再生業者,傳達環保概念是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更是ESG政策的具體實踐。問他如果這些種子遍地開花,將來每個人、所有企業都能善用手邊資源,不再有所謂的廢棄物,中台豈非無物可收?他微笑著說,那一天如果來臨,表示中台耕耘有成,既可功成身退,也堪稱美事一樁。
藝術隨行 廠房宛如美術館
訪談過程中,鄭光傑一派輕鬆自在,寫意灑脫全在身上,休閒西裝外套搭配樂福鞋,看起來就像要去大學教藝術的老師,藝術色彩一直如影隨形。
當年那些創業維艱,鄭光傑現在看來都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他感性地說,自己是這個領域的門外漢,當初僅憑一股熱情入行,幸虧多有貴人相助,中台才能走到今天。雖然把功勞都歸給他人,但中台一廠清水模風格的門面設計、令人目眩神迷的立體地球環景教育中心、二廠宛如美術館的業務介紹空間,和三廠呼應電路板回收業務的廠房外牆,卻都貨真價實出自他本人手筆。
或許,董事長重拾畫筆的日子尚未可期,但在不久的未來,於即將擴建的新廠房,那從巴黎帶回來的藝術種苗,終將再度滋長綻放。
(文∕李翠蓉,圖∕中台資源科技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