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發燒久咳 黴漿菌作祟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臨床發現,今年因黴漿菌感染引起的肺積水有增加趨勢,提醒若發現孩子出現咳嗽、發燒久久不癒,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國泰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秋天是黴漿菌感染作祟的季節,小兒科醫師提醒,孩童發燒、久咳不癒,不一定是感冒,不排除是黴漿菌作祟,症狀嚴重恐引發肺積水。  5歲陳小妹妹因反覆高燒達40度及劇烈咳嗽,經胸部X光發現有大量肺積水約500cc(相當於1瓶可樂),經插胸管引流胸水,血液及胸水檢驗,發現是黴漿菌感染作祟。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醫師指出,黴漿菌不是黴菌,是一種沒有細胞壁的微生物。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見到黴漿菌感染病例,但好發於春夏交替及秋天時節,一般侵犯的年紀多為3歲以上孩童及年輕成人,2歲以下的嬰幼兒病例數較少,主要感染的年齡層在5歲至15歲之間,尤其在團體中更容易感染。  沈仲敏說,尤其在秋天流行季節,建議應常洗手、戴口罩,盡可能減少出入人潮密集的地方,是預防黴漿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他進一步指出,因黴漿菌抗體沒有終生保護效果,所以會再次感染,而黴漿菌的傳染途徑是經由飛沫傳染,需要人對人的傳染,它的潛伏期可長達2~3週。因此,臨床上,常見全家或學校同一班級內輪流感染達數月之久。  沈仲敏指出,黴漿菌感染不一定會先以發高燒表現,有時是久咳,起初大多沒什麼痰,後來才出現白色黏痰或帶有血絲的膿痰,可以持續到3至4週,引起肺積水並不常見,其他同時會出現的症狀還有寒顫、咽喉炎、嘔吐、腹痛、皮膚疹等。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會發高燒。  一般肺炎常用的第一線抗生素,對黴漿菌多數是沒有效果的,黴漿菌肺炎的治療,可使用紅黴素或四環黴素,病人在治療後症狀會很快的改善。  然因四環黴素可能會傷害到正在發育中兒童的骨骼與牙齒,8歲以下的兒童並不適用。新一代的紅黴素抗生素,如日舒等,腸胃副作用減少很多,一天只需要口服一次,一個療程3至5天即可,是一個很好的替代藥物。  由於黴漿菌肺炎的病人其排菌時間可長達3至4個月之久,經常會造成學校、家庭及社區內的群體感染,以上述5歲陳小妹妹案例來說,如此嚴重的肺積水是不常見的,然因黴漿菌目前並沒有疫苗,感染之後也沒有終生免疫,因而提醒各位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咳嗽、發燒久久不癒,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Read More

中秋烤肉暢飲 痛風就診多2成

亞大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蔡肇基替患者檢查復原狀況。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中秋節過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因痛風而就診的人次多出兩成,大都是中秋節期間,狂喝含糖果汁、啤酒助興造成,醫生提醒,含糖飲料與啤酒會延緩尿酸代謝,根本就是痛風製造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蔡肇基表示,中秋節過後,因痛風而就診的人次多兩成,這群患者普遍具備「應減少吃高嘌呤食物」的觀念,烤肉期間也盡量避免吃海鮮、紅肉或喝含肉汁或大骨熬成的湯,但因烤肉環境悶熱,不免狂喝啤酒、柳橙汁、珍奶等飲品解渴解膩,無形中種下痛風發作的因子。  蔡肇基指出,許多罹患痛風的民眾,誤以為是吃進太多含高嘌呤的食物造成,但其實高嘌呤食物並非痛風的決定因子,反而是含糖飲料如可樂、果汁以及啤酒等低普林飲料,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因素,因為含糖飲料中的果糖,會加速嘌呤合成,使尿酸不易排出,增加高尿酸血症的風險,進而造成痛風。  此外,在酒類方面,相較於紅酒、白酒、威士忌等酒類,啤酒也是引起痛風的主因,因製造啤酒過程產生的啤酒花,包含許多嘌呤,並使體內產生許多乳酸,而乳酸與尿酸皆為需要排出體外的物質,而乳酸通常較尿酸強勢,當尿酸排出的量降低,便會引發痛風,有研究也顯示,每天喝2至3瓶啤酒的實驗者,痛風機率會比不喝酒的人上升2.5倍,堪稱是痛風製造機。  一旦痛風發生愈久,又沒有長期降尿酸治療,除了會造成關節紅腫熱痛外,產生痛風石的機會也愈高,蔡肇基強調,痛風石會誘發免疫反應,侵蝕破壞骨頭跟關節,嚴重時甚至整個關節會像骨折一樣斷裂掉,即使選擇手術,傷口仍會經常潰爛,導致細菌感染,需長期服用抗生素對腎功能有負面影響。  蔡肇基提醒,痛風為可以控制的疾病,患者必須找出痛風發病的危險因子,並定期追蹤、治療,建議飲品選擇以白開水、無糖茶、檸檬汁、酸梅汁等為主,並紓解工作壓力,生活中盡量避免久坐不動,都能有效預防痛風發作。

Read More

1碗牛肉麵下肚 鹽量爆表

三總營養團隊近期檢驗外食族常吃的15種餐點,發現民眾愛吃的牛肉麵、麻油雞麵線鹽分都超過每日建議量9成,建議民眾少喝湯、醬料減半。(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國內19~44歲者為鈉攝取量的高峰族群。三總營養部25日指出,牛肉麵、咖哩烏龍麵、榨菜肉絲麵、麻辣鍋等外食,含鹽量都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6公克,只要吃1碗,鹽量就超標,牛肉麵少喝一半的湯就能減少約43%的鹽分。  三總營養部表示,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都與鹽攝取過量有關。鹽是飲食中最常見的含鈉調味品之一,鈉是人體中必需的礦物質,具調節體液平衡、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與放鬆等功能。若攝取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健康,許多疾病如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腎臟病,甚至是胃癌或骨質疏鬆,都和鹽吃太多有關。  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但依據106年衛福部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指出,無論男性或女性,19~44歲皆為鈉攝取量的高峰族群。  其中,女性以19~30歲每日平均攝取3360毫克的鈉(8.1公克的食鹽);男性31~44歲每日平均攝取4480毫克的鈉(11.2公克的食鹽)達到族群最高峰。    鑒於青壯年因外食頻率高且對高血壓認知不足,三總營養部實地到店家訪查,利用鹽度計估算常見外食的含鹽量,並依據含鹽量將餐點分為鹽質爆表(占每日建議量90%以上)、高鹽質(占每日建議量60~90%)、中鹽質(占每日建議量30~60%)、低鹽質(占每日建議量0~30%)等4個等級。  調查發現,鹽質爆表餐點包括牛肉麵、咖哩烏龍麵、榨菜肉絲麵、麻辣鍋,咖哩烏龍麵及牛肉麵含鹽量更高達7公克以上,超過每日建議的攝取量。  營養師林家羽說,國內18~39歲族群中,有高達24萬人罹患高血壓而不自覺。飲食減鹽有助於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若每日減鹽4.4公克,收縮壓可降低9.3mmHg。  林家羽建議,外食時應掌握醬料減半少喝湯、天然香料比較好、醃漬加工都換掉、營養標示隨手瞧等4大減鹽技巧,尤其麵湯的部分最好少喝,以牛肉麵來說,少喝一半的湯就能減少約43%的鹽分。

Read More

屏縣心理健康月 防治自殺

 →屏東縣衛生局心理健康月啟動,昨日舉辦「1925依舊愛我‧守護生命你和我」活動。(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107年標準化自殺死亡率全國排名第8,縣衛生局25日舉辦「1925依舊愛我‧守護生命你和我」活動,期待全民建立「自殺防治人人有責,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的觀念。  屏東縣衛生局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訂定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與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於每年9月至10月期間訂定屏縣「心理健康月」。  針對不同族群辦理一系列心理健康月專題講座,包含孕婦產後心情調適、新住民日久他鄉身心適應、高齡者心理健康促進等議題,提升民眾因應壓力之能力,培養健康生活型態,適時尋求支援,重新找回自我,邁向全新的生活。  衛生局表示,屏東縣去年標準化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口有14.2%,排名全國第8名,其中,以吊死、勒死及窒息之自殺及自傷方式最高,引起縣府重視及全力防治。  衛生局說,防範自殺事件發生,以前端預防為首要防範策略,衛福部自今年7月1日起將安心專線號碼,改為簡單易記的1925(依舊愛我),市話或手機都可撥打,一通電話可能就是一條人命,提供民眾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陪伴民眾渡過心理低潮的危機。

Read More

聲帶麻痺 食物流進氣管

醫師蔡書維說,聲門閉合不全者常會出現沙啞、發出聲音不長及喝水嗆咳。(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張姓男子左側肺癌手術後,因必要性的神經牽引與剝除而發生吞嚥困難、喝水嗆食、嗓音沙啞持續3個月,不能順利進食;檢查發現聲帶麻痺,致水與食物流進氣管中。經治療後改善,已可順利進食。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蔡書維指出,單側聲帶麻痹病人有約40%會有嗆入或吸入,60歲以上純聲門閉合不全者有10%會發生吸入性肺炎。所謂「嗆入」,是指食物穿越會厭與咽喉的阻擋進入喉部;「吸入」則是食物穿越聲帶與喉部的阻擋進入氣管。兩者在症狀上除了表現激烈的急性嗆咳外,也常以長期咳嗽與反覆吸入性肺炎來呈現身體的警訊。  單側聲帶麻痹與聲門閉合不全的治療有許多選擇,包括非侵入性的藥物治療、吞嚥治療與語言治療等;對於反覆吸入性肺炎、吞嚥檢查中明顯嗆入的病人,則需要手術治療。根據史丹佛大學近年發表多篇醫學報導,因單側聲帶麻痹導致無法經口進食的病人中,有8成可接受喉成形手術治療,重新經口進食而不再嗆食。  他提醒,原有癌症或經心血管手術,或單純老化相關的聲門閉合不全、嗓音沙啞,或是喝水、進食會有嗆咳、吞嚥困難,應做必要診視與持續注意警訊,避免吞嚥相關的呼吸道感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Read More

罹異位性皮膚炎 七成工作家庭受影響

醫師指出,據調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夢想實現受阻。(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疾病嚴重恐會影響心理健康,醫師指出,據調查,逾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病友則因疾病使夢想實現受阻。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疾病,會導致維持皮膚水分的角質層受損,進而引發皮膚乾燥及保護力變差,使得患者搔癢難耐、脫屑,進一步會誘發皮膚發炎反應。  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病徵包括皮膚乾燥、搔癢難耐、紅疹、流血、流組織液,長期下來甚至會造成皮膚苔癬化、變紅、皮紋變深等。異位性皮膚炎其實是一種會反覆發生的慢性疾病,非孩童專屬,成人也可能發病。一旦病發,病友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與其對抗。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賴柏如說,根據一項國外成人病友調查發現,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表示夢想實現受阻。  賴柏如指出,過去類固醇與免疫調節劑如同「大砲」,會廣泛性抑制發炎反應,但治療同時也可能造成其他器官負擔,如類固醇會提高青光眼及白內障機率、免疫調節劑則會造成肝、腎負擔等。  隨著醫療進步,針對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的新型生物製劑問世,可鎖定疾病根源,顯著改善病灶,大幅降低副作用。賴柏如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傳統治療可改善3~4成病灶,但患者最在意的搔癢問題,仍無法有效緩解;採納新型治療的患者,逾半數患者皮膚紅、腫、脫屑等病灶成功改善7成,新的生物製劑對於病灶的控制較佳,用藥的2週後可有效大幅改善癢感。  醫師呼籲中重度病友除了日常塗抹保濕乳液、維持居住環境清潔、避免濕熱環境等日常照護外,也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成大男博士生 染本土登革熱

成大住校的博士生感染登革熱,他的宿舍和上課地點全面噴藥。 (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葉進耀、陳柏翰/綜合報導  台南市最新1例本土性登革熱病例出現在成功大學,一名住學校宿舍的30多歲男博士生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及眼窩痛,確診感染登革熱,也是今年首例本土第3型登革熱。衛生局研判是校園內感染,昨天到校園噴藥及師生採檢血液,篩檢登革熱。  台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指出,這名博士生本身無慢性病史,住學校宿舍,近期未出國,21日出現發燒、頭痛及關節痛,當日至診所就醫;22日出現眼窩痛再至原診所,醫師建議至醫院就醫,23日至醫院就醫,經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進行通報,24日夜間確診為登革熱,病毒型別為第3型。由於個案家在台中,上週六返回台中,目前在台中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 成大師生400多人排隊採血檢驗,篩檢登革熱。 (南市衛生局提供) 登革熱計有4型,目前台南本土性登革熱,已陸續出現第1、2、3型。經調查,這名博士生主要活動地於居住地(宿舍)及成大校園,防治中心研判感染源為宿舍或學校活動地周邊環境,感染來源極可能是境外學生帶入。  由於成大校園今年首次出現本土登革熱病例,昨天上午擴大採檢,要求東南亞籍學生及曾經接觸個案的師生,都必須篩檢。截至目前,南市確診本土登革熱病例數26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數31例。  成大衛保組表示,該名學生居住的勝六宿舍區與居住的全棟宿舍及學生上課的地點光復校區都已全面展開噴藥,並對同棟的住宿生進行全面性的問卷疫調、抽血掌握有無潛在病例,總抽血的學生人數達400多人。 疾管署表示,今年至今國內累計8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分別為高雄市56例、台南市26例、新北市2例、桃園市1例、台北市1例。另,有394例境外移入病例,近1個月新增個案感染國家以越南、菲律賓及柬埔寨為多,今年登革熱第三型個案以來自菲律賓、印尼為主。

Read More

腸病毒另一波高峰 竹市幼兒園和托育中心18班停課

竹市幼兒園和托育中心有18班因腸病毒停課,衛生局提醒教托育機構應落實幼童勤洗手。(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國小和幼兒園開學已近一個月,腸病毒疫情也進入另一波高峰期,新竹市衛生局二十五日指出,從八月三十日開學日到九月二十四日晚間為止,因腸病毒停課共有五十三班,目前停課中有十八班都是幼兒園和托育中心,全市三十五所國小未有因腸病毒停課。 衛生局長楊清媚說,為避免學童聚集環境發展腸病毒流行,該局在開學前針對全市三十五所國小、一百六十四所幼兒園及六十五所托育中心,進行洗手設備和環境清潔消毒等校園防治腸病毒查核工作,其中不合格情形均已現場輔導改善完成,後續將不定期稽查,確保各校園落實防治措施。 竹市幼兒園和托育中心有18班因腸病毒停課,衛生局提醒教托育機構應落實幼童勤洗手。(記者曾芳蘭攝) 疾管科長王芳時表示,該局要求國小若有一班三人感染腸病毒,幼兒園和托育中心一班有兩人感染腸病毒,就必須通報且停課一週,從開學至今共有五十八班停課。 衛生局也提醒教托育機構,應落實幼童勤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及擤鼻涕後」,及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與消毒,以降低感染腸病毒風險。 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若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要儘速送大醫院治療。民眾如對腸病毒防治有疑問,可打一九九九市民服務專線、獲是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一九二二洽詢。

Read More

血便當痔瘡 就醫才知得腸癌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3歲楊姓男子17歲開始抽菸,愛吃炸豬排、炸蝦、炸蔬菜,10多年受痔瘡困擾,時有血便,近半年來,血便時會伴隨腹部輕微悶痛,以為又是痔瘡發作,直到年初腹痛難耐而求診,才發現是大腸癌第4期,合併多處肝臟轉移。  楊姓男子肝臟出現大大小小超過7顆的腫瘤,最大4公分,經先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完成11次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最大為1公分,上個月手術1次切除大腸癌腫瘤和肝腫瘤,2週後出院,如今身上找不到癌細胞,恢復良好。 楊姓病患昨日現身說法,他感謝中山附醫肝膽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醫師許倍豪醫治,他在抗癌過程中,完全配合醫師,術後也聽醫師叮嚀,不但戒菸,戒炸物,改吃蔬菜,每天飯後走路當運動,超過1小時,現在生活正常,並且定期每3個月回診追蹤,他也用自身抗癌經驗,鼓勵其他癌症病患別放棄希望。 中山附醫肝膽消化外科醫師許倍豪說,根據國健署癌症年報,結直腸癌仍為發生率第1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5千名新診患者。其中,17%病人發生遠端轉移,僅約1成患者有機會痊癒,患者需要與多團隊專科醫師充分溝通合作,才有機會獲控制,甚至有機會根治。 許倍豪說,腸癌發生與基因、生活型態,飲食炸物、紅肉、燒烤、菸酒都是危險因子。他建議,預防腸癌要少吃牛羊豬肉等紅肉、加工肉品,炸物、燒烤,多攝取蔬菜,養成運動習慣,戒菸、適度飲酒,不熬夜,一旦發現異狀,大便習慣改變、血便、長期便秘或大便變細等及早檢查,50歲以上及有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

Read More

婦上腹痛 竟是急性膽囊炎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替患者進行「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0歲趙姓婦女因連日上腹痛,先至診所看診,看了兩、三次卻不見效,也沒發燒、黃疸等,改赴醫院透過「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確診為典型急性膽石性膽囊炎,當下轉急診並會診外科緊急開刀,才免於因膽囊破裂,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等後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膽囊炎的典型症狀為右上腹壓痛,痛覺可能延伸至背部或右肩膀,也會出現惡心、想吐及發燒等症狀;若膽結石阻塞總膽管,還可能引發黃疸,但因趙女的症狀不典型,僅以一陣一陣腹痛表現,因此多次赴診所檢查,仍無法揪出病因。  所幸在醫院門診透過「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膽囊壁增厚水腫、膽囊腫大、膽沙阻塞等,及時揪出病灶,才化解危機。  曾晟恩指出,急性膽囊炎可分為「膽石性膽囊炎」和「無膽石性膽囊炎」,前者多為膽結石阻塞膽管,使膽汁無法順利流入腸道,積於膽囊內,引起發炎;後者好發於接受手術時,長時間麻醉和禁食過久,或常發生於有敗血症患者。  曾晟恩表示,「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過程中,因為骨骼、脂肪、空氣無法傳遞超音波,會使超音波強度衰減,因此患有腸脹氣、肥胖的患者,本身的深層器官會因組織隔絕,恐不易看清楚,為超音波檢查的限制。  曾晟恩提醒,因膽囊炎經常反覆發作,且尚無藥物能有效溶解膽結石,當確診為急性膽囊炎時,通常需透過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才能有效治療膽結石,術後並不會影響消化功能,膽汁會由肝臟進入腸道進行消化作用,人體也會逐漸適應,日常飲食上應低油低脂,才能減少腸胃負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