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飆升高常人11倍!這「基因」異常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遇瓶頸

由於長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未多加留意。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白血球數值未降反升,並出現食慾不振、腹脹、頭痛、頭暈和夜間盜汗等症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62歲的陳女士(化名)六年前曾在醫院檢查出白血球異常增多,由於長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未多加留意。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白血球數值未降反升,並出現食慾不振、腹脹、頭痛、頭暈和夜間盜汗等症狀,直至去年在他院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脾臟異常腫大,經血液科進一步檢查竟發現白血球指數高達11.7萬,比常人高出11倍,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指出:「CLL 初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無法解釋的貧血或白血球異常增加,都應至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評估。」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基因」缺陷為高風險族群 影響預後、生存期短 根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21年新診斷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共254人,佔總白血病患者的9.25%,其中男性比例是女性的2.18倍,年齡中位數分別為男性67歲、女性65歲 。林世強主任說明,CLL的成因是由於白血球異常增生,導致紅血球和血小板的生成減少,此症通常伴隨疲倦、夜間盜汗、體重減輕或皮膚搔癢等症狀,檢查後常見肝脾腫大、白血球數值異常,超過10,000/mm3。 然而,在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中,卻有約10.4%具有17p染色體缺陷﹝del(17p)﹞8.1% 為TP53基因變異,林世強醫師指出,這群患者通常預後較差,屬於高風險族群且平均整體存活期(OS)比較短 。 超過四成CLL患者一線仍依賴化療 醫:高齡、基因突變患者療效不佳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目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治療策略主要包括傳統化療(44.09%)、標靶藥物(22.83%),以及在症狀較輕微時採用的類固醇治療(18.11%)等。林世強主任指出,對於高齡或基因異常的CLL患者,使用傳統化療時需特別謹慎。以案例中的陳女士為例,她在接受傳統化療後,白血球指數雖有下降,但僅降至7萬,仍未達到正常範圍,後經基因檢測,才發現她帶有TP53基因突變,屬於高風險族群,治療遇瓶頸。林世強主任提醒,高齡患者使用化療易出現血球減少及副作用大等風險;而對於像陳女士一樣帶有TP53基因突變或17p染色體缺失﹝del(17p)﹞的患者,傳統化療效果較差,預後不佳,五年存活率也低於一般患者 。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為基因突變CLL患者治療帶來新解方 隨著BTK抑制劑的研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了全新選擇,為傳統化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向,尤其新一代BTK抑制劑可延緩大約五成患者病程發展或復發 ,適用於TP53基因突變或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 。林世強主任分享,BTK抑制劑標靶藥物可以抑制BTK酵素的活性,進而抑制B細胞淋巴瘤的增殖並誘導凋亡。初代BTK抑制劑雖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具有心臟毒性的風險,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需定期評估心臟功能 ,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的問世,對於心臟毒性相對降低且適合像案例陳女士這類型肝功能不佳的患者使用 。因此,陳女士在使用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後,白血球指數成功降至正常範圍,回歸正常生活! 跟上國際腳步!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於CLL IGHV 基因未突變狀態最新應用 根據2024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最新指引,BTK抑制劑在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除了適用於帶有TP53基因突變或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外,指引中特別點出BTKi對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基因未突變(IGHV unmutated)的患者同樣適用,此類型患者預後不佳,亦屬高風險族群。在台灣,約有28.8% CLL患者為此類型,但使用新一代BTK抑制劑後,表現出了有意義的療效,為這類高風險患者迎來曙光 。 林世強醫師指出,臨床醫師仍應了解IGHV基因未突變患者的預後風險,以便台灣在未來檢測技術普及時,能為患者提供更精確的治療建議。另分享:「11月30日(六)下午14:00由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與亞東醫院血液腫瘤科主辦的『傾聽繁心漫語』慢行淋巴性白血病疾病衛教講座。活動將提供豐富的疾病知識及未來治療趨勢解析,並於下半場安排療癒心靈的精油課程DIY,關懷與會者的身心健康,誠摯邀請患者與家屬點擊報名連結(https://reurl.cc/XZkL0a),踴躍參加。」

Read More

小耳症聽力僅70分貝 她吹長笛獎不完

  罹小耳症的傅宣維演奏長笛樂聲悠揚,她以正向態度綁馬尾,不遮掩耳朵。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24日舉辦北部地區顱顏家庭年會暨得福獎助學金頒獎,共有106組顱顏家庭齊聚一堂,小耳症患者13歲的傅宣維以長笛演奏開場,獲得獎學金的唇腭裂患者呂昊謙曾獲全國程式設計銅牌,師大資工系畢業,並錄取交大資工研究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得福獎助學金今年是第23年舉辦,已鼓勵3177人次先天顱顏缺陷患者在不同的領域綻放異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今年全台共有233位顱顏孩子獲獎,其中碩博士組5位、大專組100位、高中職組55位、國中組39位、特殊才藝21位以及助學金13位。 頒獎典禮在13歲的傅宣維的悠揚長笛聲中展開,陳宣維患有先天小耳症,從不遮掩、大方綁起馬尾露出小耳朵,全都仰賴媽媽的正能量,不避諱告訴孩子實情,面對不完美。傅宣維的媽媽指出,女兒出生時,醫師告知孩子患有先天小耳症,這個措不及防的消息讓她足足難過了1個月。 傅宣維媽媽指出,了解到小耳症並非絕症也沒有智商的問題,於是開始轉念「很幸運能遇到宣維這個孩子,教會我愛可以彌補一切缺憾」。雖然傅宣維一側耳朵的聽力只有70分貝,但長笛演奏已多次得獎。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羅綸洲指出,唇腭裂或小耳症的兒童智能與一般孩子一樣,在各方面都能展露頭角。(記土傅希堯攝) 22歲唇腭裂的呂昊謙出生3個月就進行修補手術,9歲時更行以自己的髖骨修補上腭骨的植骨手術,呂昊謙表示,小學時候的確曾遇到同學取笑的困境,「但是我功課好,很快大家就只注意到我的學習能力」,目前就讀師大資工系的他,已確定在明年畢業後就可進入交大資工研究所就學。 就讀銘傳會計系的20歲小耳症女孩李宣霖,是第4次領到得福獎助學金。李宣霖表示,國小一年級入學時,媽媽還特地幫她綁起馬尾,讓小耳症的耳朵清楚被看見,希望孩子不要因為先天缺陷而感到自卑,領到獎學金不只是鼓勵,更是激勵繼續學習的動力,期許自己能早點回饋顱顏病症的孩子。

Read More

子宮脫垂 嬤走路卡卡解尿困難

婦人走路卡卡,摩擦疼痛,且解尿困難,生活與行動不便,就醫檢查發現約15公分的子宮已經垂墜在陰道口,是最嚴重的子宮脫垂第4期。(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8歲婦女是宮廟虔誠志工,今年初覺得陰道有東西掉出來,走路卡卡,摩擦疼痛,且解尿困難,生活與行動不便,老婦在家人陪同下就醫,醫師發現約15公分子宮已垂墜在陰道口,是最嚴重的子宮脫垂第4期,接受子宮懸吊與陰道修補手術後,終於能行動自如,正常排尿。 老婦人表示,因害羞不敢向家人啟齒,且過往有朋友發生類似情況,結果子宮磨到破皮導致細菌感染死亡,讓她更害怕就醫。在宮廟擔任志工的她,還到廟裡擲筊問神明怎麼辦,結果神明要她「勇敢就醫」,才鼓起勇氣就醫,順利接受子宮復位與陰道修補手術,也鼓勵老姐妹們勇敢就醫。 台中醫院婦產科醫師林新旺指出,患者就醫時,只是站著沒用力,整顆子宮就已經垂墜在陰道口,同時子宮長時間磨擦陰道,造成陰部紅腫、子宮頸潰爛,甚至壓迫到尿道變形,害她如廁必須推開脫垂的子宮才能解尿,生活相當不便,為她進行子宮懸吊到薦骨棘韌帶上,並做陰道修補手術,解決子宮脫垂。 林新旺指出,子宮脫垂是許多懷孕生產、或工作需長期搬重物女性在中年後,經常面臨的骨盆腔肌肉鬆弛,導致子宮等內臟掉出陰道外的退化性疾病。每5個婦女中就有1人有子宮脫垂困擾,最近門診1個月內就有3名60到80歲婦人有子宮脫垂的問題就醫。 預防骨盆腔肌肉鬆弛,鼓勵做凱格爾運動,加強訓練骨盆腔肌肉的彈性,預防肌肉鬆弛與應力性尿失禁,一旦出現有漏尿、子宮脫垂問題應立即就醫,必要時,進行棘韌帶懸吊術,從陰道口將子宮推回骨盆腔正確位置後,並修補韌帶,住院治療3天就能解決生活困擾。

Read More

創新在宅照護觀摩 吸引500人參與

健保署與中榮攜手舉辦「在宅急症照護經驗及居家安寧創意觀摩分享會」。(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與台中榮民總醫院24日攜手舉辦「在宅急症照護經驗及居家安寧創意觀摩分享會」,邀請中區10組醫療團隊分享其豐富經驗與創新照護模式。此次會議聚集了安寧照護與急症在宅醫療的專家與實務先行者,吸引500位醫療專業人士參與,現場交流熱烈、充滿活力,展現醫療照護創新與合作的熱忱。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表示,中區業務組今年啟動「在宅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全力支持醫院與基層診所組建到宅醫療團隊,提升居家急症照護能力,拓展社區安寧服務,為居家善終病人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此次活動邀請多位專家,分享推動經驗,有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在宅急症護網絡醫院建置」的寶貴經驗,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主任黃順祥「居家攜帶型超音波在感染症的運用」專題講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黃馨葆探討「圓滿撤除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與會者受益匪淺。 參觀分享會現場在宅急症照護相關醫療器材,圖左至右健保署中區業務組丁增輝組長、台中榮總家醫部主任許碧珊、台中榮總副院長吳杰亮。(記者陳金龍攝)   此外,大會還精心安排了「園藝治療及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及「尊重自主桌遊」等手作課程,為參與者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展現了療癒與全人照護的多元創意。 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吳杰亮於開幕致詞中表示,中榮長期致力於智慧醫療、遠距醫療及在宅急症照護的全面發展,中榮今年榮獲美國《新聞週刊》評選為「世界百大智慧醫院」,成為台灣唯一入選的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指出,中榮整合家醫、居家護理、遠距醫療、急診等跨團隊專業共同協作,為居家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在宅醫療服務,利用即時生命徵象監測技術,實現24小時守護。此外,針對居家及罕見疾病個案,中榮也提供細緻且專業的在宅居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尊重病人自主性。

Read More

疾呼「別唱高調」原民:請本土牙醫到偏鄉來

高雄茂林鄉魯凱族與布農族原住民,拉起「本土小牙醫報名處」的布條,站在北市中山南路一角,呼籲本土牙醫到偏鄉服務。(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高雄茂林鄉10餘位原住民24日拉著「本土小牙醫偏鄉行醫報名處」布條,站在北市中山南路的一角,呼籲所謂本土牙醫到偏鄉服務,萬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范武吉指出,茂林沒有牙醫,老人家幾乎都沒有牙齒,請本土小牙醫別唱高調,只要是合格的牙醫,偏鄉都歡迎。 范武吉表示,茂林鄉居住著魯凱族與布農族民眾,全鄉沒有一位牙醫,要看個牙醫至少要開車1個小時,巡迴牙醫更是1個月才來1次,由於牙齒醫療保健不足,以及居民飲食習慣的關係,茂林鄉的老人家幾乎都沒有牙齒,偏鄉民眾只是要求要有牙醫常駐,「不論是台大、高醫或國防畢業的,抑或是波蘭、捷克學習回來的,只要是合格牙醫,偏鄉民眾都歡迎」。 范武吉指出,本土小牙醫打著偏鄉要有一樣的醫療品質的口號,來反對衛福部推出的偏鄉計畫,著實陳意過高,其實就這是以照顧偏鄉之名,卻綁架偏鄉的醫療資源,現實上目前就是沒有執業的牙醫願意去偏鄉,而「本土小牙醫偏鄉行醫報名處」,與牙醫們抗議會場只隔著一條街,「現場500到600名牙醫,也沒有1個人願意關心我們」。

Read More

高強度運動 癌細胞不易產生/擴散

醫師黃立人指出,高強度運動可使癌細胞不容易產生及擴散。(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現代人談癌色變,癌症至今仍是十大死因之首,各式各樣高階健檢也都強調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但是要如何預防癌症產生呢?醫師表示,高強度運動可使癌細胞不容易產生及擴散。 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黃立人表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在2022年發表於知名癌症期刊「Cancer research Journal」,文章指出,有氧運動可以減少72%轉移性癌症發生機率;這是因為高強度有氧運動的能量來源是人體內的葡萄糖,而他們是第1個研究運動對於肝、肺和淋巴結的器官內細胞所產生的結構性影響;結果顯示這些器官的細胞內葡萄糖接收器數量大幅增加,有利於葡萄糖吸收並且把這些器官變成像肌肉一樣的有效率能量吸收機器。 因為當運動時它們彼此要共同競爭體內葡萄糖以吸收能量;因此如果有癌細胞產生,這些肝、肺、淋巴結的細胞激烈爭搶葡萄糖,也降低這些癌細胞存活的機會。 不過,所指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不同於一般,例如:走路運動時只可達65-70%的最高心率,它需要高達80-85%的最高心率強度才有效。 這就是所謂的HIIT運動,舉例來說:先快跑1分鐘,接下來用走的,然後再快跑,讓自己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縱使只有短短幾分鐘也就夠了。 醫師說,所謂HIIT運動,高強度間歇性訓練,以前是運動員專屬運動菜單,但如今也被用於心臟、肺部復健處方;當一個人規律運動後,身體重要器官內的組織也會產生永久性變化,使得癌細胞不容易產生,也不容易擴散。因此每個人在運動規劃中,都應該加入HIIT運動,因為在癌症預防的領域內,現今任何藥物或先進儀器都遠不如運動效果要來得好。 黃立人最後還是提醒老話一句:「流汗總比流淚好」。

Read More

本土牙醫上街 促偏鄉計畫排除波波

本土小牙醫聯盟日前與衛福部當面溝通破局,24日下午在立法院門口展開「反密醫、反特權、反對24億假偏鄉計畫」遊行,醫師身穿白袍、手拿標語走上街頭。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約600名本土牙醫24日走上街頭抗議衛福部推動之偏鄉計畫,大量開放國外學歷實習名額,造成台灣醫療認證體制崩壞。藍白綠等朝野3黨立委也前往表達支持,並一致表示每年開放自外國學醫回國之實習名額,應為本土醫師及牙醫當年名額之1/10為上限。 本土小牙醫聯盟號召牙醫團體及牙醫系師生24日走上街頭,在立法院前表達要求衛福部排除無執照之波波牙醫申請偏鄉計畫,並維持原訂之外國醫學學歷採認原則,並呼籲立法院修改醫師法,設立國外牙醫學歷實習名額上限。 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表示,台灣約有1萬6500名牙醫,平均1450名國民有1名牙醫照顧,已經符合國際標準。 王世堅指出,反觀波蘭每2100人才有1名牙醫,在波蘭求學的牙醫,按理應留在當地行醫才對,衛福部以24億元推動偏鄉醫療計畫之名義,納入自波蘭等地回國之牙醫,「偏鄉就給偏門牙醫」,實則對偏鄉醫療並不公平,認為每年開放之國外學歷返國行醫醫師名額,應以國內相同科系當年名額的1/10為上限。 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表示,在台灣要考上醫學或牙醫系非常困難,他同學的弟弟重考3年才考上牙醫系,為維護制度之公平性,不應大量開放於波蘭、西班牙、捷克學醫的學生回國取得執照。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表示,長期關注波蘭學歷醫師與牙醫問題,支持應嚴格把關所謂之波波醫師。 王鴻薇批評,民進黨是選前騙票說一套,選後卻又做另一套,開放波波醫師政策,是經過陳時中、薛瑞元、邱泰源等3任衛福部長持續推動。王鴻薇表示,將要求衛生福利部回歸民國98年時當時還是衛生署時期,與教育部、考選部和各大醫院代表共同決議,國外學歷每年實習名額不超過國內醫牙學系招生總額1/10,維持教學訓練和醫療品質。 民眾黨秘書長周榆修指出,民眾黨要求衛福部回歸106年所訂出的審查標準,即學生必須經正常管道入學,畢業後取得在當地考執業證照資格,且醫事資格必需與我國相互承認,民眾黨也支持限制國外學歷醫師名額為國內之1/10。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牛煦庭指出,民進黨選前騙票說一套,選後卻做另一套,將限制國外學歷返國醫師名額,以國內當年同學系招生人數1/10。(記者傅希堯攝) 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黃映綺表示,衛福部以24億元推動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2期牙科部分,至今不願刪除無執照波波牙醫申請偏鄉計畫,未明確寫出未來若開放波波實習名額,究竟是包含在原有公告50人額度,還是外加名額,甚至計畫績效指標僅有訓練招募人數,為波波牙醫大開方便之門,非為偏鄉醫療改善成效。  

Read More

細胞療法 糖尿病嬤免截肢

醫師喬浩禹指出,幹細胞可幫助困難傷口癒合,保留患者更多肢體免被截肢。(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75歲女性糖尿病患者,末期腎病變合併透析狀態,罹患急性右下肢血管阻塞,腳趾變黑壞死。經使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進行增生治療以促進組織活化,並由腹部抽取脂肪幹細胞培養約1個月後,1週1次於局部傷口進行脂肪幹細胞治療6次,成功重塑部分壞死的大腳趾及周邊足部傷口,讓傷害降至最低程度,達成最大程度復原之狀態。 三軍總醫院細胞治療中心醫師喬浩禹表示,目前幹細胞技術應用於包括癌症治療,擴增病人本身的免疫細胞,如激活殺手細胞(CIK)細胞培養後,再回輸病人體內,用以殺死癌細胞。另外,再生醫學則是利用幹細胞的分化及增生特性,修補組織損傷,可以使用自體細胞,未來也可以使用異體細胞。 吞浩禹指出,尤其對於感染性傷口、燒燙傷、自體免疫傷口、壓瘡、糖尿病傷口與放射性潰瘍等困難傷口的治療,細胞療法可謂是一項利器,採用細胞療法,將幹細胞置放在慢性不癒合傷口表面上,搭配進階傷口敷料,則可以在傷口癒合上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個別化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傳統療法。 喬浩禹表示,目前健保並未給付幹細胞治療費用,培養幹細胞及後續一個療程約要50萬元,因培養幹細包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困難傷口超過4週沒有明顯改善,應盡速決定是否採用幹細胞治療,以求取最大的療效。 三總的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中心112年成立,以跨專科醫療之一站式服務,提供個別化的療程。

Read More

2歲童染新冠 併猛爆型腦炎

今年因感染COVID-19住院兒童以嬰幼兒居多,醫師提醒接種疫苗。  (台南市衛生局提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不足2歲幼兒感染COVID-19導致猛爆型腦炎,從發燒到腦炎症狀僅數小時。醫師表示,今年因感染COVID-19而住院的兒童以嬰幼兒居多,且呼吸道感染常以哮吼症狀為主;其中,瀕臨呼吸衰竭而需兒童重症加護照顧的病例,多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提醒家長盡速帶幼兒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成醫小兒科醫師陳俐文指出,目前仍無法預測COVID-19猛爆型腦炎或呼吸道重症的發生,有鑑於今年兒童呼吸及神經重症個案多以嬰幼兒為主,建議家長應盡早安排幼兒接種疫苗,降低重症風險。另正值流感疫苗施打季節,若家長擔心小朋友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可能引發不適,可選擇將2種疫苗分開打。若家長對疫苗的禁忌症有疑慮,也可以先諮詢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以確保接種安全無虞。 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鳳說,今年截至11月18日全市學齡前幼兒確診COVID-19併發重症共16人,皆無接種COVID-19疫苗;另確診流感併發重症計3人,其中1人未打流感疫苗。提醒家長應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打疫苗不僅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也能大幅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為孩子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Read More

北榮器捐感恩會 籲延續善美火苗

為感念器捐者大愛精神,北榮每年舉辦追思感恩會。外科部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陳正彥(右3)23日與團隊合影,並宣導器官捐贈資訊。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23日舉辦「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3年器官捐贈者家屬暨受贈者及其家屬與會,表達對器官捐贈者大愛精神的感恩與追思。 68歲周姓男子平時熱心助人,定期捐血高達693次,曾獲台灣血液基金會頒發感謝狀表揚。民國78年在國人對器官捐贈認識還很有限時,他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周男逝世後,家人全力支持完成器官捐贈的心願,全程陪伴完成眼角膜捐贈,照亮他人、遺愛人間。周男的妻兒亦追隨其腳步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將政府提供之喪葬補助全額捐出,再自掏腰包捐款幫助在北榮接受器官移植的貧困病人,全家的善行義舉充分展現無私大愛,讓生命的光輝永續常存。 北榮表示,該院歷年捐贈器官及組織的人數達1025人,為感念捐贈者的大愛精神,每年辦理追思感恩會。目前等待器官移植挽救生命的病人仍多,期待器官捐贈的大愛,能夠獲得社會大眾更多的理解和共鳴,讓這份點燃生命光熱、延續善美的火苗日益興旺,永恆長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