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醫界學者齊聚台灣 向檳榔口腔癌宣戰

  彰基邀請東南亞與國內醫界學者齊聚一堂,陳穆寬總院長呼籲遠離檳榔、口腔癌。(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醫院舉辦 「世界檳榔口腔癌國際研討會」,為近年來唯一特別針對檳榔造成的口腔癌為主題的研討會,會議當中邀請印度、巴布亞紐機內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世界著名檳榔口腔專家,以及台大、林口長庚、三總、北榮、中榮、高榮、高長、慈濟等各大醫學中心的口腔癌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向檳榔口腔癌宣戰! 這場國際研討會,包括印度Pankaj Chaturvedi、巴布亞紐幾內亞Charles Paki Molumi、馬來西亞WM Tilakaratne及斯里蘭卡Hemantha Kumara Amarasinghe等著名學者都來與會。 彰基指出,口腔癌居全球死因第7名,台灣因為檳榔的盛行,高居男性10大死因第4名,最常於54歲左右罹癌,比其他10大癌症年輕了10歲,可謂年輕癌王,而罹患口腔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嚼食檳榔!檳榔在台灣的男性盛行率約9.8%,檳榔使用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比非使用者高出28倍。在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從1980年到2019年,年平均增長率達5.1%。尤其是中南部和東部地區,檳榔使用和口腔癌發生率最高。 彰基總院長陳穆寬表示,早期口腔癌通常無症狀,易被忽視。我們的篩檢發現早期口腔癌,大大提高了治療成功率。呼籲所有國民,特別是年輕人和高風險群體,遠離檳榔,共同為一個更健康的台灣和世界而努力。

Read More

國際白疤中心已有七十多各國白疤患者求治

美國一名女子來台至國際白疤中心求治。(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國際白疤中心從去年年底設立以來,已有七十多位來自各國白疤患者前來醫治,又以日本及香港的求治者居多,近期則有一位來自美國卅多歲的靚女,在美國透過雷射、磨皮、光照、注射及開刀切除等方式治療,效果皆不佳,來台治療已獲得改善。 國際白疤中心創辦人曹賜斌醫師指出,上個月來自美國卅多歲的Jessica(化名),因額頭上明顯的白疤難以消除,多年來在美國求助無門,經過網路海搜及研讀國際論文期刊後,來台手術治療白疤,手術過程平安順利,痛少且幾乎無瘀腫,她非常高興。 美國一名女子來台至國際白疤中心求治。(記者許正雄翻攝) 曹賜斌醫師表示,白疤手術首次治療改善率平均約百分之五十,她手術後預約明年初再來台施作第二次白疤手術,屆時可改善至百分之八十;值得一提的是,她手術後希望能在高雄觀光,經委請高雄市菁英外語導遊協會李克才理事長引薦,請協會英語導遊帶她做城市觀光,並安排返美行程,有如「美容醫療觀光」的範例。 白疤求治者為數不少,以來自香港及日本患者最多,香港人數已達卅位,日本十位,其他還有加拿大及美國的女性患者前來,可見白疤患者是不分國籍的,這位來自美國的Jessica,因額頭上早年因水痘潰爛形成圓形淺凹白疤而來台求治。  

Read More

支持史瓦帝尼社區健康促進計畫 嘉基捐贈100台血壓計

嘉基林元薇主任(右二)代表院方捐贈100台血壓計給史瓦帝尼社區,由史國衛生部護理司司長Phetsile Dlamini女士(左二)代表接受。(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基醫院日前派員赴史瓦帝尼王國,在駐史大使館梁洪昇大使及多位館員的見證下,捐贈100台腕式血壓計及1台血壓計校正儀予史瓦帝尼社區健康員促進計畫,希望能協助提升對慢性疾病的檢查率,減輕對健康的威脅。 嘉基永續發展室國際合作專案主任林元薇表示,嘉基與史瓦帝尼合作多年,包括長達8年的「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功能提升計畫」、2023年與RHM共同執行之小規模孕產婦血壓監測計畫,以及正在進行的Raleigh Fitkin Memorial Hospital合作計畫。林元薇說,在2023年進行小規模孕產婦血壓監測計畫時,因早期發現妊娠高血壓個案,及時轉介並追蹤以確認健康生產,獲得一線RHM和民眾一致肯定。 史國衛生部護理司司長Phetsile Dlamini女士代表接受捐贈時表示,這次的捐贈相當即時,因為史國正致力於降低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的盛行率及死亡率。有了這些血壓計,RHM成員們就可將基礎檢查帶入家戶,協助他們進行日常檢查工作,達到更好的結果。她也感謝臺灣持續友好與密切的合作,透過共同努力來推動多項衛生策略,期望減輕非傳染性疾病對史國人民帶來的健康威脅。 林元薇說,除了捐贈100台腕式血壓計及血壓計校正儀外,後續將安排儀器操作及維護保養教學,確保RHM可正確使用,並妥善保管此次受贈的設備。館指導規劃,視當地需求提供必要支援。

Read More

2024新竹臺大分院智慧醫療應用研討會 AI技術驅動醫療變革

國立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表示,新竹臺大分院致力於智慧醫療,不僅提升了醫病溝通的效率,也強化了醫療教育和行政管理的效能。(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台灣微軟共同舉辦的「二0二四新竹臺大分院智慧醫療應用研討會」,十五日於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研發中心登場。 新竹臺大分院表示,會中,微軟全球醫療長David Rhew M.D.以「如何透過AI加速醫療保健產業轉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新加坡SingHealth醫療集團Office of Insights and Analytics的Mark Heng Kok Hong則分享「透過Azure AI提升護理團隊效能及病人就醫體驗」。兩位講者透過跨國視訊,與現場參與者即時互動,探討智慧醫療的最新應用。 臺大張上淳副校長表示,智慧醫療在全球掀起一股潮流,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僅提升醫病溝通效率,還能強化醫療教育和行政管理的效能,期待看到更多創新技術出現,為病人提供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新竹臺大分院余忠仁院長表示,智慧醫療的推動,無論在臨床診療、教育還是醫療管理上,都已顯現出巨大的潛力。透過AI技術加強醫病溝通與數據分析,並在病人管理系統、遠距診療以及疾病輔助診斷中實現了創新與突破。未來,院方將持續與全球領導科技業者合作,共同探索AI技術如何在更複雜的醫療場景中應用,從而提升醫療服務的整體品質,帶給病人全方位的照護體驗。 竹科管理局游靜秋主任秘書表示,竹科管理局將扮演橋樑角色,積極鏈結業界及醫界,鼓勵醫院與生醫廠商共同投入,加速市場商品化,為新世代智慧醫療健康產業鋪路。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表示,微軟非常榮幸能成為推動台灣智慧醫療轉型的重要推手之一,透過 AI 技術的賦能,正協助醫療機構提升作業效率、優化診療流程,進而使醫護人員能更加專注於高品質的病人照護。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補」!醫破迷思:這 3 種營養素要吃夠

許登傑醫師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方面以攝取天然食物為主,同時應減少食用油炸、加工等食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多發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初期症狀如晨間關節僵硬、手腳小關節「對稱性」的發炎,嚴重時可能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破壞,甚至影響皮膚、心血管、肺部等器官。 許多民眾會誤以為自體免疫疾病與「免疫力低下」有關,聽到某些補品能夠「增強免疫力」就想買來吃吃看,但這樣的行為可能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來路不明的營養品也可能造成其他的健康危害。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登傑醫師指出,其實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免疫力不足,而是免疫系統敵我不分而攻擊自己的身體。因此,隨意「進補」恐讓免疫系統過強,讓病情更嚴重,呼籲民眾在飲食上或額外的營養補充都要更加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要警覺 中年婦腳腫一週即確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環境與荷爾蒙等多重因素有關。通常疾病初期會有晨間關節僵硬、手腳小關節「對稱性」的發炎長達六週以上,醫師會根據理學檢查、病史詢問,並輔助影像跟血液檢查等,才能確定診斷結果。 許登傑醫師分享,日前有一名中年婦女最初發現單側腳趾腫脹,伴隨手部晨間僵硬約一小時,症狀出現一週就警覺不對勁,隨即來到免疫風濕科檢查。許登傑醫師表示,即便關節症狀非典型的「對稱性」,症狀也沒有持續六週以上,但抽血結果發現患者發炎指數高,且類風濕因子及抗環瓜氨酸抗體均呈現強陽性,果真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為患者發現得早,在服用第一線藥物約兩週的時間就成功控制病症。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醫病共享打造最適治療選項 無奈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還無法根治。在治療上需要長期抗戰,為的就是控制發炎、預防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以及其他疾病出現。許登傑醫師表示,現今醫療技術進步,治療上從傳統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到近年來的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等,都是為了讓患者有更好、更便利的治療選項。 他提到,現在講求「醫病共享」,醫師會評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免疫疾病、腸道疾病等,或是有無懷孕、備孕計畫來制定適合的藥物選項之外,也會根據患者的日常習慣,共同討論出適合彼此的治療選項。例如害怕打針的病患,可以選擇口服藥物;擔心忘記吃藥的患者,可以選擇更方便、長效的皮下注射針劑。 自體免疫疾病非免疫不足別亂「補」!醫:3 營養素不可或缺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作息、飲食也是影響病情的重大因素之一。許登傑醫師提到,老一輩的比較常有「缺乏免疫力」的迷思,認為自體免疫疾病就是免疫力不夠,而擅自補充來路不明的保養品或中草藥。他提醒,現在中西結合的療法並不少見,只是民眾要選擇合格認證的中醫師,或配合醫院的中醫門診,才不會影響治療成效。 在飲食方面,許登傑醫師強調以均衡飲食、攝取天然食物為主,可以補充含Omega-3(如魚油)等抗發炎的食物;也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有更高的骨質疏鬆風險,維生素 D、鈣質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他提到,七成國人的維生素D攝取不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更應留意。 至於油炸食品、紅肉、加工食品、高糖飲料及甜品等容易引起發炎的食品則要盡量避免。若合併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建議避免食用苜蓿芽,因為其中的左旋大豆氨基酸會導致免疫異常反應,增加疾病發生機率;有乾燥症病患則應做好防曬,也可減少食用芹菜、香菇等感光食物,以穩定疾病活性。 許登傑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成功控制,除了及早診斷、治療外,患者在日常飲食及作息也要更加留意,補充保健品若有疑慮也可事先諮詢醫師,以免耽誤治療成效、延誤病情。

Read More

眼疾健康不可忽視!視力保健從年輕開始 專家籲民眾每日戶外運動120分鐘

2024年世界視覺日以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軸,傳達《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精神,呼籲民眾愛你眼睛健康,從現在開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為了提升全球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2024世界視覺日以「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題,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導,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主辦,愛爾康大藥廠協辦,舉行《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籲大眾愛護眼睛健康。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老年眼疾成關注重點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8.35%,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視力健康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蔡維誼副組長指出,未加以保護的高度近視者可能面臨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風險,並強調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以減少視力的惡化。 惡視力日趨嚴重 國人對於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度高 據《2024 World Sight Day世界視覺日: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92.8%的民眾認為老花眼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其次為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表示,近視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該重視眼睛保健。 眼睛霧茫茫只是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老年眼疾問題 除了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不清,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黃斑部病變也是老年人視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田彭太呼籲民眾可以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並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調查顯示,僅有45.2%的民眾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之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藥物注射、雷射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的方式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關Eye眼疾刻不容緩,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健康 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今年《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活動及記者會強調,眼疾健康不僅是長者的問題,每個年齡層都需要重視眼睛健康,並鼓勵民眾積極響應「LOVE YOUR EYES ACTIONS」,早日採取行動保護視力。

Read More

靜脈曲張是警訊!可能造成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容易出現在有重大手術、懷孕生產或使用避孕藥、久坐久站、抽菸、三高的病人身上。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深層靜脈栓塞(DVT, Deep Vein Thrombosis)是一種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疾病,根據研究,台灣每年的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一左右;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很多,常出現在膝、髖關節手術的病人、肥胖三高、重大手術、懷孕生產或使用避孕藥、久坐久站或臥床不動、抽菸、抗磷脂質症候群、有遺傳性靜脈血栓家族史的人身上。 靜脈曲張表示血液循環差 更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表示,其實最常見到的靜脈栓塞是我們常聽到的「靜脈曲張」,最常出現在需要久坐、久站的職業中,像是百貨公司櫃姊、電腦工程師、老師這類的族群。靜脈曲張雖然大多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屬於淺層的靜脈栓塞,但有靜脈曲張的人往往表示血液的循環不好,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栓的形成,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嚴重的深層靜脈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出現嚴重症狀時 血管狀況已惡化 在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後,血管會產生變化;鄭吉夫醫師表示,原本的靜脈大血管堵塞後,身體會把血流引導到其他側枝血管上,讓側枝的血管代替大血管,患者一時的不舒服也會得到緩解,但這類患者通常幾年後側枝循環也會開始出現堵塞,這時血液沒有其他路可以走的時候,就會出現更為嚴重的症狀。鄭吉夫醫師補充,通常開始出現下肢發紫、嚴重腫脹症狀的患者,都是已經連側枝循環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嚴重案例,由於原本的大血管已經堵塞多時,非常難以處理。 注意下肢腫脹、熱、痛 有疑慮可安排超音波檢測 一般來說,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人會有單側或雙側的下肢腫脹,伴隨著下肢紅腫、熱、痛的問題,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常容易跟感染發炎搞混,很容易被忽略而認為是其他種類的疾病;鄭吉夫醫師舉例,臨床上很多患者是因為覺得腳在痛而就診骨科,後來才發現是血管的問題。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呼籲,久坐或久站的民眾平時可以多用踮腳尖、前後伸展腳底板的方式來鍛鍊小腿肌肉,讓小腿的肌肉可以協助靜脈將血液打回心臟,強化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栓塞的發生。 久坐久站者 醫籲應多鍛鍊腿部肌群 鄭吉夫醫師提醒,若有久坐久臥、經歷重大手術、肥胖或懷孕的人,突然出現腳痛、腳腫的情形,應該要有警覺心。可以先求助家醫科,讓醫師協助用超音波檢驗腿部的血管狀況,馬上就可以判斷靜脈血管是否正常。平時一般民眾也可以多鍛鍊腿部的肌肉,增加腿部血液回流的力量,避免靜脈血液堆積在下肢發生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

Read More

【不中風、這樣做】不吃藥改善血脂異常!醫公開「6習慣」逆轉中風危機

想要改善血脂異常,相較一般人可能會先建議控制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中風病人併有血脂異常會建議同時使用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物來幫助控制血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2010年由39家醫院納入30,599位急性腦中風病患的台灣腦中風登錄研究中發現,將近一半(49.4%)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有血脂異常的情形。血脂異常的患者必須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以穩控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降低腦中風的風險。醫師提醒,腦中風是造成死亡及永久殘疾的最重要病因,不只會影響個人,對家庭及社會都會有重大的照護壓力及經濟負擔。 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致動脈粥狀硬化 中風機率激增 隨著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的影響。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血脂異常已成台灣普遍的健康問題。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說明,血脂異常指的是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數值異常升高。這些異常的脂質會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心臟病及周邊肢體動脈硬化的風險。 血脂正常標準值是多少?曾中風過的人標準是否不同? 湯頌君醫師指出,血脂正常標準值因個人情況而異,對於一般民眾,以下是常見的血脂指標和其正常標準值: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200 mg/dl。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150 mg/dl。 高密度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HDL也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正常值通常應該是男性高於40 mg/dl、女性高於50 mg/dl。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LDL也被稱為「壞的膽固醇」,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130 mg/dl。 但如果曾經發生過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有多重心血管危險因子,如三高、心律不整、肥胖、抽菸、酗酒等,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醫師陳右緯強調,控制的目標要更為嚴格。曾經發生過缺血性中風者的低密度膽固醇建議控制在100mg/dL以下,若有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或動脈硬化相關的缺血性腦中風,且無其他禁忌症,則可考慮控制在70 mg/dL以下。 降血脂藥易與特定食物產生交互作用 事先向醫師諮詢有保障 想要改善血脂異常,相較一般人可能會先建議控制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中風病人併有血脂異常會建議同時使用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物來幫助控制血脂。不過,許多高血脂藥物都可能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是否有服藥就該完全避免?湯頌君醫師說明,降血脂藥物可能與特定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柚子、葡萄柚或葡萄柚汁會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活性,進一步使某些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增高,而產生毒性。由於病人對於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程度不了解,建議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確保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改善血脂異常 日常養成6個良好習慣 除了藥物治療外,湯頌君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改善血脂異常: 健康飲食:選擇低飽和脂肪酸和低膽固醇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和豆類。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堅果)的攝入。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糖分和加工食品。 控制體重:透過健康飲食和適量的運動來管理體重,有助於降低血脂異常的風險。 適度運動:養成有氧運動的習慣,如快步行、游泳、跑步或騎自行車,每週至少150分鐘。增加肌肉質量,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有助於血脂管理。 戒菸:吸菸不利心臟健康,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戒菸可以改善血脂異常,減少心臟健康風險。 限制酒精攝入:過多的酒精攝入可能對血脂異常有不良影響,因此應該限制酒精攝取量。 遵循醫師建議:如果您已有血脂異常,請遵循醫師建議,包括藥物治療和定期的檢查。 而除了門診諮詢之外,民眾若有腦中風相關疑問,陳右緯醫師也分享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獲得相關資訊: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Read More

40歲後大腦加速退化?專家揭示肌肽的關鍵角色 守護思緒從年輕開始!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胡朝榮強調「肌肽」的重要性。肌肽在大腦中占比極高,具有多種保護作用。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感受到記憶力衰退、思緒不再清晰的現象。這不僅是生活壓力的結果,更是一個隱形的健康危機。 根據研究,自20歲起,人類大腦的功能開始逐年衰退,而到40歲,這一過程變得更加顯著,神經細胞每天流失達1萬個。隨著神經細胞的減少,大腦功能逐漸衰退,將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台灣失智人口急劇增長 年輕化趨勢不容忽視 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民國120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達到46萬人,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2人患有失智症,未來20年間,每天約新增48位失智患者。不僅是老年人群面臨大腦退化的挑戰,更多年輕人也逐漸步入這個高風險族群。 肌肽的關鍵 大腦健康的多重保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胡朝榮強調「肌肽」的重要性。肌肽在大腦中占比極高,具有多種保護作用。 改善大腦血液循環 肌肽被證明能促進大腦血液流動,這對於維持腦部活性非常關鍵。 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 肌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中和代謝廢物,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進而延緩大腦退化。 維持認知功能 肌肽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也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針對高壓環境中的人群研究發現,補充肌肽後,記憶力與專注力均有明顯改善。 大腦健康管理 不僅僅是老年人的課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神經細胞的自然損耗,肌肽於大腦中的含量大幅下降,這使得大腦更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擊,導致認知功能加速退化。胡朝榮院長強調,大腦健康不僅是中老年人才需關注的議題,從年輕時期開始的健康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儲備「腦」本 肌肽與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協作 胡朝榮院長建議,透過日常飲食補充肌肽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其中,雞精因富含肌肽,成為理想的補充來源。同時整合多方面的努力。除了肌肽的補充,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以及心理壓力的有效管理,都在維護大腦健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Read More

企業響應!「Fun心大步走」萬元禮券等你抽!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為鼓勵民眾健走達到舒壓照顧心情,新北市衛生局舉辦「Fun心大步走」心理健康月健走活動,活動已於10月1日開跑,為鼓勵市民朋友多多走出戶外,養成健走習慣,促進身心健康,搭配新北動健康APP,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把萬元電子禮券帶回家,另外,活動也邀請到新北市多家企業共同響應,並且由心衛中心與企業合作,同步推出各式主題的「職得用心待你」職場心理健康系列講座,陪伴大家在生活中跟職場上都能「Fun心大步走」。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國際心理健康日,希望提醒民眾「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近年來健康促進不再僅僅只是身體保健的重要,心理健康議題更逐漸受到重視;規律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人感覺放鬆紓壓與心情愉悅,而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步行,戶外健走能攝取維生素D強健肌肉與骨骼,降低疾病發生率,同時也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期許與市民朋友一起「走」出心健康,釋放生活的壓力。 陳潤秋提到,新北市府重視市民的心理健康,目前已於新店、中和、林口、新莊4處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期待帶給市民「好。安。心」,像是積極連結社區資源,建構「社區心理衛生照護網絡」,成為市民的「好」夥伴、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與個案管理服務,帶給市民「安」全感,以及針對不同族群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活動,讓市民獲得「心」識能,未來也將於11月11日同步啟用淡水及蘆洲心理衛生中心,規劃更完善的衛教資源,提升心理衛生服務的即時性及可近性。 衛生局表示,歡迎市民朋友即刻下載新北動健康APP,跟上我們「Fun心大步走」的活動,至10月底前完成任一條新北大步走路線打卡,即可獲得抽獎機會,打卡天數越多,中獎機率越高。除了豐富的活動,使用APP自主健康管理,量測記錄也方便,累積健康幣還能夠兌換特色商品、課程等,讓你得好康又能賺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