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3D列印器官 修復大體

奇美醫院推廣器捐邁入第25年,累計已完成186例大愛器官捐贈,並配合世界安寧日舉辦「愛‧傳承‧生命」器捐宣導Q&A活動中,推廣「善終三法」。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積極推廣器官捐贈迄今已邁入第25年,移植醫學科累計至今年10月4日止先後已完成186例大愛器官。另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器捐者身上,近8年來共有43名捐贈者使用3D列印器官。16日起3天並搭配世界安寧日舉辦器捐宣導,推廣「善終三法」。 近年來,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宣導推廣生命善終之理念,整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三法,透過預立醫療決定,讓我們可以在身體健康、意識清楚的情況下,預先為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醫療狀況做了解、規劃和決定,守護自己的善終,並透過器捐延續生命的價值。 奇美醫院自88年完成第一例器官捐贈移植手術以來,積極響應推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透過多元宣導方式以提升民眾及員工對器捐的認識與支持。更在16日舉辦「愛‧傳承‧生命」器捐宣導Q&A活動,並設器捐簽卡處,18~31日止民眾可持完成的器捐同意書至該院社會服務部兌換「簽卡禮」。另16~18日活動現場,民眾透過手機社群轉傳器官捐贈宣導資訊也均可獲得「轉傳禮」。 奇美醫院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在生命的轉折時刻,器官捐贈不僅是對生命的延續,更是家屬深思熟慮後的無私決定。根據該科截至10月4日止統計,先後完成186例大愛器官(含組織)捐贈,其中腎臟捐贈261例、肝臟115例、心臟111例、肺臟10例、小腸5例、眼角膜245例、血管59例、骨骼17例、皮膚15例、韌帶12例、胰臟移植16例。 孫定平表示,奇美醫自105年底開始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器捐者身上,採用3D列印技術以仿真的心、肝、腎、胰、肺臟於手術後放於捐贈者體內,彌補大體的缺憾,給予捐贈者最大尊重,也讓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其中使用最多的器官為腎臟75個,次為肝臟43個。

Read More

肺癌患者常見2大問題 疼痛、癌症惡病質如何改善?專家來解答!

突發性疼痛若未有效控制,對睡眠、情緒、生活品質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當癌症治療到達一定程度,且積極治療已經不符合其現況時,就會建議病患進入「緩和療護」階段,這時常見的困擾往往是癌症惡病質、疼痛等2大問題,該如何減輕患者的痛苦並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呢?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育雯 一一解答! 什麼是「癌症惡病質」?如何診斷?會有哪些影響? 「緩和療護」主要是希望能幫助患者減少痛苦並更輕鬆地走完最後一段時間,但葉育雯醫師強調,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再進行治療,臨床上依然會針對患者的狀況提供相對應的處置。 以癌症患者來說,「癌症惡病質」就是相當常見的困擾之一。葉育雯醫師提到,「癌症惡病質」主要是因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使得身體內慢性發炎,導致病人沒有食慾,並增加其肌肉、脂肪的流失,讓患者的體重因此減輕。 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以上,就符合癌症惡病質的診斷標準。吳教恩主任表示,癌症惡病質也可以透過「246」口訣自我診斷,如果體重流失2至4公斤,而且是在6個月之內發生的話,臨床上就會高度懷疑是癌症惡病質。 惡病質可用荷爾蒙製劑改善 增食慾避免體重持續下降 針對癌症惡病質的問題,除了營養補充外,葉育雯醫師表示,目前其實也可以透過荷爾蒙藥品(黃體激素類)讓患者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這類藥品臨床上很常開立,當病患使用後可觀察到其體重確實有所增加。 吳教恩主任也分享,有病人表示這種液劑型藥品常常一喝就胃口大開,原本家屬擔心患者不吃東西、體重下降怎麼辦,但使用之後大幅減少了擔憂。 癌末疼痛有哪些原因?用止痛藥、嗎啡會上癮嗎? 除了癌症惡病質外,疼痛也是癌症患者很常見的困擾。葉育雯醫師提到,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以肺癌患者為例,較常見的原因是腫瘤影響到肋膜,由於肋膜有許多疼痛神經,致使患者在呼吸時會覺得疼痛,另外肺癌的骨頭轉移也是導致患者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若患者有疼痛問題,而用一般止痛藥效果不是那麼理想,這時便會考慮使用嗎啡類藥物。在嗎啡使用上許多人常會擔心成癮,但葉育雯醫師表示,一般臨床上治療癌症引起的疼痛用的都不是特別容易成癮的嗎啡類藥物,基本上不會有成癮的問題。 不同疼痛需用不同藥物治療 突發痛可用口頰溶片速解 由於疼痛有不同的型態,因此醫師也會針對不同的疼痛類型使用不同的藥物幫助患者減輕疼痛。葉育雯醫師提到,很多病人是一整天微微的疼痛,有些長效型的藥物,一整天都能釋放藥效出來,相當適合用於慢性持續性的疼痛。 不過,有些人偶爾會有「突發性疼痛」,這種疼痛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會不定時發作,而且強度有時會讓人難以忍受。吳教恩主任表示,這樣的疼痛若是屬於中重度的情況,有時病人會痛到冒冷汗,甚至痛到在床上打滾,就算只有維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對患者來說其實都是非常困擾的。 針對突發性疼痛,葉育雯醫師表示,若使用口服藥物還需等待胃腸吸收,至少半小時才會發揮作用,有時沒辦法幫助到患者,但健保其實有給付口頰溶片的嗎啡類藥物可以使用,貼在口頰內很快就會溶解,經由黏膜吸收後幾分鐘內就會有效果。 吳教恩主任分享,有病人原本疼痛分數(滿分10分)為7、8分,但使用口頰溶片後5分鐘左右,就可讓疼痛降到3分以下,能夠快速、有效改善病患突發性疼痛問題,改善生活品質。 疼痛影響大應積極控制 經醫師評估調整適合用藥 突發性疼痛若未有效控制,對睡眠、情緒、生活品質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臨床上一般會建議,突發性疼痛最好控制在一天4次之內,若超過4次以上,就需要增加長效型藥物的劑量。葉育雯醫師建議,若有疼痛問題,無論是哪種痛都可與醫師反應,醫師會詳細評估、調整藥物,幫助患者獲得最大的改善。 吳教恩主任也提到,面對疼痛問題,病人往往較少主動提起,常會擔心成癮而忍痛不用藥,他再次強調,臨床上因癌症疼痛而使用的藥物其實幾乎沒有成癮的危險,有痛就需要用藥改善,這並不是成癮而是有需求,希望病患都能放心接受疼痛治療,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Read More

漸進式無痛減鹽!營養師教你「三大秘訣」輕鬆做到

每日鈉攝取量約1茶匙食鹽,低鈉減鹽好處多。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55 歲的洪先生是位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為了控制疾病,家裡三餐都煮的很清淡,以至於看到食物就沒什麼胃口,但不吃又不行,覺得很兩難,生活也覺得無趣。 每日鈉攝取量約1茶匙食鹽 低鈉減鹽好處多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黃雋表示,其實像洪先生一樣,因疾病因素需限制鈉攝取量的人不在少數,而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約1茶匙食鹽,或2又2/5湯匙醬油)。相信大多數人都了解控制鈉攝取的重要性及好處,但一提到低鈉、減鹽等關鍵字,恐怕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無非是不好吃、太清淡,亦或是和水煮餐等詞連結。 低鈉餐點三大秘訣 天然食材、慎選辛香料及調味料 那麼如何在減鈉的同時又兼顧美味呢?只要掌握以下3個小秘訣,就能讓您在家料理出可口又營養的低鈉餐點! 祕訣一:選用天然食材,避免加工品 自然界中有許多食材本身就富含鮮、甜、酸味,例如玉米、地瓜、南瓜、蕃茄、蘑菇、香菇、高麗菜、絲瓜、洋蔥、蘿蔔、櫛瓜、鳳梨、檸檬等,因此烹調時不妨好好利用這些食材,保留這些食材的特殊風味,如此一來既能減鈉,還能提高食物適口性,同時也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祕訣二:善用辛香料 除了食材選擇外,烹調時也可搭配不同的辛香料讓菜餚風味更具變化性,例如添加蔥、薑、蒜、紅棗、枸杞、九層塔、香菜、八角、當歸、孜然、胡椒粉、花椒、迷迭香、香茅、山葵、香草等。 祕訣三:控制添加分量,盡可能選擇含鈉量低的調味料 大部分的調味料含納量較高,為避免攝取過量,烹調時可透過量匙來測量,以掌握用量。另外,風味相似的調味料,其含鈉量也可能不同,例如白醋中的含鈉量遠低於烏醋、薄鹽醬油的含鈉量也低於一般醬油,因此建議購買市售調味料時,宜閱讀食品標示以選擇含鈉量相對較低的來源。 適量攝取鈉含量 漸進式無痛減鹽成習慣 黃雋說明,攝取過量鈉固然會造成健康危害,但過度限制亦可能增加低血鈉的風險。而吃重鹹、吃清淡則是一種習慣,若您長期攝取過多鹽分,有空時不妨動動手,試試看這些簡單的菜色,漸進式無痛減鹽,讓您兼顧美味與健康。 原文出處:長庚醫訊 第四十五卷第十期

Read More

PRP治療能避免走上開刀之路?醫揭成效

PRP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在患部注射自體已萃取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促進局部血管新生及組織修復與再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診間常見頸部及腰部脊椎經牽引復健仍未改善,綜合X光、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及理學檢查,利用PRP超音波導引注射達到物理治療無法達到的區域,讓人免去最後只能手術的困境。 PRP增生治療 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 樂生療養院復健科賴俊佐醫師指出,PRP (Platelet-rich plasma)又稱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增生治療的一種。PRP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在患部注射自體已萃取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促進局部血管新生及組織修復與再生。 如肌腱發炎、退化性關節炎、肌肉、肌腱撕裂傷、韌帶損傷、足底筋膜炎、網球肘等皆可利用復健搭配PRP療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排斥過敏少見 效果依自身狀況有差異 賴俊佐進一步解釋,因為人體在受傷時會啟動自我修復能力,但很多人可能因慢性病、開刀術後,癌症化療,慢性疼痛等因素導致症狀無法改善、組織修復速度較慢,或是舊傷處不斷有新傷的運動員,因組織受損處一直無法痊癒,持續感到不適甚至疼痛。由於PRP對於組織的修復會比傳統復健或藥物來的快又有效,且因為是自已的血液,所以沒有什麼排斥過敏的問題,但修復的效果因人而異,年紀及身體狀況都會影響血液品質,因此成效不一。 非所有人都適用 專業評估對症下藥有保障 賴俊佐強調,雖然PRP再生醫療法需要自費,但有機會可以省下開刀及術後休養的時間、副作用小且療程僅10-15分鐘,快速又方便,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接受PRP注射,如血小板不足、功能不佳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癌細胞)、敗血症、急性或慢性傳染病、或正服用抗凝血病等患者,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溝通後,經專業評估後才可治療。

Read More

夾腳拖磨傷 誤信偏方成象腿

奇美醫院整形外科與傷口照護中心接力協助治療黃男雙腳,在團隊合作努力下黃男雙腳逐漸康復中。 (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40多歲黃男前因穿了不合腳的夾腳拖致雙腳反覆摩擦受傷,面對久久未癒傷口,未選擇就醫反而誤信偏方療法,僅靠抹燙傷藥膏,兩年多連腳都沒洗過,直到傷口嚴重感染釀成蜂窩性組織炎才到院,幸經奇美醫傷口照護中心團隊照護一年餘,傷口已大幅改善。 據了解,黃男雙腳自110年雙腳足背為夾腳拖磨傷,兩年間期間因不敢碰水未曾清潔雙腳,傷口陷入反覆感染的惡性循環,藥膏與傷口滲液混合累積的陳年汙垢,堆疊於傷口表面及其周邊皮膚,小腿默默長成「象腿」、比大腿還粗。黃男去年8月至奇美醫皮膚科求診,醫師診察雙腳傷口發散嚴重異味,大量滲夜與血快結成硬厚黑痂,診斷為雙腳下肢靜脈潰瘍合併傷口感染,病況已經十分嚴重,先後轉介整形外科、傷口照護中心治療。 奇美醫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表示,下肢靜脈潰瘍(VLU)是因下肢的靜脈功能不良導致,是常見的困難癒合傷口(HHW),如患者傷口照護知識不正確、不敢就醫處置或不落實清創,可能錯失傷口及時癒合的最佳時機。奇美醫傷口照護中心傷口護理師莊玟玲指出,傷口上的細菌、真菌可能形成生物膜,導致感染發炎同時,也可能對傷口癒合形成障礙,因此,清潔、清創、傷口邊緣重塑以及敷料覆蓋四步驟應確實執行,提高傷口的清潔度同時減少病菌。 傷口護理師莊玟玲指出,不論傷口大小,正確的清潔與減菌程序都是確保傷口快速且癒合的關鍵步驟。(記者王勗翻攝) 1年來黃男每每回診都需經近1小時清創,滲液就如同打開的水龍頭,所幸在醫護反覆示範傷口清潔、換藥及使用彈性繃帶等,終於養成正確傷口照護觀念。幸黃男並無糖尿病,並未衍生敗血症、截肢等嚴重後果,經持續回診至今年9月,雙腳創口已明顯縮小,右腳水腫情形也明顯改善,傷口也持續好轉。

Read More

腸病毒連2週下降 惟仍處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疫情。(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上週就診人次15,666人,較前一週下降10.3%,連續2週下降,仍處流行期且為5年同期最高,最新統計單週停課262班,預估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1萬566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0.3%,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4週實驗室監測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社區流行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近4週克沙奇A16型占比達35%,高於克沙奇A16型(占17%)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為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請學校和家長仍要注意小朋友洗手好習慣及環境清潔消毒。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

Read More

29歲女罹三陰性乳癌 2年花500萬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民意代表,共同呼籲各界多關懷年輕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三陰性乳癌侵襲年輕族群,現年31歲的柔柔在竹科半導體業工作,過去6年健檢毫無紅字,卻在29歲生日前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自費使用化療併用免疫藥物治療,預防乳癌復發,兩年來已花費5百萬元,期待政府與健保能多關懷、給付國際標準治療,給年輕病友活下去的力量。 適逢10月國際乳癌關懷月,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侯明鋒表示,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不降反升,突破困境的關鍵除了早期篩檢與確診後,精進「早治」更是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死亡率的重要關鍵之一,特別是被癌友視為大魔王的三陰性乳癌。 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3種受體均呈現陰性。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說,三陰性乳癌約占整體1成左右。 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三陰性乳癌復發率較高,容易轉移到腦、肺等器官,整體復發率達50%,集中在發病5年內,對病友幾乎雙重打擊,尤其確診年齡多在44至54歲的年輕三明治族群。 陳芳銘表示,「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更容易復發,存活率偏低。 但陳芳銘指出,現在是史上最接近能治癒三陰性乳癌的時間點,剛結束的2024 ESMO歐洲腫瘤學學會大會中發表的最新研究也顯示,相較於傳統化療,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疾病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結果令醫界非常振奮,且進一步的次族群分析發現,亞洲族群更具治療潛力。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則表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8千名乳癌病友,約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許多年輕的乳癌癌友正處於衝刺事業、結婚和養兒育女的人生階段,罹癌對個人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都是一大打擊。期待政府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將更多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幫助年輕乳癌病友,及早接受可能更適合的治療選項,在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及重拾人生。  

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綠光神奇功效 預防及減輕頭痛

醫師陳建志說,大自然綠色植物所發出的綠光,可以有效預防及減輕頭痛。(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50多歲女性是某醫療儀器公司老闆,每早起床後,前額部位會開始悶痛,接著蔓延到眼框,不斷地抽痛,惡心想吐,總以為是「更年期症候群」,即便是天天服用止痛藥,還是會輕微悶痛,但已可正常工作與社交。就在2021年春夏交替之際,國內疫情突爆發,員工紛紛放防疫假,她也回鄉下老家休息。自此後一個月,她天天一早就坐在自家門前放空,前方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遠方是連綿不絕的青山,那段期間,居然沒有頭痛發作,不需服用止痛藥。原以為頭痛不藥而癒,等到疫情趨緩,返回工作崗位,頭痛又逐漸復發。 在頭痛門診裡,除了這位女老闆個案,我們也發現到務農者或山地居民鮮少會頭痛,這是因為大量綠色植物在陽光下,所散發出的綠光 (波長500–565nm)發揮了功效。在正常狀況下,光線進入眼球,投射在視網膜上,會刺激錐狀及桿狀細胞產生視覺,也會刺激一種含有視黑質蛋白(melanopsin)的神經節細胞,產生神經訊號,傳進中腦,接著向上傳遞進入大腦,可誘發頭痛;亦可向下傳遞至延腦,活化副交感神經,眼球內血管擴張,活化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恰好綠光不會激活這種視神經節細胞,若環境中充滿綠光,必定會排擠其它光線,預防頭痛。 當皮膚接受綠光照射時,含有光感受器之細胞 (例如黑色素細胞) 會把訊號傳進脊髓,促成體內合成腦內嗎啡,抑制疼痛;當訊號通過脊髓背根神經節 (感覺性神經節)時,會抑制鈣離子通道,阻礙疼痛訊號的傳遞,減輕疼痛。 綠光確實會影響中樞 (大腦、脊髓) 及週邊神經系統,儼然可以調節自律神經,因此,苦於頭痛者,不僅應先正確就醫,找出病因,好好治療,還應多接觸大自然,在山林綠野中,讓眼睛及身體不經意地感受到綠光,持續至少數小時,不管是明眼人還是盲人,均可改變心情,緩解疼痛。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傘當手杖跌倒骨折 骨鬆惹禍

骨科醫師嚴可倫呼籲「保密防跌」,才能將骨鬆帶來的危險減至最低。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陳金龍∕台中報導 75歲王姓婦人早上會到公園散步,某天因剛下完雨、土地濕軟,她拿來當手杖的雨傘因插入鬆軟的土中,為了用力拔出,結果重心不穩跌倒,髖關節因此骨折,就醫後才發現T值為-4.2(低於-2.5即為骨鬆),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醫師呼籲面對骨鬆要「保密防跌」,即維持骨質密度,並預防跌倒,才能將骨鬆帶來的危險減至最低。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表示,10月初他在值班時,短短1天內就遇到4起髖關節骨折的案例,且皆因骨質疏鬆而不自知,因此只要跌倒就出現骨折。 對於王姓婦人的狀況,嚴可倫也特別提醒長輩,若有使用手杖的習慣,記得一定要挑選安全性、穩定性高的專業手杖,不建議拿雨傘充當手杖,因為雨傘的前端是尖型,沒有穩定跟抓地的效果,只要地上濕滑,就容易跌倒,若患者有骨鬆問題,一個小小的跌倒就會造成骨折,雖然手術順利,但仍需積極復健,並搭配骨鬆用藥,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嚴可倫認為,骨鬆在後續治療上,無論是人工關節置換,或是打骨釘等手術,至少需要3-5個月才能逐漸復能,更有不少長輩因此臥床失。因此面對骨鬆,最重要的還是要從運動、飲食、用藥等角度,提早防止骨質疏鬆。 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林淑雯則提醒,已開始用藥的骨鬆患者,其藥物成分多以雙磷酸鹽類為主,吸收效果易受食物、鈣片、鐵劑、咖啡、茶類、柳橙汁影響,因此要特別留意,另外她也提醒患者還是要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才能協助人體有效吸收鈣質。

Read More

台大基因定序計畫 目標5萬人

台大醫院與因美納基因科技公司簽署全基因體定序計畫合作備忘錄。 (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15日與基因公司因美納(illumina)簽署全基因體定序(WGS)計畫合作備忘錄,未來台大醫院計畫對5萬名病人進行全基因定序,應用範圍包括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罕見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 台大醫院指出,人類全基因體定序(WGS)是對人體所有基因進行完整定序,藉此識別基因體變異,例如單核苷酸變異、拷貝數變異、結構變異、序列插入和缺失等。 WGS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和醫師精確掌握病人基因變異,從而識別潛在的致病機制,預測疾病的發生或復發風險,並評估病人的藥物反應,實現個人化醫療。同時,透過累積大量人群的基因資訊,未來有望建立大型基因資料庫,推動生醫產業和全民精準健康的發展。 台大院長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是全台首家啟動超過萬例WGS大型計畫的醫院,台大醫院期望通過此計畫深入了解特定疾病的基因圖譜和變異,探索基因如何影響疾病進程,讓醫療人員能夠更早介入治療。 台大醫院表示,台大醫院與因美納基因科技公司合作後,將可使用illumina的高通量定序平台NovaSeq X Plus,單次運行就可以完成120人以上的WGS,定序速度較之前型號提升2倍,未來台大醫院計劃對約5萬名病人進行人類全基因體定序,應用範圍涵蓋癌症、神經系統疾病和罕見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 吳明賢表示,此次與illumina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台大醫院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持續承諾,未來將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提升診斷與治療技術,進一步改善病患的健康水平與生活品質。 因美納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鄭磊表示,illumina將持續加速創新進程,並將全球經驗與本地需求緊密結合,持續與頂尖臨床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基因體應用在診斷與治療上的新潛力,為推動全球精準醫療的發展貢獻力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