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靜脈栓塞可能致命 50%患者平時無明顯症狀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許永亨醫師表示,洗腎透析患者血管比一般人容易出現問題,定期回診檢查心血管健康,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預防血栓的發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深層靜脈栓塞(DVT)是一種血栓堵塞造成的疾病,常發生於患者的下肢靜脈,各種年齡層的病患都有可能發生。形成原因是由於靜脈有血栓堵住,而導致血液回流不良而產生。深層靜脈栓塞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腿肌肉疼痛、腿部腫脹發熱發紫、最嚴重還可能會因為堵塞的血栓掉落,回流到肺部而造成致命的肺栓塞,數分鐘內就會回天乏術。 有幾類人特別容易有深層靜脈栓塞:老年人、長期久站或久坐者、孕產期婦女、癌症患者、經歷重大手術臥床患者、先天性血栓病患者、抗磷脂質症候群患者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深層靜脈栓塞可能無明顯症狀 注意下肢腫脹顏色變深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科許永亨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主要分為急性或是慢性兩大類,「急性」深層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單側腳腫痛、發紫,若不即時搶救可能會面臨截肢風險。而「慢性」深層靜脈栓塞則在臨床上不易判別,約有5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患者的肢體末端可能會出現腫脹、顏色變深、傷口不易癒合的狀況。許永亨醫師補充,急性與慢性深層靜脈栓塞有可能同時發生,也有可能交替發生;很多患者可能一開始是慢性的,血管沒有完全堵塞,但久了之後血管慢慢狹窄,突然有一天被另一個血塊完全堵住,而造成急性深層靜脈栓塞。 年紀大易出血患者 可用血栓抽取術治療 目前治療深層靜脈栓塞,會使用血栓溶解藥物來把堵塞的血栓溶掉,但使用血栓溶解術對於年紀大易出血的患者,容易有副作用產生。許永亨醫師說,對於這類病人,則會建議使用血栓抽取術,利用導管將血栓取出;另外為了預防肺栓塞,也會短暫放製血管濾網來阻擋大塊的血栓進入肺靜脈。 肥胖、三高容易造成血管狹窄 提高深層靜脈栓塞風險 有時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也跟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有關,肥胖、三高、老年或吸菸的患者特別容易有血管狹窄的情況,這時若是患者的血液黏稠,就很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這類病人使用藥物溶解或是血栓抽取術,因為血管狹窄的關係,很容易又再次發生栓塞。許永亨醫師說,這時醫師便會建議使用氣球擴張術把狹窄的血管撐開,再放置支架維持血管的寬度,如此一來便能避免再度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可能。 洗腎擔心造成血栓 大林團隊建立平台保障患者健康 許多洗腎病人常會擔心發生血栓風險,許永亨醫師說,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目前有跟雲嘉地區超過50間以上的洗腎室有溝通平台,只要洗腎患者發生問題馬上就可以聯繫檢查與手術。並且團隊有專門照護洗腎廔管的個管師,目前替2000多個洗腎病人固定安排定期回診檢查,若回診時有發現問題,馬上就可以進行手術。目前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也會定期舉辦有關洗腎廔管相關的教育課程,每年都吸引全台各地的醫師、護理人員前來報名參加。許永亨醫師表示,這樣的一條龍式照顧平台與教育訓練課程,能把握住患者的黃金治療時間、提升整個地區的醫療品質,讓病患得到最好的照顧。

Read More

台灣近2成孕婦貧血!專家公開「4大必補」營養素 防妊娠併發症風險

相較未貧血孕婦,恐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1.5倍。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依據統計,我國懷孕婦女在孕期第24-28週的貧血檢驗,結果異常的比率為17.6%(以第二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妊娠併發症風險,影響胎兒未來發展與健康,應善用公費產檢,及注意孕期營養素的補充。 相較未貧血孕婦 恐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1.5倍  孕期貧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發生早產、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風險上升,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貧血也會讓孕產婦心肺負擔加重,增加子宮收縮不良、難產、周產期憂鬱等發生機率。 此外,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孕期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風險為孕期未患貧血孕婦的1.5倍、發生妊娠糖尿病風險為1.2倍。 攝取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 預防貧血發生 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4大營養素,可預防貧血的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營養攝取4招,幫助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關鍵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素缺乏而發生貧血: 深綠蔬菜補葉酸:孕媽咪們可以透過每日攝取1至2碗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來達到懷孕期間每日需攝取600微克(μg)葉酸的建議量,其他包括肝臟、豆類(如:黃豆、黑豆)、芭樂等,也是補充葉酸的選擇。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可以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留意葉酸的補充,不僅有助於預防貧血,還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及神經系統的發展。 肝臟海鮮富含鐵:肝臟類(如:豬肝)、海鮮類(如:文蛤、章魚)和紅肉類等富含鐵質,懷孕期間建議每日需攝取15毫克(mg)的鐵質,若在第三孕期(29週以後)及哺乳中的媽咪,則需要增加鐵質的攝取至每日45毫克(mg)。此外,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小番茄、芭樂等)也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 充足攝取B12:懷孕時每日攝取2.6微克(μg)維生素B12能增進胎兒的神經系統健康。可以透過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類、蛋、乳品)或是紫菜等食物補充。 豆魚蛋肉幫造血:豆魚蛋肉所提供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孕媽咪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平時額外攝取10公克(g)的蛋白質,也要注意蛋白質的來源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 守護孕媽咪和胎兒健康 務必定期進行14次公費產檢 為了守護孕媽咪和胎兒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28週補助的貧血檢驗,詳細的檢查項目和期程可以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和「孕媽咪衛教手冊」。 為了幫助準爸爸們一起關心孕媽咪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如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翻閱,一同了解如何照顧媽媽、寶寶的健康。

Read More

前馬拉松國手中風不放棄 盧瑞山重拾人生

(記者黃翠娟攝)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人生第一次遇到要復健」,曾是馬拉松國手、現任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先生,卻在今年中風後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只能臥床,但他憑著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毅力,積極復健,重拾健康。 (記者黃翠娟攝)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塗雅雯醫師鼓勵病友,中風不可怕,只要自己不放棄,就有機會再回健康軌道。 (記者黃翠娟攝) 全馬42公里又195公尺跑2.5小時、創辦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操辦逾600場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被譽為馬拉松之父、今年68歲的盧瑞山秘書長,從高中開始跑步,常年有運動習慣,雖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但一直自豪體力不錯。 (記者黃翠娟攝) 不料卻在今年四月一次運動過後盧瑞山出現無力、意識改變緊急送醫,經手術後仍影響語言、吞嚥及行動能力。 由於與任職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也是現任內湖國泰診所院長的塗雅雯醫師是多年路跑好友,盧瑞山經轉院至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繼續接受復健。 在團隊的幫助下,病人得到很大的支持,調整心態後反而更能以運動家堅毅的精神,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與復健計劃,復健成果超乎預期,最終在醫護團隊與病人共同努力下拔除身上所有管路,順利出院,恢復健康生活。  「我想要過正常生活」,盧瑞山秘書長分享,轉院前復健進度不如預期,剛開始每天都要抽痰「很痛苦」,戴著鼻胃管、插著尿管、坐輪椅行動不便的日子,讓他一度陷入焦慮、憂鬱,所幸轉院後,在團隊正向鼓勵下得到很大的信心,憑著一股想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念,帶著以往路跑辛苦拚搏成績的毅力與幹勁,每天堅持數小時復健訓練,總算讓他克服困難,重拾健康。 (記者黃翠娟攝) 盧瑞山也盼將自己復健經驗分享給其他中風病友讓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有重拾健康的機會」。「我們還要一起馬拉松!我用跑的,你用走的」,塗雅雯醫師指出,由於盧秘書長中風後語言、吞嚥功能及肢體協調性受到影響,經復健團隊啟動全人醫療照護,從生理、心理等各層面給予病人支持,輔以任務性導向的訓練方式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及吞嚥訓練,協助病人及家屬正向思考與復健,幫助病人重建生活。 復健期間塗雅雯醫師以「我用跑的,你用走的」鼓勵秘書長,希望有一天能與他一起回到馬拉松賽場上一起運動!很開心他因為有運動員的好底子,加上運動家永不放棄的精神,他恢復的每一步都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決心,而且康復神速,讓醫療團隊也嘖嘖稱奇。

Read More

中榮親子房20週年 麥當勞加贈保溫箱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慶祝台中榮總麥當勞叔叔親子房成立20週年,捐贈2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給院方,希望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內有全台唯一設置在醫院內的「麥當勞叔叔親子房」,讓遠道、弱勢病友及家屬避免舟車勞頓,20年來已服務逾24000人次,台中榮總表示,醫學中心寸土寸金,將院內24坪空間規劃類中途之家,主要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考量。 麥當勞叔叔親子房自93年在台中榮總成立後,110年升級改裝,目前24坪的空間內設有3間溫馨房間、接待休憩區、4個小憩躺椅區、淋浴間;台中榮總與麥當勞叔叔慈善基金會日前歡慶麥當勞叔叔親子房成立20週年。 張姓女子18年前曾入住,從當年15歲抗癌的國3生,現已結婚且即將成為二寶媽,特別親臨見證里程碑,她回憶當年家住苗栗通霄的她罹患血癌,家庭經濟吃緊,單親的媽媽沒有車代步,搭長途客運往返讓接受化療的她嘔吐、難受不已,又無力租屋或住飯店,幸社工協助入住麥當勞叔叔親子房,2年化療期間可以專心勇敢抗癌。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慶祝親子房20週年之際,得知台中榮總在極低體重新生兒照護的需求,決定捐贈2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希望未來能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

Read More

民眾控便當雞腿有黑色細蟲爬動

台中市有民眾PO文,稱買燒臘店雞腿便當細看竟有不明黑色細蟲爬動。(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有民眾前往台中市一家燒臘店購買雞腿便當,但打開一看雞腿竟有不明黑色細蟲在爬動,讓他大倒胃口,把便當影像傳上網。台中市衛生局食品藥物安全處13日表示,將稽查究辦,若查獲不合格項目,將要求業者限期改善,複查若仍不合格,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一名網友在網路上表示:「本想吃個晚餐轉換一下賣車心情,滿心期待打開,看到的不是我最愛的雞腿而是滿滿的蛆」。從他PO出的影像可看到,便當裡的油雞腿上有許多黑色細小的不明生物在爬動,速度還頗快。 雖然事主形容那是「蛆」但有網友說,如果是蛆,應該會被煮熟了。還有人說「蒼蠅媽媽很會挑地方下蛋耶」。至於這些黑色細蟲究竟是什麼,還需進一步確定。 店家則否認自家便當出現蛆,表示雞腿經一定時間的冰凍處理,且用高溫滷過,烹調時間半小時,幾乎不可能會出現活體蟲,透露目前不排除報警處理,要用法律途徑解決。

Read More

車禍受傷/調解不順 婦看到車就怕

員榮醫院身心科醫師洪瑄隄呼籲患者如因發生重大事件引發失眠焦慮等狀況,可向身心科求助。(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50多歲婦人半年前車禍,足踝與膝蓋受傷,加上車禍調解不順,心情十分低落,不但失眠,出門看到車會害怕,甚至有不好的念頭,就醫診斷為創傷後症候群,醫師給予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後,患者情況明顯改善。醫師呼籲有類似情況的患者要向身心科求助。 員榮醫院身心科醫師洪瑄隄說,患者自述車禍發生後腦中會不斷重覆車禍當下的畫面,騎車出去,看到車會很害怕,心中都會有想閃躲的情況,甚至一旁有車出現,她也會過度警覺。 洪瑄隄診斷患者除了重度憂鬱症外,還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除先給予藥物協助改善情緒及睡眠外,也給予「認知行為治療」。經過數月治療,患者心情逐漸改善,不再有想不開的念頭,再加上之後車禍調解順利,慢慢走出陰霾。 洪瑄隄表示,在員榮看診已治療過數例這類的個案,幾乎都是女性,其中一人是開車等紅燈時,遭後車追撞,這名患者之後不敢開車,特地請了一名司機開車,但情況持續惡化,甚至不敢出門,嚴重影響生活,接受治療後大幅改善。 洪瑄隄說,憂鬱症的患者大多會有不斷懊悔自責的念頭,常常反覆想起假設當初不要這麼做就好,如早知道不要走那條路就好、早知道當初把那支股票賣掉就好等情況,這種念頭不斷跳出來,患者的心情愈來愈低落,無法自行走出來。 洪瑄隄解釋,認知行為療法 (CBT),是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考模式,身心科醫生會追蹤和記錄患者的負面思維,通過實際行動體驗改變負面思維,使患者能夠逐漸面對恐懼和挑戰,培養更積極的行為習慣,從而影響情緒。認知行為療法,適用於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 洪瑄隄指出,PTSD(創傷後症候群) 是指人在面臨創傷事件、重大災難等重大事件後,導致身體及心理上的巨大恐懼,引發心理狀態失調的後遺症,患者主要症狀有過度警覺、易怒、失憶、易受驚嚇、常做惡夢、失眠、性格大變等,如有這些情況都可向身心科求助。(珍惜生命,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

Read More

中醫擬納入大家醫計畫 接住三高族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右3)13日表示,健保署規劃將中醫納入「大家醫計畫」,預計最快 114年上路,對象是中醫固定回診治療慢性病的三高患者。(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13日指出,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明中醫不僅限於養生,對三高控制有一定療效,希望中醫在明年度也能成為控制三高之888計畫重內要角色,希望讓更多民眾被這項預防保健照護網接住,以促進民眾健康。 健保署指出,今年度起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已經升級為「大家醫計畫」,8月份起40萬地區醫院就醫的慢性病患已經納入大家醫計畫,而健康台灣論壇提出888計畫,以8年將8成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8成加入照護網者都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達8成。 石崇良出席中醫藥保健論壇表示,希望中醫成為888計畫重要角色,規劃將現有大家醫計畫擴大對象,不再區分中醫或西醫,只要是習慣就醫的那名醫師就是家庭醫師,讓更多民眾被這項預防保健照護網接住;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明中醫不僅限於養生,對三高控制有一定療效。 石崇良指出,中醫納入大家醫計畫後,將納入個案管理的給付概念,如降低三高患者住院率等醫療成本,將以達標獎勵等模式回饋醫療機構;至於現有三高族群生活型態諮詢給付,將進一步與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團體討論是否可比照,評估飲食營養、運動習慣等。 石崇良表示,中醫大家醫計畫預算仍視民國114年健保總額定案而訂,最快明年可以納入中醫,對象是中醫固定回診治療慢性病的三高患者,四處逛診間之游離求醫者則不算。 健保署統計,台灣現有500萬名三高患者,其中100多萬人是游離就醫,照護品質不如照護網個案,是優先納入對象。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台灣每年中醫就診率約700萬人,據健保統計,111年中醫健保花費約10億元,中醫不僅擅長養生保健,對慢性腎病照護、輔助癌症治療降低副作用等,都有明顯效果,可減少後續疾病惡化的健保支出,有助健保永續。

Read More

國光流感疫苗變色 醫憂接種冷

基隆七堵衛生所12日上午準備注射前檢查疫苗時,主動目視發現一劑國光生產批號「FSZA2408」的流感疫苗外觀顏色異常。(衛生局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光流感疫苗出現變色情況,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3日表示,民眾接種安全是第一考量,不會因為擔心短期接種率下滑,就延遲公開國光疫苗變色相關資訊,而基層醫師則擔憂接種意願恐雪上加霜。 基隆市衛生局通知發現1劑國光流感疫苗變色,疾管署指出,這批變色的國光疫苗共計驗收約18.3萬劑,配送至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台東縣等6縣市衛生局,目前已使用7.5萬劑,目前庫存還有約10.8萬劑。 羅一鈞表示,安全接種是第一考量,不會因擔心短期接種率下滑就延遲公開相關訊息,疾管署也將於14日與食藥署、基隆市衛生局、國光疫苗廠商與專家探討疫苗品質及接種安全,會議重點將是由基隆市衛生局說明疫苗冷鏈過程,疫苗廠與食藥署初步研判疫苗變色原因,以及國光公司自訂之原因調查時程規劃及後續疫苗替換方案點。 至於暫停使用的同批號10.8萬劑疫苗是否可能占用地方衛生局冷藏空間,影響後續疫苗配送與儲存,羅一鈞指出,會議將同步討論同批號疫苗預防性回收與否。另外是否擴大檢視其他批號國光疫苗,則應釐清疫苗變色是否為單一事件或系統性原因導致後再議。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先是遇上颱風假,打亂開打首日的一鼓作氣,難得遇上好天氣想再接再厲,卻發現變色疫苗,再加上未來幾天熱如夏季,基層診所醫師林應然感到憂心,他表示,今年接種意願本來就不好,流感重症、死亡數未明顯增加,多數民眾會抱持觀望心態。 林應然指出,今年流感疫苗注射情況並不踴躍,近日診斷一名學校老師流感快篩陽性,一問之下才知道負責的班級竟有半數學生感染流感,等天冷了,疫情一定更嚴重,呼籲民眾盡速施打流感疫苗。

Read More

年輕人 每10萬有10.9人輕生

亞東醫院舉辦「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多位國內及來目美國的專家分享經驗,為台灣提供有力參考,並呼籲建立專門針對青少年需求的照護中心。(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亞東醫院與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聯合舉辦「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針對近年社會關注的青少年情緒問題分享專業經驗與解決方案;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強調,政府應及早正視青少年議題及積極參與政策討論,籲請建立專門機構與完善相關制度,守護青少年心靈健康。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也是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醫師甄瑞興指出,據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的自殺率逐年攀升,2023年每10萬人中有10.9人自殺,情況不容忽視。近年來,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校園內青少年犯罪、自殘、自殺、憂鬱與焦慮行為日益增加,希望這次邀請美國專家分享成功經驗,為台灣提供有力參考,呼籲未來應建立專門針對青少年需求的照護中心。 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前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指出,去年有1萬名高風險對象需要心理協助,今年擴大服務量能,以照顧更多需求者。對於網路原生世代,心健司已推動多項針對青年及年輕成人的心理健康專案,幫助有需求者及時獲得支持。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部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陳俊霖表示,亞東醫院已引進多種綠色照護模式,依不同年齡層設計專屬療程,協助患者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療程包括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自然環境活動等,期望可促進心身平衡。   亞東紀念醫院與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聯合舉辦「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呼籲政府建立專門機構與完善制度守護青少年心靈健康。 (記者吳瀛洲攝) 與會的美國猶他州的家庭治療師Tony Mosier指出,台灣和美國同樣面臨高自殺率問題,男性比例較高;美國採用連續照護體系,提供從日照到住宿機構的整合性支持。對於反覆情緒問題的個案,環境控制與專業住宿型治療能有效促進情緒治療及社交訓練,而青少年的療程多以活動導向取代談話治療。 美國專家Anthony Hansen分享荒野治療經驗,透過自然環境與活動導向療法,幫助青少年遠離科技,建立自信與社交網絡。在專業團隊支持下,結合家庭參與及全人治療,有助於治療的持續鞏固與長期效果。 台北榮總主任陳牧宏表示,台灣15至24歲年輕人自殺率攀升,每100人中有12人曾有自殺念頭,顯示心理健康議題亟需重視。北榮與教育局合作推動「醫院上學模式」,由多專業團隊協助精神重症青少年,籲各地醫院設立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照護中心,加強國家資源投入。

Read More

耳後紅斑非胎記 竟是新生兒血管瘤

女嬰滿月右耳後長出鮮紅色斑塊(左),就醫診斷為新生兒血管瘤;治療5個月後瘤塊消失(右)。(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肚區1歲徐姓女嬰出生滿月,右耳後突長出鮮紅色斑塊,家人誤認為胎記,未料耳後紅斑隆起發癢且從0.5公分增生至1公分,徐小妹抓癢哭鬧難眠,經烏日林新醫院診斷為新生兒血管瘤,服用口服藥治療5個月後瘤塊消失,徐爸爸開心說「女兒終於可以好好睡覺。」 徐小妹半年前常不自主搔癢右耳後斑塊,且斑塊越變越大,從0.5公分長至1公分,至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施打常規疫苗,徐母向兒童心臟科主任廖立勤諮詢,經由理學檢查查出紅斑並非胎記,竟是新生兒血管瘤。 廖立勤說,新生兒血管瘤為血管性腫瘤,常見於新生兒發育期間,台灣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略是1%至2.6%,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嬰兒,研究顯示新生兒血管瘤可能涉及胎兒期間的血流變化、遺傳因素和生長因子作用。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開始出現,主要分為:表淺型、深層型及混合型,根據統計約有6成屬於表淺型,由於徐小妹的血管瘤除了有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另外更有隱藏在皮膚下深部血管瘤不易察覺,屬於混合型的血管瘤。 廖立勤說,1歲以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醫療團隊採健保給付、免開刀治療方式,安排徐小妹住院3天,採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確認無副作用反應後,返家繼續服用藥物治療5個月,血管瘤逐漸消退,紅斑完全消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