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藥緩解化療副作用

余女化療後飽受副作用所苦,兩年多來持續治療迄今,副作用多已有效緩解,也感謝周怡貝醫師(右)的治療。 (南市醫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40多歲的余女4年前被診斷出第1期右側乳房腫瘤,陸續接受切除手術、化療、放療及荷爾蒙治療,飽受不適症狀所苦,兩年前至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門診,醫師周怡貝跟據余女體質、症狀以中藥與針灸治療,持續治療迄今,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均以緩解,終於找回失去已久的生活品質。 余女4年開始接受化療後,出現腸胃不適、手足症候群、四肢感覺異常、口腔粘膜炎、疲倦、嘔吐、食慾不佳等副作用,部分症狀在化療停止後減緩,但不適症狀仍然持續,兩年前余女至南市醫中醫部時,右手臂肘部與雙側膝蓋以下會腫脹,伴隨麻木、無力、緊繃感,嚴重的話走路還會踩空、跌倒;易有潮熱感及盜汗,伴隨嚴重口乾;腸胃也常感到不適,常吃一點就覺得飽、容易脹氣、惡心想吐、常常拉肚子,雖有持續使用高壓氧治療,但身體狀況遠不及罹癌前。 中醫師周怡貝經四診及辯證論治,發現余女平常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長期肝氣不暢導致肝鬱脾虛、肝腎陰虛伴隨血瘀的體質,從疏肝健脾、清熱滋陰、活血去瘀方向治療,以加味逍遙散、知柏地黃丸、桂枝茯苓丸等處方調理,經一週治療,口乾、燥熱感減輕但手腳仍有腫脹、麻木感,進一步以針灸治療,針對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谿、太衝,手臂選用合谷、外關、曲池等穴位施針,雙腳腫脹、走路無力感有效緩解,兩年多來持續治療迄今,手腳腫脹麻木已較先前減緩許多,腸胃不適與其他偶發不適的症狀,能在每週回診時調整處方達到緩解。 周怡貝強調,化療、放療、荷爾蒙或標靶治療可能引發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及療程意願,中醫可針對不同體質,以中藥及針灸緩解不適症狀。

Read More

41歲SMA患者用藥 延緩退化

政府今年8月起擴大SMA疾病的基因治療健保給付用藥範圍,何姓患者與醫護人員切蛋糕慶祝重拾新希望。(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罕見的體隱性遺傳疾病,只能以復健延緩病情。近年來科學醫藥的進步,基因治療不是夢想,但由於費用高昂,政府於今年8月起擴大了對於SMA疾病的基因治療的健保給付用藥範圍,能照顧到更多需要被照護的SMA病友。 童綜合醫院血友病暨罕病中心提供血友病、肌肉萎縮症等門診醫療服務,並協助1名罹患SMA的罕病患者取得健保給付用藥通過,舉辦「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分享會,除了邀請羅氏大藥廠醫療政策暨公共事務張怡荃處長共襄盛舉外,41歲何姓病患現身分享個人經歷,希望藉此鼓勵罕病病友不要放棄希望,生命都能擁有希望的曙光。 在醫師的堅持、醫療團隊的努力,何姓患者很幸運的通過用藥給付,與妹妹送花感謝醫師范洪春。(記者陳金龍攝) 何姓患者表示,10月大時因意外骨折,但傷勢恢復後雙腳卻無力行走,父母帶著他南北奔走到各家醫療院所治療,一直找不出真正的病因,107年經介紹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基因檢測後,發現罹患了SMA第2型,但因為當時不符合用藥申請資格,治療費用很高,並且離家又遠,就先持續在鄰近醫院進行復健治療。 他說,因為今年健保給付用藥範圍擴大,在醫師的堅持、醫療團隊的努力,很幸運的通過用藥給付,感覺人生重拾了新希望,疾病終於有藥可以延緩退化。 兒童醫學部小兒神經科醫師范洪春表示,SMA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脊髓運動神經元會漸進性退化,逐漸造成肌肉麻痺、無力、萎縮等狀況,但對於智力沒有影響。目前依文獻資料預估,SMA在台灣發生率為1/17000,患者發病的年齡與退化程度都不同。 范洪春說,目前大致區分為4型:第1型是指6個月前發病,可能壽命不超過2歲;第2型是指6至18個月發病,可能可以獨立坐著,但是終身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個案何姓患者就是屬於第2型的患者;第3型是指發病大於18個月,發病前也許可以正常活動,但會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第4型是指成人才發病,其運動功能影響可能很輕微。 范洪春指出,何姓患者開始用藥後,可以維持目前的肢體肌力功能,除外,咀嚼能力也變得比較好,讓病友能攝取營養更均衡,讓體力更好。

Read More

阿伯跌倒粉碎性骨折 微創雙軸固定術 重拾手肘靈活度

術後1個月,林先生的手肘活動度已經恢復如初,開心地與骨科醫師趙子鎔合照。(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南投78歲林先生,走樓梯時不小心踩空跌落,左手肘撞擊地面,診斷為肘關節粉碎性骨折,醫師進行「微創復位雙軸固定手術」。林先生的手肘活動度已經恢復如初,輕鬆的洗臉、梳頭、甚至背部抓癢。 台中太平長安醫院骨科醫師趙子鎔表示,林先生情況屬於左側遠端肱骨粉碎性骨折,這類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患,原因包括跌倒時手肘著地或是車禍等強烈撞擊。如果骨折沒有即時復位,患者短期會出現手肘活動受限,長期可能造成創傷後關節炎、神經損傷,甚至前臂到手掌出現麻木及萎縮。骨折初期還要注意手臂腔室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導致肌肉血管神經壞死。 術後第1天,林先生便可以開始復健。(記者徐義雄攝) 為了讓林先生的手肘盡快恢復正常,結合鈦合金鋼板和健保鋼板,進行「微創復位雙軸固定手術」。這種手術不同於傳統的大範圍切開手術,不會大量破壞肌肉組織,而是通過肌肉間的小縫隙進行關節面復位。這樣保留更多的肌肉附著點和結構,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 趙子鎔解釋,過去常用單軸鋼板進行固定,穩定性較差、容易鬆脫,術後需保護4到6週才能開始復健,這段時間手肘往往會變得僵硬,導致後期復健疼痛且進步緩慢。相比之下,雙軸鋼板的固定強度更高,還能抵抗手肘扭轉的力量,術後隔天便可以開始復健。1個月後,林先生的左手手肘活動度幾乎與右手無異,2個月後,輕鬆完成日常生活的動作。 老年人尤其是骨質疏鬆患者,要特別注意預防跌倒。平日應多吃深色蔬菜水果、多曬太陽,規律運動維持肌力。

Read More

改變生活方式預防高血脂

醫師張益華表示,透過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和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等,可有效降低疾病風險、改善生活質量。(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根據最新研究報告,台灣成人高血脂症的盛行率約25.8%,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高血脂,且高血脂患者中約僅有1/4接受適當治療和控制。安南醫院策略聯盟、宏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張益華表示,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民眾健康管理生活、預防疾病風險。 當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等脂肪濃度過高,即為高血脂肪症(高脂血症),是一種常見且潛在危險的健康問題,而導致高血脂肪症成因大致可分為6大類,包括遺傳、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肥胖或超重、運動不足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肝病等其他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血脂水平,另壓力、失眠、睡眠不足等問題,也與高血脂肪症有顯著關聯。 張益華指出,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和管理血脂水平,從健康飲食著手,採取低飽和脂肪與低膽固醇飲食,多補充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等,同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體重減輕5%至10%也可顯著降低血脂水平,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保持規律作息、提升睡眠品質也是關鍵。  

Read More

兒童青少年甲狀腺亢進症 會影響生長發育

電腦斷層可見病患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黃圈內下方十字處)。(仁愛醫院提供)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12歲謝姓小弟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林文玉醫師診治,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給予藥物治療。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家長遂欲尋求其他方式,趁暑假到該院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門診評估。使用獨創的組合式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謝小弟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術後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來公分。 手術前後對照。(仁愛醫院提供) 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 臨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 巫奕儒說,一般傳統治療首選方式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通常吃藥2~3星期可見症狀改善,1~3個月後可使甲狀腺機能控制到正常,持續低劑量藥物治療,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需5~6年,甚至更久。抗甲狀腺藥有不少副作用,如輕微反應出現皮疹、關節炎和關節痛,較嚴重的是白血球顆粒球減少症、肝炎或血管炎等症狀,還有不少人對此藥物過敏等,須建議改用其他療法。 第二種治療方式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治療後有可能變成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手術併發症高、出血多,術後也留下疤痕印記,兒童或青少年留下不小的心靈陰影。 巫奕儒主任指出,電腦斷層可見病患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仁愛醫院提供) 巫奕儒指出,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設計出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獲得良好的結果。有不適合藥物或是不希望做放射碘和藥物治療的患者,可選擇此種微創治療,手術內容也能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原則上,兒童青少年須選擇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要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Read More

植牙重建缺牙!醫列「手術前注意事」 讓牙用得更長久

植牙周圍也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地基(骨頭牙齦),植牙才能用得長長久久,同時也要搭配良好的口腔衛生並且定期回診做維護追蹤,才能確保有一口美麗健康的牙齒。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植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重建缺牙方式,但常常有民眾因為植牙後續衍生的問題而尋求幫助,例如:植牙周圍骨頭喪失、牙齦發炎並有流血的狀況、或是牙齦萎縮造成植牙金屬裸露等問題,導致部分民眾對於植牙產生懷疑的態度,甚至對植牙喪失信心。 植牙前評估身體狀況 確保後續植牙成效 柳營奇美醫院牙周病科李芳欣醫師表示,在植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目前研究證據顯示,牙周病、糖尿病、抽菸和植牙的成功率息息相關,因此在植牙手術之前,若有上述的狀況應先控制穩定,並建議戒菸,再由專業手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植牙。 確認植牙周圍骨頭健康 建立良好植牙地基  李芳欣醫師指出,植牙治療計畫中首先是評估植牙周圍骨頭的條件,骨頭的條件會建議用電腦斷層做進一步的分析,一般來說,植牙周圍要有兩毫米的骨頭厚度,若有骨頭萎縮的情形則會建議搭配補骨手術,來建立良好的植牙地基。 缺乏角化牙齦 易使植牙失敗 再來評估是牙齦的條件。大多數民眾對於補骨手術較有概念,但對於角質化牙齦移植手術(俗稱補皮手術)較為陌生。角化牙齦圍繞著牙齒附近,相比於口腔黏膜,顏色較粉紅,質地較為堅韌而踏實,當牙區域周圍缺乏角化牙齦就會容易堆積牙菌斑,若清潔不當時則會造成植牙周圍牙齦發炎而導致植體失敗,牙齦也比較容易有萎縮的情形發生,導致人工植牙金屬裸露,影響到美觀。所以植牙區域若缺乏角化牙齦,建議接受角質化牙齦移植手術。 最後,若是牽涉到咬合不正的問題,則治療計畫就會變得較複雜,有可能會需要矯正治療的介入,狀況因人而異,還是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 培養良好口腔衛生習慣 植牙健康事半功倍 李芳欣醫師解釋,很多病人可能不了解為什麼植牙需要多次手術,並且整體治療時間較長而心生畏懼,但其實為了植牙之後的健康維持,很多細節必須注意,像是和糖尿病的控制、患者是否為重度菸癮者,這些都會影響到植牙手術的成功率與否。 而植牙周圍也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地基(骨頭牙齦),植牙才能用得長長久久,同時也要搭配良好的口腔衛生並且定期回診做維護追蹤,才能確保有一口美麗健康的牙齒。

Read More

孕媽咪最怕妊娠紋纏身 妊娠油做好保濕是關鍵

妊娠紋如何生成?妊娠油何時擦才是黃金時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孕育生命對於媽媽而言是一趟人生的奇幻旅程,從產前到產後不僅情緒跟著起伏不定,也面臨身體的各種變化,其中是妊娠紋許多孕媽咪都會遇到的困擾,尤其隨著懷孕後期,寶寶一天一天長大,肚皮也慢慢被撐開,這時可能就會讓妊娠紋找上門;國際泌乳師林雅涵指出,懷孕期間若體重增加過多或寶寶體重較重等因素,通常很容易就會遇到妊娠紋,這時是否開始保養就是關鍵,若能及早開始使用像南非妊娠油等保養油維持皮膚保濕度,相對就能淡化妊娠紋的發生。 妊娠油何時擦? 懷孕初期就開始降低生成機會 但究竟妊娠紋如何生成?妊娠油何時擦才是黃金時期?事實上,依照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出現妊娠紋的機會也不同,尤其到了懷孕後期,從腹部、大腿、鼠蹊部甚至是乳房都可能會因皮膚中彈力纖維和膠原蛋白的彈性不足因而斷裂,這時處於修復狀態的乾燥皮膚,就會開始生成妊娠紋;林雅涵泌乳師提及,因此當你確定懷孕時,其實就可以開始抹妊娠油,及早給予皮膚足夠的保濕度,以維持皮膚彈性及韌度,就能撫平紋路出現的機會 。 按摩加強保養油吸收 大腿內側、鼠蹊部不忽略 「搭配按摩手法很重要。」不過光只有擦妊娠油還不夠,也得藉由按摩的方式促進皮膚吸收,才能讓效果更加乘;林雅涵泌乳師提及,「妊娠油可以做為按摩油使用,在擦按摩油時可以加上手指頭及手掌的重量,透過將按摩油塗抹在身體部位,尤其是大腿內側、鼠蹊部等許多人容易忽略的部位,以及因為漲奶也可能出現妊娠紋的胸部,哪個部位容易被撐開就往哪裡按壓,透過按摩的方式加強皮膚保濕,即使有出現妊娠紋,也能藉由按摩油淡化紋路。」 勤擦保養油維持皮膚彈性 不怕找上門 林雅涵泌乳師進一步說明,從懷孕初期開始使用妊娠油做全身保養,不僅能增加皮膚彈性,維持循環,也能避免皮膚乾燥問題,且建議最好養成早晚各擦一次的習慣,關鍵在於勤勞使用保養油,肌膚就像得到妥善照顧的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彈性,反之,若日常沒有擦保養油的習慣,肌膚就如同老化的橡皮筋,一撐開或拉伸就容易斷裂,尤其是皮膚擴張最明顯的部位,就會成為妊娠紋生成的最佳時機,一旦出現紋路之後,從初期的粉紅色紋路,隨著時間逐漸萎縮成銀白色紋路時,屆時妊娠紋恐怕已很難消除。 選擇礦物油優於乳霜 關鍵在於保濕效果更佳 不過市售保養產品百百種,成分更是各有差異,該怎麼挑選,事實上可優先選擇最具保濕力的產品;林雅涵泌乳師提及,建議可優先選擇含有礦物油成分的妊娠油,像是南非妊娠油,其次才是乳霜類,因以礦物油而言,低刺激性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加上具有封閉性,能防止水分流失,保濕效果較佳,乳霜相較礦物油較容易揮發,加上質地較厚重,須一段時間才能達到保濕效果,因此妊娠油還是許多孕媽咪使用率較高的選擇。 保養油維他命C遠離妊娠紋 當個開心孕媽咪 若擔心塗抹後容易感到皮膚悶熱或擔心長紅疹,也可針對容易出現妊娠紋的部位做保養即可,重要是從懷孕初期就要懂得聰明保養,即使進入哺乳期,只要避開餵哺區,一樣能使用保養油達到保養效果;林雅涵泌乳師表示,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不是沒有道理,遇到很多的媽媽們都是從懷孕時就開始勤勞使用南非妊娠油等保養油進行按摩,透過手的溫度促進保養油吸收,讓皮膚循環變好,同時記得也要多補充維他命C,以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互相加乘下,就能調理妊娠紋生成的機會 ,當個漂亮又自信的媽媽。

Read More

醫界大躍進1.5T高階磁振刀! 三總引領癌症治療新紀元 精準攻克多種癌症

自三總新引進的1.5T高階磁振刀治療中心啟用以來,已為眾多癌症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療準確度及效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 在醫療科技快速進步的今天,三軍總醫院不斷引進最新的醫療設備來提升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品質。自三總新引進的1.5T高階磁振刀治療中心啟用以來,已為眾多癌症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療準確度及效果。這台1.5T磁振刀(1.5T高階磁振造影即時導航放射治療系統)將大眾熟知的磁振造影高清晰影像與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相結合,在每天治療前與治療中追蹤腫瘤位置與型態變化,讓放射治療的靶區能更加準確,減少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的影響。 三總新引進1.5T磁振刀 精準攻癌全方位守護健康 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作為醫學中心級的教學醫院,三總不僅為軍人與軍眷提供醫療服務,更守護國人的健康。洪院長強調:「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三軍總醫院始終秉持著創新與進步的精神,致力提供民眾優質、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洪院長進一步介紹:「我們引進全國第一台具有高磁場的核磁共振導引放射治療設備。這台設備結合了磁振造影與放射治療技術,是可以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透視腫瘤的設備。在治療時精確顯示腫瘤與正常組織的界線,隨呼吸移動的範圍,讓我們能及時觀察到腫瘤,確保放射線精準照射到腫瘤上,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可說是放射治療的夢幻武器。」 洪院長表示:「高階磁振刀的引進,不僅是技術設備的升級,更是實現我們對於癌症治療的承諾。它能安全提高治療劑量、提升精準度及治癒率,同時降低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讓癌症醫療邁向了新的領域。」 即時精準定位無輻射監控腫瘤 提升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放射腫瘤部主任林群書說明:「我們引進的這台1.5T磁振刀是全台首部高階磁振刀,使用1.5T磁振造影導航,不具額外的輻射線暴露。它有幾個主要的技術優勢,比如在治療前做到精準影像對位以及治療中能夠即時透視腫瘤。」他補充說:「現在大部分的影像導航都是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不過像腦部、肝臟、直腸和攝護腺等部位腫瘤,使用磁振造影(MRI)會看得更清楚。這台1.5T磁振刀能在治療前非常清楚地看到腫瘤的位置,並且結合最新的AI技術,每天根據MRI影像中的腫瘤大小來重新設定最佳的放射治療劑量和調整照射範圍。如果腫瘤在治療過程中變小,我們可以及時調整,保護周圍的正常器官。」 林部主任補充:「由於磁振造影不具有額外的輻射線,可在每天治療中全程監控腫瘤位置。另外,我們也會導入根據實際腫瘤影像移動導航治療技術。如果腫瘤移出治療範圍,機器會自動關機,腫瘤回到範圍內,機器會自動恢復治療,這對於會移動的腫瘤,相當有幫助。」 林部主任進一步解釋:「這台1.5T高階磁振刀非常精準,適用於放射手術和短療程的精準治療,尤其是會移動的腫瘤,如肺癌、腎癌、肝癌、直腸癌、早期乳癌和攝護腺癌等,患者可透過一至五次的短療程精準放療,減少副作用,縮短來院次數。」他補充道「在癌症檢查中,若醫師會使用磁振造影來檢查腫瘤的大小範圍,例如頭頸癌、胰臟癌、膀胱癌等,此時1.5T高階磁振刀就可以考慮用來進行局部加強治療,未來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即時觀察與靈活治療策略 提升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協同醫師進行診斷與執行放射治療計劃的醫學物理師李秀文解釋了這台設備的治療原理:「1.5T高階磁振刀設備是將診斷級別的磁振造影技術,與精密的直線加速器治療技術結合在一起。1.5T的磁振造影技術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腫瘤及軟組織影像,更精準掌握腫瘤位置及型態變化。」她補充說:「這讓醫師能即時觀察腫瘤及周邊組織變化,調整治療計劃,優化放射劑量分佈,讓治療更加靈活,降低放療副作用,提升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品質。」 李醫學物理師提醒:「磁振刀治療室內具有強大的磁場,任何具有鐵磁性之金屬物品都會產生強大吸引力,所以嚴禁放置或帶入磁振造影檢查室。患者身上如果有金屬植入物,可能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導致熱效應、移位或其他安全問題。」她強調,雖然磁振刀治療有顯著的優勢,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醫療團隊會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為患者選擇最安全且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壯年男腰背痛以為結石復發 驚見腹部「8公分主動脈瘤」險喪命

壯年男腰背痛以為結石復發 驚見腹部「8公分主動脈瘤」險喪命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55歲高先生過去有腎結石病史,日前出現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到醫院做影像檢查卻發現是腹部一顆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在作怪。因為高先生年紀相對年輕,起初建議選擇傳統的開腹手術將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但卻在急診發生心絞痛。爲避免併發心肌梗塞,醫師以微創手術替病人置放難度較高且臨床較少使用的T分枝主動脈支架,再於術後十四天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同時解除主動脈瘤破裂和心肌梗塞的危機。 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 破裂後的未手術死亡率達100% 主動脈是供應人體血流的主要大血管,依部位可分為胸主動脈跟腹主動脈,當血管壁因疾病或老化退化變形、變薄或膨出,就會形成主動脈瘤。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楊凱文醫師指出,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四至五倍,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大於65歲的男性約有5-8%的人有腹主動脈瘤,其餘則是好發在抽菸、三高控制不良、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人。 腹主動脈瘤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或是已經破裂和即將破裂才會出現症狀,且症狀皆不明確,從肚子痛、腰痛、鼠蹊部痛到大腿痛都有可能,因此容易跟類似疾病混淆而延遲診斷。若是破裂則會大出血,此時未手術的死亡率將高達100%,即便手術死亡率也高達50%,可以說是人體的隱形炸彈。 這些情況需須積極治療 多以支架置放治療為主 根據國際治療準則,女性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或男性5.5公分以上就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增加破裂風險。目前腹主動脈瘤多以傷口小、治療跟恢復速度快的支架置放為主流治療方式,但僅限於離附近重要血管間尚有一段距離的腹主動脈瘤。T分枝主動脈支架非新技術,特點是上面有許多孔洞,不會擋住重要血流,但因置放過程相對複雜且傳統主動脈支架和傳統手術同時無法施行的案例不多,所以臨床實際使用此技術的案例較少。 動脈瘤是心血管疾病之一 控制三高與戒菸遠離疾病風險 楊凱文醫師提醒民眾,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相同,高危險族群建議戒菸並將三高控制好,若曾在檢查中發現動脈瘤,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確認是否變大,及早發現與治療。  

Read More

易與青春痘混淆的「化膿性汗腺炎」醫授3招自我檢測

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因為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皮膚疾病,因為非感染所導致,不具傳染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一名28歲男性業務員自學生時代起就困擾於皮膚問題,他起初以為是尋常青春痘或毛囊炎,但症狀卻一再反覆發作,病灶甚至延伸到鼠蹊部和臀部,不僅腫痛、流膿,還會飄散異味、沾染衣褲,讓他接待客戶時尷尬地不知如何自處,而每日通勤因騎乘機車摩擦患處所帶來的疼痛更猶如經歷一場酷刑,直到前往醫院皮膚科就醫,才終於被診斷出是罹患「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早期難發現 病灶型態、位置、疾病史3招自我診斷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吳吉妮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因為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皮膚疾病,因為非感染所導致,不具傳染性。此疾病好發於年輕族群,常見發作在身體皺褶處或是大汗腺、頂漿腺等容易流汗的部位,如頭皮、腋下、乳房下方、鼠蹊部、臀部等位置,而隨著這些部位的毛囊堵塞與發炎,就會產生結節或是膿瘍,而在反覆發炎的過程中,還可能從皮下生成連結皮膚表面的竇道或廔管,滲漏膿液並留下疤痕。此外,也容易合併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共病,甚至有低機率演變成皮膚癌,不能輕忽其疾病嚴重性。 由於化膿性汗腺炎相對少見,而且早期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青春痘、毛囊炎、疔瘡等常見皮膚疾病,加上有些病灶位於較私密的部位,也常有病人因為怕尷尬而不好意思就醫或是未能向醫師完整說明症狀,以致難以早期診斷。吳吉妮醫師建議,民眾可依循3招自我檢視化膿性汗腺炎:(1)第1招「病灶型態」:皮膚出現結節、竇道、廔管,且病灶處化膿、流膿、(2)第2招「位置」:病灶發生在腋下、鼠蹊部、臀部等疾病典型發作的皮膚皺褶處、(3)第3招「疾病史」:半年內至少反覆發作兩次以上。若有符合上述3個條件,應儘快至皮膚專科做進一步診斷。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吳吉妮醫師 藥物手術雙管齊下 助化膿性汗腺炎患者找回生活品質 化膿性汗腺炎的常見藥物包括局部治療使用的外用抗生素藥膏、抗菌洗劑,以及用於抑制全身性發炎的口服抗生素、口服A酸、荷爾蒙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治療選擇。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表的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對於中重度患者有對應的階段性用藥策略,建議治療時應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前者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週後,若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後者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 生物製劑有助於縮小病灶範圍,以利患者得以透過手術更完整地清除病灶,吳吉妮醫師舉前述28歲男性個案為例,他起初在鼠蹊部與臀部的發炎病灶有多達7個發炎病灶,因為擔心開刀需要較長恢復期而一再推辭手術,所幸,經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病灶減少至2個,範圍也大幅縮小,這才讓他點頭同意接受手術,治療至今已有5年未再復發,得以不受疼痛流膿影響,全心投入生活與工作。 吳吉妮醫師提醒,化膿性汗腺炎雖然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日常照護與危險因子的控管協助減少患者的疼痛,減少疾病惡化或是復發,並改善生活品質。呼籲有疑似症狀的民眾儘速尋求專業皮膚科的協助,及時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後果;而已診斷化膿性汗腺炎之患者,則建議加強危險因子的控管,透過減重、減少糖、乳製品等飲食攝取、戒菸,以避免誘發發炎而導致病情惡化。相信在醫病相互合作下,能更穩定地控制化膿性汗腺炎,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