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病猶親投入癌症篩檢推動 吳青紜獲防癌尖兵獎肯定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個案管理師吳青紜獲國健署防癌尖兵獎。(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個案管理師吳青紜投入癌症篩檢業務5年,視病猶親,秉持不放棄的精神,透過鼓勵和建議,說服不願接受篩檢,或篩檢異常卻不願回診的民眾接受檢查,幫助許多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重拾健康生活,獲得國健署防癌尖兵獎肯定。 吳青紜個管師投入檳榔防制及乳癌及口腔癌篩檢業務,平均一年邀約個案且完成篩檢共計8000人次,陽性個案轉介人次共計600人次,陽性個案轉介並完成確診追蹤共計500人次,並辦理職場口腔黏膜篩檢活動及工地口腔黏膜篩檢活動。 在推動癌症篩檢業務上,吳青紜運用創新策略,結合大林慈濟醫院健康醫LINE,連結至國健署雲端四癌篩檢資料庫,在個案回診前一天發送篩檢通知,民眾也能隨時在LINE上查詢自己符合的篩檢項目,配合LINE定時的篩檢推播訊息,讓民眾能夠主動參與監測自身健康狀態,改變以往使用者被動式的健康管理方式,更能貼近現代人的需求。 吳青紜分享,因為二等親患有乳癌的民眾也是罹癌高危險群,因此她會利用癌友聚會時向病友及家屬宣導乳癌家族史,鼓勵40至44歲二等親的女性朋友提早做乳癌攝影檢查。 吳青紜說,有時推動免費癌症篩檢不是那麼順利,但我們不會放棄,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定時做篩檢,報告異常時,能夠盡早接受複檢及治療,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未來無論說服一個人做檢查需要多少時間和耐心,她都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有可能救一個人就可以救一整個家庭。

Read More

最新研究:代糖讓人更想吃甜,減重恐無效!

對於喜歡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的人,短期間內可以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的使用,但長期來說,還是儘量減少精緻糖和代糖的攝取,真正降低對於糖的需求,才是對健康有幫助。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在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生活中,來點甜食是許多人抒壓的方式,但吃進太多的糖,又擔心加速老化、熱量過高造成肥胖,甚至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如果改吃代糖可以嗎? 代糖可以分為天然及人工 依據食品加工選擇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劉家宏表示,代糖可以分為天然代糖及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包括甜菊糖苷、羅漢果苷、赤藻糖醇、麥芽糖醇等,常見的人工合成代糖則有阿期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等,在使用時通常會考量不同食品的加工過程來選擇合適的甜味劑。 精緻糖熱量高 代糖低熱量、較不易影響血糖 黃欣寧醫師指出,代糖就是要替代真正的糖分,因為一般的精緻糖,例如蔗糖類,會提供很多的熱量,使用代糖的目的是減少熱量的來源,同時能讓舌頭上感受到甜味,因為很多人覺得想要吃糖,但又不希望造成血糖上升,可以用代糖做為取代。例如糖尿病患者真的很想吃糖,會建議他先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在相同的糖攝取量下,可以吃到更多量的食物。如果原型食物不易取得,代糖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相較於坊間飲料店會攝取到的精緻糖,可以在同等份量下增加較少的熱量,讓體內的血糖波動較小。 最新研究:代糖恐讓人更想吃甜 減重恐無效 黃欣寧表示,過去會建議減重者使用代糖,但近幾年有些研究發現,吃了代糖之後,無法像真正的糖一樣,讓腦部覺得滿足,反而會讓人想要繼續吃甜來滿足它,因此代糖雖然不會讓減重病人的BMI或體重上升,但整體而言,也無法達到體重下降的好處。 劉家宏營養師則建議,對於喜歡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的人,短期間內可以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的使用,但長期來說,還是儘量減少精緻糖和代糖的攝取,真正降低對於糖的需求,才是對健康有幫助。代糖無法滿足大腦的飽和中樞,少量、偶爾使用可以,長期而言,還是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落實健康減糖。

Read More

6健康秘訣可預防「代謝症候群」 正確量腰圍、血壓都是預防關鍵!

若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20-64歲民眾每10人就有2.5人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表示,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長期下來將會引發慢性疾病。 因此國健署提供健康6秘訣,並於9月7日起於北、中、南陸續舉辦「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邀請民眾學習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並找出「健康6秘訣」,還有機會獲得1,500元數位禮券等大獎。 代謝症候群5危險因子 6招健康秘訣可破解 代謝症候群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國健署說明,若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2-6倍。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其實都與飲食、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因此積極管理是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的關鍵。國健署也提供6招健康秘訣,希望民眾跟著做,一起破解代謝症候群的5項危險因子: 正確量腰圍: 建議民眾在早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除去腰部覆蓋衣物後,將腰圍尺繞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維持正常呼吸,吐氣後測量腰圍數值。 722量血壓: 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依722原則居家測量血壓至少1次,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一分鐘取平均值),監測血壓數值。 均衡飲食: 跟著「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規律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戒菸撥63: 建議採取4步驟戒菸(選定戒菸日、告知親友、瞭解困難、排除誘因),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服務。 定期檢查: 國健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尿液檢查(尿蛋白等)、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脂等)、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項目,民眾可多加利用,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國健署辦闖關活動 提升認知更有機會獲獎 另外,為了提升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國健署結合「2024島嶼生活節」,於日前在基隆市和平島地質公園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除了基隆場活動外,國健署提到, 11月3日、11月10日分別在台中中央公園、台南新營體育場也會進行闖關活動,歡迎民眾一同參與。

Read More

中秋大啖美食體重不升反降?小心是1健康警訊!授5大技巧飲食不踩雷

高血糖可能會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導致體重減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月餅、柚子、烤肉等中秋應景食物糖分、油脂、熱量高,吃太多擔心體重增加,不過有些人體重卻意外下降,這時可別高興得太早。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表示,曾遇過三高病友節日後吃多、喝多、體重不增反減,起初以為體重下降是減肥成功,但經檢查發現是高血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體重才會快速減輕。 陳韻婷營養師提醒,民眾若有類似情形務必應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營養師也為民眾整理了市售月餅及糕餅熱量,並提供中秋飲食5大技巧,希望能讓民眾開心、健康地度過中秋佳節。 中秋三寶藏健康危機 烤肉不吃肉「陷阱食材」也超多 說到中秋節就會自然想到中秋三寶「月餅、柚子、烤肉」,但陳韻婷營養師指出,月餅為高熱量、高升糖指數(GI)食物,會引起血糖較大的波動、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而且含有奶油、烤酥油等許多油脂,屬於高飽和脂肪的種類,易引起低密度膽固醇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的負擔,增加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的發生。 而柚子雖然是有纖維及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但熱量也不容小覷,陳韻婷營養師表示,通常三瓣文旦(約110公克)為1份水果,熱量60大卡,含醣量相當於1/4碗白飯,若一次吃下整顆文旦,熱量可高達300-400大卡,糖份也超標,需要留意攝取量,而且有些藥物會與柚子產生交互作用也需特別注意。 至於烤肉,不論是高溫炭烤肉類、油煙或燒焦物質等都有可能產生異環胺(HCA)、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等致癌物質,且烤肉最常見的種類為豬肉、牛肉等紅肉類,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即使不吃肉,烤肉中仍有許多「隱藏級」陷阱食材,陳韻婷營養師提到,像是常見的玉米、甜不辣、米血糕等其實都屬於澱粉類,而且熱量驚人,1根玉米、3片甜不辣或4小塊豬血糕,都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若再加上烤肉醬,熱量更容易超標。 如何健康吃月餅、烤肉、柚子? 營養師授5大技巧 不少「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三高病友在中秋節後,血糖、血脂、體重控制不佳,都是因為烤肉、柚子、月餅等飲食問題,因此陳韻婷營養師提供以下5個飲食技巧,幫助民眾健康度過佳節: 團圓分享,健康共享: 慎選月餅、注意營養標示,留意營養標示中的精製糖、飽和脂肪,以國人每日熱量攝取參考值2000大卡為例,每日精製糖應小於50公克,飽和脂肪不超過15公克。若是高膽固醇者,建議減少含有蛋黃、滷肉的種類,選擇飽和脂肪較少的五仁、冰心種類或較高纖維的柚子、鳳梨種類。 而且建議藉由分食的方法,將月餅切成小塊與親友們分享,以免一次吃下過高熱量,柚子也建議多人一同分食,吃太多可能會造成水果糖份過量、消化不良、腸胃不適(如:腹脹等),建議每次吃3-4瓣,既能滿足口慾又健康。 總量控制,食物搭配: 若吃了月餅,當日應減少正餐主食類的攝取量,並建議食物以蒸、煮、燙、烤等方式烹調,減少用油。 如果晚上要烤肉,當天早、午兩餐則應避免食用太多蛋白質類食物,並以植物性豆製品為優先選擇,平衡一整天油脂及飽和脂肪的攝取。烤肉時若搭配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含多酚抗氧化、去油解膩,或檸檬汁加氣泡水,也能有啤酒般的清涼暢快感。 高纖、少油、少加工: 烤肉時應先由高纖維的青菜開始攝取,增加飽足感,延緩醣類吸收,再選擇低脂魚肉類(如:魚貝海鮮類、雞肉串去皮),豬肉建議使用里肌、梅花肉,並避免加工製品,如香腸、丸子等。 另外也不建議使用大量烤肉醬,可以利用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或選擇清爽不膩的和風柚子醬,也可將日式醬油加入蒜、蔥、開水調製醬料,都能減少鹽分及飽和脂肪的攝取。 烹調技巧,健康加分: 烤肉時可將食材先行預熱再烤,減少燒烤時間,或利用錫箔紙將食材包住,待食材烤到八分熟時,再刷上適量醬汁或灑上香料,確保醬汁不會烤焦產生苦味,也能減少烤焦及防止油脂滴落火中產生油煙,降低致癌物產生。 多吃多動,自我管理: 建議飯後1小時可從事運動,每天走路30-60分鐘或萬步以促進消化、幫助消耗熱量。另外也要建立定時測量體重的好習慣,多留意身體的變化,為自己的健康生活把關。

Read More

中秋團聚流感風險升高!醫:長者接種免疫加強型疫苗以防重症

隨著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民眾在參與中秋活動時,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外,也別忘了施打流感疫苗。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宗憲報導 下周就是中秋節,民眾忙著準備「一家烤肉萬家香」之餘,當心釀流感群聚感染風險!隨著新冠疫情防疫禁令解除,口罩解禁、社交距離縮短等,都使得過去缺少群體免疫的民眾產生免疫負債,造成流感的比例增加,進而導致現已出現「流感全年化」現象,中秋團聚恐成防疫破口。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知名診所院長羅源彰醫師分享,曾遇過一間公司6人群聚感染流感並前來就診,其中年歲正值不惑之年的經理病況突然加劇,染疫隔日竟住進加護病房,顯現流感病毒的高威力不容小覷。 羅源彰表示,相較過去,流感的感染高峰大多耶誕節後到初春開學前。然而,今年的疫情與以往大相逕庭,自去年二月份口罩令解除、疫情逐漸解封後,至今流感疫情一波接著一波,孟夏之月仍肆虐全台,導致今年重症累積人數居高不下。他也呼籲,今年流感病毒異常囂張跋扈,預計疫情將全年化。隨著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民眾在參與中秋活動時,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外,也別忘了施打流感疫苗,針對65歲以上長者也有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疫苗,保護期較長且能有效增加抵抗力,預防流感重症的發生。 羅源彰醫師接受採訪表示,防疫禁令導致民眾出現免疫負債狀況,加劇流感全年化現象。 流感呈現全年化趨勢 夏季死亡人數破新高 羅源彰認為,流感全年化現象很可能來自新冠疫情後出現免疫負債與免疫竊盜。免疫負債是指,在疫情期間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因此各類呼吸道疾病感染機率下降。但是當防疫禁令解除後,由於所有群體先前對於病毒或細菌的刺激減少導致抗體逐漸下降,一旦開始流行所有群體都無法阻擋流行病的傳播。因此民眾容易反覆染上各種感冒。而免疫竊盜則是指人體免疫系統被新冠病毒影響,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染流感或其他疾病。 流感傳染途徑多元,主要來自咳嗽、噴嚏的飛沫以及接觸,特別是家中有小朋友,開學後容易在學校交叉感染,進而帶回家中傳染給家人。因此民眾在中秋團聚或參與各類活動時,務必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施打流感疫苗來加強自身免疫力。 年長者免疫力老化 選用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疫苗 65歲以上長者除了本身老化,也有不少人有失眠問題、飲食不均衡、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身體機能下降,導致免疫力降低,使得流感對於年長者來說更具致命性。若本身有慢性疾病,感染流感後更容易引起重症或其他併發症,也因此每年流感死亡人數中,65歲以上長者占大部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也成全民議題。羅源彰建議,面對流感,民眾應謹記「提前、分齡」兩大施打原則。 提前施打:現已有流感全年化現象,且可能持續發生,而流感疫苗施打後約需2-3週才能產生足夠抗體,因此建議能預約施打就盡快預約,別等到高峰期。 分齡施打:免疫力較差的65歲以上長者可選擇施打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疫苗。佐劑能夠增加抗體量,且保護持續時間長達一年。6個月至65歲以下民眾則可選擇較穩定的細胞培養型疫苗。 民眾在施打疫苗前可向專業醫師諮詢,選擇適合自己的流感疫苗;家有長者、孩童的三明治族群也建議施打流感疫苗,保護全家健康。 安心接種流感疫苗 養成良好作息提升免疫力 羅源彰認為,有部分民眾仍保有迷思,認為施打流感疫苗無效,或是對施打新冠疫苗後的副作用感到恐懼,因此不願施打流感疫苗。對此他也解釋,流感疫苗對預防重症有良好效果,民眾應每年定期施打流感疫苗。 此外羅源彰也提醒,年長者也應從睡眠、飲食習慣、良好運動習慣開始改善自身的免疫力,並自費選擇效果較好且時效性較長的含佐劑免疫加強型疫苗。民眾參與中秋團聚或各項活動時,務必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確保自身的健康安全,才能過個愉快又健康的中秋佳節。

Read More

「無聲殺手」食道癌早期難發現 樂生醫: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施玲娜指出,當病人主訴有漸進性吞嚥困難,應考慮罹患食道癌的可能性。(圖/截自freepik)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香港武打巨星徐少強忽傳食道癌離世噩耗,享壽73歲。對此女兒已證實消息,他的離世引發大批影迷及同業深感惋惜。根據衛福部112年國人癌症死因排行榜,食道癌排名第九,好發年齡為50到70歲,由於食道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故又稱「無聲的癌症」。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安迪及香港藝人孟海皆因食道癌病逝,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方可避免並預防癌症找上門。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施玲娜說明,食道位於下咽部與胃之間,全長約22至25公分,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是將食物從口咽送往胃部。由於食道上端三分之二的上皮由鱗狀上皮組成,故由上端長出以鱗狀細胞癌居多,下端為腺體細胞,以腺癌為主,中間段則兩者皆可。食道癌可能發生在食道任何部位,但好發於食道中及下三分之一,其中男性罹患的機率高於女性。臨床上,吞嚥困難是大多數患者的第一個症狀,其他症狀如吞嚥有異物感、胸口疼痛、體重減輕、呼吸有臭味、咳嗽、聲音嘶啞、胸口痛、頸部異常腫塊、大出血、貧血或解黑便等。 施玲娜指出,當病人主訴有漸進性吞嚥困難,應考慮罹患食道癌的可能性,初步會先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與上消化道攝影術檢查,很容易確認病灶處。另可經食道超音波檢查評估腫瘤侵犯食道的深度及周邊淋巴轉移程度。而治療方式不外以外科手術為主,外加局部放射線療法,此外亦可輔助化學藥物治療或其他免疫治療。 施玲娜進一步表示,抽菸、喝酒、嚼檳榔、肥胖、偏愛吃過熱食物、愛吃醃漬食物、或是食道曾經接觸腐蝕性或是放射性傷害等,這些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高風險族群。她提醒,預防食道癌的關鍵在於遠離致癌因子,平日避免吃過熱的食物並均衡飲食,多吃原形食物,減少醃漬、加工肉品,保持口腔清潔習慣,遠離菸、酒、檳榔,維持規律運動;平時留意自身狀況,若有不適,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時期。

Read More

手臂痠麻手指無力疑似頸椎出狀況 手肘隧道症候群

患者X光片顯示,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會在手肘部位引起疼痛。(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三十三歲的陳小姐是一位上班族,工作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拿在手上的東西常常不小心掉落到地上。陳小姐到診所治療,醫師診斷是頸椎的問題,5個月的復健依然沒有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黃贊文部長門診,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在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相當嚴重,痠、麻、痛以外,出現有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的情形。安排由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陳昭宇教授及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為陳小姐做尺神經的減壓治療。手術後積極復健,陳小姐萎縮的肌肉已經恢復,已經回到工作崗位。 徐振恆醫師指出,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動作變得困難。(記者徐義雄攝) 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要長時間的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造成神經受損。典型症狀包括手部的麻刺感和無力,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影響手部功能。 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會在手肘部位引起疼痛,大多數症狀是集中在手部。常見的症狀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許多患者抱怨在進行精細動作,如使用電腦或書寫時會有障礙理學檢查以外,醫師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 手肘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於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 民眾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檢查與治療。(示意圖) 徐振恆建議,社會的工作壓力大,車貸和房貸等經濟負擔沈重,民眾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創世院民指壓柚皮 刺激聞/觸/肌力

創世基隆院治療師中秋節準備應景的柚子,讓院民手指塗上顏料後,再練習印壓在柚子上。(創世基金會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美好日子,但對長期臥床的植物人來說,雖逢佳節,卻鮮少能出外賞月、享受烤肉活動。創世基金會累積38年照護植物人的經驗,觀察有一些院民因照顧而逐漸復能,會以眨眼、發聲等方式表達心情或意願;另外,考量院民的身心靈需求,不定期舉辦社區融合及各式親子活動,在不同層面給予刺激;中秋時分,植物人也能透過安養院舉辦的活動,和家人團聚,一同感受溫馨的氛圍。 創世基隆院治療師每逢節慶會為院民們安排各種體驗活動,今年中秋節準備了應景的柚子,讓院民手指塗上顏料後,再練習印壓在柚子上,除可觸摸到柚子皮、聞到柚子香味外,也能訓練手指肌肉,增加觸覺、味覺的感受及肌力練習。現年32歲的小婷,治療師發現她對外界有些微反應,於是開始訓練她用注音符號板來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已可以使用眼動設備做簡單的表達,近來更傳達她對中秋節活動的期待。 創世基金會是全台唯一專門照顧植物人的身障機構,由護理、生服員24小時輪班照顧,依院民需求結合社工、治療師等專業團隊,為每位院民擬定個別化照顧計畫。日前嘉義院正在進行擴建及新建第18家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花蓮分院。創世基金會盼各界一同助建,幫助更多植物人,相關愛心捐贈可洽專線(02)24214738。

Read More

月餅每天最多1顆 不可天天吃

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賴俞含表示,高齡與糖尿病者應間隔日期享用月餅,別讓中秋後遺症找上門。(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每到中秋前後大家都會吃較多的應景月餅,不過有不少民眾出現中秋後遺症,例如血糖飆高、消化不良、腸胃炎,特別是糖尿病病人要特別注意控醣,提醒大眾吃月餅要適量,且要多運動提升身體代謝。 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賴俞含指出,月餅的最主要成分澱粉、糖、油脂及少許蛋白質,前兩項的大量攝取都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全台有超過250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持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糖尿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致有些人直到身體出現疾病反應,如高血糖導致中風、視網膜病變、加重心血管疾病或健康檢查報告異常,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才開始控制糖分攝取。 賴俞含表示,無論是否有糖尿病,中秋吃月餅都應注重控醣、酌量攝取;中秋月餅種類很多,市面上廣泛流通的月餅種類大致分為廣式、蘇式、台式月餅;廣式月餅熱量最高,因為廣式月餅的餅皮在製作時,為能達到要求的口感,需要加入大量油脂,即使只有一層餅皮,油脂含量仍是所有月餅中之冠。 其次是蘇式月餅、台式月餅,餅皮越多層,油脂含量就越多;且月餅內餡製作時會加入大量的糖,所以也要注意糖分多寡,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就將許多熱量、油脂吃下肚。 怎麼吃月餅才不會過量?賴俞含建議掌握熱量先要減量,應優先挑選食用低熱量的冰皮月餅、享用月餅時與親友共同分食、當天吃月餅就要減少一半飯量,及每天至多1顆月餅,但可別以為天天都吃1顆月餅也行。 賴俞含表示,天天1顆月餅,對於高齡、糖尿病病人的油脂與糖分的負擔還是太大,盡可能不要連續不間斷的每日吃月餅,三餐飲食一定要均衡,有月餅的油脂、糖分、碳水化合物,就要減少全穀雜糧類、油脂類及含糖飲料,並增加攝取蔬菜類、豆魚蛋肉類的營養,且要多運動,如飯後散步30分鐘幫助提升身體代謝。

Read More

小結石卡膀胱口 800毫升尿回流腎

東元綜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戴順慶說,結石症狀輕者腰酸不適,重者嚴重感染,嚴重者可能細菌型敗血症,甚至尿液回堵到腎臟影響腎功能。(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一位屆齡退休的曾先生近日突然下腹脹痛難以忍耐,困難排尿,就醫檢查赫然發現,一個微小結石就卡在膀胱出口處,800毫升的尿液撐大膀胱,甚至向上回流至腎臟,醫師迅速執行「內視鏡鈥雷射碎石手術」精準碎石,術後隔天出院。 擁有超過20年碎石經驗的東元綜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戴順慶說,這位好多年沒追蹤的結石病人,突然來門診表示下腹脹痛,排尿要非常用力,而且會不自主滴滴答答、尿失禁。門診立即安排X光、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膀胱處有一顆0.7×0.7公分的小結石,不偏不倚,正好堵住膀胱出口,導致積尿腹脹,甚至嚴重到尿液逆流回腎臟,造成兩側腎水腫,立刻插尿管疏通,安排「內視鏡鈥雷射碎石手術」,手術無開放性傷口,術後恢復快,避免造成腎損傷。 病人曾先生說,自己水分都有喝足夠,飲食正常,但結石還是每5-6年就會復發,按照往例都可以自己排出來,或利用體外震波儀碎石,這次是第4次發作,沒想到會如此嚴重,好在醫師當機立斷用雷射打碎石頭,變成粉末狀吸出來,避免石頭太尖造成受傷感染,術後恢復相當好。 戴順慶說,尿路結石主要的源頭是在腎臟,結石也可能排到輸尿管及膀胱,小於0.5公分,「理論說」可以自然排出,但難保有意外。「輸尿管結石」症狀輕者腰酸不適、腹脹惡心似腸胃炎,重者嚴重感染,甚至細菌型敗血症;「膀胱結石」輕者反覆血尿發炎、血尿伴隨解尿灼熱刺痛,重者膀胱阻塞無法排尿,甚至尿液回堵到腎臟影響腎功能。 「醫生我有乖乖聽話多喝水,有喝滿2千C.C,怎麼還會結石?」這是門診結石病人很常問的問題。夏天流汗量較大,若水喝不夠,尿量就會減少,使得尿液中的結石成分(大多是草酸鈣)變高,造成結晶沉澱成結石,但腎結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族遺傳、飲食習慣、水分攝取不足和職業等,再小的腎結石有一天一定會長大,建議結石病人務必定期門診追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