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惡心開軟便藥 女子心驚驚

王女鼻子過敏、晨起惡心,醫師用藥開了軟便劑,嚇得她再回醫院詢問。(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藥袋上寫的用途和病症八竿子打不著?誤會大了,王姓女子因鼻子過敏就診,耳鼻喉科醫師開了4種藥,藥袋臨床用途,其中1袋標寫退燒止痛,另1袋是軟便,究竟怎麼一回事?開錯藥?原來藥的臨床用途非治單一症狀,但用途與症狀不符不免讓病人心驚驚。 王姓女子近來喉部覺得有異物感,害怕長了什麼東西而到台中海線一家教學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王女先後照了X光及內視鏡檢查並未發現有任何異狀,扁桃腺也沒腫大,倒是有鼻涕倒流、鼻過敏現象。 王女領完藥回家,晚上要服藥時發現,4個藥袋其中2個藥袋的臨床用途,1個是退燒止痛,另1個是軟便,嚇得王女不敢服用。隔天到醫院諮詢,原來誤會大了,醫師預防病人鼻涕倒流發炎疼痛才開發燒止痛藥,以及抑制胃酸「軟便劑」。不過,醫師未說明,加上藥袋也未「對症下標」,的確會以為是醫師開錯藥或藥師出錯。 該醫院陳姓醫師表示,王女除了有鼻涕倒流症狀,也自述早上起床會有惡心感,於是開了1顆有氧化鎂成分藥物,主要有抑制胃酸效果,如果再加1顆就會有軟便功能。 不過針對類似問題,病人小心為上才是,有問題立即諮詢,以免藥不對症反有副作用。而醫師當下也應說明藥的多用途性,或者藥袋在臨床用途能針對病症做正確註明,以免病人心驚驚延誤用藥時機。

Read More

地中海型烤肉拼盤 美味又健康

營養師藍采妮說,地中海型烤肉拼盤建基於「地中海飲食」原則,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有助身體健康。(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推出「地中海型烤肉拼盤」。臨床營養科營養師藍采妮說,地中海型烤肉拼盤建基於「地中海飲食」原則,同時也可應用於日常生活,幫助身體更健康。內容如下: 1.義式蔬菜CC串:搭配彩虹蔬果,如彩椒、番茄、茄子、香菇、小黃瓜、(紫)洋蔥、櫛瓜,再撒上義式香料及海鹽,可攝取滿滿膳食纖維和豐富維生素C,吃完不怕便祕,還可抗氧化。 2.抗氧化蒜蓉蝦:使用整隻去殼蝦搭配抗氧化神器如蒜末、鹽巴、黑胡椒、白胡椒、檸檬汁、辣椒等加以醃製,烤起來色香味俱全。 3.香甜絲瓜蛤蜊:用錫箔紙包裹清爽的絲瓜搭配蛤蜊,不需額外調味,就可吃到蛤蜊的鮮味及絲瓜的甜味,提供滿滿的優質蛋白和微量鎂。 4.DHA香烤魚:將鯖魚或鮭魚、秋刀魚、柳葉魚撒上一點海鹽、檸檬汁及白芝麻,既攝取優質Omega-3脂肪酸,又能幫助抗發炎。 5.多纖健腸甜玉米:以新鮮整根或切塊玉米取代吐司,吃到的膳食纖維多更多,但記得不要額外使用奶油。 6.中秋專屬點心:柚子可當最後甜點,一次最多2~3瓣,有效控制血糖。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也提供健康燒烤飲食3要點:食材選擇及準備、烹調方式調整、正確進食順序,搭配無糖茶飲、適量水果,健康清爽享用美食保身材。

Read More

豆菇營養高 輕鬆製作植物肉排

營養師王逸婷教導民眾利用菇類等食材,製作植物肉排。(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營養師教導民眾利用菇類等食材輕鬆製作美味植物肉排,菇類纖維特性能使肉排更具彈性,讓家人享用健康美味兼顧環保,且能增添風味。 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小組長王逸婷表示,利用簡單的5步驟讓家人享用健康、美味的植物肉排:將鷹嘴豆、紅豆、黃豆洗淨並泡水8小時,將泡好的豆子用電鍋蒸熟備用,將杏鮑菇、香菇、紅蘿蔔等食材切碎,與蒸熟的豆子、麵粉和調味料使用調理機攪拌均勻,取50~80克混合物拍成肉排形狀,將烤肉網鋪上鋁箔紙或使用不沾烤盤,加入植物油,將植物肉排煎至兩面金黃即可完成。 若要增加纖維量可從增加蔬菜入手,包括玉米筍、櫛瓜、紅黃青椒、絲瓜、筊白筍等。也可將美生菜取代吐司,搭配植物肉排食用,成為更健康的選擇,不僅減少精緻澱粉,還能控制過多熱量的攝取。

Read More

掌握熱量赤字 中秋不囤脂

中秋將至,烤肉、月餅和柚子卻可能引發熱量爆表。主廚建議,烤肉可加入蔬菜做串燒,搭配自製柚子多多綠,綠豆椪可加入地瓜揉碎重新壓模,減低熱量又增加膳食纖維。(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秋佳節將至,烤肉、月餅加糖飲,吃多了可能造成肥胖,甚至為身體帶來負擔。醫師提醒,想要消除因攝取過多的月餅、烤肉造成的脂肪囤積,最基本的觀念是「熱量赤字」,長時間的自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最基本最智慧的做法。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曾俊夫表示,避免攝取過多的烤肉和月餅造成的脂肪囤積,首先檢視自己的健康身體組成和合宜的腰圍。依據衛福部公布的體位定義,18歲以上成人BMI以19.8~24.2為理想值,大於26.4則屬體脂肪過多。而腰臀圍比則以男性小於0.92,女性小於0.88為理想數值。 要讓多餘的脂肪消失,曾俊夫強調,最基本的觀念是熱量赤字,當吃進去的能量比消耗能量少,就不會累積太多的能量和脂肪在身上。 曾俊夫建議,要甩開中秋囤積的脂肪,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改變瘦體素和飢餓素,影響食慾並增加肥胖風險。建議每天睡7小時以上,並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表。 其次是積極維持運動習慣,建議每天20-4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和騎單車等,都能加強脂肪燃燒和消除脂肪。 此外,許多追求快速達成理想體態目標群族,也可選擇如消脂注射、音波減脂、冷凍減脂,甚至抽脂手術的方式減少脂肪,快速達到局部雕塑體態的目標。 曾俊夫提醒,生活中小習慣也都可能無形中抵銷為了減脂所做的努力。像是養成定時飲食,如早餐一定要吃,晚餐後至睡前不進食,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生活方式規劃,盡量不要在規畫時間外吃進多餘食物。另,每天至少喝水2000cc,加上充足睡眠與休息,增強身體新陳代謝,降低肥胖機率。

Read More

深腦電刺激 巴金森男減少藥量

紀姓男子患巴金森症6年藥效縮短,身體沒藥效時有如斷電,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刺激器重拾行動力。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5歲紀姓男子6年前被診斷為巴金森症,起初藥物控制良好,隨病程進展藥效縮短,去年底每天服藥5次、每次間隔3小時,服藥後1小時藥物起作用才能活動2小時,身體沒藥效時如同斷電無法行動。經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術後每天服藥減至3次,總藥量降低40~50%,症狀改善能外出活動,重拾生活品質。 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中老年,國內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2%。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症罹病率也上升。 郭怡真說,多數巴金森症患者臨床症狀於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有效控制;但隨疾病進展,約半數患者接受左旋多巴藥物治療5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中後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劇,面臨更多動作障礙之外的症狀,用藥愈趨複雜,患者生活品質日益下滑。 郭怡真指出,過去傳統型腦刺激器與電極,只能給予固定方向刺激,無法靈活調整電量;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可先偵測病友腦部與疾病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協助醫師更精準的為患者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區,保護周邊腦結構有效降低副作用,可改善病患症狀,減輕藥物負擔,重拾行動力。 中榮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110年4月成立,近3年有10篇SCI論文發表,並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整合性臨床評估;去年評估超過400人次,由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跨團隊合作,深腦電刺激手術累積新電極置入個案超過50例。追蹤術後半年,病患平均減藥40~50%。未來在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電極及即將推動的遠距復健協助下,將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更全面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

女慢性血癌 脾臟腫1.5倍

紅字骨髓增生性腫瘤是罕見慢性血癌,不會遺傳或傳染,屬於後天基因突變疾病。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14日舉辦衛教記者會,提醒民眾別輕忽健檢紅字。(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0多歲女性6年前健檢發現多項血液數值微幅異常,當時以為只是常熬夜「太累了」,沒有持續追蹤;直到一次婦科手術後仍有多種血球數值仍超標,才發現罹患罕見慢性血癌「骨髓增生性腫瘤」,且脾臟腫到1.5倍大。 骨髓增生性腫瘤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 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侯信安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1種罕見慢性血癌,屬於後天基因突變疾病,不會遺傳或傳染,發生原因還不明確。常見症狀並不具有特異性,包括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耳鳴、頭痛、失眠等;若發現有相關症狀持續超過2週應當心,部分嚴重者會伴隨脾臟腫大、骨頭痛的症狀則要快就醫。 侯信安說,這個疾病若是沒有獲得良好控制與定期追蹤,未來不僅中風、心肌梗塞風險比一般人高,還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他強調,年紀當然是1個風險因子,但臨床上不管是年輕人或年紀大的患者,都曾遇到已經出現心肌梗塞、腦中風才診斷出來。 侯信安提醒,現今國人健檢觀念進步,但重點是報告上有紅字別輕忽。有些人覺得只是超標一點點,也沒有不舒服,未進一步檢查或持續追蹤;一旦常規血液檢查異常,無論過高或過低,都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

Read More

日研發高血壓疫苗 3個月打1次

大阪大學教授森下龍一指出,研究團隊展開高血壓疫苗研發,目前邁入第2期前段臨床試驗。(北醫附醫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首屆台北醫學會研討會14日登場。日本研究團隊分享,針對高血壓疫苗研發已展開,並邁入第2期前段臨床試驗,未來患者可望透過定期施打穩定病情;國內醫師指出,未來此疫苗若能正式運用於臨床,患者可望透過每3個月定期接種疫苗,即能維持血壓的穩定,用藥方便性大幅提升。 第一屆台北醫學會研討會以創新、智慧與前端醫療為主軸,深入探討癌症以及多種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壓防治是這次研討會重點之一。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森下龍一會中表示,高血壓患者約50%未遵循用藥指示,未能規律服藥會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森下團隊展開高血壓疫苗研發,目前完成第1期及第2期前段臨床試驗,已確認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力可維持6個月;若能成功研發,可望有效提升高血壓患者的用藥遵從性。 台北醫大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說,根據臨床觀察及相關統計,國內高血壓患者約3成患者未能規律用藥;另有3成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或是知道而不尋求專業協助。 由於高血壓患者必須天天規律服藥,門診常有患者忘記吃藥,或覺得吃藥麻煩;也有患者因為年紀大,自我照顧能力不佳,未能規律服藥。 針對森下團隊研發的高血壓疫苗,陳肇文說,主要是藉由疫苗抗體與血管收縮素的受體相結合,以維持血壓穩定。未來若能運用於臨床,患者可能每3個月定期接種疫苗,即可維持血壓的穩定,用藥方便性大幅提升。

Read More

先烹調再燒烤 縮短炭烤時間

烤肉過程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專家建議在熱木炭上放幾根沾過水的木炭,可減少煙霧產生。(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提醒,烤肉時在煙燻燒烤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建議先經烹調後再進行燒烤,以減少食材燒烤時間;或可在熱木炭上放幾根沾過水的木炭,也可減少煙霧產生。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高彩華表示,PAHs指化學結構上有多環結構的碳氫有機化學物質,尤其苯(a)駢芘(化學式C20H12)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確認為人類致癌因子。這種物質可能因油脂、木材、廢棄物或煤碳的燃燒不完全,或是因高溫加熱含油脂或蛋白質的食品而產生。 藥署提醒民眾,PAH是於燒烤中產生的致癌物質,烤肉時應注意減少食材接觸煙霧的機會,也應避免食用燒焦的部位。(食藥署/提供) 高彩華表指出,想減少烤肉中的PAHs,應避免動物性食材或高油脂含量食材,並縮短炭烤時間、降低加熱溫度、增加食品與熱源間距離、避免產生大量煙霧、避免油脂滴落至木炭。甚至建議民眾使用電烤箱、氣炸鍋進行烹烤。 高彩華分享1個燒烤過程避免產生大量煙霧的小撇步。日本有研究指出,在熱木炭上放幾根沾過水的木炭,可減少煙霧產生,還可提供水蒸氣蒸煮食品。 食藥署長莊聲宏指出,烤肉宜選擇通風良好的場所,避免吸入過多煙霧;應等待炭火溫度穩定不冒煙時,再進行食材之燒烤,減少食材接觸到燃燒煙霧的機會;易出油或出水之食材,建議先以鋁箔紙包覆或適當阻隔後再燒烤,減少因油脂或水分滴落燃料上產生之煙霧。 食藥署建議,難熟的食材先經烹調後再燒烤,減少食材燒烤的時間,也能避免食材燒焦,並特別提醒民眾,食材燒焦的部位應去除避免食用。

Read More

大林術式 救回雙重威脅心臟病患

醫師鄭伊佐表示,主動脈剝離患者以「大林術式」手術方式,有助於減少手術過程可能的風險和複雜性,縮短手術時間,提高病人的恢復速度。(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李姓男子為主動脈瘤破裂結合急性甲型主動脈剝離「雙重威脅」患者,日前突然感到雙手冰冷、發麻且失去知覺,最初誤以為中風,自行用布袋針刺激手指以促使出血,未能緩和症狀;經施以心臟血管外科微創手術,獲得第2次的生機。 嘉義大林慈濟心臟血管外科微創手術中心醫師鄭伊佐表示,該病例極為複雜,之前已成功進行第1次手術,當時有著嚴重的主動脈瓣與二尖瓣逆流,導致心臟功能衰竭;病患也同時合併主動脈弓腫瘤和乙型主動脈剝離,先處理造成心衰竭的瓣膜問題,術後手術成功恢復良好,但仍然存在未處理的主動脈弓腫瘤和乙型主動脈剝離,計畫等待病人腎臟功能改善,再進行第2階段手術。日前因病程變化提前面對主動脈瘤破裂和急性甲型主動脈剝離的雙重危機進行第2次手術,手術成功率僅3成。 鄭伊佐說,過去主動脈剝離的手術風險相對較高,醫療團隊共同研發「大林術式」的手術方式,使用四分叉血管與血管環進行主動脈置換,佐以支架血管協助主動脈上分支重建,有助減少手術過程可能的風險和複雜性,縮短手術時間,提高病人的恢復速度,為患者帶來更大的生存機會。這項新的手術為主動脈剝離患者提供更先進的選擇,同時也為醫學界開啟嶄新的一頁。

Read More

烈日下癲癇發作 多重器官受損亡

醫師楊凱迪提醒,民眾在戶外高溫環境下應注意防曬,尤其是身體狀況特殊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族群。 (門諾醫院提)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名39歲男子日前在戶外烈日下長時間工作,因耐不住高溫突然癲癇發作,送醫時體溫已飆升超過40度。醫療團隊雖立即降溫處理,但生命徵象不穩定導致心律不整,一度裝設葉克膜搶救。患者因多重器官受損及腸胃道大量出血,最終仍不幸離世。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在烈日曝曬下氣溫升高速度快,若在戶外進行體力勞動未即時補充水分,人體水分很容易快速流失,等到感覺不適時往往已經接近危險邊緣。呼籲從事戶外工作時務必定期補充水分並保持警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應立刻休息,並且最好結伴同行,以便在突發情況時及時求助。 楊凱迪說,該死者年紀雖輕,但因過度肥胖,屬於高危險族群,可能已患有或未發現的慢性疾病,加重在高溫下進行勞動時的健康風險。 楊凱迪提醒,無論年齡大小,在戶外高溫環境下格外注意,尤其是身體狀況特殊或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險族群,疾病會降低身體對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此外,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由於代謝負擔較重,體溫調節功能較差,也應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 另外,平時較少進行體力活動的人,忽然從事劇烈活動時,身體也容易不適應。這些族群在戶外活動時應避免長時間或劇烈的勞動,並確保隨身攜帶充足的水分,必要時找陰涼處休息,避免發生中暑或其他危險狀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