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使用止痛藥 胃、腎恐受損

專業藥師於社區病友會中衛教NSAIDs類藥品副作用,提醒民眾依醫囑使用。(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繁重,許多民眾在辦公室備有止痛藥,當頭痛、胃痛或生理痛時,先服用止痛藥緩解不適,才能繼續工作。高雄市衛生局指出,取得止痛藥的管道很方便,除了醫師處方,走入社區藥局即能洽詢藥師購買指示用藥。 衛生局指出,常見的市售止痛藥主要有2種,一是中樞止痛藥,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及退燒藥含有此成分,另一種則是耳熟能詳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藥物類別的總稱,同時具備消炎止痛效果。國內NSAIDs類合法藥品至5月共1049項。研究發現,使用該類藥品腎損傷發生率約為1~5%;其中,高齡者或心衰竭、腎臟病史的患者等,引起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又比一般人更高。 衛生局指出,一時使用止痛藥可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胃、腎損傷。建議有慢性腎臟病、高齡長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的民眾,應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如出現尿量減少、下肢水腫、呼吸急促等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並就醫。 衛生局提醒,止痛藥並非萬能,每個人對於藥品的反應不同,建議在購買止痛藥前應與醫師、藥師或藥劑生充分討論,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讓專業醫藥人員做出最合適的評估與建議。另外,避免同時使用2種以上的止痛藥品,服用前應聽從醫師與藥師建議。疼痛是身體的一種警訊,如果服用止痛藥後症狀未緩解,應儘快就醫治療。

Read More

守護長者健康 成醫推在宅急症照護

成醫在宅急症照護團隊至林奶奶家中進行9天照護治療,林奶奶順利在住家「出院」。(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高齡長者醫療與照護囊括醫、護、個管師和藥師等專業團隊,往返醫院奔波不僅對長者不便,若需住院,家屬陪同侍疾也特別耗費心神。成醫為提升醫療與長照的整合性服務,成立跨部門團隊建構全方位的「在宅急症照護網絡」,讓醫療走入長者家中並制定居家護理照護計畫,協助高齡長者維持健康、預防失能。 87歲林奶奶罹患帕金森氏症及失智症後逐漸失能,之前確診COVID-19後體力明顯下降,進食仰賴鼻胃管。今年林奶奶出現呼吸道症狀合併發燒症狀,送往成醫急診確診為肺炎。成醫在宅急症照護團隊評估並與家屬討論後,擬定「在宅急症照護計畫」,成為成醫首例收案病人,經醫護9天照護,順利在家「出院」。 成醫表示,照護林奶奶期間,除醫師安排到宅訪視或視訊診療,每天評估評病情;居家護理師也每天進行身體評估,給予藥物及胸腔物理治療照護。並運用IoT照護系統監測生命徵象和血氧,個管師能由照護平台即時掌握變化,透過整合團隊讓林奶奶在熟悉環境接受治療。 護理部主任馮瑞鶯指出,成醫持續培育高齡護理人才,和醫療團隊、社區合作,共同提供整合式介入照護服務。也積極運用科技,讓高齡護理服務更有效率及品質。

Read More

民團籲老福法更名 衛福部允研議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13日舉辦30週年記者會,倡議《老人福利法》修法並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衛福部長邱泰源(圖)表示,將請相關單位研議。(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人口高齡化,長者議題備受關注。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13日倡議《老人福利法》修法並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說,將請相關單位研議。 老盟今年成立30週年,13日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邱泰源表示,7月老人人口數達440萬2398人,占總人口的18.81%;高齡政策如何兼顧社會發展與維護個人權利,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在政策方面,邱泰源說,除積極推動長照2.0,回應居家、社區及住宿式長照需求;今年更投入800多億元預算。未來推動長照3.0,則會結構醫療和長照、增加普及率,並引進科技。 老盟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高齡者權益保障法》;邱泰源回應,在醫療上也經常使用「高齡」這個名詞,將請相關單位共同研議,使用更適當的名詞。 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希望老人成為社會資產而非負擔,在台灣每個角落發揮效益,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友善社會,將台灣打造成能讓長者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老人福利國。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表示,未來長照要打造「希望工程」,讓未來「沒有老人」,大家都努力健康地活著,把自己的經驗、知識和社會分享。政府已成立469個長照A據點、2528個B據點和上千個C據點,未來希望從醫院到社區、居家機構,與醫療緊密結合,更有效率照顧更多人。

Read More

從事餐飲久站脊彎 婦返台換膝甩杖

長期居住在夏威夷的81歲黃姓婦人從事餐飲業,因使用過度導致右腳膝蓋受傷、脊椎跟著彎曲變形;利用返台探親進行人工膝蓋置換手術,走路已不用拿拐杖。(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長期居住夏威夷的81歲黃姓婦人,年輕時嫁到美國從事餐飲業,一天至少站8小時,使用過度導致右腳膝蓋受傷,走路必須要靠拐杖;長時間下來走路重心不穩,脊椎也跟著變形側彎。上個月她返台探親進行人工膝蓋置換手術,術後走路恢復正常,不需要再靠輔具,回到美國後生活自理更方便,四處旅遊趴趴走沒有問題。 大甲李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患者因長期站立導致右腳膝蓋使用過度,檢查後發現膝蓋外翻變形夾角達20度,根本無法伸直;術前從正面右腳呈X型,側面看更是明顯彎曲變形,屬於第4期退化性關節炎,行走困難,必須要開刀置換。但是患者沒有在短時間內開刀處置,讓脊椎跟著彎曲變形。 王芳英說,他曾在8年前替患者妹妹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後生活恢復正常,還能跳國標舞。患者趁著暑假回台探親,妹妹鼓勵姊姊到院就診,檢查後決定馬上開刀。在台灣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有健保補助,在美國醫藥費至少是台灣的10倍。 黃婦術後說,原本只是計畫返台探親、遊玩,但在旅行途中妹妹看到她手上拿著拐杖,不斷要她「一定要到醫院換膝蓋」,才臨時改變行程就診,「迄今我走路不用拿拐杖,真的很開心」。 黃婦透露,先生是美軍,在台灣與先生結婚不到1年便到美國;後來先生調職到英國,她也跟著前往,並開始經營餐廳。之後只要先生外調到其他國家,她也跟著隨行,每天在餐廳站著上班,一天站8小時。最後落腳夏威夷一住就是30幾年,在當地也是在一個軍隊的商場上班,每天整理貨品,直到先生過世後才退休待在家中,從沒想過膝蓋會使用過度。

Read More

三班護病比 護理團體批騙局

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抗議現行「三班護病比」政策放水,將各病房護病比平均計算,與護理師實際臨床照顧病患的情況有嚴重落差,要求獨立計算「每一病房」三班護病比,醫院才能領取達標獎勵。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護理團體13日抗議現行三班護病比制度「平均計算是騙局」,並強調若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向政府喊話應儘速讓護病比入法。衛福部回應,將持續收集意見討論 三班護病比標準制度3月1日正式實施,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等多個護理相關團體質疑政策設計粗糙,13日齊聚行政院前,高舉「平均計算是騙局!還我真實護病比!」布條,並上演行動劇嘲諷衛福部使障眼法掩蓋真相。 護理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衛福部現行的三班護病比政策,以「整間醫院」所有病房的護病比「平均」計算,再將「全月份」的護病比也做平均。但醫院的運作以「病房」為單位,「病房」是計算護病比的唯一合理單位。 羅運生說,各病房單位狀況不同、每天病人數量變化,衛福部取得的「平均」數字嚴重失真,與護理師臨床實際照顧病患的情況有巨大落差。醫院只要最後平均結果合乎規範,就能領取「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衛福部形同放水。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以往醫療糾紛探討著重在醫師端,若把護理當作1個科,無論民事或刑事都位居司法訴訟案件前3名。護理不僅要協助醫師執行醫療業務,也是醫事人員中人數最多的職業別。 林雅惠強調,每年9月17日世界病人安全日,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呼籲衛福部加速入法,不要讓惡劣職場環境犧牲護理未來,犧牲病患權利及安全。 對於護理團體訴求,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說明,各醫院三班護病比狀況,現行由醫院每月至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VPN)填報各班護理人員總數等資料,以計算該月三班護病比,作為公開外界參考;至於護理工會訴求三班護病比公開資料採各病房分開計算,衛福部將持續收集意見討論。

Read More

戽斗少女社恐 正顎獲新生

牙醫顏欽堉指出,正顎手術在改善咬合功能,同時重塑和諧臉部並達到長期穩定。(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陳姓少女因從小顎骨發育異常,不僅影響進食,嚴重的「戽斗」也導致其深感自卑。就醫發現僅以齒列矯正恐難以有效改善;經接受正顎手術,術後咬合功能順利改善,連帶找回均衡和諧的「面子」,得以展開嶄新的大學生活。 奇美醫學學中心牙醫部長顏欽堉表示,臉型的方圓、長短、寬窄及對稱與否,很大部分取決於上下顎骨的比例與大小;齒顎咬合除影響營養吸收、呼吸道等攸關健康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臉部立體感與協調性。「正顎手術」目標在於重整顏面骨的比例與大小,進而改善口腔功能,同時亦能建構均衡、對稱、協調的外觀。 奇美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利用影像配合高解析電腦斷層攝影技術,分析人臉輪廓模擬精密3D影像模型,制定個人化的手術計畫;結合獨創的手術導引板,錨定每個輪廓點移動量與位置,精準重塑骨骼結構,精度達毫米等級。 針對正顎術中常見的鼻翼變寬、鼻孔朝天等副作用,奇美牙醫部也獨創「鼻翼基座縫合技法」,讓鼻子整體軟組織結構定位在預期位置。該研究成果也被權威國際口腔顎面外科學雜誌登載,並被多份研究期刊引用,成為上顎正顎手術重要參考。 下頦成形術也是正顎手術中的重要步驟。下頦影響整體顏面的立體與平衡,傳統手術需在術中才能清楚患者的下頦骨狀況,以往下刀截取角度、範圍常仰賴執刀者「直覺」;顏欽堉以「顎間咬合板定位」克服手術難關,此術式改良與革新已在口腔外科學會發表。 顏欽堉強調,奇美在「正顎手術」領域深耕許久,已取得多項突破性成就,迄今已幫助逾200例患者重拾健康與自信。

Read More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獲HSC「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

中山醫大暨附醫獲國科會多年期計畫,並取得醫療器材商販賣業及製造業許可執照。(圖左二為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左三為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中山醫大提供)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醫療系統聯盟(Healthcare Systems Consortium, HSC)表彰在醫療領域與教育行政優秀的個人及團體,2024年首度舉辦醫療科技系列獎項評選,其中「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由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獲得,成為該獎項的唯一得主。黃建寧帶領的中山醫大暨附設醫院在智慧醫療應用與高齡健康照護方面的創新突破,成為獲獎的重要關鍵。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獲HSC「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中山醫大提供) 黃建寧為現任中山醫大校長,擔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及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曾任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總院長,臨床醫學與教育行政經驗豐富。在他的帶領,中山醫大暨附設醫院積極研發智慧醫療及高齡照護系統,獲得國科會「臨床資料庫與AI跨域開發及加值應用」多年期計畫支持,取得醫療器材商販賣業及製造業許可執照,校院合作共同開發包括AI輔助的牙周病診斷系統、外科傷口照顧評估系統、手術器械自動清點系統、智慧藥櫃庫存管理系統,以及用於癌症治療的臨床AI決策支持工具,提升醫療效率和病患安全。 黃建寧將智慧醫療技術推廣到社區和個人的健康管理中,行之有年的到宅牙醫醫療服務,佈局未來的到宅醫療架構,包括遠程監控和虛擬診療系統,藉由經濟部中企署「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計畫」執行,催生主題式的產業效應,讓學研醫成果落地實現。促使醫療服務不局限於醫院範圍內,更廣泛的影響社區和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維護。 醫學教育方面,黃建寧主張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國際醫療科技項目,設立越南唯一的醫管碩士專班。為塑造體系新創跨域的風氣和文化,解決現行醫療產業的痛點,引入史丹佛Biodesign方法論,結合台大、成大等外部夥伴的經驗及資源,建立種子教師資源庫,企圖打造中山醫大成為中部地區生醫人才的培訓基地。攜手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推動智慧醫療研發服務的落地應用及人才培育計畫,實現醫療技術與服務的雙重提升。

Read More

老年憂鬱非正常老化 研究:與記憶力衰退很有關係

家中有年長者的家人需認識老年憂鬱症,可從長輩的生活狀況留意,像吃得過多或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起勁程度,主要與他自己之前相比是否有差異。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2024年6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之後的記憶力衰退狀況有高度雙向關聯。全台現今每5個人中就有1名長者,老年人會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開始變差,與社會逐漸疏離,甚至失去生活重心及面對子女離家空巢期,容易產生失落感,這些都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憂鬱症狀與記憶力衰退呈現高度雙向關聯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說明,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減少,會造成海馬迴萎縮變小,而影響記憶,特別在中老年族群中,患者有更多的記憶障礙,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至於腦部退化產生的記憶障礙,未來也有可能會引發憂鬱,所以老年憂鬱症與記憶力衰退兩者間的確有所關聯。 老年憂鬱非正常老化 認知功能障礙恐導致失智症 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症狀,了解先後順序、原因。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障礙)更會導致失智症,所以需特別留意長者的身心狀態,如果有需要時,則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年長者自殺率高 應及時就醫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一直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主要是高齡者就醫率不高,缺乏病識感,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上述的研究中提到監測記憶變化,有助於辨識及預防憂鬱與失智症。 家中有年長者的家人需認識老年憂鬱症,可從長輩的生活狀況留意,像吃得過多或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起勁程度,主要與他自己之前相比是否有差異。同時家人避免小題大作,隨著年齡增長,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上會漸漸減少,如果是憂鬱症疾病而導致,應在兩個禮拜到一個月間會明顯察覺到。此外有不適的狀況需想辦法就醫,如果長輩對看精神科有忌諱,不妨先找家醫科讓醫師做確認。

Read More

卡車司機屁股流膿 竟是化膿性汗腺炎!生物製劑治療新利器盼納健保

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初期症狀很像青春痘,但卻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化膿性汗腺炎」常會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30多歲A先生本身是貨車司機,因為罹患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臀部病灶嚴重延伸到生殖器周圍,不只皮膚有發炎、化膿的疼痛性結節,甚至合併肛門瘻管,嚴重影響生活,導致工作停擺。 不過經過手術及術前、術後生物製劑的使用,A先生獲得很大的改善並順利回歸職場,到現在1年了都沒有復發的狀況。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葆表示,術前使用生物製劑能穩定皮膚發炎的狀況,避免開刀範圍持續擴大,術後使用生物製劑則可降低復發機會,但目前生物製劑並沒有健保給付,未來若能納入健保,相信會對患者有很大的幫助。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 有哪些症狀、影響? 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初期症狀很像青春痘,但卻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朱家葆醫師提到,青春痘主要分佈在皮脂腺較多的位置,如:臉、前胸、後背等,但化膿性汗腺炎主要是在腋下、胯下、臀部等容易壓迫、皺褶的地方,而且病灶範圍也更大,會有反覆發炎的疼痛性結節、囊腫、膿皰。 若半年內在上述部位有2個不同的位置,出現反覆發作的疼痛性結節或較嚴重的發炎性病灶,醫師就會高度懷疑是化膿性汗腺炎。朱家葆醫師說明,化膿性汗腺炎可依嚴重度分為3期,第一期症狀較輕,主要是疼痛性結節的問題,但如果結節串起來形成隧道「瘻管(fistula)」就屬於第二期,而當瘻管有彼此交錯在一起的情形就是第三期,治療相當棘手。 對化膿性汗腺炎患者來說,病灶疼痛、流膿是最困擾的地方,朱家葆醫師提到,有些人甚至要拿衛生棉墊著才有辦法穿衣服,不然會沾滿組織液、血水、膿,而且化膿性汗腺炎長期控制不佳會產生許多共病,最近研究分析發現,這些病友罹患三高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尤其大部分病友正在就讀國/高中、大學或研究所,年紀輕輕就可能面臨三高問題。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葆 化膿性汗腺炎治療遇困境 生物製劑可成助力盼納健保 針對化膿性汗腺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出治療指引,初期患者可以透過抗生素、A酸等藥物治療,不過朱家葆醫師表示,抗生素使用上其實有很大的限制,大約使用2-3個月,甚至半年之後,效果就沒有那麼明顯,需要考慮替換用藥。 沒有很好的治療方式,過去一直是化膿性汗腺炎最大的治療困境,但醫療新科技的發展,漸漸打破了僵局。朱家葆醫師提到,近幾年發現生物製劑對化膿性汗腺炎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若同時搭配手術治療,病灶基本上都能被移除,幫助病況穩定控制,降低復發風險。 不過,目前生物製劑尚未被納入治療化膿性汗腺炎的健保給付範圍,造成許多病友望藥興嘆。朱家葆醫師表示,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患者,如果使用傳統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可主動諮詢醫師,認真考慮是否需要生物製劑介入,也期待未來生物製劑能納入健保藥品給付項目,幫助患者追求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現在已有好的藥物、治療共識 籲盡早就醫評估、治療 現在化膿性汗腺炎治療已有很大的進步,朱家葆醫師提醒,民眾若有2個以上類似粉瘤、疔子等反覆發作的情況,應盡早至皮膚科就醫評估,由於其他科別較少接觸到這疾病,再加上病灶位於腋下、胯下、臀部等尷尬部位,病人常會等嚴重時才就醫,根據統計從發病到診斷往往會延遲7-10年,容易因此錯失黃金治療期。 朱家葆醫師呼籲,希望因為害羞、害怕不敢就醫,或過去因為治療沒有太大改善而不知道未來在哪的患者,可以放心找醫師評估,現在已經有較好的藥物及治療共識能幫助患者擺脫疾病。

Read More

腸病毒群族感染嚴重「大人也中鏢」!醫揭5大重症前兆

大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大多不會出現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因此多數人不以為意。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9月開學季,不少小朋友從幼兒園「升級」成國小新生,開學後腸病毒也「升級」,除了群聚案例多,常見同班同學都在同個診次外,這次的腸病毒連大人都在劫難逃! 腸病毒感染有潛伏期 常見這些症狀 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黃中明表示,腸病毒感染潛伏期約3至5日,感染後大多在半個月內自行痊癒,發燒、出疹子、嘴巴破,都是腸病毒的常見病兆。黃中明醫師觀察到,今年不只從春夏季開始流行,進入9月都還未見停歇,來勢相當凶猛,但更意外的是,原本腸病毒患者多以幼兒為主,但這波流行期,卻連大人也中招,而且症狀都相當嚴重。 成人感染腸病毒 嚴重程度堪比孩童 大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大多不會出現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因此多數人不以為意。然而,最近黃中明醫師發現,此波腸病毒讓不少家長也跟著中招,甚至嘴巴破、出疹子的狀況,比小孩還要嚴重,他呼籲家長一旦發現自己也有初期症狀,若條件許可,還是盡量做好消毒,甚至隔離,避免再把病毒傳染給家中其他的大小成員。 群聚感染嚴重 必要時配戴口罩 除此之外,這波腸病毒的群聚狀況也相當嚴重。黃中明打趣地說常常在同一個診次,發現不少患者彼此都熟識,原來大家是同班同學,他解釋從這個現象,就不難發現多為群聚感染,因此他認為若班上在一周內就有二個孩子感染腸病毒時,適時停課確有必要。 另外,面對中秋將至,約烤肉或聚餐的家庭聚會變多,群聚機率也將增加,黃中明建議,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或是出門後返家,一定都要洗手;也盡量少帶小孩去人潮擁擠處,必要時記得戴口罩;而若是家中已有孩子感染腸病毒,還是盡量多在家休息最好,避免傳染給他人。 3歲以下幼童應留意重症前兆 及時就醫診治 黃中明醫師也提醒,腸病毒一般不致命,但是3歲以下的幼童因為扺抗力較弱,表達能力也還不夠清楚,萬一轉成腸病毒重症,易引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等後遺症,而這只能靠家長多多提高警覺,若發現小孩出現以下的重症前兆︰1.嗜睡、意識不清 2.肌躍型抽搐 3.持續嘔吐 4.呼吸急促 5.手腳無力等重症前兆時,建議立刻至大型醫院就診,較為保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