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這7種藥」中秋吃柚子注意! 醫:小心影響藥效及交互作用

吃柚子雖好,如果是有在服用藥物的朋友,在食用前還是先詳閱藥品說明書或是諮詢藥師、醫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中秋佳節將至,柚子是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醫師提醒,柚子不可吃太多,只能淺嚐,尤其有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癲癇藥、免疫抑制劑等7種藥物的人,務必要小心「柚」與「藥」的交互作用。 吃了柚子又服藥 易併發交互作用及不良反應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柚子與葡萄柚裡都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肝臟內的代謝酵素以及小腸內的醣蛋白作用,會影響藥物代謝。如果同時吃了柚子又服藥,可能造成人體內藥物濃度上升,引發不良反應。 而可能與柚子或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的常見藥物包括:抗凝血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抗癲癇藥物等。 服用藥物者 應詳閱說明或諮詢醫師 由於吃柚子後影響藥物的時間,可能會長達二到三天,因此若有固定服用藥物需求,建議避免食用柚子,不可以為吃完柚子隔了一段時間再吃藥就沒有影響。 最後,楊晉州主任也提醒民眾,雖然在中秋節最應景的活動就是吃柚子和賞月烤肉,但吃柚子雖好,如果是有在服用藥物的朋友,在食用前還是先詳閱藥品說明書或是諮詢藥師、醫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服藥期間若有不尋常的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Read More

肝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免疫複合治療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新曙光!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為肝病三部曲,若能及早發現慢性肝炎並及時治療,就能阻斷疾病持續發展為肝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肝癌發生率為國人十大癌症第5名,而死亡率蟬聯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影響國人健康甚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暨肝癌團隊召集人黃釧峰指出,約有3-4成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甚至末期,不過近幾年免疫療法蓬勃發展,讓晚期肝癌能有更好的存活率。 B、C肝為主要致癌因子,早發現可阻斷肝病3部曲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為肝病三部曲,若能及早發現慢性肝炎並及時治療,就能阻斷疾病持續發展為肝癌。黃釧峰主任提到,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是台灣最常見的肝癌致病因子,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免費檢測補助,民眾可以藉此及早發現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早期肝癌可根治性治療,晚期肝癌來到免疫療法的時代 若診斷為早期肝癌,患者可以進行手術、局部消融等根治性療法,5年存活率可至7成。不過黃釧峰主任表示,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要早期發現肝癌,其實有時是困難的,許多患者發現時多為中、晚期,中期可以藉由動脈栓塞術等方式治療,平均存活率可達2年以上。 至於晚期肝癌則需要透過「系統性療法」治療,黃釧峰主任說明,系統性療法可分為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2大類,在過去只有標靶藥物的年代,晚期肝癌患者平均存活率只有12-18個月,但現在有免疫療法,能讓病人平均存活率有機會超過18個月甚至超過2年,最令醫師與病患期待之處在於研究追蹤也發現,有部分病患接受免疫療法後,疾病一直沒有惡化,甚至腫瘤明顯縮小以至消失、存活率維持穩定,即使治療結束,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這樣的情況,稱為「長尾效應」。 除了延長患者存活期之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肝功能等也是晚期肝癌的治療目標,黃釧峰主任提到,化療、標靶藥物等抗癌藥容易產生較強烈的副作用,然而免疫療法會重新活化人體免疫反應,也可能導致免疫反應過度活化,繼而引發免疫相關副作用,例如皮疹、腹瀉…等,雖然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較不好預期,不過發生率較低,只要在醫療人員的監測下治療,病患還是可以確保用藥安全。目前許多國際治療指引都已經建議免疫療法可作為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黃釧峰主任提醒,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器官移植…等,並不適合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新選擇「免疫複合治療」,透過醫病共享決策 找出最適方案 而且現在免疫療法推陳出新,過去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不過黃釧峰主任表示,近期已經有第二種免疫療法通過衛福部認證,透過「免疫複合治療」,同時作用於2個免疫檢查點,雙管齊下讓免疫細胞正常作用不受癌細胞影響,使T細胞得以活化,進而加強辨認以及毒殺癌細胞。 黃釧峰主任特別指出,大部分肝癌患者有肝硬化,當中很多都合併有食道靜脈曲張、胃靜脈曲張的問題,此類患者的出血的風險本來就較高,應注意病人出血風險,不建議使用過往的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反觀新的免疫複合療法,在臨床試驗數據中無增加出血率,且適用於肝功能不佳患者,對病患來說更為安全。 綜合上述,黃釧峰主任建議考量臨床上的各種狀況; 如身體活動機能、共病史、用藥史、出血風險、健保給付、經濟狀況、家庭社會支持度……等,經由「醫病共享決策」的方式為病人選擇出最合適的治療。

Read More

痘痘成形原因多 炎夏更需謹慎防範

金醫師從醫多年,臨床上常見到患者自行處理,反而導致問題加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夏天長痘,是許多人在炎熱天氣都要面對的問題。夏天溫度高,肌膚出汗出油量大,一不注意又是粉刺冒頭,甚至開始發炎紅腫,密密麻麻的一片遍布臉上,不論工作社交都讓人必須遮遮掩掩,甚至喪失信心。 痘痘產生三部曲,夏日更易發生 慕醫美診所金益安醫師說明,痘痘在醫學上的稱為「痤瘡」生成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毛囊開口產生角質堆積與阻塞;再者,油脂分泌較多,形成粉刺;最終,痤瘡桿菌大量繁殖,導致毛囊發炎,形成痘痘。在炎熱的夏季,由於皮脂腺分泌量更多,痘痘也更容易產生。 錯誤處理方式要小心,後續治療更麻煩 金醫師從醫多年,臨床上常見到患者自行處理,反而導致問題加劇。例如最常見的,自行擠出痘痘,可能還在發炎,無法將所有膿瘡處理乾淨,可能導致其他細菌感染;擠破青春痘的傷口也可能擴散,導致真皮層更深層發炎。 也有人因為有青春痘問題,認為原因是臉部過於骯髒,導致過度清潔,反而肌膚刺激過多,導致粉刺產生,甚至發炎問題更嚴重。 控痘從生活開始,醫學治療也有效果 金醫師表示,面對痘痘問題,可以先檢視飲食中,是否包含高糖高油製品,或者睡眠不穩定、壓力過大,影響到賀爾蒙分泌;其次,如果化妝、保養、清潔上有差錯,如前面提到的過度清潔,或堵塞毛囊,也會讓痘痘問題加重。 如果已經有嚴重的痤瘡問題,醫學目前也有許多治療方式。藥物、藥膏、酸類、抗生素等口服與外用藥物,是大眾最熟悉的;近期一些換膚、雷射、光電類的醫美療程,對產生痤瘡的源頭,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如心動光,能透過控油、消炎、削減痤瘡桿菌的三大步驟,減少痘痘發炎。 藥物使用限制較大,心動光溫和治痘 治療青春痘時,大多數口服藥物,都要考量肝腎功能問題,或傷胃不適的可能,相較之下,心動光沒有這層疑慮,對於不喜歡、不適合長期服藥的患者,無疑是較好的選擇。金醫師說明,心動光是寬波長的光療療程,治療過程溫和舒適,利用不同濾片,產生出的不同波長光線,藉此治療各類肌膚問題。面對痘痘,有能針對痘痘問題進行治療的濾鏡,透過藍光抑制與破壞痤瘡桿菌,抗發炎;紅光則能促進肌膚修復,加速傷口癒合,減少出油量;如果有其他痘痘造成的症狀,如血管擴張,或者痘痘造成的紅色痘疤,也能利用減少肌膚泛紅的濾鏡進行修復。心動光共有九大濾片,除了針對痘痘症狀進行治療,也能透過換濾片來處理如毛孔細紋、淺色斑點等問題。 現代醫學進步,不用有太多治療壓力 痘痘治療需要時間,如心動光,雖說第一次就能見到效果,然而想要完整治療好痘痘問題,也要進行四到六次療程,每個月一次治療,也有人在治療完成後,後續將心動光當作保養療程,透過控油、美白、修復受損肌膚來恢復健康的肌底。 金醫師表示,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因為臉上痘痘問題,壓力大、睡眠不正常,形成惡性循環,希望大眾都能理解,欲速則不達,不用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現代醫學已經能夠很好治療大多數痘痘問題,如果心裡有些疑慮,可以和醫師討論治療過程,預期進度,讓心裡有些準備,按部就班慢慢治療,就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Read More

夏日戲水露背不尷尬!第四代外用A酸核准痘痘適應症

目前最新的第四代外用A酸,在皮膚接受器上專一性更高,且不含抗藥性,相較於過去前幾代來說,產生系統性副作用較少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宗憲、潘昱喬報導 現代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均衡,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進而長出青春痘(痤瘡)。一名50多歲A男士,臉部較容易出油,不但多年以來背部長了許多痘痘,甚至不敢出門游泳,嚴重影響到日常作息。經求診後,皮膚科醫師診斷為尋常性痤瘡以及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除了給予相對應的藥物,加上積極配合治療,已有明顯改善。 放任青春痘自然發展 小心痘疤找上門! 根據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的「青春痘認知行為調查」顯示,有青春痘困擾的民眾主要年齡層從18至24歲。其中,18至19歲的民眾有八成認為青春痘只要不變嚴重就可以不用看醫師,並選擇自行購買藥品、臉部加強清潔即可。但根據調查,許多患有青春痘、背痘困擾的民眾都是等到變嚴重或形成痘疤才尋求醫師治療。不但影響聚餐、約會等社交活動,更產生面容焦慮,後續除疤與美容更讓荷包大失血。 知名皮膚科診所鄭惠文主治醫師表示,在門診中很常見到家長或患者認為青春痘只要過了青春期,甚至放任它自然發展就會好。但在反反覆覆的發炎與修復的情況下,容易在皮膚底下形成凹洞,隨著時間久就會演變成永久性的痘疤,對於患者來說都是一個永久性的傷害。鄭惠文醫師指出,只要在青春痘初期,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避免以上的面容焦慮、痘疤等問題。 背痘反覆發作好難受!把握黃金治療週期不留疤 知名皮膚科診所楊麗珍醫師表示,背痘的成因與臉痘大致相同,包含:汗液、摩擦、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飲食不當、不規律作息或情緒壓力導致賀爾蒙波動,進而生長出背痘。楊麗珍醫師指出,在門診臨床中發現25歲以上患有成人痘的民眾,有五成左右會反覆發作,甚至到40歲還有將近兩、三成的民眾有成人痘問題。此外,現在天氣較為炎熱、飲食西化,也讓青春痘生長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 楊麗珍醫師表示,民眾前來求診時,除了臉部之外,還會同時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有長青春痘,醫師會根據嚴重程度來評估並提供專業的治療。如果較為輕微的症狀,可從外用藥膏開始使用。如果有較嚴重的發炎性痘痘、囊腫痘,就會由口服藥物來介入。此外,還有針對發炎的局部治療與避免復發的光電治療等。楊麗珍醫師說明,一個痘痘的生命週期就是3個月,只要把握青春痘3至4個月的黃金治療週期,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第四代外用A酸副作用少 專一性更高 目前最新的第四代外用A酸,在皮膚接受器上專一性更高,且不含抗藥性,相較於過去前幾代來說,產生系統性副作用較少。此外,第四代外用A酸還有一個特色,具有更好的粉刺代謝效果,可改善痘疤、色素沉澱以及身體痘痘適應症,適合長期使用。如果有一些較淺的凹痘疤,它還能藉由刺激皮膚纖維母細胞的增生,針對痘疤做初步改善的作用。 楊麗珍醫師強調,第四代外用A酸不管在臉上還是背痘都有不錯的效果,但提醒民眾在使用第四代外用A酸時,務必要依照醫師的指示下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紅腫、脫皮、刺痛等情況。 青春痘種類眾多 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不費力!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醫師指出,青春痘種類眾多,會依據年齡或疾病原因來進行分類。例如青春痘、成人痘、化妝品造成的化妝品痘、髮油造成的髮油痘等。另外,依照嚴重程度也可分為尋常性青春痘或囊腫型青春痘。會導致青春痘形成的原因非常多,從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個人體質、環境、氣候等都有可能會影響。 治療青春痘時,要先了解它背後的主要原因,從而切入做治療效果才比較好。邱品齊醫師呼籲,青春痘不是單純吃藥、擦藥就好,必須要了解許多生活習慣、背景環境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以免留下痘疤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Read More

長不高原因多?「早期診斷」+「均衡營養」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為響應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月舉辦衛教講座,提醒家長們關注孩子生長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兒童生長受基因遺傳、全身健康狀況、內分泌功能 、營養和環境等因素所影響,從孩子一出生,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擔憂將來孩子的身高是否能高人一等,其原因除了身高不理想之外,有可能面臨帶有一些健康之危機,並且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不小的影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 小於胎齡兒)是其中一個造成生長遲緩的因素,這群孩子出生時體重/身高低於相應胎齡的兩個標準差,常出現身材矮小,身高低於同年齡和性別的孩童-2標準差、發育遲緩、肥胖等問題,同時也有機率增加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家長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生長發育,確保能夠在黃金時機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兒童生長遲緩不只是身高問題 心理健康同時也受影響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吳怡磊醫師指出,針對發育遲緩的兒童,會使用專業診斷工具來評估其成長狀況。參考台灣地區兒童的生長曲線圖表,若兒童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或一年內身高增長少於四公分,亦或與父母遺傳身高差異低於兩個標準差,都會引起父母與醫師的警覺。此外,詳細詢問家族史、出生史,包括早產及低體重等因素,也是診斷的重要步驟。這些綜合指標能幫助醫師全面了解兒童的發育狀況,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吳醫師也提到,生長遲緩可能會造成孩童,在同齡之間因身材矮小而受到言語上的玩笑,這對成長中的孩子心理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 生長遲緩藉由生長激素治療助力身高增長 吳怡磊醫師提到,生長遲緩其中一個因素包含SGA(小於胎齡兒),指的是出生時體重/身高低於相應胎齡的兩個標準差。這類兒童可能會在早期表現出身材矮小、低出生體重、低血糖、低體溫等問題。診斷SGA通常也要觀察,並對於高風險族群進行神經發育的評估,早期篩檢神經認知障礙,並在孩子成長到兩歲之後仍然持續監測其身高增長是否達到正常父母遺傳身高之標準。90% 出生SGA的孩童在童年時期會自發性的追趕性增長,可達到正常身高範圍。吳醫師說明若SGA兒童的身高增長若不理想,追蹤到二歲時其身高還是患有持續矮小並且於-2.5的標準差時,或在三歲到四歲時其身高還是小於-2的標準差時,會進行內分泌檢查以排除其他問題,必要時則會考慮使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生長激素治療期間會持續追蹤孩子的成長情況,直到身高達到預期的遺傳高度。吳醫師也分享過往成功個案顯示,生長激素治療對SGA兒童同時合併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可幫助他們達到或超越預期身高。而治療效果的評估,通常可能與起始治療年齡、治療期間長短、治療劑量及遵照醫囑等環節相關,因此家長與小孩及醫師密切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成長重點:控制高熱量食物,均衡營養促進健康發育 除了早期評估,SGA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營養攝取。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江惠琴指出,過量高熱量食品可能增加未來肥胖、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SGA寶寶在出生後3到6個月內通常會顯著增長,85%~90%的孩子兩年內可達正常生長。建議初期以母乳為主,4至6個月後添加副食品,均衡攝取營養。江營養師強調,國民營養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孩童和青少年存在過重或肥胖問題,建議選擇新鮮原型食物,減少含糖飲料和空熱量零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適量乳品攝入。 此外,江營養師補充,孕期母體的營養攝取與胎兒健康密切相關,特別是偏瘦孕婦,應適當增加熱量攝取,體重增加建議在12.5到18公斤之間。孕婦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特別注意葉酸、碘、鐵等營養素,以促進胎兒健康發育,確保母嬰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最後,吳怡磊主任提到,2024年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響應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月,舉辦兒童成長衛教活動幫助家長判斷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並提供正確的成長觀念。除了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健康發展外,活動中也矯正過度重視身高的誤解,促進家長對孩子全面成長的理解。透過專業知識的分享,家長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確保孩子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得到最適切的照顧。

Read More

新皮下注射HER2雙標靶最快5分鐘給藥:乳癌治療也可以很優雅!

台中澄清醫院醫療長葉大成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頭號大敵,近年來醫界不僅在藥物研發上持續進步,也同步提升治療時的生活品質,期望讓乳癌病友不僅能活得久,更能活得好。台中澄清醫院醫療長葉大成醫師表示,「台灣乳癌的優異治療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接下來更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病友們不再需要在治療與正常生活中二選一,這也是我們正努力的目標。」 就此,葉大成醫師提到目前針對HER2乳癌常用的雙標靶藥物已有更便利快速的皮下注射選擇,能大幅節省病友時間;也期望未來能夠成立新的乳房醫學診所,以提供高度隱私與舒適的乳房篩檢服務為中心理念,讓女性們能無負擔地安心接受篩檢與治療。 HER2雙標靶改寫乳癌治療史!前導+輔助治療完整用藥將復發降至最低 「過往HER2陽性乳癌是惡性度高、預後較差的亞型,直到HER2標靶藥物的出現才改寫了這類患者的命運!」葉大成醫師解釋,HER2的中文全名為『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當HER2受體為陽性時,會刺激癌細胞加速生長,進而導致腫瘤快速成長,而HER2標靶藥物可以截斷刺激生長的訊號,使停止癌細胞成長,繼而凋亡。 「約有兩成五至三成乳癌的HER2受體為陽性,可使用HER2標靶藥物治療,其應用從傳統僅在晚期使用,推進至今已成為早期乳癌也不可或缺的術前與術後全身性治療藥物。」葉大成醫師說明,針對早期HER2乳癌,手術前先用HER2雙標靶藥物作為前導治療消除乳癌細胞,已是目前國際共通的治療趨勢,「前導治療使用HER2雙標靶治療效果顯著,甚至可能達成所謂病理完全緩解(pCR),也就是在術後病理切片上完全找不到癌細胞,此時再接續完成18個HER2雙標靶療程,就可將殘餘癌細胞趕盡殺絕,將復發機會降到最低。」 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5分鐘、擺脫人工血管 助病友優雅完成輔助治療 HER2雙標靶藥物的出現,為HER2族群帶來關鍵的治療成果提升,新的皮下給藥劑型選擇也已問世,可大幅縮短給藥時間與提升便利性。澄清乳醫中心個管師謝惠珍主任表示,「儘管治療不斷進步,但面對乳癌、接受治療,對病友來說,不論生理或心理層面,仍是不小的負擔;面對早期病友,我們常常會鼓勵她們,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特別是在經歷前導治療與手術後,即將完成最後一哩輔助治療的病友,若能改採皮下注射的HER2雙標靶,更能幫助讓她們用最無負擔、最優雅的姿態完成治療。」 談到皮下注射HER2雙標靶的優勢,葉大成醫師直接點出就是『能為病友保留最珍貴的時間』。葉大成醫師分析,「傳統HER2雙標靶是用點滴劑型,首次療程給藥需耗費2.5至3小時,後續每次治療則需1.5至2小時,加上準備與留觀時間,患者幾乎半天都要待在醫院;改成皮下注射給藥後,給藥時間可以控制在5到8分鐘完成!若是早期術後輔助治療時使用,還有機會不需透過人工血管給藥,緩解靜脈給藥的不適感外,還可降低感染、血栓等併發症風險。」 乳癌治療關鍵在醫病信賴 葉大成醫師率團隊打造安心就診空間 皮下注射HER2雙標靶除了能為乳癌病友保留珍貴的時間,讓她們能更有餘裕地去陪伴家人,完成重要的工作與夢想外,謝惠珍個管師也分享其對於增進醫病信賴關係的觀察,「皮下注射的推藥過程,也意外成為病友與醫護人員的親密交流時間,不少病友會在這個空檔與醫護深入交心,吐露平常沒說出口的擔憂與心聲,讓我們能更了解她們的需求,也趁機進行正確衛教。」 投身乳癌治療與照護長達數十年的葉大成醫師與謝惠珍主任,帶領團隊持續為病友們打造舒適與安心的就診環境,心中更懷抱著一個宏大的願景。「台灣乳癌病友有年輕化趨勢,早期篩檢將越來越重要,為了讓女性們能安心接受乳房篩檢,我們團隊希望未來能夠打造出一個舒適、高度注重隱私的求診空間,同步將檢查與問診等流程優化,讓民眾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優質的醫療服務!以病人為中心,設身處地為就診民眾著想,這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信念,也是我們對民眾的不變承諾。」

Read More

低頭族頸椎受力27kg 易病變

醫師鄭均洹提醒,長時間不良姿勢和過度負荷會導致頸、腰椎病變。(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現代人壽命延長及工作壓力增加,加上3C產品的過度使用,頸椎和腰椎退化性病變發生率逐漸提高。醫師提醒,頸低頭60度滑手機,頸椎受力達27公斤,容易因長時間不良姿勢和過度負荷導致病變。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首席主任鄭均洹指出,頸椎和腰椎為人體中活動角度較大的椎體。頸椎椎間盤突出,藉由藥物或是復健減輕症狀是常見的保守治療方法;但如果壓迫過於嚴重,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減壓;其次是「穩定度的重建」,當椎間盤退化或手術後產生不穩定性時,重建穩定度至關重要。 目前重建穩定度的手術主要分為「椎間盤融合術」與「頸椎人工關節植入術」。前者在切除椎間盤的縫隙中植入椎籠,促進骨頭融合,從而減少脊椎不穩和神經受壓。然而,可能會對鄰近節椎間盤產生額外負擔。 鄭均洹說,相較之下,頸椎人工關節植入術可保留活動度,減少鄰近椎節退化的風險。自2021年12月1日起,該手術已納入健保給付,但僅限於審查通過的特定個案。若健保不通過,自費金額約為26萬元。

Read More

嬤膽道腫瘤 內視鏡射頻燒灼移除

醫師黃千睿說,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有效提升膽道腫瘤的局部控制,延長支架通暢度,減少反覆更換支架頻率。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2歲鄭姓阿嬤因體重逐漸下降並出現黃疸,就醫確診「遠端總膽管癌」。由於病人高齡且有失智等共病症,家屬拒絕根除性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改採自費的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並置放膽道金屬支架,控制腫瘤並改善生活品質。經追蹤年餘,局部腫瘤控制良好,也未產生新的轉移;15個月後,腫瘤復發導致金屬支架阻塞且發生黃疸,接受第2次射頻燒灼術,治療效果顯著。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千睿表示,近年膽管癌發生率逐年上升,超過一半(部分文獻統計為70~80%)為肝外膽管癌(肝門膽管癌及遠端總膽管癌的併稱),常造成膽管狹窄和黃疸,病人需要依賴專精的內視鏡診斷技術;還可能因反覆的支架阻塞合併膽管炎,需頻繁返院治療,不僅影響化學或免疫治療的時程,更嚴重損害生活品質。而反覆感染也會減損病人的營養狀況,及延後治療腫瘤安排。 治療膽管狹窄方式,除了傳統的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塑膠支架置放,近年也發展出通暢度更持久的金屬支架,適用部分病人;6月開始,針對第3或第4期的惡性腫瘤合併膽管狹窄病人,金屬支架費用也納入健保給付。此外,「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的引進和發展,能穩定腫瘤的局部控制效果,延長支架的通暢度,減少反覆更換支架的頻率,而能順利進行全身性藥物治療,提升整體疾病控制及病人生活品質。 黃千睿說,內視鏡膽道腫瘤射頻燒灼術,適應症為惡性的膽道內腫瘤。在麻醉的狀態下,由十二指腸鏡將金屬導電片放入膽道,觸及病灶位置進行燒灼,並以內視鏡取石氣球移除燒灼後壞死的腫瘤組織,燒灼完成後,再放置合適長度的金屬支架。整個內視鏡治療的過程約30~60分鐘,體外沒有任何的傷口,術後大多能迅速恢復。

Read More

嬰膽道閉鎖症 及時治療保住肝

醫師廖舫敏提醒,新生兒大便顏色異常,可透過健兒手冊大便卡進行比對。(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出生僅2週的女嬰出現異常黃疸,皮膚偏黃、大便顏色泛白,送醫檢查直接膽紅素超標,罹患膽汁鬱積症,膽汁幾乎淤積在肝臟內。醫師診斷是膽道閉鎖症,嚴重可能會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要換肝;經接受肝門空腸吻合術(葛西手術),打通膽道,術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黃色,食慾和活力明顯改善,現在3個月大恢復情形良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外科主任曾采藝指出,膽道閉鎖是先天發育異常的疾病,目前確切病因未明。膽道是連接肝臟與十二指腸之間的通道,主要功能為運送膽汁,若膽道發生阻塞,膽汁無法送至腸道,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及功能受損,西方人發生率約萬分之0.8,台灣嬰兒約為萬分之2~3。 曾采藝說,膽道閉鎖症狀包括持續性黃疸、排便顏色變淺或灰白,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葛西手術是將小腸與肝門脈區殘餘的膽管組織連接,讓膽汁確實流向腸道,但術後打通膽道,仍有1/3分會持續肝纖維化要換肝,必須持續追蹤。 醫師廖舫敏表示,正常空腹狀況下,膽囊(GB處)會脹大,患有膽道閉鎖的女嬰,在禁食6小時後,超音波檢查仍看不到膽囊脹大。(記者陳金龍攝) 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廖舫敏表示,這名女嬰送醫抽血檢查發現,直接膽紅素數值為3.55mg/dl(新生兒正常值小於1.0mg/dl),膽汁幾乎淤積在肝臟內,經禁食6小時後,膽囊仍呈現細小狀態(正常禁食後膽囊會脹大),膽汁無法正常流通,確診膽道閉鎖,在2個月大時由曾采藝醫師進行葛西手術,打通膽道。 廖舫敏指出,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常見的,通常過1、2週會自行痊癒;如果黃疸超過2週,稱為「延長性黃疸」,需特別注意。曾有家長看到孩子活動無異狀,以為不要緊,結果黃疸、大便泛白超過1個月才就醫,發現是膽道閉鎖且已肝硬化。 廖舫敏提醒,父母若發現新生兒大便顏色異常,可以使用兒童健康手冊上的嬰兒大便卡進行比對,並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肝膽相關的疾病,應在約1個月大時抽血檢驗。

Read More

狗醫生陪伴 高齡病患展笑顏

桃療透過「狗醫生」寵物治療,提升高齡長者的住院生活品質。(圖/桃療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引進「寵物治療」,讓「狗醫生」進駐高齡老人病房;長者在狗醫生陪伴下,逐漸展現出愉悅的神情。這些受過訓練的狗醫生不僅外表可愛、性格溫馴,且經過專業訓練,能與長者進行互動成為好朋友。 桃園療養院的「狗醫生」,透過寵物治療提升高齡長者的住院生活品質。(桃園療養院院提供) 「寵物治療」又稱「動物輔助療法」,是利用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來促進身心健康的治療方法。訓練有素的動物被引入醫院、護理中心、學校或其他設施,與患者或需要幫助的人互動;這些動物的陪伴和互動能夠幫助減輕壓力、舒緩焦慮、提升情緒、增強社交能力,幫助身體康復。研究指出,寵物的存在和互動可以降低血壓、減少疼痛感、增加快樂荷爾蒙(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促進身心全面健康。 桃園療養院的「狗醫生」,透過寵物治療提升高齡長者的住院生活品質。(桃園療養院院提供) 桃療以寵物狗為媒介,固定每月2次至高齡病房進行治療。這群狗醫生經過訓練,行為舉止溫和,對人友善,會靜靜地陪伴長者,依偎在長者身邊,乖巧地讓長者撫摸。這樣的互動增進彼此的感情,成為長者心靈寄託,也感受到來自動物的無條件關愛。資深動輔員張歆祐表示,長者與狗醫生的互動可幫助減輕焦慮、抑鬱等情緒,並有助於提升社交能力。 桃園療養院的「狗醫生」,透過寵物治療提升高齡長者的住院生活品質。(桃園療養院院提供) 高齡老人病房護理長鄧珮甄表示,長者在狗醫生陪伴下,情緒更加穩定,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感受到長者愉快的氛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