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男手肘疼 連杯子也握不住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一位從事園藝工作多年的林先生,2個月以前開始右手肘外側骨突處疼痛,林先生起先不以為意,心想稍微休息即可恢復。然近兩週開始感到手肘疼痛,無法擰毛巾和手握茶杯,到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求診,經確診是罹患俗稱的「網球肘」。  朴子醫院復健科羅嘉元醫師指出,「網球肘」在醫學上稱為「肱骨外上髁炎」。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附著許多伸展腕關節的肌腱,當過度使用伸展腕關節或手腕伸展肌群持續用力,便容易造成肌腱的受傷。當此群肌腱受傷時便會出現手肘外側壓痛,尤其是做抓握動作時疼動會更為明顯,例如擰毛巾、握杯子或炒菜的動作也可能會引發疼痛,更嚴重者會出現手肘活動受限、連前臂背側都會痠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會感到疼痛。  常見網球肘的族群有,運動員(羽球、網球、攀岩或擲標槍選手)、廚師、成衣加工員、資源回收廠人員、家庭主婦、木工、水電工或抓握滑鼠姿勢不良者。  羅嘉元醫師表示,要確定是否有罹患網球肘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如下:受試者平舉前臂握拳並做手腕伸展的動作,測試者在其手背處做伸展的抗阻力測試,如果誘發受試者手肘外側疼痛,則有可能為網球肘。  網球肘的治療方法可以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發炎和腫脹所帶來的疼痛。物理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儀器治療,例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治療及經皮電刺激止痛。穿戴網球肘護套並減少手腕關節的過度使用;藉由體外震波治療促進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啟動。較嚴重的患者也可以藉由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來改善症狀。  羅嘉元醫師提供以下3項方法來緩解網球肘帶來的疼痛,「伸展運動」:將疼痛側手臂向前伸直,另一隻手握伸直的手掌向下壓,停留10秒,放鬆後再進行,重複10次。「伸腕肌群按摩」伸腕肌群肌力訓練」: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或沙包,手掌突出桌子或扶手邊緣,緩慢地向上及向下活動手腕,每次停留10秒,放鬆後再進行,重複10次。「伸腕肌群按摩」:用大拇指按壓手肘外側疼痛處,針對手腕伸展肌群做垂直肌肉方向的深層按摩。

Read More

杜絕醫療暴力 中市設雙通報機制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醫療暴力案件使醫護人員身心受創,降低醫療照護品質,影響一般民眾就醫安全。台中市衛生局與台中地方檢察署合作,建立醫療暴力雙通報機制,營造更安全的就醫環境。  衛生局說明,醫院是救人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該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暴力方式,妨礙醫療業務執行。衛生局、警察局與台中地方檢察署定期召開醫療暴力平台聯繫會議,進行三方協調合作及意見交流,檢視受理通報案件處理情形、分析醫療暴力因子,並由台中地方檢察署將偵查或法院判決結果反饋各單位,精進醫療暴力案件的處理,降低醫療暴力案件發生。  

Read More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

◆陳俊銘  脊柱的椎管內有脊髓,是一路從頭頸部延伸到腰部的神經傳遞系統,並分出成對的脊神經,讓大腦與身體外界之間就藉此溝通訊息。  坐骨神經不但是條挺粗的神經,也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坐骨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經過臀部並往下延伸,沿著大腿後側往下走,在膝蓋處分支,再通道腳底,幾乎提供了整隻腳的皮膚部分、大腿後側肌肉、小腿及腳部肌肉的所有神經連結。 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不小,患者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及整條腿。幸好坐骨神經痛通常影響「單側」的屁股及腿,僅有少數人是兩側一起來。每位患者的痛法不一定一樣,有人輕微痛,有人刺痛,有人的痛帶有燒灼感,甚至是說不上來、難以描述、無法簡稱為痛的極度不舒服。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可以是:  ●下背痛。  ●屁股和腿感到疼痛,坐下時尤其明顯。  ●有種針刺般的燒灼感延伸至單側整條腿。  ●持續的一側屁股痛。  ●突然有陣快速竄過的痛而站不起身。  ●覺得腳麻麻的,不太能動。  常見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常與脊柱的病變有關,例如:  ●椎間盤突出:破裂而突出的椎間盤會壓迫椎孔裡的脊髓,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  ●骨刺:骨頭退化磨損造成的突起,壓迫到坐骨神經。  ●腰椎狹窄:影響到坐骨神經通過的路徑。  ●腰部或臀部肌肉緊繃:肌肉緊繃也可能壓迫到神經,最著名的為「梨狀肌症候群」。  ●椎體滑脫:脊柱往前位移,會拉扯到神經。  ●脊椎腫瘤:萬一長了腫瘤,當然可能會壓迫到神經。  ●糖尿病:這是坐骨神經痛裡少數「非壓迫性」的原因!而是由神經本身長期在高血糖狀況下發生的病變引起。  有些族群比平常人更容易罹患坐骨神經痛!  ●年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患者群常大於50歲。  ●肥胖:體重太重的話,對脊椎來說就是帶來許多壓力,多餘的重量都會讓脊柱更容易變形,婦女懷孕時候罹患坐骨神經痛的機會也會變高。  ●職業:如果常常需要背負重物,或常開長途車輛的司機們,都可能因為長期負重或久坐不動罹患了坐骨神經痛,這些患者可能介於30到50歲就開始感到不適了。  ●糖尿病:高血糖的狀態下神經都泡在糖水裡,破壞神經,帶來包含坐骨神經痛等的各種神經病變。  坐骨神經痛困擾著不少人,腰、臀、大腿、小腿、趾,真是令人不舒服。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柔筋為主,臨床上藥物以獨活寄生湯,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地龍、雞血藤等。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趾、踝、小腿、膝、大腿、腰、骨氐、額旁三帶等;耳針可取下肢相關穴位,腰椎、尾椎、坐骨神經點等;眼針可取肝、下焦、腎等;體針取腎俞、三焦俞、秩邊、環跳、委中、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崑崙、承山、三陰交等。配合小針刀,針對腰椎旁的華陀夾脊肌,腰大肌和骨盆腔接觸點;臀部坐骨孔上面的梨狀肌,找出條索狀硬結塊的壓痛點,以小針刀鬆解沾黏組織,可有效改善坐骨神經痛。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女 術後吃藥 變男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化名),3年前因劇烈經痛就醫,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雙側卵巢各長出約10公分的巧克力囊腫,雖手術切除病灶,但術後使用傳統雄性素藥物約3個月後,嗓音竟變成男聲,嚇得立刻停藥。但1年半後復發,常經痛到無法上班,就醫改藥才擺脫困擾。  收治陳小姐的成大醫院一般婦產科主任鄭雅敏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發生於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腹膜,引起經痛、性交痛或骨盆腔疼痛等症狀,也有少數會跑到肺部,產生氣胸、咳血。  對不少育齡女性而言,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聞之色變的可怕疾病,不僅造成難忍的疼痛,還可能導致不孕或惡化為癌症,影響生活甚鉅。根據報告更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大約有0.72%的機率轉變成卵巢癌,對女性造成莫大的健康威脅,提醒女性朋友千萬別輕忽!  鄭雅敏說,子宮內膜異位症可分為藥物及手術治療,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狀況、症狀進行評估,並參照美國生殖醫學會的分級,制定適合的治療策略。無論採哪一種方式,患者都應該有接受長期治療的觀念,避免復發影響生活品質。  以手術治療為例,雖然在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後,可緩解疼痛與阻止惡化,但若輕忽術後搭配長期藥物治療或是自行亂停藥,在2年內有20%,或5年內有50%的復發危機,其高復發率不容小覷。  成大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孟興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一旦復發,疼痛的煎熬將再次纏身,對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來說,還可能承受反覆手術傷害卵巢、未來不孕之苦。  在選擇適合長期治療的藥物上,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雄性素或停經針劑藥物的副作用,患者也較願意持續用藥,若暫時沒有懷孕需要,可以長期使用不必停藥,有效降低復發率;若近期有生育計劃者,也可先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抑制病症,以利未來順利懷孕。

Read More

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1人失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的盛行率為11.3%,其中50歲以上中高齡族慢性失眠比率明顯高於平均值。醫師指出,處理長者睡眠問題,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是需要老人家配合日常生活作息的調整、情緒的調適,及壓力緩解,才能真正找出失眠的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廖泊喬表示,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的統計分析資料顯示,國內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有失眠的困擾,慢性失眠的盛行率為11.3%。而經過交叉對比的結果發現,在高年長者和女性這兩個群族上,失眠的比例都較10年前高。  另外,以年長者的比例來看,慢性失眠在50~59歲有16.7%,60~69歲更有22.7%慢性失眠比率,而70歲以上則是15.7%的比例,這3個區間的比例,明顯高於平均值。  廖泊喬說,家中長者的睡眠問題,首要工作還是要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除了年齡的因素,生活習慣如抽菸、喝茶或咖啡、吃大餐或辛辣食物或睡前滑手機等;吵雜、光害等不良睡眠環境;焦慮、呼吸中止、夜間頻尿等疾病因素等,都是干擾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的可能因素。  廖泊喬提醒,處理長者失眠的問題,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部份,還是需要配合日常生活作息的調整、情緒的調適,及壓力的緩解,才能真正找出失眠的問題點,有效地改善睡眠品質,一夜好眠。

Read More

擺脫腸躁症 必須身心兼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常有腹瀉、便祕等腸道激躁症症狀,中醫師指出,除腸道異常因素外,情緒精神異常也可能引發腸道激躁症,因此在治療外也應顧及精神調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裕昌表示,腸道激躁症候群是因為腸子運動發生了改變,進而造成腹痛與便秘情形,某些腸道激躁症患者大多會有長期間斷地出現水樣腹瀉,造成工作上困擾。  他指出,有些人在排泄3、4次後,整天都不會再出現不適;有些人則是整天在拉肚子的或是只在夜間拉肚子;也有患者會出現慢性腹痛及便秘情形,在排便後這種下腹部的疼痛會獲得緩解。  黃裕昌說,腸道激躁症候群在中醫屬於腹痛、泄瀉等範疇,主要是由於情志失調,導致肝脾不和,腸道氣機不利,此外飲食、勞倦、寒濕等因素,均會對病症有所影響。  除腸子肌肉功能異常會發生腸道激躁症外,也有研究發現情緒精神和其有關,患者往往伴隨失眠、焦慮、憂鬱、乏力等症狀產生,症狀雖會自行緩解,但又常因飲食改變或精神因素而復發。因此,黃裕昌說,該病除了可從肝、脾、腎、腸道調理治療著手治療外,也應顧及精神調適。

Read More

嘉義長庚獲頒高齡親善院認證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長庚醫院大力推動長者友善就醫環境及安心醫療,獲嘉義縣政府頒發高齡親善院所標章認證,縣長翁章梁表示,醫院除提供精湛醫術外,更應秉持視病猶親的態度服務長者,此外也要感謝志工無私奉獻,能夠主動提供服務。 為能更友善服務長者,衛生局設計親善醫院標章及辨識貼紙,由服務檯人員及志工協助張貼在就醫民眾身上,讓醫護人員能及時優先服務就醫或行動不便的長者。  嘉義長庚醫院院長林志鴻表示,醫院設有高齡親善櫃檯,也為長者開設高齡醫學整合門診,希望藉由周全性評估,提供整合照護,減少長者看診次數及時間,並整合用藥及衛教諮詢,此外,醫院更提供八十到八十五歲長者優先掛號、批價、檢查、看診等服務,智能化門診報到系統自動辨識八十五歲以上長者,提供優先看診服務,並透過培訓加強志工主動協助與引導服務,讓長者能夠安心就醫。  院長林志鴻指出,長者到大醫院就醫,萬碰上檢驗項目多,很多長者通常都會畏懼感,因此醫院從高齡者需求角度出發,提供一條龍的就醫服務,讓長者不害怕就醫,日後也會盡力提供最好的友善服務按照病患所需來強化服務能量,讓醫院真正做到符合高齡者友善、尊重與可近性就醫環境,讓長庚醫院能夠成為最有溫度的醫院。

Read More

皮膚癢勿輕忽 可能是疾病警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若有長期皮膚過敏或發癢問題,輕者可能只是脫屑或輕微起疹,但嚴重者可能是肝腎問題,甚至是感染全身性疾病,民眾應多加留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皮膚癢症狀源頭很多種,如果是乾癢,四肢容易脫屑,最好方法就是補充足夠水分,每日勤擦乳液,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  如果是吃了特定食物、藥物或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導致的發癢或起疹,可能是過敏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氣喘發作導致呼吸困難。  顏正中也提到,如果是長期全身發癢,要小心是否有肝腎功能方面異常,若有慢性肝炎或糖尿病,應規律接受檢查;感染也會造成的皮膚癢,如疥蟲感染,常在皮膚皺摺或柔軟處產生焦痂狀皮疹,常見於長期臥床病人;另外,少數久病不癒的癢,可能是甲狀腺問題、自體免疫問題、貧血,甚至是淋巴癌,不可輕忽。  顏正中說,癢是一種很特別的神經傳導感覺,要正確找到皮膚發癢原因,包括生活習慣、藥物史、過敏史、過去病史都要檢視,找到正確發癢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Read More

幼兒動作不協調 物理早療可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就讀大班、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的孩童,跑步常會跌倒且單腳平衡不佳,也不擅長丟接球遊戲等,在經過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每週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後,該名孩童球類技巧及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須包含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當孩子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或動作協調問題時,很可能導致他們在遊戲時間很難跟上同儕,進而錯失許多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及正向經驗。 洪若華表示,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有需要被協助的,其中,單腳站維持穩定有困難、常接不到球或目標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  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盛行率約5%-6%),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  這些孩子若能像上述孩童一樣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也能幫助家長了解在帶孩子參與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效果也更有延續性、更能幫助孩子將能力類化至不同生活情境中。

Read More

秋季養陰潤肺 少辛辣多涼潤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秋天腳步近,中醫師表示,秋天因天氣轉涼,容易導致下半身寒冷、上半身燥熱,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秋燥症狀,建議少吃辛辣、烤炸食物,多吃水梨、秋葵等涼潤食物最養生。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醫婦科主治醫師郭順利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秋季介於夏季與冬季之間,也是熱、冷過渡的時期,此時養生重點在於逐漸從夏季的「動」緩和收斂,以適應冬天的「靜」,這也是中醫層面的「秋收」。  作息上,秋天應早睡早起,適應漸漸變冷的天氣,節制慾望、涼潤肺氣來緩和秋燥,將陽氣收斂到腹內、骨盆腔,否則恐使體表防禦能力變差,傷及肺氣,增加冬季腹瀉、生病風險;夜貓族最好準備薄外套、襪子,一旦感覺涼就應注意保暖。  說起秋燥,許多民眾往往有聽沒懂。郭順利解釋,當天氣轉涼時,人體會從腳開始冷起,但這時上半身仍是熱的,因此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大便乾硬等皮膚黏膜乾燥的症狀;另因早晚溫差大,也容易誘發感冒、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乾癢脫屑等症狀。  此外,腸胃不好的民眾也可能因氣候變化而誘發胃病或加重原有病情,例如胃潰瘍、胃酸逆流、腹痛腹瀉等狀況;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則應注意保暖,以防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發生。  飲食方面應以「少辛多酸」為原則,少吃辛辣、烤炸的食品,避免使燥熱加劇,多吃酸的、涼潤養陰的食物像是柑橘、山楂、蘋果、水梨、葡萄等新鮮蔬果,以及口感黏滑的食物如秋葵、山藥、絲瓜、蛤蠣等,另像是喝水、豆漿都能生津潤肺。  然而,體質本身較虛寒者則不適合吃涼潤養陰食物,吃多恐導致腹瀉,建議改吃溫補的栗子粥改善腳冷、循環不良,也可以泡泡腳或以艾葉等溫熱性藥材做足浴;至於胃弱的人或老人家,建議早起吃粥,尤其像是百合蓮子粥、銀耳蓮子粥、黑芝麻粥等,都有助改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