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市多鹽烤開心果農藥違規 邊境攔下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食藥署今天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小磨坊從印度進口的「胡荽粉」、好市多從美國進口的「科克蘭鹽烤開心果」均驗出不得使用的農藥,遭邊境擋下,全數退運銷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有8項產品遭邊境攔下。  違規名單中,包括知名調味料品牌小磨坊國際貿易公司,該公司8月20日從印度進口1萬2000公斤食品用「胡荽粉」,驗出不得使用的農藥賽果培0.76ppm。  知名量販店好市多8月20日自美國進口1248包「科克蘭鹽烤開心果」,同樣被驗出不得使用的農藥布芬淨0.03ppm。  此外,許多民眾愛吃的日本北海道「帆立貝」,則被驗出重金屬鎘2mg/kg,超標1倍,35公斤遭攔下;坤瓚貿易公司自中國大陸進口600公斤食品用的「靈芝」,被驗出多達5款農藥違規。

Read More

無3高 竟急性主動脈剝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0歲林姓男子無3高疾病,上個月中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送急診檢查,確認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長達14小時手術,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1週,已逐漸康復。  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直指患者很幸運,能在病發最短時間內就醫,挽回寶貴生命。  施俊哲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如同體內有顆不定時炸彈,除因血管破裂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  一旦發生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此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包括很多青壯年。  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2倍。近年來,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  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  施俊哲建議,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3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Read More

嬰哭鬧排草莓便 確診腸套疊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剛滿週歲男嬰日前晚餐後一陣一陣哭鬧,安撫後可睡著,但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肚子也發脹。醫師打開尿布發現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的大便,懷疑是腸套疊;超音波檢查,確定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緊急手術復位,所幸並無壞死。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醫師林昊諭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病灶導引點。  林昊諭說,兒童的腸套疊初期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像果醬一樣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  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成功之後約有1成的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小腸局部如果有壞死則必須切除。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則加做固定手術以減少復發率。  林昊諭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時,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腸套疊。

Read More

台灣出現首例紐移入麻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公布上週確診國內首例自紐西蘭移入麻疹病例,個案是南部一名20多歲男性,8月與家人赴紐西蘭自助旅遊,回國後發病,卻經5次就醫才發現感染麻疹。疾管署已提升紐西蘭麻疹旅遊疫情警示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紐西蘭今年遭遇22年最大的麻疹疫情,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台灣上週確診首例來自紐西蘭的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個案為南部20多歲男性,8月14日至24日與親友至紐西蘭自助旅行,回國後於9月1日開始發燒,因症狀持續,曾分別於2日、4日及5日到診所就醫,但都被診斷為感冒,直到5日2次送醫院急診,最後才因出疹,由醫院安排住院並通報,經檢驗確診麻疹。  個案目前症狀改善已出院在家休養,與個案一同旅遊紐西蘭的同行親友都沒有疑似症狀。因個案曾多次就醫,衛生單位已初步掌握個案接觸者共601人,將監測至9月25日。  羅一鈞表示,個案經5次就醫才確診,並非醫師誤診,而是過去麻疹疫情多集中在東南亞或歐美,較少因紐西蘭旅遊史聯想到麻疹。  防疫醫師黃婉婷也表示,紐西蘭近期麻疹疫情快速上升,今年截至9月13日麻疹病例數達1275例,最近一週累計165例確診,疫情快速上升且處高峰,是1997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其中1007例來自北島奧克蘭,提醒西元1981年後出生者,計劃前往紐國,應評估接種疫苗。  羅一鈞表示,9月12日已提升紐西蘭麻疹旅遊疫情警示至第一級注意(Watch),今年截至目前,台灣共計127例麻疹病例,其中78例為國內感染、49例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越南、泰國及菲律賓為多,出國目的以旅遊為主。

Read More

吃增高祕方 小六女童初經報到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小芳與同年齡小朋友相比明顯矮小,媽媽聽聞吃某些中藥可以讓小孩抽高,所以買了一堆增高祕方給她吃,才小學六年級,初經就來報到,母親驚覺不妙,趕緊帶至小兒內分泌科就醫,醫師建議她馬上停用,以免生長板加速閉合,無法再長高。  嘉基兒童內分泌暨代謝科醫師黃秀莉指出,決定未來身高的主要因素有來自父母的遺傳條件、基因疾病、荷爾蒙分泌平衡、飲食營養等4項。3~4歲前「營養」是孩童成長的重要因素,以後生長素角色加重,一直到青春期,性荷爾蒙分泌促使第二性徵發育並驅動身高快速生長和生長板的閉合,終至完成孩子發育體態和成人後最終身高。  黃秀莉提醒家長,要讓小孩高人一等,必要掌握3大原則:作息正常且睡足八小時、規律運動能刺激生長素生理性分泌、均衡營養攝取。  醫師說,成長有一定的定律與法則,每個孩子皆有差異性,家長勿過度焦慮。但若生長曲線落在小於3%或大於97%、生長曲線不同於遺傳條件之百分位、生長曲線軌跡突然減緩或增快、年生長速度小於4公分等,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黃秀莉補充,有些人因先天基因缺損或是荷爾蒙失衡,從小矮人一截,如透納氏症候群、唐氏症、生長素缺乏症等。門診臨床上有一名16歲少女特別矮小讓她非常沮喪,檢查發現罹患「透納氏症」,這名患者在還沒有施打生長素前,1年長不到4公分,甚至沒有長高;在骨齡未閉合的條件下,施打後1年長6至7公分,她的最終成人身高遠比她未施打生長素預期身高高出10公分左右,自信心大大增加。

Read More

23件感熱紙驗出雙酚S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當雙手騰不出空時,千萬別再把傳真用紙、買賣收據、標籤貼紙及停車、候診票券等感熱紙往嘴咬,消基會昨(16)日公布調查測試,在23件感熱紙樣品驗出對人體有害的雙酚S,建議孕婦與孩童避免接觸,若碰觸過後一定要洗手,且勿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 雙酚A(BPA)是內分泌干擾素或環境荷爾蒙,會影響生殖系統。應用在感熱紙的感熱塗層的顯色劑;雙酚S(BPS)主要用做固色劑,在雙酚A被限用後,進而成為雙酚A的替代用品。 由於雙酚A(BPA)與雙酚S(BPS)同屬環境荷爾蒙,都可能對雌性激素及甲狀腺激素產生危害,同樣是對人體有害的。惟目前國內並無雙酚S相關抽驗與規範,因此,消基會繼2010及2012年調查測試市面上感熱紙類,今年5月再次針對消費者自商家取得的發票、收據、明細或號碼牌的感熱紙,進行雙酚A及雙酚S的檢測。 結果顯示,在共計28件樣品中,有1件台北長庚醫院掛號/繳費號碼單檢出雙酚A,但溶出量小於10 ppm,其餘27件均未檢出。惟28件均符合 CNS含量小於50 ppm的規範。 不過,檢出含雙酚S的樣品有23件,其中含量在3,000-5,000 ppm有4件,5,000-10,000 ppm 有8件,10,000-12,000 ppm有11件,其餘5件未檢出。 此外,消基會提醒,碰觸過感熱紙單據後,一定要將手洗乾淨,再準備食物或進食,但別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以免反而會讓皮膚吸收更多的雙酚A。

Read More

長庚思覺失調症特展 籲病友開啟正循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升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認識,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建議大眾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偏見,幫助患者拉近與社會的距離。  一名病友阿毅,發病時深信有特務即將來取他的性命,甚至聽到特務在他耳邊威脅的話語,令阿毅非常害怕,不時聲淚俱下,雙膝跪地、用頭撞地、全身發抖,甚至因害怕遭到刑求而一心想要上吊自殺。但在林口長庚精神部的治療後,阿毅的症狀已經穩定。  林口長庚精神部副部主任洪錦益醫師解釋,思覺失調症會讓患者脫離現實感,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負性症狀及混亂症狀。  「正性症狀」是指超過正常體驗的經驗,例如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覺得有人監視他、覺得有人跟蹤注視著他、覺得有些魔幻的力量在影響著他。  「負性症狀」是指正常體驗的縮減,例如變得懶散、變得退縮、缺乏動機、情緒呆板、社交畏縮。  「混亂症狀」是指思考、情感或行為的混亂,例如:語言離題或前後不連貫、傻笑、不合宜或無理由的舉止。  洪錦益提醒,像阿毅這樣的病友發作時無法分辨症狀及現實,更需要身邊親友的協助,及時察覺,鼓勵就醫接受治療。  林口長庚精神部醫師許世杰也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但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  不過,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2017年的調查,卻仍有約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對於患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其社交生活。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不認識及汙名,常見情形如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病人、家屬蒙羞,甚至阻礙就醫。  因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於即日至9月30日止,於復健大樓一樓大廳展出「思覺失調症特展」,讓外界重新認識精神疾病,減少對於疾病的汙名化。在展覽期間,精神部特別舉辦兩場醫師導讀活動,要帶領民眾正確認識疾病,理解病友會經歷的症狀,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及包容開啟治療正循環。

Read More

PM2.5濃度標準 環團籲再提高 有效降低腦中風、心梗、肺癌等疾病發生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對於台灣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日趨嚴重,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16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舉出若將濃度標準提高至每立方公尺10微克,將可有效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肺癌等疾病的發生。  環保署表示,為防制空氣污染,正在研擬若業者自行於冬季減排,可減少夏季空污費金額,預計明年施行;至於移動污染源暫時未納入討論。  葉光芃以國衛院2018年底的研究數據指出,在現行標準下,腦中風可避免發病人數是549人、肺癌可避免發病人數是568人;如果將濃度標準提高至每立方公尺10微克,腦中風可避免發病人數增加至908人、肺癌可避免發病人數為815人,能減少健保支出。  葉光芃說,根據報告,若台灣PM2.5濃度在2020年達標每立方公尺15微克的話,可減少6664人早逝。健康效益大於2019年的設定標準、也就是濃度每立方公尺18微克所減少的人數。  他並表示,如今台灣北部PM2.5漸漸達到每立方公尺15微克,他呼籲進一步提高空品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一致,也就是每立方公尺10微克,希望朝野立委審查預算時將納稅錢用在真正地防制空汙。  與會的國民黨立委許毓仁表示,立法院本會期會推動跨黨派決議文,希望以控制預算方式督促行政機關落實空汙減量。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也說,空氣品質是跨黨派議題,有必要從嚴管制PM2.5,因此提高濃度標準有其必要。

Read More

季節交替 當心突發性耳聾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甫過中秋正值夏秋交替之際,感冒也蠢蠢欲動。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表示,感冒除了發燒、流鼻水外,也可能併發「突發性感音性聽障」,突發性耳聾的症狀。而聽神經受到病毒的感染而造成腫脹、受損,如不及時治療修復受損神經,嚴重恐致聽力損失等嚴重後果。  突發性耳聾有時症狀僅以耳鳴嘰嘰聲或是暈眩來表現,病患本身常常不易察覺,因此必須施行詳細的聽力檢查才能夠準確地診斷。較常見的病因為病毒感染聽神經,如流行性感冒、腺病毒、巨大細胞病毒、腮腺炎、麻疹等;或是血液循環或小血管的問題,如血管的痙攣(內耳的血管)、血栓症、血管炎等。也可能是內耳外淋巴液溢出或簍管、另免疫性疾患包括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控制不良或甲狀腺異常等也可能導致患者驟失聽覺。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指出,一般的治療多為住院注射類固醇,配合口服類固醇,療程約為兩週。同時也會輔以注射增加內耳血液循環的血漿擴張劑、抗凝血劑和維他命B群等藥劑,以利於神經細胞的活化。越是早期治療,預後會越好,拖延恐有則有損傷聽力之虞,其中嚴重暈眩、聽力嚴重下降,如年齡大於60歲或是糖尿病患者的預後會較差,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並儘早就醫,才可以明顯地提高其治癒率。  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變大,是突發性耳聾的盛行季節,除了透過藥物之外,更應盡量抒解精神壓力、同時充分休息。台南市立醫院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直都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不二法門,呼籲耳部疾患或是有聽力方面問題的民眾,應盡快就醫施行聽力檢查,並且徵求耳鼻喉科醫師的意見。

Read More

PM2.5增胎兒先天性心臟病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對學童、孕婦胎兒、老人健康有負面影響。國衛院研究發現,台灣過去12年來PM2.5年均濃度幾乎全超標;其中,以高雄、雲嘉南、中彰投地區年均值在27單位(微克/立方公尺),應列為急需管控地區。只要15單位,每年就可節省約30億元的健保經費。  由國衛院與環保署、中研院等執行的本土研究「懸浮微粒特徵對民眾健康影響」成果16日出爐。針對台灣現行日平均35單位、年平均15單位PM2.5標準,研究團隊發現,自2006~2017年間,除了台東少部分地區,全台各地的PM2.5年均值全數超標,中彰投、雲嘉南及高雄更達27單位以上。  國衛院環醫所合聘研究員郭育良表示,雖然目前台灣的PM2.5濃度平均值逐年下降;但現存的濃度對學童、孕婦胎兒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等敏感族群仍有影響。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PM10)會降低孩童的肺活量;老年人(65歲以上)除肺功能受損,也觀察到與肌少症有關,特別是上肢的肌肉量,但原因還有待驗證。  同時,研究團隊配合全國出生登記檔資料庫分析發現,孕婦在懷孕3~8週間是胎兒生成心臟關鍵時刻,如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包含胎兒心房中隔缺損、肺動脈瓣阻塞,以及心內膜墊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機率,會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郭育良表示,PM2.5因顆粒細小,可在空氣留存很長時間,並飄浮很遠距離;也可以進入到肺部深處,甚至進入循環到全身。暴露後除會增加死亡風險、氣喘惡化、肺功能下降、促發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長期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甚至失智或與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關。  國衛院建議,將高雄、雲嘉南、中彰投列為急需管控地區,只PM2.5年均值降至既有標準15單位,每年就可節省約30億元的健保經費;未來進一步再下修至年均值10單位、日均值25單位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並投入研究經費評估各項汙染源,以有效管制空汙,保護民眾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