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便當升級健康餐盒 熱量僅791大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落實《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國健署17日攜手台鐵公司推出熱量僅791大卡的茶香燻雞便當,透過增加蔬菜和全穀的攝取,減少油炸及高鈉食材,提供健康均衡選擇,幫助國人遠離慢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不健康飲食是四大非傳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 國健署表示,台灣外食族越來越多,但可能有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多精緻澱粉問題,造成台灣營養現況發現,8成民眾蔬果不足,精緻主食、飽和脂肪與鈉攝取過多等營養攝取疑慮。 同時,過多的熱量攝取將造成體重過重及肥胖,並增加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及癌症等疾病風險,而攝取過量的鹽分,則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過量飽和脂肪則易造成心臟疾病,相反地,充足的蔬菜和水果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胃癌和大腸癌的風險。 響應《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國健署輔導台鐵公司合作研發設計,推出茶香燻雞便當,相較台鐵的排骨便當,蔬菜增量25%、纖維更增量176%。也使用了在地的糙米、紅藜、玉米,並選擇中低脂豆類與雞肉,不使用油炸食材,以減少油脂含量。在兼顧均衡營養及美味之間,提供國人營養健康的新選擇。 茶香燻雞便當即日起在台北、板橋、桃園的台鐵便當販售處上市,邀請民眾一同響應健康飲食。國健署也呼籲更多的餐飲業者投入,一起推動台灣的健康飲食革命。

Read More

篩檢揪1.5公分腸癌 及時切除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50歲林姓婦女在糞便潛血篩檢中呈現陽性反應,前往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接受檢查。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在乙狀結腸處有一個1.5公分大小的息肉。切片報告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及時切除乾淨,沒轉移到其它器官的風險。林女士直呼超幸運,還好有來做篩檢,一定照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許鈺銓醫師表示,這位病患因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反應前來就診,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並無其他異狀。陽性反應意味著大腸內可能存在息肉或腫瘤,確保安全,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處有一個1.5公分大小的息肉。當場進行息肉切除手術,安排後續回診。 兩週後,病理報告確認該息肉為黏膜內腺癌,俗稱大腸原位癌。許鈺銓解釋,原位癌是最早期的癌症,癌細胞僅存在於表層黏膜,尚未侵入其他組織。只要及早發現並切除,患者避免後續的開刀、化療等復雜治療。切除後檢查顯示息肉邊緣無殘存癌細胞,表示已清除乾淨,經過解釋及衛教,病患六個月後再接受大腸內視鏡追蹤即可。 許鈺銓說,在台灣,大腸癌發生和死亡人數是國人第2大常見癌症和第3大致命癌症,它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等到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時,癌症已經發展到中晚期。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呼籲50歲以上的民眾應積極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特別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該加倍注意。 定期篩檢外,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也扮演重要角色。許鈺銓提醒,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高溫油炸及紅肉類食品的攝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Read More

矽膠疤痕貼 未癒傷口不可使用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6日指出,處理疤痕的「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使用要小心,這類產品不可用於未癒合之傷口,皮膚若有癢疹、水泡、破皮等現象,應暫停使用並就醫檢查。 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王修含指出,疤痕又分為肥厚型疤痕跟蟹足腫,肥厚型疤痕通常受傷部位多大、疤痕就多大,蟹足腫會往外擴張亂走,所以才被稱為蟹足腫,一定要認真治療,否則又痛又癢,若蔓延到關節部位恐引起機能損失,無法正常伸展,例如沒有辦法抬高手臂拿東西,曾聽過病人連睡覺都會痛的病例。 食藥署表示,疤痕處理矽膠凝膠與貼片,主要是於疤痕表面形成密閉的防水層,讓疤痕處保持濕潤環境,並經連續使用一段時間,通常需3到6個月以上,以軟化疤痕。 凝膠款產品,可塗抹於臉部、關節或其它不適合用貼片款產品的部位,其外觀顏色透明且不會有脫落的困擾;貼片款則能大面積密著貼附疤痕,附加提供加壓效果。 食藥署指出,蟹足腫因纖維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疤痕向外擴大長成螃蟹腳狀,除不美觀外,常伴有紅腫、搔癢及刺痛,疤痕處理矽膠產品以醫療器材管理,是利用矽膠緊密貼合在皮膚上加壓傷口避免疤痕突起,以達到預防疤痕增生。 王修含表示,矽膠產品經科學證實可有效輔助處理疤痕,但千萬不要用在還沒有癒合的傷口上,否則恐成細菌培養皿,越用越糟反讓傷口惡化,傷口到底癒合了沒有,首先一個簡單測試方式就是拿酒精擦過去,正常皮膚只會覺得涼涼的,若有細小傷口則會有刺痛感,皮膚若有癢疹、水泡、破皮等現象,應暫停使用並就醫檢查。

Read More

降低B肝死亡率 立委籲盤點帶原者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立法院厚生會16日邀集朝野立委舉行記者會,呼籲衛福部應盡快盤點國內B肝帶原人數,訂定B肝政策行動計劃,讓肝炎不再成為國內10大死因之列。 立法院厚生會記者會,與會者包括任厚生會會長的國民黨立委萬美玲、任厚生會秘書長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黃健豪;民進黨立委林月琴、王正旭及健保署長石崇良、副署長魏璽倫、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義大醫院副院長許耀峻等人。 陳菁徽表示,雖然台灣是少數為新生兒施打肝炎疫苗的國家,但肝炎的帶原率跟鄰近國家相比還是偏高,且台灣每10萬人B肝致死的死亡率為22人,比起中國11.4人、韓國19人、日本0.3人,篩檢後的藥物給付治療也落後日、韓等國。 萬美玲指出,消除病毒性肝炎,把肝炎被篩檢的比例達到9成、應受治療的感染者得到治療的比例是否達到8成,及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人數總體減少6成,擴大篩檢才能找出更多的帶原者。 王正旭建議,衛福部和勞動部應考慮將B肝及C肝的篩檢納入勞工健檢中,提供國民公費篩檢補助,並結合總統賴清德提出的八八八計畫,及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追蹤慢病共病B肝帶原者,建立篩檢、追蹤轉介醫院治療機制,提高治療比率,降低癌症發生機率。林月琴也說,衛福部盡快盤點B肝帶原人數,及訂定政策行動計劃。 石崇良表示,政府肝炎防治目前就是找到潛在對象,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政府結合共病篩檢,都已納入B、C肝篩檢為照顧指標,其次是,自費健檢匯入健保資料庫,就能整合到個人健康存摺帳戶,醫師看診就能看得到找到B、C肝帶原者。

Read More

預防骨鬆 掌握保骨3要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響應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國健署呼籲民眾,從年輕時期開始儲存骨本,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及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會使得骨骼變得脆弱,使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導致中空疏鬆的現象,增加因輕微跌倒、碰撞而引發骨折的風險,進而影響生活行動能力,嚴重者甚至可能失能,危及生命。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成為重要健康問題。依據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中自述有骨質疏鬆比率為18.2%。骨質疏鬆會使得骨骼變脆弱,增加骨折風險。 國健署響應今年世界骨質疏鬆日主題「向脆弱的骨骼說不」,提醒民眾重視骨骼健康,掌握保骨3要訣,預防骨質疏鬆。 第1是規律運動訓練: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從事如健走、慢跑、爬樓梯等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減緩肌少症之發生,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第2是攝取健康飲食: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等,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及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 第3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減少飲酒、避免久坐生活方式。建議每週2-3次、每次10-20分鐘的適當日曬(避開日光直射時段),以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Read More

早期HER2乳癌易復發 新藥健保助降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冠軍與死亡率亞軍,HER2乳癌易復發,早期患者術後未達病理完全緩解,復發機率高2倍,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今年8月健保通過給付之ADC藥物,透過可精準毒殺癌細胞之突破性機轉,經試驗證實可降低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Non-pCR)族群的死亡率,此舉除代表我國於早期HER2乳癌治療已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外,同時也讓早期HER2乳癌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分析,乳癌受體HER2為陽性時,就代表癌細胞較易快速分裂、增加轉移與產生抗藥性機會。若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雖未轉移但腫瘤大於2公分時,就會被判定為高風險。術後未能達成pCR,則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即使HER2乳癌患者術後搭配HER2單標靶治療1年,經10年後追蹤,每4名HER2陽性乳癌患者仍有1人可能復發或死亡,雙標靶治療較單標靶治療減少復發,若想再降低復發風險,HER2陽性乳癌術後病理完全緩解是關鍵,未達成的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北榮副院長曾令民表示,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針對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改採ADC藥物完成14個療程的輔助治療者,有望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 陳守棟也提醒,接受ADC藥物治療仍須接受醫師評估,ADC藥物副作用雖較一般化療緩和,但仍有可能產生血小板減少症、貧血、惡心嘔吐、疲倦發燒等副作用。

Read More

脂肪幹細胞治療 軟骨再生率88%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細胞治療可望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新選擇。根據國內一項完成長達1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顯示,患者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軟骨再生率更達88%。 大林慈濟醫院與生技廠攜手,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臨床研究負責人、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過去兩年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 此收案數占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51%,治療結果更發現軟骨再生率達88%,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希望。 呂紹睿表示,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然而,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有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 對於不同病程的患者,呂紹睿以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3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第2、3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2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 呂紹睿說,依多年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

Read More

遠離胃癌 不共杯少吃醃製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胃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8名,且胃癌患者中有8至9成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國健署15日提供保「胃」5招,建議從生活做起,少吃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避免共杯共食等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降低胃癌的發生。 國健署表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之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 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之胃鏡檢查。 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經由醫師評估後接受除菌治療,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達到預防胃癌發生的效果。 國健署自107年開始自花東地區16個原鄉逐步拓展至12個縣市55個原鄉地區推動辦理胃癌防治計畫,由醫療團隊利用碳13尿素呼氣檢測方法,檢查是否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針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提供除菌治療,截至112年底共計約2萬5千人接受篩檢,陽性個案接受除菌治療者已達8成。 國健署表示,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呼籲民眾落實保「胃」5招,一起參與保「胃」大作戰:一是健康飲食,少吃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多攝取新鮮蔬果,參考「我的餐盤」飲食建議。二是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共杯、共食,養成公筷母匙好習慣。 第三招是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2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最大心跳率60%以上,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最大心跳率計算方法:預估最大心跳率=220-年齡)。 第四要遠離菸檳酒,第五及時檢查,如果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若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則應定期接受檢查。

Read More

中正預校42生食物中毒 包商廚房驚見鼠蟑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正預校學生傳出疑似食品中毒案,42名一年級學生食用晚餐後,陸續出現發燒、嘔吐、腹瀉、惡心等腸胃道症狀,就醫後已緩解;經查供餐廠商廚房有老鼠、蟑螂、蒼蠅等,即日起停止供膳7日,另針對發病個案及廚工進行人體採檢預計共16人,感染病原採檢釐清中。 衛生局指出,14日18時9分陸續接獲鳳山醫院及高雄國軍高雄總醫院通報中正預校學生疑似食品中毒,經查,就醫者於13日晚餐後陸續出現發燒、嘔吐、腹瀉、惡心等腸胃道症狀,累計共42人皆為一年級生,就醫後症狀均已緩解、無重症個案。校方表示,學生發生不適後送醫,醫師視其狀況認為不需住院,已陸續返校休息。

Read More

類鼻疽累計96例 歷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個案為高雄市60多歲男,有高血壓及氣喘病史,亦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10月6日起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8日至醫院急診診斷肺炎住院,11日血液培養類鼻疽陽性確診,目前於一般病房治療中。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盡速就醫診斷。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累計96例本土個案(其中17例死亡),為歷年(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72例、台南10例、台中4例、屏東4例為多,其中69例為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主因7月底凱米颱風導致中南部豪雨淹水,沖刷出汙水和土壤中細菌,再透過接觸或吸入感染。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或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中,主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1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