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跑步引起關節炎?

吳重達 許多教條式「信仰」一直盤據在普羅大眾腦中,太多的跑步會引起膝或髖關節的關節炎就是其一;甚至醫療從業人員也會勸自己身邊親朋好友或病患,最好不要跑步或爬樓梯。 跑步的好處包括維持、增進心肺功能,防止或減輕高血壓、肥胖、第2型糖尿病與精神疾病。假設跑步會引致關節的教條信仰正確,那麼現在鼓勵慢跑運動、舉辦各式長跑與馬拉松比賽的做法就值得檢討。 過去一直有各種研究指出,跑步與關節炎的發生並無正相關性。可惜這些結果仍然抵不住根深蒂固的教條式信仰;甚至醫師看診時,也不時得面對病人的質疑與挑戰。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在2019~2021年針對參加芝加哥馬拉松的3804位的一般、業餘跑者進行調查研究。他們的0假設是跑者參加、完成馬拉松比賽次數已跑了幾年、每週跑步累積里程數,以及用幾分鐘跑一公里的平均跑速;這些與跑者發生髖或膝關節炎的機率不相關,直白講就是「跑步應該不會引起關節炎」。收集到的大量資料整理後,利用統計學的多變量邏輯迴歸法(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做完整分析。 這些跑者平均年齡43.9歲(18~83歲),平均完成9.5個馬拉松比賽,跑者的關節炎盛行率為7.3%。引起關節炎的危險因子為過去曾有髖或膝關節受傷、開刀病史,以及年齡、家族有關節炎病史、高BMI(身體質量比)。這些就是與一般人相同的危險因子。 跑了幾年,每週跑的里程數、跑步速度、參加多少次馬拉松比賽,這些反而不是引致關節炎的危險因子。接受調查者,90%以上計劃繼續參加馬拉松比賽。所以,想跑就不必瞻前顧後,就去享受慢跑吧。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中醫針藥治療 助縮小脂肪瘤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脂肪瘤」是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源於脂肪細胞的異常增生,具體成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個人體質和遺傳因素有關。中醫透過針藥治療、調理,有助縮小腫塊,延緩脂肪瘤生長速度。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表示,脂肪瘤多見於中年人,尤其是40~60歲之間,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有些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身上也會出現。脂肪瘤一般生長在皮下,常見的部位包括頸部、背部、肩膀及四肢,摸起來柔軟、有彈性,直徑通常小於5公分且可以移動。 由於脂肪瘤的生長速度緩慢,多數患者不會感到疼痛,通常在達到一定大小後會停止增長。不過,在一些情況下,脂肪瘤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或血管,導致疼痛。脂肪瘤通常不需要治療,但如果因美觀問題或因為壓迫周圍組織而感到不適,可以考慮手術切除瘤內的脂肪組織,以及包圍在外的纖維組織。 蔡昕儒指出,,脂肪瘤在中醫屬於「肉瘤」、「氣瘤」或「痰核」的範疇,古籍《備急千金方》就有提及「肉瘤」之名及治療。中醫認為,脂肪瘤的形成與思慮過度、飲食不節、勞倦等因素相關,當痰濕、血瘀、氣滯等結聚於皮下時,便會形成脂肪瘤。 中醫治療會根據證型予以處方,痰濕型使用半夏、陳皮等藥燥濕化痰;肝鬱氣滯型使用柴胡、枳殼等藥疏肝解鬱;濕熱型使用黃芩、蒲公英等藥清利濕熱;瘀型則使用桃仁、紅花等藥活血化瘀。針灸治療也可協助縮小腫塊,穴位選擇以除濕化痰、行氣化瘀為主;另外,針對阻滯的經絡施以刮痧療法,也可達到不錯的療效。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預防脂肪瘤的形成至關重要,包括心情放鬆,避免過度思慮,飲食以清淡為主,儘量避免烤炸辣及甜食,減少飲酒,及充足的睡眠少熬夜。

Read More

濕疹反覆 中西醫合療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男性因工作長期應酬,頻繁飲酒與熬夜,導致軀幹、胸腔兩側及耳後反覆出現濕疹,困擾他長達2~3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結果。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佳瑜表示,濕疹是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需要長期治療與調理。個案透過辨證,發現其脾胃失調及體內濕熱是造成濕疹反覆的主因;經運用健脾祛濕的中藥調理腸胃功能,減少濕氣積聚,同時加入清熱解毒的藥方,減輕皮膚炎症,有效改善搔癢症狀。 在中醫調理的同時,病人繼續使用西醫的外用藥膏,雙管齊下治療改善皮膚狀況,濕疹再也不再頻繁復發,整體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也得到明顯提升。 林佳瑜表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日益受到重視,透過西醫的精準診斷與中醫的整體調理,能夠發揮兩者的優勢,達到互補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在於西醫能夠迅速緩解症狀,達到治標的效果;中醫則通過調整體質,降低疾病復發的可能性,從根本上進行治療,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結果。 林佳瑜表示,中西醫聯合治療不僅能縮短疾病病程,還能降低西藥的副作用和耐藥性,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治療選擇。這種模式在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性疾病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林佳瑜強調,許多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建議民眾調整作息,減少飲酒,避免辛辣油膩食物,並減少熬夜頻率,達到長期健康的目標。

Read More

國光流感疫苗變色 同批號10萬餘劑停用

本報綜合報導 疾管署公布,基隆市通知主動發現1劑國光流感疫苗變色,同批號庫存配送至6縣市,總計10.8萬劑暫停使用,並通報食藥署啟動機制調查釐清。 公費流感疫苗1日開打。疾管署接獲基隆市衛生局通知,七堵區衛生所通報12日在流感疫苗接種前,主動發現1劑目測外觀變色的國光流感疫苗,當即保存該變色疫苗並依程序通報、並未提供接種。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這批號疫苗共計驗收約18.3萬劑,配送至台北、基隆、桃園、苗栗、花蓮及台東等6縣市衛生局,已使用7.5萬劑,目前庫存約10.8萬劑。發現異狀的衛生所檢視同批號(FSZA2408)其他70幾劑都沒有變色狀況。 羅一鈞說,幾年前賽諾菲流感疫苗也曾出現異狀,當時已建立處理模式,即刻暫停使用;食藥署已要求廠商依藥品不良品通報機制,儘速調查釐清,以判斷是否為單一個案或系統性問題。 羅一鈞強調,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5廠牌尚有共計625.4萬劑正常提供接種,亦不影響公費COVID-19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請民眾安心。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補充,將請國光公司針對不良品發生原因進行調查,並提出改善措施。就算只有這1劑,也要釐清為什麼會發生這1劑異常疫苗。 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疫苗可能變色原因,通常是因冷鏈或密封出問題而導致疫苗出現異狀,比方說溫度不對、瓶蓋不合格等,應儘速確認其他批號狀況了解實際原因,也可能是基隆存放問題,建議各方面都應檢視確認。 疾管署表示,將依全面清查結果,預定14日下午邀集專家、食藥署、基隆市衛生局及疫苗廠商召開會議,探討疫苗品質及接種安全。

Read More

打造專屬情緒保健箱 解壓好幫手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每逢秋冬來臨,不少人會發現除了氣溫變化,心情也變得浮躁或低落,生活中的壓力似乎變得更難以應對。衛福部苗栗醫院臨床心理師劉怡君建議,為自己打造專屬的「情緒保健箱」是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壓力,並維持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劉怡君說明,情緒保健箱是一個心理比喻,代表著一套個人化的情緒調適工具。每個人的情緒保健箱內容可能不同,根據個人需求和偏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技巧。例如,「快速冷靜包」可以通過冷水浴、自我擁抱或專注於此時此刻的接地技巧,幫助自己平靜情緒,減少焦慮;「呼吸放鬆技巧」如4-7-8呼吸法則是快速平靜心情的好方法;而「正念冥想」則是能提升對壓力的耐受度。 另有「視覺化引導」技巧,則是透過想像自己處於平靜、安全的環境來緩解焦慮,例如想像置身海邊或森林;還有「五感放鬆法」,通過視、聽、嗅、觸、味覺等感官來放鬆身心,例如舒服的精油氣味、自我按摩或屬於你的心靈歌單,都是很棒的方式;另一個有效的工具是「情緒日記」,記錄感受和壓力來源有助於釋放情緒,理清思路。還有別忘了建立好的「情感支持系統」,如親朋好友或寵物之間的關懷,都是重要的心理資源。 劉怡君表示,個人化情緒保健箱設計的步驟,首先,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壓力反應,並且要能夠自我覺察。每個人面臨壓力時會出現的反應不同,有些人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有些人變得易怒,有些會出現胃痛、拉肚子,或者是停不下的擔憂性思考等,不同的壓力反應可能適合不同的放鬆方法。 第二步則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根據個人需求和喜好,選擇最能幫助自己放鬆的技巧,如呼吸練習、外出跑一跑、洗個香噴噴的澡或是寫下心情日記等。 第三步則是融入日常生活中,平常就應該常常練習,特別是呼吸放鬆技巧和正念冥想,能夠增加應對壓力的韌性,緩和自律神經過度活躍的問題。 最後要定期更新工具箱,因為隨著生活變化和使用後的經驗感受,甚至學到新的技巧後,就要調整情緒保健箱的內容,來因應壓力。

Read More

港醫未依約設急重症病床 挨罰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高醫大董事會經營,但去年9月啟用的「急重症醫療大樓」,卻未依約完成「加護病房、燒傷病床及產台」之需求;衛生局11日指出,高醫董事會無視當地醫療資源需求,反而積極推廣「美容醫學中心」,十分諷刺。 衛生局指出,市府自107年起委託高醫大董事會經營,並爰該促參案擴建OT+BOT「急重症醫療大樓」,計增加257床,於去年9月核准啟用;依高醫董事會於107年提報「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興建營運移轉OT+BOT案」投資執行計畫書所載,小港醫院原棟及新棟醫療大樓整擴建後於營運第1年內,亦即今年9月24日,須完成設置急性一般病床446床、加護病床30床、血液透析60床、慢性呼吸照護病床16床、燒傷病床4床、安寧病床10床、恢復床18床、產台3床、手術台13床、急診觀察床40床、負壓隔離病床10床,嬰兒床15床及嬰兒病床10床等。 衛生局說,今年9月25日現場稽查發現,「加護病房、燒傷病床及產台」仍未符合契約要求;應完成之加護病床30床部分仍在工程中;該局處以違約金5萬元,並限期12月8日改善完成。 衛生局強調,市立小港醫院興建營運移轉(OT+BOT)案之規劃,乃因應當地醫療資源需求,也因此特別協助購地興建「急重症醫療大樓」,然而,經實地稽核,至今部分急重症及產科醫療設置疑未依合約完成。相對於院方正積極推廣「美容醫學中心」等作為,實有悖於市立小港醫院「照顧弱勢及急重症醫療照護」之初衷。

Read More

八旬港男攝護腺重度肥大 來台手術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香港專業經理80多歲男性,本身有攝護腺肥大,長年為排尿不順、夜尿問題所苦。跨海來台至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泌尿科就診,檢查發現攝護腺已達重度肥大,並且壓迫膀胱導致排尿不順以及頻繁夜尿;經無創攝護腺雷射氣化剜除術,男子術後隔天即能恢復解尿,次日即出院歸國。 收治香港林先生的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嚴重化的趨勢,好發在有家族史、工時過長和作息不正常的男性。當服藥有副作用(頭暈、低血壓、影響性功能等)或者藥物治療已經無效時,就應考慮手術治療。 許富順指出,陽明院區發展「雷射無創手術中心」,攝護腺肥大的手術,在有經驗的醫師操刀下,平均20至30分鐘就可以完成,目前最新的儀器包括新世代雷射、水蒸氣消融術和攝護腺拉提術,手術過程不會疼痛、幾無出血、沒有傷口、恢復期短,已有相當多的國內外臨床研究結果證實療效。 他要提到,患者常陷入在治療上的選擇及迷思,但其實目前攝護腺肥大手術已進入客製化時代,醫病充分溝通後可提供最優化的技術。而每種治療術後拔除尿管的時間也不同,如雷射氣化剜除術平均20小時拔管,水蒸氣消融術要帶著尿管約兩週。 上述個案因術後要出境回家,且有血小板低下問題,因此選擇第3代綠光雷射治療,效果良好。 許富順也建議,男性在平日保健上,可多食用茄紅素、南瓜籽、含鋅維他命、每週有氧運動至少3次、固定行房頻次、作息睡眠正常,且年過50應每年到泌尿科檢查,攝護腺超音波和PSA癌症指數篩檢。

Read More

血糖監測+胰島素幫浦 糖尿病童 開心上學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孩童曾在10多月大時確診第1型糖尿病,今年成為小一新生的他,要定時打胰島素沒那麼方便。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器加胰島素幫浦輔助,開學1個多月來血糖控制穩定。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是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普遍多發生於孩童與青少年,患者從小就要天天控制血糖。由於病童體內的自體免疫抗體會破壞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當80%到90%的胰島細胞受損,就會開始出現糖尿病症狀,治療方式是規律監測血糖並定時補充胰島素。 丁瑋信指出,上述個案在10個多月大時,奶量每餐可以喝到200毫升,且副食品食量佳,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直到有次出現嚴重感冒,出現嘔吐、呼吸急促等哭鬧情形,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 當時個案進入加護病房治療後情況穩定,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mg/dL,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詳細教導小豪父母控制技巧,終於在住院10天後,穩定控制血糖、順利出院。 由於嬰兒用餐頻繁,餐前須採血確認血糖,個案家長因此選擇佩戴連續血糖監測(CGM),平均每天可測得288次血糖值,徹底掌握血糖變化趨勢。 此外,為避免上學後定時注射的不便,家長也在孩子入學前選擇與CGM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讓血糖控制更精準便利,入學1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 丁瑋信說,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小型裝置,透過導管定時輸注胰島素,模擬胰島細胞正常功能,通常安裝於腹部、手臂或大腿等皮下脂肪較厚地方。然而,這些醫療器材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且須定時更換耗材,每月平均需自費約2萬餘元。

Read More

心臟節律器序號重複恐無法用 食藥署:台灣未進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近日公告,波士頓科技正回收特定型號心臟節律器的部分產品,因型號/序列號組合在製造過程中意外重複使用,可能導致無法註冊或啟用。食藥署強調,據經查,國內無進口受影響批號的產品。 根據食藥署公告,「波士頓科技」艾科雷心臟節律器等2張許可證回收警訊,包括艾科雷心臟節律器L331型號部分批號,及英吉尼心臟節律器L131、L231型號部分批號。 食藥署指出,根據調查,荷商波士頓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未進口警訊所述受影響批號產品。 依食藥署公告內容,回收原因是型號/序列號組合在過去1個月的製造過程中意外重複使用。這些節律器不存在性能問題,且已通過所有製造測試。 另,目前尚未有任何與其使用相關的不良事件或患者傷害通報。然而,該公司系統依賴於不重複的節律器型號/序號組合,因此原廠正在回收尚未植入的庫存。如果受影響的設備已被植入,可能會導致無法在相關遠端患者管理系統中註冊或啟用該節律器。

Read More

近視逾500度 當心白內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代人3C產品不離手,當心恐影發眼部病灶。醫師指出,長期使用3C加速眼睛老化,且隨度數加深,白內障等風險亦隨之增加。由於台灣近視比例居高不下,白內障早期發生的機率攀升,提醒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更要當心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分享,自己80多歲的父親也曾飽受白內障影響,因眼睛看不清楚,漸漸變得不愛出門,也不愛與人交際,接受手術覺得視線「豁然開朗」,整個人彷彿又活了過來,恢復社交活動。 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指出,白內障是常見老人疾病,但隨科技進步,國人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的狀況。 侯鈞賀提到,他在當兵時的同袍本身是高度近視,年紀輕輕38歲就出現白內障的症狀,起初只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有點畏光,後來找上侯鈞賀才確診白內障。台灣近視比例居高不下,白內障早期發生的機率攀升,尤其5、6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更要當心。 白內障常見症狀如視力模糊、畏光等,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侯鈞賀說,曾遇過好幾名患者其實是青光眼加上白內障,差點延誤就醫;因此,只要眼睛不適就應該積極尋求專業意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