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流感疫苗變色 膠塞瑕疵導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國光1支流感疫苗變色事件,疾管署14日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初判因膠塞瑕疵導致疫苗變色的單一事件,同批號庫存10.1萬劑全面回收,至於其他批號國光流感疫苗逐支檢視,無異常才配送。 疾管署表示,共驗收配送6縣市國光疫苗批號FSZA2408疫苗約18.3萬劑,已使用8.2萬劑,庫存約10.1萬劑,於10月12日起暫停使用,目前6縣市已全數完成清查,檢視均無異常。目前也未接獲該批號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國光公司報告以光學顯微鏡鏡檢結果,該支疫苗膠塞與藥液接觸面有1mm*0.5mm深褐色突起物,基底部深入膠塞,藥液呈淡黃色,澄清無混濁,初步研判非微生物汙染造成,而是源於瑕疵膠塞,可能是長期接觸藥液(約1.5個月)導致被藥液浸潤擴散後變色。 清查受影響批次疫苗成品及膠塞留樣品,均無變色或其他異狀。目前證據評估,此事件為單一事件。後續將委託第三方機構進一步檢驗硫化物等微量元素及膠塞突起物組成,以釐清可能來源,也將擴大檢驗所有庫存流感疫苗成品,依食藥署機制1個月內(11月12日前)國光須提出最終調查報告及矯正措施,再由食藥署認定為單一事件或系統性問題。國光表示最快於兩週內提出檢驗報告。 疾官署表示,該批號庫存疫苗約10.1萬劑繼續暫停使用,並將依合約規範冷運冷藏方式回收至國光公司封存,疾管署23日將召開ACIP和流感防治組聯席會議決定該批號是否持續停用不予施打,並請國光提供替換疫苗方案。目前國光庫存7.5萬劑將先保留以應緊急替換之需,並將儘速充填其餘2.5萬劑後續補足。 此外,針對未配送的其他批號國光疫苗,疾管署已責成國光依107年賽諾菲疫苗變色事件作法,須針對逐支疫苗完成外觀檢視,確認無異常後才配送。

Read More

65歲以上吸菸 椎體骨折風險增74%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111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50歲以上國人吸菸率為9.6%,推估約90萬人,而成人每4人中就有1人暴露於家庭二手菸的環境(26.8%),除了肺癌、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外,還可能危害骨骼。研究發現,65歲以上抽菸者罹患持續性椎體骨折的風險增加74%。 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有8成以上(88.7%)65歲以上長者表示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的慢性病;且65歲以上長者,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 研究指出,長期吸菸的65歲以上長者相較於不吸菸者,其肺癌、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高出3.02倍、1.71倍、1.45倍、罹患持續性椎體骨折的風險亦增加74%,且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降低治療成效。此外,年長者吸菸罹患失智症之風險為不吸菸者的2倍,對家庭生活造成衝擊。 研究顯示,持續維持戒菸超過5年的65歲以上長者,其全癌症發生率、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均與從未吸菸者相近;所有類型的骨折的風險都有所降低,男性的戒菸時間越長越能降低骨折風險,且戒菸亦讓慢性病控制藥物發揮最好的治療效果。 國健署指出,國內研究顯示,台灣50歲以上中老年人戒菸主要為健康因素,根據65歲以上老年人3個月內戒菸成功率為44.9%、6個月成功率則為36.2%;且50歲以上的戒菸者,其戒菸成功率顯著高於50歲以下者。 國健署指出,研究已指出,家人和配偶的支持在戒菸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顯示周遭親友對於長者戒菸的支持至關重要。想戒菸的長者朋友們,可利用政府提供的多元戒菸服務,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可與專業醫事人員一同討論並制定個人化的戒菸計畫,並指導如何克服生理戒斷症狀,幫助度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

Read More

生酮飲食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慢性病也隨之增加,長壽健康除了需有良好的保養、改善不良習慣、適當的運動、良好的睡眠品質外,台南市郭綜合醫院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也建議飲食上可以改以生酮飲食取代碳水為主的飲食型態,讓飲食為健康打底。 李耀泰表示,傳統飲食攝取以碳水化合物(糖)作為主要能量燃料,碳水化合物占比超過5成,而生酮飲食是以脂肪產生酮體作為主要能量燃料,營養攝取以蛋白質、脂肪為主。可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起司、油性魚(如鮭魚、鮪魚、秋刀魚、鱈魚等)、酪梨、牛奶、堅果、種子、莓果、花椰菜,菠菜等。 以酮體為能量主要可分為丙酮、乙醯乙酸及β-羥基丁酸3種,生酮飲食能減少食慾和內臟脂肪,維持瘦肉量和靜止時新陳代謝率進而達成減重目的,而因攝取醣類較少,血糖穩定同時也能減少糖化血紅素和胰島素用量,使胰島素抗阻回復正常,進而預防糖尿病。而因三酸甘油和低密度膽固醇下降、高密度膽固醇增加也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另透過生酮飲食能減少胰島素抗阻和細胞的增殖,保護化學和放射線治療時正常的細胞,能夠防治癌症。增加擬桿菌和雙岐桿菌,減少芽孢桿菌,提升腸道微生物叢多元性,也能有助改善腸道細菌促進健康。不過,李耀泰也強調,生酮飲食缺少米、麥等來源,可能會缺乏某些維他命和微量元素,可考慮補充一下多種維他命、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Read More

疼痛不要忍 痛久了影響大腦認知功能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 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 洪柏園說,疼痛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 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 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 洪醫師強調,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應找出疼痛的根源,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應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

Read More

醫院評鑑列入防災 116年前實施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屏東安泰醫院本月3日的火災造成9人死亡,同日基隆長庚醫院也因火災警報急疏散126人,衛福部指出,目前區域、地區醫院的醫院評鑑中的防火項目為試評條文,將儘速列為正式項目,納入防火評估之新評鑑制度可在116年前實施。 衛福部指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113年度醫院評鑑中,雖明定醫院應指定專責人員研擬火災減災、預防與準備措施,但相關規定僅是試評條文,並未納入成績計算。醫院評鑑基準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等二大類,針對區域、地區醫院防火項目試評,評鑑內容大方向應會維持,但部分評鑑項目也可以調整。 衛福部表示,每年醫院評鑑結束前都會檢討評鑑項目,以符合社會需求,若將火災減災列為評價正式項目,需等待下一輪才能導入,按照規定新評鑑項目,最快可在民國116年前實施。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方震中指出,台灣地區容易發生天災,颱風、地震、火災可能出現各類排列組合,考驗醫院對於複合性災難的韌性,但因每家醫院位處不同地理環境,不太可能訂出統一的複合性災難演習標準,每家醫院應自行分析營運風險,針對最嚴重、不易處理的災害進行演習。 衛福部指出,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醫院須執行複合性災難風險評估與演練,現在各級醫院都應會依法執行,本次安泰醫院遇上的是難以預料的嚴重天災,面對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考驗,各醫院應與消防單位合作,提升醫院防災制度。衛福部與消防單位預計2週內將舉行會談,開啟醫療與消防再升級,希望協助將醫院之防火區域劃分區隔並強化防火材質,期能維護病人安全。

Read More

幫助青年應對壓力 北市辦情緒覺察/紓壓主題展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青年局關心青年心理健康,陪伴其認識情緒轉變,規劃《自由探訪》情緒覺察及紓壓主題展於12日起在青年局五樓藝文沙龍開展。展覽分為6大互動展區,包括:「情緒紅綠燈」、「情緒調節工具牆」、「人生探訪攻略」、「人生旅程加油站」、「議題之門」、「心理健康資源牆」,邀請青年朋友主動探索、親身體驗並深入認識情緒,學習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保持心理健康,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平衡點。 青年局13日表示,透過本次情緒覺察及紓壓主題展覽,希望陪伴青年認識情緒、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及心理韌性,期待為青年們提供一個探索內心世界、審視自身心理狀況的環境與機會,並連結本市青年心理健康相關資源。 此外,展覽期間青年局也將舉辦相關系列課程,如「音樂靜心:節奏中的情緒平衡」、「故事思考: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我是我:身體意象與自我接納」、「好好打字:數位時代的人際關係」、「正念冥想:數位時代中的解壓之旅」、「肢體內省:再給自己一個自我探索的時間」等,幫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應對壓力、管理情緒,同時拓展視野並增進對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Read More

中醫小針刀治療膏肓痛

■陳俊銘 現代上班族壓力大,常加班、長時間勞累,「膏肓痛」時常造成困擾!膏肓位在兩肩胛骨之間的部位,大約在第4、5肋骨之間,有菱形的、斜方肌經過。中醫認為這個地方若出現疼痛,就歸類為膏肓痛,相當於西醫的「菱形肌筋膜炎疼痛症候群」。 膏肓痛常見發生原因包括:1.胸頸椎骨骼的問題:例如頸椎退化症或椎間盤突出症,以及脊柱側彎及脊柱炎等引起的頸部或胸部神經根壓迫症,或是硬脊膜受刺激所引起的疼痛。2.局部肌肉的拉扭傷:如背部菱形肌、脊下肌與下後鋸肌的拉扭傷等,或是遠處某些特定肌肉群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引起的轉位痛,如頸部前斜角肌或斜方肌等。3.軟組織的疾患:例如胸椎附近肌腱的急慢性發炎或拉傷,以及脊椎間韌帶發炎等。4.神經炎的前兆或後遺症:最常見的就是帶狀皰疹,傷害到胸椎神經根所引起的神經痛。5.其他器官的疾患:例如心肌梗塞、心包膜炎、肺炎、肺癌或膽囊炎也會經由膏肓痛的方式表現。 長期固定不當姿勢,身體各個部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而且每次維持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長期累積,易造成肌肉痠痛、僵硬、肌腱發炎、肌膜發炎,即俗稱膏肓痛。上班族、電腦工作者最常見,家庭主婦、水電工,雕刻師、駕駛、工人、農夫都很常見。當膏肓痛發作,常會令人坐立難安。 小針刀針對肩胛骨周圍附著之肌肉,長期慢性發炎、產生沾黏,出現筋結、條索狀、壓痛明顯之點,即所謂膏肓痛部位,施予鬆解,清除沾黏,可立即有效改善疼痛,沾黏的部位鬆解掉後,再配合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腕針、火針、體針,可持續有效改善膏肓痛,痛愈久,愈痛的,效果愈好,配合身痛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桃仁等改善循環,放鬆肌肉,鞏固療效。平常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不要固定姿勢太久,規律運動,睡眠充足,有助膏肓痛緩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常加班狂用電腦手機 OL手指麻/無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在公司任職企劃部門的顏小姐需要常常加班趕資料,電腦與手機使用一整天下來都感到手腕非常緊繃,某天半夜睡覺突然被右手手指麻醒,大拇指、食指與中指還出現無力感,就醫診斷是「腕隧道症候群」,求診中醫經過針灸與服用中藥治療多日後,症狀明顯改善,手指肌肉也恢復。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周金江指出,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是上肢最常見的壓迫性神經病變,多發生於需要長時間使用手部的工作者,如打字員、設計師、樂器演奏者、炒菜切菜師傅。由於手腕長期做重複的動作,手腕隧道內及周圍組織發炎與增厚,或因曾經受傷致使腕骨排列錯位,手腕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損傷,症狀會出現手腕前3指半(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半側)麻木無力並伴隨刺痛,甚至可能導致大拇指肌肉萎縮,影響日常生活。若患有某些疾病也可能增加發生機率,像糖尿病、肥胖、甲狀線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停經、更年期等,懷孕期賀爾蒙改變都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 他說,中醫在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透過針灸、中藥與傷科手法的結合,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能促進手部肌肉與神經的修復。針灸治療能刺激經絡、疏通氣血,緩解局部壓迫,有效減少麻木和疼痛感,並藉由艾灸增進血液循環;而中藥則根據患者體質進行調理,具有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常用的方劑如桂枝芍藥知母湯、黃耆桂枝五物湯或當歸四逆散;若是有骨頭錯位或肌腱筋膜張力不整等情況,正骨與理筋手法可以幫助復位。 周金江說,預防腕隧道症候群最重要的是日常保健,應保持正確的工作姿勢,避免手腕過度彎曲及長時間持續使用手部力量過大的動作,讓手腕休息,並適當地進行手部伸展,減少症狀發生機會。

Read More

新冠引發本態性顫抖 唇顫手抖字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4歲女性,今年5月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突然發現兩手及嘴唇出現明顯的顫抖現象,而且連說話聲音也出現明顯顫抖;近期症狀有惡化跡象,寫起字來歪七扭八。就醫檢查,診斷為少見的新冠病毒引發「本態性顫抖」,經藥物治療後顫抖症狀明顯減輕。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指出,根據近年來的醫學論文報導證實有些病人確實會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引發腦部免疫反應而導致腦幹與小腦間的神經傳導異常,以致於包括本態性顫抖在內的許多不自主運動疾病會突然出現明顯惡化。 他說明,本態性顫抖是一種腦部神經傳導異常所引起的不自主運動疾病,60歲以上的人口盛行率約為5%,會出現手部、頭部、甚至喉部的肌肉顫抖,但與巴金森症不同,不會有肢體僵硬的症狀。 在治療上,黃啟訓說,一般對藥物治療有良好的反應,常用的藥物有乙型阻斷劑及某些抗癲癇藥物,但對於極少數藥物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則可以考慮深腦電極植入手術或聚焦超音波燒灼術治療。 黃啟訓提醒,由於引起手抖的原因很多,嚴重時對日常生活造成許多不便,須經由醫師鑑別診斷,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此類新冠病毒引起的特殊神經系統後遺症,也是目前進入後疫情時代醫學界正在留心關注的,希望能有進一步研究以找到預防措施。

Read More

孩童肥胖 當心脂肪肝糖尿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孩子有肥胖問題可能引發多種疾病。醫師指出,過重肥胖孩子常見脂肪肝、第2型糖尿病等問題,若不處理恐導致肝硬化;除了尋求專業外,建議應把握運動多、健康吃、睡眠足3原則。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腸胃科教授陳慧玲表示,肥胖的嬰幼兒在童年、青少年時期和成人期都可能會持續肥胖,且併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肝臟疾病、多種癌症等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她指出,在美國因肥胖引起脂肪肝造成肝硬化,需要換肝的人數逐年上升。雖然在台灣還沒如此嚴重個案,但這是個警訊;且肥胖問題也可能影響孩子社交、學習等身心發展,例如遭同學指指點點可能心情低落、睡眠呼吸中止症上身等。 陳慧玲說,在過重肥胖孩子身上,常會出現脂肪肝、與代謝相關的第2型糖尿病,往往讓家長不敢相信直呼「年紀小小怎麼可能?」其中甚至有些孩子已肝功能異常,再不處理恐會肝硬化。 兒童肥胖治療以生活型態改變為主要方式,謹記運動多、健康吃、睡眠足3原則。畢竟孩子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許到了明年成長發育狀況就符合建議標準。 陳慧玲提到,現在雖有些減重相關藥物,通常是放在第2線使用,對孩童發展的影響仍有待評估,還是建議從最沒有副作用的改變生活型態開始。 她也提醒常見挑戰,包括生活時間已被安親班等各項事務填滿、不認為體重是大問題等;還有對體重變化的期待太高,可能因此容易放棄。因此,在設定運動目標上切記不要好高騖遠,可以先從每天多走1000、2000步開始,心理層面上也要改變用飲食來慰勞、獎勵或舒壓習慣。「最重要的是全家一起做」,全家一起健康,運動跟飲食都要同步進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