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 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台灣少子化問題,行政院政委陳時中協調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對象。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8日說,人工生殖法修法中,是否讓單身女性、女同志配偶與代理孕母脫鉤處理,持續討論。 根據衛福部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修正重點包含,受術夫妻修正為受術配偶,增訂受術未婚女性、受術異性伴侶、女性受術者、委託配偶、代理孕母、代孕生殖、代孕服務機構、代孕定型化契約及代孕子女用詞定義;增列代理孕母、受術配偶及受術未婚女性權益保障。 林靜儀表示,人工生殖法草案在今年7月13日完成預告後,收到600多條意見,尤其在代理孕母疑慮方面,婦女與性別團體回應相當踴躍,整理到一定程度後將送行政院評估。 台灣人口結構拉警報,少子化、老化更嚴峻。國發會日前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至2070年)」指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偕同相關部會研議強化因應策略,包括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對象等。 對於目前人工生殖法補助對象,林靜儀說明,僅限夫妻才能使用,而在收到的意見中,多數傾向建議把單身女性、女同志配偶與代理孕母脫鉤處理,讓有心生育的女性能透過人工生殖方式擁有自己的小孩,同時獲得補助,畢竟代理孕母爭議較多,但尚無定調。 林靜儀強調,台灣各界鼓勵支持想要生育女性,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她曾在演講時遇到單身女性聽眾強烈表達生小孩的意願,卻因現行法令規定要夫妻,反而影響這些女性使用人工生殖的可能;然而,這只是她個人有聽到這樣的意見,根據國健署與衛福部長邱泰源接下來對政策看法,修法持續研議中。

Read More

骨鬆無聲殺手 當心駝矮痛3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大量人口老化,被稱為無聲殺手的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致死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響應每年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定期篩檢並注意駝、矮、痛3大症狀。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後才察覺病情。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的統計,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常見的癌症,並有近80%的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且若未經適當治療,骨折後3至6個月內再次骨折的風險將增至5倍。 根據骨鬆症學會2023年發表的台灣成人骨鬆症防治之指引,約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顯示骨質疏鬆症對國人健康的嚴重影響。 陳崇桓指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可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尤其是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他建議,透過「駝、矮、痛」這三大常見症狀自我檢測,並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此外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也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陳崇桓強調,骨鬆症治療如同馬拉松,療程須以年為單位,與其他慢性病相比,更須耐心和長期堅持。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並遵循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停藥,以確保治療效果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Read More

人工電子耳 醫籲擴及單側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目前健保僅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病友可使用雙側人工電子耳,並未納入單側極重度聽損者。對此,健保署回應,目前已有學會提出計畫,因資料不齊,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審查程序。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指出,目前聽力輔具有助聽器、人工電子耳2種,其中輕度到中度聽力損失患者,可使用助聽器,但若為極重度聽損(聽閥大於90分貝),則需要裝設人工電子耳。 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成效優良,但吳振吉說,人工電子耳健保給付速度較歐美、日韓等國慢約10到20年;雖如今已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者裝設電子耳,但對於不對稱或單側極重度聽損者,使用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其對語言發展影響較小,但仍會影響生活功能,要裝設人工電子耳卻只能自費,要價約60萬元起跳,因此建議也要納健保。 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回應,現在有給付雙側人工電子耳,單耳100多萬,有些患者雙耳都需要裝設,有些僅需單側,去年給付445位,健保支出2.64億,每人終生最多給付兩次,給付對象則為18歲以下。 針對是否將給付對象擴充至單側重度聽損者,石崇良說,可由醫學會提出適用治療年紀,適用疾病嚴重度等資料,向健保署提案。健保署進行醫療科技評估,包含治療的年紀、嚴重到什麼程度可有顯著幫助等等,也會參考其他國家給付條件,針對給付規定修正。 石崇良說,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今年有來函,建議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適應症,但因資料不齊,目前尚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的審查程序。 若有先天聽力受損,且確認是由某些基因型造成的聽損,目前已有對應藥物,石崇良表示,針對這類型的精準醫療,同樣需要提案,並經過科技評估,計算財務影響、編列相關預算等。

Read More

醫師釋疑 益生菌無法逆轉腎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近期市面上及電視廣告大肆宣傳益生菌對慢性腎臟病有療效的說法,讓許多病友開始期待可以有效改善病情,甚至診間裡不乏患者詢問,吃益生菌真的可以「逆轉腎」嗎?門諾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坤峰表示,益生菌僅能作為輔助療法,絕不可取代正規治療。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廣告或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所誤導。 李坤峰表示,益生菌雖在腸道健康方面有所助益,但功效並不足以對腎臟疾病產生直接影響,也無法逆轉腎臟功能的惡化。因此,他呼籲民眾對於益生菌的期待應該保持理性,最重要的是要遵循醫師專業的醫囑,配合正規治療。 李坤峰指出,許多廣告打得聲勢浩大,甚至誇張地宣稱療效,讓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服用就可以得到預期的改善。像是吃益生菌或魚油就可以避免洗腎等這類傳言,總是在病友之間流傳,但根據醫學實證結果,益生菌或魚油對於腎臟病患者的幫助有限,且效果並沒有被廣泛驗證。 他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需要長期追蹤並接受專業治療的疾病,由於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呼籲民眾誤信坊間傳言,以免耽誤病情。「護腎」的關鍵在於良好的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這3大主軸應是患者的優先考量。他強調,治療腎臟病,目前首選是血壓藥和排糖藥,是經大型研究證實能夠延緩腎功能惡化的藥物。 治療腎臟病最重要的就是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李坤峰呼籲病友們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吃太多鹽分和高蛋白的食物;「規律運動」,不僅幫助體重控制,還能減輕腎臟的負擔;而「戒菸」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還能保護腎臟。 李坤峰強調,市面上充斥著各種保健食品與民間偏方,這些產品往往聲稱能快速改善健康狀況,但實際效果卻欠缺科學依據。比起依賴昂貴的保健食品或追求偏方,病友們應該更專注於建立長期穩定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密切監控腎功能指數,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

Read More

腸伴左右 醫師衛教分享治療

(台北訊)腸治久安協會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將於於11月9日(週六)下午1時至4時30分,於高醫啟川大樓6樓第1會議室舉辦《腸伴左右─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活動。 有長期腹瀉、腹痛困擾者要注意,可能是消化道慢性發炎!它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好發20-40歲青壯族群,因腸道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腸子處在發炎狀態。臨床表現上變化多端,主要症狀是慢性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甚至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及食慾不振等現象。 主辦單位除邀請專科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與治療,還邀請營養專家提供飲食及營養等相關資訊,並安排病友分享互動。電話報名請撥打02-2541-0766,也可以網路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CW3RPou9T8sxLF3k9>。

Read More

新生兒聽篩 年揪786名聽損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歲8個月的樂樂(化名)出生3天內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隔兩天再測仍「不通過」,經轉介檢查確診為聽力損失。2個月大時開始配戴合適輔具,並依照醫師安排進行定期療育追蹤,如今對外界的聲音有良好反應。 根據全球統計,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3至5名面臨先天性聽力損失。國健署自101年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覆蓋率維持在9成以上,近年更超過98%,位居全球最優之列。18日公布最新統計,去年新生兒聽力篩檢共13萬4082人,篩檢率高達98.9%,發現有786名聽力損失兒童。 國健署提醒,相對於其他疾病,家長難以透過日常觀察發現新生兒的聽力問題,因此,呼籲家長應在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檢查,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並於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 同時,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並不代表孩子未來不會有聽力問題,有部分孩子可能會因為遲發性聽損或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仍需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若至3歲、4歲甚至更晚才發現孩子有聽力損失狀況,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認知、閱讀及社交,導致發展比同年齡的孩子較為落後。 國健署建議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對聲音反應及語言表現,如發現3至4歲孩子有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電視經常開很大聲、常聽不到家人叫喚等狀況,應提高警覺並盡早就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

Read More

1980出生世代 結腸/直腸癌罹病率最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17日指出,台灣結腸直腸癌以1980年代出生的世代罹癌率最高,明年起下修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5歲,預估未來10年可望減少約1800例大腸癌病例發生。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李文宗指出,台灣民眾罹患結腸直腸癌風險,是以1980年為分野,男性在1980年以後出生者,風險仍上升趨勢變緩,女性則是1980年出生者達到頂峰後續呈現下降趨勢,且愈年輕民眾發生率上升幅度則愈小,女性25至29歲族群之結腸直腸癌發生率甚至出現下降。 李文宗表示,西方國家則早期結直腸癌風險平穩,但在1960年後出生者風險急劇上升,分析原因應是因飲食習慣所造成,食物多油、多紅肉,並缺少運動,導致民眾結腸直腸癌罹癌風險增加,台灣地區1980年代食物西化程度已趕上西方,因此大腸直腸癌風險升高,而西方國家的時間點則是出現在1960年代。 台灣地區自2004年開始,針對50至69歲民眾提供公費大腸癌篩檢,李文宗表示,這項政策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上有顯著的影響,尤其2010年擴大篩檢服務地點之後,當年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上升了19.2%和15.6%,但隨後每年分別下降3.4%和3.1%,經分析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篩檢已成功減少男性結腸直腸癌發生率12.4%,女性結腸直腸癌發生率11.6%。 而明年起公費大腸癌篩檢將下修至45歲,及40歲至44歲有家族腸癌史者也可篩檢,預估至2035年,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可望減少1023例、女性則可減少783例。  

Read More

認知障礙≠失智症 有可逆性 不侷限於老年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成為關注焦點。醫師指出,許多人常將「認知障礙」與「失智症」劃上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它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侷限於老年人。 一名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這2年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但在家人用心陪伴加上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是認知障礙的其中一類,通常發生在較高齡的群體中,並逐漸損傷患者的記憶力、語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這些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 劉建良說,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 另,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劉建良指出,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Read More

苗首例本土登革熱 感染源不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7日公布,苗栗縣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居住苗栗縣竹南鎮30多歲男性,10月16日確診感染登革熱第1型病毒,與新北新店中和本土登革熱群聚病毒型別(第2型)不同,惟感染源仍待釐清。 根據疾管署疫調資料顯示,個案是於10月7日起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背痛、腹瀉、紅疹等症狀而就醫。男子目前於住家防蚊隔離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個案在潛伏期並無國外旅遊史及本土疫情風險區活動史,曾至彰化縣、新竹市活動,主要活動地點為居住地及工作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惟感染源仍待釐清。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16日累計23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其中入夏後累計72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6例、台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27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Read More

拳擊運動風險高 重擊鼻塌陷 可用自體肋骨重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暨醫美中心醫師孫萬烜17日指出,近來拳擊運動非常流行,臨床上也經常遇到因拳擊造成鼻部受傷患者,因重擊出現鼻子歪曲、扭曲或塌陷,重建手術中除外觀外,鼻腔內部結構修復更為重要,才能確保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網紅孫安佐在拳擊比賽中遭遇重擊,導致面部與鼻部受損,孫萬烜指出,這類「塌鼻」與「歪鼻」傷害,也引起大家對高接觸運動風險的重視。 孫萬烜指出,孫安佐拳擊比賽受傷後,鼻部有明顯的撞擊痕跡,可能出現了歪曲、扭曲或塌陷的情形,對於較輕微的鼻部扭曲,能夠通過內復位技術,使用特殊器械從鼻道將鼻骨復位。然而,若鼻骨發生粉碎性骨折,導致整個鼻子塌陷或嚴重扭曲,則會採用自體肋骨進行全面的鼻部重建手術。不僅要重建鼻子的外觀美感,他們也非常重視鼻腔內部結構的修復,確保患者能夠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孫萬烜強調,在嚴重鼻部外傷的治療中,肋骨移植技術可以有效重建鼻型,讓鼻子恢復挺直美觀,並確保內部呼吸道的暢通。這時就需要精準、特製化的修復方案。 孫萬烜建議,針對面部腫脹及疤痕的處理,通常會在前3到5天建議進行冰敷,以減輕急性腫脹,之後再使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腫脹的消退。而在手術縫合中,則醫師會使用最細緻的針線進行,確保傷口癒合後的疤痕最小化,並會在傷口穩定後建議使用除疤凝膠進一步改善疤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