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面雕 不動刀緩解容貌煩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皮鬆頰凹、雙下巴好困擾,要對抗初老煩惱,醫美專科醫師表示,如容貌造成過度煩惱,可嘗試「藝術面雕」方式緩解,在不動刀的情況下,針對個人特色與美學比例去做精緻化的修飾。 醫師王瑩軒表示,藝術面雕透過將臉部區分出橫軸及縱軸的比例來做調整:橫軸是將臉部分成上、中、下臉三大部位,因年齡增長看起來「憔悴滄桑」顯老,但卻說不上來是哪裡不一樣,可能就是中、下臉產生的細紋、凹陷與鬆弛影響。 如法令紋、鬆垂的臉頰,都可以選擇拉提。針對初老的鬆弛、下垂來固定需求部位,延緩鬆弛的發生,或是抬頭紋,也可以選擇肉毒放鬆肌肉,減少動態紋,另外容易顯老顯疲累的雙頰凹陷,就可以選擇玻尿酸、伊蓮絲填補來增加澎潤度。

Read More

日照減少 憂鬱症好發 秋來樹葉轉黃 她情緒低落不再愛晨跑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季節進入到秋季,日照時間減少和氣候變化常常會引發情緒波動,甚至造成憂鬱症。衛生局提醒,多留意家人或親友情緒波動變化並採取適當應對措施,包括向心理健康專家詢問,衛生局提供免費心理諮商駐點服務,也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女子「阿華」醒來時發現窗外樹葉已轉為金黃,秋色雖美,但她常感到情緒低落,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原本是積極向上的個性,秋天來臨卻覺得自己像被一層無形的陰影覆蓋,不再喜歡晨跑,也不再與朋友聚會,更懷疑自己不再喜歡秋天,朋友注意到阿華的情緒變化,帶去尋求醫師協助,被診斷為憂鬱症。 衛生局說,個案除了配合醫療,還接受朋友邀約一起去散步,聊些生活和有趣的事,朋友的陪伴讓阿華漸漸放鬆,也放下心中的壓力,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波動可能與秋天的光照減少有關,也開始早晨散步且每週定期與朋友們聚會,也嘗試光療,並向心理健康專家詢問建議,逐漸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透過適當支持和專業幫助,情緒恢復穩定。

Read More

胃息肉9成良性 若逾1公分切了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胃息肉的發生原因其大多是基因、體質、發炎和幽門桿菌所致。醫師表示,胃息肉雖9成屬於良性,但若超過1公分,還是建議切除。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壁組織最內層為黏膜層,黏膜上皮組織長出來的突起物即是胃息肉,經統計,台灣的胃息肉發生率約10%。 胃息肉可區分為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其中胃底腺性息肉最常見,約占9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少部分息肉則屬於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需要特別留意。 增生性息肉成因是吃到刺激性的飲食導致胃發炎,或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好發於慢性胃炎的病人。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也屬於良性的息肉,比例約占5至10%。若是因為幽門桿菌引起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在根除幽門桿菌後,增生性息肉會隨之縮小。 至於腺瘤性息肉就是俗稱的胃腺瘤,雖然所占比例極低,但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有3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已含惡性胃癌細胞。發生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另外,經常服用胃藥也可能會導致胃底腺性息肉生成。若體質容易生成息肉,切除息肉後仍有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徐兆甸表示,胃底腺性息肉在1公分以下,屬於良性息肉,觀察即可,若是超過1公分,還是建議切除;增生性息肉通常是良性,一般小於1公分,觀察即可,但是若大於1公分還是建議切除。不過,看到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一律切除,因為越大越會癌變,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超過2公分則惡性機率上升。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

陳俊銘 第三腰椎乃是腰部眾多肌肉、韌帶及筋膜之附著點,而腰椎在做各種屈、伸及旋轉運動時,都以第三腰椎為中心點,所以第三腰椎橫突若過長時,會導致在做各種腰椎運動時,附著在周圍的軟組織可能與其相互摩擦,而造成傷害。損傷後由於水腫、沾黏、疤痕攣縮、筋膜增厚等,使腰神經後外側支在穿過病變組織時受到卡壓,而引起疼痛,稱「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主要病因為急性腰部軟組織受傷,形成組織沾黏或硬塊而壓迫到脊神經根,而引起疼痛。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腰部周圍之肌肉、韌帶及筋膜等軟組織過度疲乏而引起腰痛;脊椎後關節左右不對稱,使腰部活動不協調,而引起腰痛;腰部長期受寒,以致肌肉痙攣,或供給組織之血管收縮,造成供血不足。 本症以青壯年者較易罹患,腰部常有痠脹疲乏無力感覺,持重物或固定姿勢不能長久,久坐、久立後必須更換姿勢或做伸腰活動,才會感到輕鬆。疼痛可向臀部或大腿內側放射,陰雨天時可能使腰部疼痛加劇。腰椎平坦、肌張力增高,在第三腰椎橫突處有壓痛點。 臨床治療,中醫在藥物上以行氣活血化瘀、疏經活絡、養肝血柔筋、補腎水保養關節為主,方以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加減丹參、川土、赤芍、地龍、地別蟲、白芍、甘草、木瓜、伸筋草、杜仲、胡桃、肉蓯蓉、巴戟天為主。配合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腕踝針、火針、體針,效果更加。 配合小針刀,針刀抵至第三腰椎橫突尖,在橫突尖部、橫突尖上緣、下緣、前面和後面做鏟切和刃剝,有很好療效。 平時保養,運動前須先做好熱身,避免長時間負重,搬東西時,速度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必要時戴個護腰。避免過度勞累及不良姿勢,儘量不要躺冰涼地板。平時做做體操、拉拉筋、伸伸腰,做個腰身大旋轉,有助避免腰椎軟組織沾黏形成。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納管後…每年約可減1200人再中風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20日指出,每年約4萬人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就算急性期救治得宜,但患者之三高等危險因子控制成績卻普遍不理想,醫界呼籲,腦中風病人出院後應納個案管理,預估每年將可減少1200多人發生再中風。 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共同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連立明致詞時表示,他的父親與岳父都在多年前中風,面對中風家庭的痛苦,「我做醫師不理解,成為病家才開始了解」,遠離中風減少殘障,不能只是口號。 連立明表示,為了維持急性中風搶救回來的成果,出院後應該可以考慮由各院中風中心個管師進行1年的衛教與指標管理,接受生活習慣諮商、持續監測中風危險因子。 連立明指出,腦中風病人出院個案管理計畫應加入「健康台灣888計畫」,以利患者落實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控制,以及減肥、戒菸、多運動,與持續追蹤心房顫動等,養成正確預防再次中風的方法與習慣,預估全台花費約1億元,每年可降低3.1%再中風危機,減少1200多人再中風。 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以園遊會方式呈現,各醫療單位都到現場設立攤位,以互動闖關、有獎徵答方式宣傳中風防治觀念,並有專業的健康講座,帶民眾深入了解腦中風的相關知識及如何預防,獲取實用的衛教資訊。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表示,希望透過世界中風日活動,喚起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及重視,並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健康意識落實於民眾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愛吃炸物、手搖飲 OL久坐少動 代謝症候群上身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一直忙於工作及生活的上班族陳小姐,因為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而且喜歡吃油炸食品及手搖飲,在職場健康檢查時發現檢查出現異常,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不過在經過醫師指導並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後,現在健康檢查結果已不再滿江紅。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疾病,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包含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只要其中有3項指標異常者,即表示罹患代謝症候群。而罹患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這些疾病往往無法治癒,並且會造成許多生活上的限制,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因此,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自112年起全面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藉由專業醫療團隊為民眾評估個人生活習慣,並依照個人化的健康管理需求,提供戒菸、戒檳、營養、運動等專業指導。 代謝症候群最主要的成因是「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過量飲酒習慣、缺乏運動、抽菸及壓力造成的內分泌失調等,都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不過,代謝症候群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尤其在早期發現代謝症候群,積極改變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疾病形成的重要關鍵。 基隆市衛生局局長張賢政提醒,20歲至64歲的民眾,若發現有代謝症候群,想就近至加入計畫的診所接受追蹤管理者,可至基隆市衛生局網站查詢基隆市加入計畫診所資訊。

Read More

調整飲食順序 才能有效減重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女藝人原本以「少吃多動」減重,30歲後成效遲緩,體重反而「1年增加1公斤」。檢測結果顯示,胰島素阻抗異常偏高、甲狀腺功能異常及環境荷爾蒙數值偏高,除了體脂難降,也間接導致雌激素不平衡,進而影響下半身體態。透過荷爾蒙檢測找出問題根源,結合飲食調整從內而外提升代謝,減重成效明顯。 執業減重診所副院長鄧雯心指出,女性減重卡關多與荷爾蒙密切相關,把握「水、肉、菜、飯、果」順序、吃對比少吃重要等飲食原則,加上適當重訓,才能避免身材「一暝大一寸」。 執業減重診所副院長鄧雯心指出,女性減重卡關多與荷爾蒙密切相關,最近協助一名女藝人突破減重瓶頸,首先就是透過荷爾蒙檢測找出問題根源,再結合飲食調整,從內而外提升代謝。 不少人認為減重要少吃、遠離甜食,鄧雯心說,調整飲食順序才是穩定血糖、避免糖癮的關鍵,建議依循「水、肉、菜、飯、果」原則,不僅能有效控制食慾,還能逐步戒掉對糖的依賴。 再來就是要吃對食物,包括正確攝取充足的蛋白質、蔬菜與好油脂。鄧雯心解釋,除了能幫助提升飽足感,還可以有效減少對零食的依賴,像是橄欖油、酪梨油等「好油脂」並不會阻礙減重,還有助於抗發炎和提高身體代謝,正確選擇營養,遠比單純節食或少油少鹽來得重要。 鄧雯心強調,當然運動不可少,可以抗發炎、改善胰島素阻抗、平衡荷爾蒙,在減重中加入重訓,有助塑造更緊實體態;另外,她也透過提高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在體內濃度方式,幫助改善荷爾蒙問題,減重成效更明顯。

Read More

經濟艙症候群 日常保健預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疫情趨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出國旅遊;但長途飛行或久坐不動,易引發「經濟艙症候群」。透過日常的自我保健與中醫調理,可有效緩解下肢水腫並預防其反覆發作,降低經濟艙症候群風險。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指出,經濟艙症候群又稱為「深層靜脈栓塞」,是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循環不佳,形成血栓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急性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呈現紅色或紫色,如果突然起身,致血栓跑到肺部,可能引起呼吸困難、胸痛,甚至猝死。 她說,中醫理論「濕性趨下」的概念強調水容易往低處流,當體內痰濕過重時,水分便會滯留於下肢,形成水腫。水分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治療下肢水腫時,中醫通常從「脾虛」或「腎虛」的角度進行調理。 如果水腫由脾虛引起,患者通常會伴隨食欲不振、腹脹、疲倦乏力、頭昏頭重等症狀,這類水腫通常需要健脾利水的治療;而腎陽虛型的水腫則表現為腰痛、膝蓋酸軟、四肢冰冷、小便量少等,治療的重點則是溫腎助陽。若有氣滯血瘀症狀,也會酌加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預防下肢水腫,日常保健很重要,建議運動及避免久坐或久站,1、2小時就起身伸展,促進血液循環;若有靜脈曲張等相關病史,也建議穿著彈性襪減少血栓風險。飲食方面,應避免過量攝取生冷食物和飲料,如生菜、水果,並減少烤、炸、辣和高鹽分食物。 蔡昕儒說,薏仁是常用的健脾利水消腫食材,煮薏仁水可幫助身體排除濕氣;若體質較為虛寒、容易怕冷的人,則可以選擇喝薑母茶,幫助祛寒消腫。此外,按摩足三里、三陰交、太谿等穴位,或配合溫灸療法,也有助於減輕下肢水腫症狀。

Read More

〈醫師專欄〉練習蹲

■吳重達 「我最近開始練習蹲下,很辛苦、很痛;不過,越來越下去,也沒剛開始那麼痛了。」這是一位醫師的60多歲病人說的。 約20多年前,這名病人因運動受傷,左膝關節半月軟骨破裂,臏骨關節面軟骨損傷,做了關節鏡手術;復原後,他持續高強度運動。最近半年,他運動後左膝開始疼痛、腫脹,症狀在近2個月變得更嚴重,關節活動度變差,蹲不下才回診。 理學與X光檢查,確認其左膝已發生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基本上,這是當初半月軟骨與關節面軟骨損傷後的必然後遺症。經過充分討論,病人做了關節鏡清創手術。他做手術的明確目標是「能持續從事他熱愛的運動,直到真的老到動不了為止」。 意志堅定的病人術後馬上積極復健,包括肌力與活動度訓練;術後6週,股四頭肌肌力、不負體重時的膝關節活動度已近正常。不過,他沒辦法完全蹲下去。無法全蹲有何困擾?用日常生活需求來說,出門在外內急時,碰到只有蹲式廁所時,就十分尷尬了。 即使從沒受過傷的人,進入退化年齡後,有一天也會驚覺自己突然變得很「硬」,彎不下去、轉不過去。一位醫生朋友坦承,他出外需要時只能找坐式或殘障廁所,因為實在蹲不下去。 有解決方法嗎?上述的病人提供最佳示範:練習蹲。剛開始時,要將關節四週已攣縮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肌肉、肌腱、關節囊等)拉開一定會痛;所以,這必須是一個漸進、不能操之過急的過程。慢慢、長期練習,禁得起痛的人就有機會再完全蹲下,整個身體狀況,尤其是柔軟度也跟著提升。 該病人驕傲地說,他們球隊的年度聚餐,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年齡最長的那個人。會後大合照,他發現許多該蹲前排的晚輩都不敢蹲,站後面;他老人家就蹲在最前面,留下一臉得意的照片。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中醫針藥雙管齊下 婦改善失眠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40歲何姓女子長年受失眠所苦,時常感覺頭暈脹、心悸,白天注意力較難集中,胃口不佳,有時雙手末端出現麻木感。經1個月針灸,搭配清熱除痰的中藥治療,已能連續多日睡6個小時,頭暈感以及心悸感都減輕,注意力渙散情況也大幅改善。 57歲黃男則由於工作內容調整,自感壓力較大而失眠,且急躁易怒,生氣時感覺頭暈頭脹,伴有耳鳴情況,食慾不佳,且伴隨便秘等情況。經過針灸,搭配鎮心安神的中藥治療2週後,夜間睡眠時間增加至5~6小時,常做夢的情況也改善許多,急躁易怒的情形也減緩,食慾增加,排便較順暢。 員榮醫療體系中醫部醫師吳晉廷指出,根據世界睡眠協會《睡眠醫學期刊》公布,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7%,推算近400萬人失眠;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有3成的人服用安眠藥。 實證醫學研究指出,在180人的大型臨床試驗中,以百會、神庭、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為穴位傳統針刺6週後,可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及白天功能狀態。 他說,長期失眠容易影響發育、加速衰老、使免疫力下降、以及提高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機率。失眠的原因百百種,必須釐清發生的原因,才能從根本改善。 吳晉廷表示,失眠在中醫稱作「不寐」,雖然造成的原因很多,但總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最常見的遭逢壓力的失眠,其病機大多為肝氣沒有疏暢,氣鬱不舒,進而擾動心神,以致無法入眠。另外,如若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大魚大肉的消化不良,會導致腸胃受傷,或釀為痰熱壅塞在胃中,也會導致不易入睡,中醫在治療時會根據不同的原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