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針刀治療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

■陳俊銘 門診常有脊椎手術後,下肢麻改善了,但腰痠痛仍持續困擾,甚至有灼熱異常感覺,這種情況稱為「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它並不是指手術本身失敗而是指在下背手術後,持續性的背痛或是下肢痛,或與病人手術醫師前預期症狀改善程度不合。發生率據從5-40%不等。 為什麼會發生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包括1.手術完後纖維組織增生壓迫神經根,尤其是多次手術之後纖維組織增生更嚴重。2.復發性椎間盤突出。3.持續性的神經根發炎。4.脊椎和脊椎接合處的小關節炎。5.脊椎不穩定。6.產生感染如有椎膿瘍、蜘蛛膜發炎等。 這些原因中,脊椎術後沾黏組織形成為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手術中受到創傷的骨膜和脊旁肌群中的纖維母細胞侵入術後所殘留的血塊中,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轉化而成脊椎術後沾黏壓迫脊椎栓內神經組織造成疼痛。 中醫治療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主要以小針刀療效最佳,痠痛點大都在脊椎兩側華陀夾脊肌,再來是腰大肌附著在骨盆上緣處,另外在臀部梨狀肌部位,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形成條索狀的硬結塊,壓痛明顯,即是組織沾黏處。手術後最容易形成沾黏的部分是華陀夾脊肌處、骨盆腔上緣腰大肌附著處及臀部梨狀肌部位,大都是長期勞累、反覆勞損,形成肌腱韌帶筋膜發炎沾黏,坐骨神經從脊椎分出經過華陀夾脊肌、腰大肌、梨狀肌三個部位,若有組織沾黏形成壓迫,當然會形成痠痛麻的症狀。因此脊椎手術將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的部分清除減壓了,但術後形成的華陀夾脊肌沾黏和原有術前腰大肌、梨狀肌沾黏是造成術後仍下背痛、下肢痛的原因。 透過小針刀改善組織沾黏,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有可效改善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腹瀉連5週升 狂擦濕紙巾沒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腹瀉疫情延燒,許多民眾隨身攜帶濕紙巾擦東擦西,但醫師提醒,市售濕紙巾抗菌成分不高,恐無抗菌效果,且酒精對引發腸胃炎的諾羅等病毒較無效,勤洗手最重要。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腹瀉門急診就診已5週連升,群聚通報案件為5年同期次高,預估將一路燒到中秋後。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由於高溫本身就是造成食物變壞的原因,天氣越炎熱,細菌繁殖的速度也越快,當食物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即使嘗起來沒有酸臭味,也可能已經腐敗了,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可惜就捨不得丟,吃了恐傷身。 除了溫度外,食物通常也會透過2個途徑被病菌汙染,邱展賢說,一個是食材本來就有問題,另一個則是環境汙染,外出用餐應注意如是否桌面油膩,甚至出現蟑螂、老鼠、蒼蠅等,避免以身涉險;個人也要多注意,包括用餐前有無清潔雙手、是否使用公筷母匙、烤肉有沒有生熟食分開等。 另,邱展賢提到,濕紙巾是不少人隨身抗菌小物,不過可能只會擦掉看得見的髒汙,病菌其實都還留在紙巾上,尤其市售濕紙巾抗菌成分不高,可能沒有抗菌效果外,諾羅病毒等導致腸胃炎病毒,對酒精有一定的抵抗力,仍應用肥皂等產品清潔雙手。

Read More

RSV逾3成住院 5歲前恐反覆性喘鳴

本報綜合報導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導致嬰幼兒肺炎與細支氣管炎主因,1/3恐嚴重到住院,甚至出現「長RSV」後遺症,5歲前反覆性喘鳴,醫師呼籲長效型單株抗體盡速在台灣使用。 馬偕兒童醫院昨天舉行兒童國際研討會,有來自國內外專精兒童醫療的專家學者,針對兒童醫療領域最新研究與臨床應用分享與討論。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分享RSV感染預防,他說,台灣位於熱帶、亞熱帶交接處,全年都有RSV,8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流行期,年紀越小的孩子感染,越可能出現重症。 紀鑫表示,很多孩子可能都感染過RSV,症狀不嚴重就不會檢驗,「數據都是低估的」,以臨床觀察,感染的嬰幼兒不一定會發燒,約1/3會出現喘、吃不下情形,可能需要住院,嚴重者可能送加護病房搶救。RSV重症高危險族群為1歲以下嬰兒、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或呼吸道異常幼兒。 紀鑫指出,台灣醫療發達,自2005年起RSV孩童死亡率為0,但預防重於治療,短效型單株抗體2010年問世,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及慢性肺病幼兒等高危險群可每個月施打預防,2013年逐漸發展出長效型,2024年正式上市,美國通過許可證,新生兒一出生施打,保護力可達半年。 紀鑫表示,RSV感染常發生在托嬰中心或月子中心,甚至家中大孩子在幼兒園感染,回家傳染給不到1歲的弟弟、妹妹,造成重症時有所聞。感染RSV更可能留下後遺症,是類似「長新冠」的「長RSV」,直到5歲前反覆性喘鳴,盼長效型單株抗體盡速在台使用,保護孩子健康。

Read More

細菌感染 翁腎結石長超快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0歲的黃先生因腹部脹痛而至醫院就醫,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左腎有結石,且有血尿的情況,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確認左腎有一個約4公分長、2公分寬的鹿角結石。比對3年多前的X光報告,當時尚未形成此結石,判斷是因細菌感染造成的「感染性腎結石」,才會讓結石如此快速長大。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陸兆明表示,感染性腎結石是因泌尿道感染而形成的結石,常見的症狀有:腰背痠痛、血尿、發燒、畏寒、後腰疼痛等。雖然感染性結石好發於女性身上,但年長者、糖尿病病人、脊椎損傷造成長期不活動的病人、或是神經性膀胱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尿路阻塞而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釀成感染性腎結石的發生。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引發敗血症、腎衰竭、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感染性結石屬於體積巨大且形狀完整的鹿角結石,若以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除了無法清除結石,也容易引發尿路敗血症,因此醫師建議採用「微創經皮腎造婁碎石手術」來治療,才能快速清除體積較大的腎結石。 「微創經皮腎造婁碎石手術」是經由後腰部穿刺到腎內結石的位置,並通過導管以三合一碎石棒,逐步打碎、磨碎、吸出腎結石,手術時間依結石大小而定,約1-2小時。手術後在後腰部有一個約1公分的穿刺性傷口,在引流管拔除後,不需縫合即可自然快速癒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手術前會由放射科醫師執行經皮腎引流管置入的處置,仍有極小的機率造成腎臟出血的風險,若動脈出血較明顯時,則須停止碎石手術。接受經皮腎造婁碎石手術後,如果還有殘留的少部分結石,可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術來輔助清除;若是結石落入輸尿管,則可用輸尿管鏡碎石手術來治療,皆可健保給付。

Read More

放輕鬆少焦慮 與耳鳴和平共存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在正常的心理狀態之下,凡是沒有「聲音的來源」,可是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所謂的「耳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主治醫師侯思任表示,耳鳴是很多疾病和正常的老化都會出現的一個症狀。可能發生於單側,也可能兩側都有。 造成的耳鳴原因有許多種,從外耳一直到腦神經都可能造成耳鳴,例如耳道阻塞、耳膜有破洞或產生病變腫脹、內耳聽覺細胞損壞、聽神經故障、聽覺中樞有毛病、耳部附近的血管性病變,以及中耳聽骨、耳咽管有問題 要確定耳鳴的病因在哪個部位,必須作聽力檢查並檢查耳膜,找發病的原因及證據。首要先排除鼻咽癌、聽神經瘤等疾病,確定耳鳴是良性的;如果病因由外耳、中耳引起,處理起來較為容易,治療的可能性較大。若源於內耳聽覺細胞的變化、退化,治療就相當棘手。因為內耳一旦損壞或退化便不易復原,偏偏這一類的患者最常見。 在治療方面,除了藥物外(但一般效果不彰),病患要去學習輕鬆對待及面對耳鳴的症狀,並與其和平共存。其它注意事項包括儘可能避免焦慮,想辦法去適應它。耳鳴常常容易引起病人的焦慮,但越焦慮越會加重其症狀。許多病人的焦慮往往大過於耳鳴的症狀。只要學會放輕鬆,耳鳴的症狀就不會更加嚴重。 此外,如物理治療法,在房間播放柔和的音樂蓋住耳鳴的聲音,或使用耳鳴遮蔽器、試戴助聽器等。

Read More

高市知名痔瘡診所查獲密醫 停業1年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新興區專門治療痔瘡的錦英診所,號稱有全台僅有的「乾燥療法」,卻遭指控有「密醫」。衛生局接獲民眾陳情,無預警前往稽查,發現涉有非醫師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容留非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及護理人員未依法執業登記等違法事項,依違反《醫師法》移送地檢署偵辦。另由於該診所多次違規,衛生局依規定處以停業1年處分。 日前前往錦英診所看診的民眾在網路發文說,業者說他有8顆痔瘡,鼓吹進行手術,更號稱有全台僅有的「乾燥療法」。後來另找其他醫生看診,才發現根本沒有痔瘡,因此向衛生局檢舉。 衛生局5、6日派員至該診所稽查,發現涉有非醫師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容留非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及護理人員未依法執業登記等違法事項,,將依《醫師法》規定移送地檢署偵辦,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因涉案診所多次違規,將依規定處以停業1年處分。

Read More

國內首例 打破傷風過敏亡獲償250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被狗咬傷接種破傷風疫苗,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導致心肺衰竭、突發昏迷送醫後死亡,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核予250萬元救濟金,為國內首例注射破傷風疫苗獲死亡救濟給付個案。 VICP在6月20日開會,討論COVID-19及其他疫苗接種救濟審議案,近日公布審議結果。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次獲最高救濟金額為250萬元,是新北市1名50多歲男子,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後1個多月遭犬隻咬傷,接受破傷風及抗生素針劑,因突發昏迷送醫而後死亡。 經病理解剖報告載明死因為原有肺氣腫、肺高壓、冠狀動脈狹窄並疑有過敏體質,因施打破傷風類毒素、抗生素等誘發急性過敏反應導致心肺衰竭。 疾管署說明,俗稱破傷風疫苗的破傷風類毒素,誘發過敏性休克機率為10萬分之1~10萬分之3,為文獻上已知、但極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 根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規定核予死亡給付救濟金250萬元,以及喪葬補助30萬元。羅一鈞指出,此為國內首例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獲死亡救濟給付個案。

Read More

用藥飲食管理 他逆轉糖尿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歲出頭的科技新貴體重110公斤、BMI超過30,糖化血色素也高達9%,確診為糖胖症。經過醫病討論,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管理、使用自費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約半年後體重降了17公斤,也逆轉糖尿病。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表示,近來有越來越多因血糖異常的患者從健檢後求診,特色都是年紀輕輕、糖化血色素過高且有體重超標的問題,時常還伴隨如血脂、血壓等數值異常。這類患者需要積極提供個人化的精準糖尿病衛教,並搭配合適藥物介入治療。 研究顯示,糖胖症患者減重5%可以改善血糖與共病,體重減輕10%可以減少藥量;減輕15%更有機會逆轉糖尿病,不再用藥。 范綱志表示,針對糖胖症患者,會以第一線標準藥物二甲雙胍類,再依照患者需要減輕體重的幅度,或是否有其他共病管理的需求來選擇藥物,例如口服與針劑的腸泌素(GLP-1)或口服排糖藥(SGLT-2)。醫院內實施醫病共享決策,透過衛教說明,針對患者的治療目標與期待、用藥方便性等不同面向與患者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但若只依賴藥物的效果,卻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仍可能會復胖或是血糖失控。范綱志說明,除藥物外,臨床上也會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以科技輔助患者,讓患者即時了解各類食物、進食份量或運動對於自身血糖的影響。 范綱志提醒,糖胖症為糖尿病合併肥胖症,比起單純的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的患者胰島素阻抗性更高,血糖更難控制,風險也不只單一面向,心血管、腎臟、神經併發症風險都比未過重之糖尿病患者還要高,更會提升死亡的風險。

Read More

吃柚有禁忌 不可併用7種藥物

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中秋節將至,柚子是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醫師提醒,柚子不可吃太多,只能淺嘗就好;尤其有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癲癇藥、免疫抑制劑等7種藥物的人,務必要小心「柚」與「藥」的交互作用。 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柚子與葡萄柚裡含有「呋喃香豆素」,會抑制肝臟內的代謝酵素以及小腸內的醣蛋白作用,影響藥物代謝;如果同時吃了柚子又服藥,可能造成體內藥物濃度上升,引發不良反應。 可能與柚子或是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的常見藥物包括:抗凝血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抗癲癇藥物等。由於吃柚子後影響藥物的時間可能長達2~3天,若有固定服用藥物需求者,建議避免食用柚子,不可以為吃完柚子隔了一段時間再吃藥,就不會產生影響。 楊晉州提醒,如果有服用藥物,在食用柚子前還是先詳閱藥品說明書或是諮詢藥師、醫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服藥期間若有不尋常的症狀應立即就醫。

Read More

40年菸槍婦又貪杯 嚴重骨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75歲女性在浴室不慎滑倒跌斷右側髖關節,住院開刀後檢查發現骨密度已達骨質疏鬆程度。醫師發現病患45歲就停經,每天至少抽一包菸、喝一杯250cc高粱酒,且菸齡高達40年以上,具有多重骨質疏鬆風險因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表示,即將停經或停經後的女性,或年齡介於50~70歲的男性,以及具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如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重度抽菸或飲酒、服用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的藥物,或罹患容易骨質疏鬆的疾病,應於諮詢專科醫師後,儘早檢查骨質密度。 潘立昕指出,骨密度篩檢主要是檢查腰椎骨、兩側髖關節或非慣用手前臂前1/3處的位置。處於停經過渡期、停經後及50歲以上的長輩,檢查結果T值若小於或等於-2.5則可診斷為骨質疏鬆。 對於年紀不滿50歲的民眾,若骨密度檢查Z值小於或等於-2.0,加上已罹患易造成骨質疏鬆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或服用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的藥物,也可診斷為骨質疏鬆。潘立昕提醒,如曾有骨鬆性骨折病史,應及早接受骨質疏鬆檢查及治療,以預防再次骨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