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男染M痘 今年最年長個案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0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5例M痘本土確定病例,都是男性;其中,一名北部60多歲老翁發病前和數名網友見面發生親密接觸,為今年年紀最大的感染者,目前在家自主健康管理。 國內上週新增M痘本土感染者,包括北部4例和中部1例,均為30多~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未完整接種過2劑M痘疫苗。 其中,年紀最大為住在北部的60多歲男性,7月下旬出現發燒、水泡後就醫,在家自主健康管理一週。因發病前有和數名網友見面,屬於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的高風險行為。 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9月9日累計確診414例病例,包括391例本土及23例境外移入。今年累計本土51例,以雙北占28例、44%最多,均為第二型,沒有檢出Ib型。 疾管署統計,上週M痘疫苗接種1403人為今年單週次高,其中1094人為首次接種,創今年單週新高,309人接種第2劑。

Read More

陸首款M痘疫苗 批准臨床試驗

本報綜合報導 自2022年M痘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大陸未引進外國疫苗,選擇自行研發。據大陸生物微信公眾號9日指出,國藥集團大陸生物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MVA株M痘減毒活疫苗,成為首款獲官方批准臨床的M痘疫苗。 文章指出,該大陸自主研發的M痘疫苗9日獲得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臨床試驗通知書。此次獲批臨床的M痘減毒疫苗基於複製缺陷型痘苗病毒MVA株開發,該疫苗株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充分的臨床數據論證,經臨床前研究證明安全性良好,可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產生針對M痘病毒攻擊的良好免疫保護。 研發團隊表示,將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推進M痘疫苗的臨床研究和轉化工作,爭取產品早日上市,滿足對M痘疫情防控的重大公共衛生安全需求。 而M痘疫情各地再度延燒,印度也出現境外移入首例。衛生當局表示,暫時沒有擴大的風險,並稱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的「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無關。 印度媒體報導指出,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9日得知這個病例的消息,目前正追蹤相關接觸者,並評估是否帶來更廣泛影響。另一則報導稱,在印度首都圈德里發現的病例「與旅行有關」,患者是一名年輕男性,曾到高風險國家旅行,目前病情穩定,沒有其他合併症狀,至今仍在隔離。

Read More

<美國研究>疫情封城期間 青少年腦發育加速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COVID-19疫情封城期間,青少年大腦發育速度加快,女孩大腦成熟速度比平常平均快4.2年,男孩則快約1.4年,研究人員將這樣的現象歸因於社交隔離。這項研究由華盛頓大學進行,成果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研究團隊以大腦皮層變薄速度來看大腦發育情況。人類大腦通常在童年晚期或青少年早期會開始出現突觸修剪及縮小外層,使得大腦皮層變薄。 大腦皮層變薄不一定是壞事。一些科學家將這個過程解釋為大腦藉由重新佈線提高運作效率,來發育得更成熟。但眾所周知,當大腦處於緊張狀態下,皮層變薄速度會加快;且憂鬱或焦慮也與大腦皮層加速變薄有相關性。 研究團隊比較130名兒童及青少年在COVID-19疫情前後的大腦皮層變薄情況。根據2021年解封時所做的掃描,發現青少年不分性別在疫情封鎖期間大腦皮層都加速變薄,但女孩明顯快許多,比正常情況平均快了4.2年,男孩則僅加快1.4年。 研究作者之一、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庫爾指出,這兩者間的「差別令人震驚」。換句話說,「如果一名女孩在11歲時首次採樣,14歲再回到實驗室時,她的大腦看起來像已經18歲」。 庫爾將這樣的變化歸因於「疫情(封鎖)造成的社交剝奪」。她暗示青少女受影響較大,是因為她們比少年更依賴社群互動,尤其需要與朋友討論遭遇的問題來紓壓。 庫爾表示,青少年男女大腦皮層加速變薄的差異「如晝夜般分明」。「在女孩的情況下,影響遍及整個大腦,包括所有腦葉、不分左右腦。」

Read More

頭暈嗜睡失語 童感染併腦炎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情況,就醫竟是感染造成腦病變,馬偕兒醫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孩子突然變乖,父母反而應更要注意,這位女童經馬偕醫院以中西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已完全康復。 黃佳雲指出,腦炎是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或因自體免疫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造成,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 這名8歲女童罹患腦炎,由急診轉入加護病房,馬偕醫院指出,在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並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 黃佳雲表示,腦炎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及更長期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致命危險;腦炎通常由病毒引起,家長除留意感染症狀,如呼吸道或腸胃問題等,也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現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意識混亂等腦炎徵兆。 馬偕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表示,病童於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湧泉穴、足三里穴、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 黃佳雲指出,病童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1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Read More

適齡生育不分男女 首次試管嬰療程 可獲10萬補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 醫學研究顯示,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 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3成新生兒(4萬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 加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 依據國健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歲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 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34.1%為最高,兩種(含)以上因素32.2%占第2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3位。

Read More

48歲婦頻出錯 確診中度失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8歲家庭主婦,近來頻頻出錯,甚至忘記關掉爐火。女兒察覺異常,立即陪同至萬芳醫院就醫,經評估確診為中度失智症,原因為遺傳型腦血管疾病。 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怡臻提醒,雖然多數病人年齡較大,但也有部分年輕人因家族遺傳、腦血管疾病或頭部外傷而罹患失智症,但無論年齡大小,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黃怡臻表示,正常的記憶衰退通常可藉由提示恢復記憶,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然而,失智症病人則會徹底忘記過去的言行,即使受到他人提醒也無法回憶起來。 血管型失智症是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之一,其成因通常與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有關,這些情況會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造成腦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逐漸衰退。 與一般退化型失智症不同的是,血管型失智症的病程呈現階梯式惡化。也就是說,病人的認知功能會在每次腦血管事件(如小中風)後突然下降,之後可能穩定一段時間,直到下一次事件引發新的惡化,形成一個階梯狀的病程。 除了血管型失智症外,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也是常見退化性失智症,其它導致失智的原因還包括:頭部外傷;營養失調缺乏B12、葉酸等營養素;以及新陳代謝異常或酗酒等,其病因、症狀和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 黃怡臻提醒,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專利,早期透過專業評估診斷及治療,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提高生活品質。且家人的關心與及時就醫,對於延緩失智症惡化至關重要。

Read More

營養師指導 外食族8週減10kg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5歲女性業務員,三餐外食且偏愛超商微波食品和手搖飲,導致體重超標。營養師量身打造一份超商飲食攻略,透過循序漸進的飲食控制,在短短2個月內成功減重10公斤。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同來源,台灣一項萬人減重飲食研究,研究對象為台灣18至65歲民眾,參與者多達1萬297人,是過往同類型最大研究案750人的14倍。對比控制組的減重僅減少1.54%,證實FLC飲食因為有專家指引,減重效果更好,該研究首登國際營養期刊《Nutrients》於今年7月接受發表,堪為台灣之光。 該研究針對手機App「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的1萬多名使用者,分兩組進行減重成效分析:一組導入減重醫師宋晏仁推廣「FLC彈性低碳飲食法」,並有營養師線上指引個人實行計畫,另一組為控制組,僅使用Cofit App,進行每日體重記錄、6大類均衡飲食參考及飲食記錄/飲食照片上傳追蹤等自我管理。 結果發現,有營養師介入指引的參與者減重成效明顯優異,多數在8週內減重約5.42%-8%,甚至8週內減重12.5%。 醫師宋晏仁指出,這項台灣首度進行的萬人減重大型研究彌足珍貴,由於每人荷爾蒙體質不同,需要有專家提供減重飲食指引與適度心理支持,才能快速達成個成效。 研究顯示,FLC飲食是由Cofit營養師線上指引,採用以211餐盤(蔬菜占餐盤的1/2,蛋白質占1/4,以及全穀類占1/4,比例2:1:1),不需要計算熱量,彈性調整飲食比例,FLC飲食儘管吃得多、熱量略高,但是注重飲食比例的正確性,減重成效反而更有效。 參與研究的謝榮鴻指出,此次研究徹底突顯營養專家衛教指導及飲食行為正確改變的重要性,僅靠營養師介入就能在8週成功減重的關鍵包括:飲食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專業指導避免復胖、避免盲目嘗試流行飲食、健康飲食知識需終身學習和實踐,如同其他生活技能。

Read More

桃市四大電廠及焚化爐周邊擴大肺癌篩檢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自即日起,增列中壢區欣榮焚化廠、龜山區國光電廠、蘆竹區南亞塑膠公司錦興電廠及觀音區台電大潭電廠等四廠區周邊四十歲以上且設籍十年以上者為補助對象,衛生局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受檢。 衛生局九日說明,桃園市率全國之先自一一二年三月一日起,與十七家醫院攜手合作針對設籍桃園、四十歲以上具有「菸品暴露」、「相關疾病史及家族史」、「職業暴露」及「空汙及油煙」等四大類高風險因子的市民,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一一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共有三萬三千五百九十二人完成篩檢,並找出一百三十六案確診肺癌,其中一百二十三案為早期(第零期和一期肺癌);今再擴增補助對象,優先針對四大電廠及焚化爐周邊,以氣流擴散模式外推下風處一公里受影響行政區里鄰別,包含中壢區(內定里一-四、十五、十七-二十三鄰/文化里一-六、十四、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鄰)、龜山區(南上里一-八鄰/楓樹里九-十二、十六鄰/大崗里七-十四、十七鄰)、蘆竹區(長興里四、七-十八鄰/錦中里一-六鄰/內厝里一-六、十四鄰/瓦窯里七-九鄰/錦興里二十鄰/中福里十五鄰)及觀音區(大潭里一、六-七、九、十六-十七鄰)等四十歲以上且設籍該里鄰地址十年以上久居市民提供肺癌篩檢,凡符合資格者即可至肺癌篩檢預約平台(https://health.tycg.gov.tw/tyhpPublic/)申請預約。 衛生局呼籲,桃市擴大肺癌篩檢增列受檢範圍,以確保更多市民能夠受益,從而提高早期偵測和治療的機會,期盼桃園在推動工業發展進程中,也能守護市民健康,更多肺癌篩檢相關訊息,可至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首頁(https://dph.tycg.gov.tw)查詢,或撥打諮詢服務專線0三-三三四-0三四五洽詢。

Read More

防秋燥咳嗽 中醫食補潤肺生津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國曆9月後,進入「白露」時節白天和夜間的溫差大,易引起支氣管炎、鼻炎等疾病,中醫認為秋季是保肺的時節,可吃西洋參、麥門冬等能潤肺生津的中藥材,增強免疫力,同時為防止秋燥咳嗽,可選吃雪梨、蜂蜜、甘蔗、百合、栗子等具清潤、溫潤效果的食物。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說,秋天的主氣為燥氣,這是正常氣候變化,如果燥氣太過,或者體質不能適應,就會變成不正之氣,叫作邪氣;若遭邪氣侵入,表示此時人體的抵抗力降低,就容易發生疾病。 她表示,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外界寒熱變化易引起呼吸道及鼻部病變;秋氣內應於肺,白露時節日夜溫差大,易引起呼吸道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部病變如鼻炎等疾病,秋季是保肺的時節,可吃些西洋參、麥門冬、玉竹等藥材,能潤肺生津、增強免疫力預防邪氣侵體。 秋季燥邪當令,常表現出乾燥的各種症狀,秋分以前多為溫燥,症狀表現為發熱較明顯,伴有口乾舌燥、乾咳痰稠量少不易咳出等;秋分尤其中秋以後多為涼燥,症狀多為發熱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乾痛、咳嗽、咯痰不爽、口乾唇燥、舌苔薄白而乾等。 針對秋燥咳嗽的治療,因秋分時節晝夜等長,養生要本著調和陰陽的原則,若是陰虛體質,如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聲高氣粗、口渴喜飲的人,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痰濕體質,如身體困重、頭昏如裹、痰多、食慾不振的人要忌食油膩;胃寒之人要忌食生冷;患有過敏性疾病之人要忌食蝦蟹等海產品。 簡珮珊提醒,為防止秋燥咳嗽,可適當多選用些清潤、溫潤之食品,清潤之品如雪梨、蜂蜜、甘蔗、百合、銀耳、金桔、蓮藕、杏仁等,溫潤之品如芝麻、核桃、杏仁、栗子等,平時可均衡的選用這些食物;有皮膚乾燥現象的人,除補充水分外,也可適時抹些滋潤乳液,減少水分從汗腺蒸發。

Read More

成立滿10年展望 馬偕兒醫 鎖定兒童罕病/心臟/癌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兒童醫院成立滿10週年,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未來持續與國際合作為罕見疾病、先天性複雜型心臟病及癌症病童提供更專業且全面的醫療照護目標。 張文瀚指出,馬偕兒童醫院自2014年成立以來,肩負服務弱勢族群的使命,全力推動兒童醫療,並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兒童醫院之一。 馬偕兒童醫院長陳銘仁表示,馬偕兒童醫院被美國新聞週刊與全球數據公司評選台灣地區之第2名,顯示馬偕兒童醫院醫療品質已獲世界肯定。 馬偕兒醫兒童癌症整合照護中心主任葉庭吉指出,馬偕兒癌團隊已有多年國際合作經驗,並在治療急性白血病及其他癌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技能。 馬偕兒醫心臟研發診治中心主任葉樹人表示,解決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問題,將通過整合兒童心臟內科及心臟外科的團隊治療,提升病童就醫的便利性。 馬偕兒醫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翔宇表示,國際罕見疾病中心的成立目標為為亞洲地區罕見疾病患者提供各類罕見疾病如,溶小體儲積症、有機酸尿症、胺基酸血症、以及脂肪酸代謝異常疾病等最完善的疾病診斷及醫療照護系統,特別是針對黏多醣症等罕見疾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