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藥費總額制 立委:不利新藥引進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委陳昭姿4日指出,門診處方箋一律以藥品成分書寫的改革方沒有錯誤,且反對藥師公會建議之採行藥費總額制度,因為好不容易要脫離健保總額的惡夢,卻又主動跳入另一個陷阱,用總額框住藥費不利新藥物引進,絕對是死路一條。 陳昭姿表示,門診處方箋以藥品成分書寫的大方向沒有錯,但必須顧慮很多的配套與相關團體的感受與立場,包括醫師對某幾個廠牌藥品熟悉性的適應,及某些疾病患者對某些廠牌的依賴性,都須有某種程度的對話與溝通。 陳昭姿表示,支持用於治療小病症相對低價指示藥退出健保給付,尤其藥品品項越來越多,不斷研發成功上市的新藥新科技,價格相對昂貴,但對於重大疾病與非重大疾病,都可能帶來關鍵的療效或副作用的改變,如果數萬項藥品沒有類似其他先進國家的保險退場機制,台灣的健保預期終究很難永續,勢必將面臨全面崩潰,民眾最終還是可能「因病而貧」。 而藥師公會主張藥費總額,陳昭姿則表示非常反對,好不容易要脫離總額的惡夢,卻又跳入另一個陷阱,醫學的快速進步開發出更多的新藥,包括再生醫療製劑,核子醫學新藥,精準醫學進展所帶來的新興藥物等,又怎麼能夠用總額框住藥費,這絕對是死路一條。

Read More

食藥署提醒 肌內效貼布/彈性繃帶不正確使用 反傷肌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日前指出,運動場上常見的肌內效貼布或彈性繃帶都屬於醫療器材,必需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功能,否則反而會對肌肉造成傷害。 食藥署表示,運動場上常因為熱身不足,或者運動強度太大,一時沒注意腳踝就扭傷,只能黯然下場,常看到醫護人員從醫藥箱中拿出肌內效貼布減少肌肉的負擔,或是以彈性繃帶為傷者包紮,這兩者都屬醫療器材分類分級中的「J.5240醫療用黏性膠帶及黏性繃帶」。 食藥署指出,肌內效貼布是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及貼布背面的紋路,沿著肌肉方向黏貼,為肌肉結構提供支撐,並利用拉伸貼布時貼布所產生的回彈力,作用在肌肉上來協助肌肉用力或放鬆。 一般而言,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只要皮膚不會對黏膠過敏的人都可以使用,但使用肌內效貼布前應先了解肌理構造,或需要由專人指導及協助,在貼時必須針對需求及部位來搭配不同的長度、拉力、貼法及姿勢擺位,若沒有正確使用反而會對肌肉造成傷害。 扭傷常伴有腫脹、瘀傷、疼痛與關節不穩等情況,彈性繃帶就是利用繃帶本身材質的彈力產生的物理加壓效果,對扭傷部位產生壓力,有防止進一步腫脹的功用,此外也固定受傷部位,提供支持保護,防止2次傷害。食藥署指出,使用彈性繃帶不可過度加壓,以免妨礙肢體血液循環,而經處理後如果仍未改善,且疼痛、腫脹、瘀血越來越嚴重時,則應立即就醫檢查。

Read More

頑固性高血壓 多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頑固性高血壓治療特別棘手。醫師表示,治療頑固性高血壓應留意另一個隱形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新研究揭示了超過6成以上頑固性高血壓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高血壓是沉默殺手之一,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根據衛幅部統計,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林口長庚醫院肺感染及免疫科主任莊立邦表示,高血壓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5大關聯,首先是夜間體液流向呼吸道,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因躺著時過多水分流往上呼吸道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 其次,是血管收縮素增加,刺激血管收縮,造成血壓上升。然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本身血管收縮素較高更不利於血壓控制。 第三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睡眠時身體缺氧、大腦自動喚醒熟睡中的身體、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血壓上升。 第四是間歇型缺氧形成氧化代謝物,造成發炎反應。且過度活化的血球容易與內皮細胞反應,導致血管硬化、血壓升高。最後是呼吸中止症使身體因缺氧無法進入熟睡期,同時也會降低血管擴張能力,造成血壓上升。 莊立邦表示,研究已進一步證實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密切關係,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高血壓患者、特別是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進行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查,初步可以使用STOP-Bang問卷,較高風險者應進一步進行居家睡眠檢測或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等加以確認。

Read More

<醫師專欄> 尊重抉擇

■吳重達 一名50歲女性被汽車撞倒,右肩受傷,X光顯示右肱骨頭斷裂成3片(three part fracture),幸運的是骨折幾乎沒位移。她看了幾個醫生,有要趕快開刀做固定的,有建議做半人工關節置換的,只有一位建議採保守療法。 最後被諮詢的作者跟病人解釋,上述建議基本上都各具立場,也都沒錯。怕骨折位移、跑掉,開刀做內固定合理。這骨折在定義上屬牽涉到關節面的不穩定骨折,國外的醫生多做人工關節置換;以作者的看法雖然燥進些,也不算錯。骨折位移少,骨折處血液循環佳,好好保護都會自行癒合,雖然有點辛苦,應當是不錯的處理。 病人不想手術選擇保守療法。6週後骨折大致癒合就開始復健,3個月後肩關節功能大部分恢復。追蹤至今,若非醫師提醒,才會想起「原來自己有這麼一段『骨折』史」。 另1名70歲男性跌倒,右肩直接撞擊地面。急診的X光顯示右肩發生脫臼合併肱骨頸骨折(Fracture-dislocation)。徒手整復後的X光看到骨折幾近完美的接合,兩斷端互相卡住(Impaction),應該跟處理他的醫生拍手、致意。 病人家屬具醫療背景,到處徵詢意見。大部分老一輩醫生,包括作者都建議非開刀療法;反倒是較年輕的醫生多建議趕快手術做內固定。幸好沒人要他換人工關節。最後,到某醫學中心做自費手術,開刀適應症說是肱骨有點內旋,雖然覺得可惜,既然是病人與家屬的選擇就需尊重。老一輩醫生只有聳聳肩,微笑一下而已。 時代不同,治療觀念、價值觀都隨之不同,不太容易界定是與非。不變的是,堅守一己的醫療原則,做自己該做的事。遵守「利他」原則,更應在充分告知後,尊重病人與家屬的選擇。臧否他人行為不是正規醫者的範疇。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鬼月禁忌減 醫美骨科動刀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多忌諱在民俗月動手術,尤其非急迫性科別。醫師指出,據觀察,近年民眾觀念似乎改變,醫美、骨科等手術更是不減反增。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張松源表示,以往侵入性美容手術如眼皮手術、眼袋手術、拉皮手術等,在農曆7月會減少2~3成,近幾年反而不少60歲以上族群來動刀。 他認為,主要是COVID-19疫情解封後迎來旅遊熱潮,熟齡族開始學自拍、放上網分享,卻發現自己臉上「歲月的痕跡」變得明顯,退休族在暑假較少出國,正好向醫美求助,即使是鬼月消費力依然強勁。 在骨科手術方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教授謝邦鑫說,光是本週二他就排18台刀,若忌諱根本不可能會這麼多,且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並非緊急手術,更能觀察到民眾是否有所忌諱。 適逢暑假期間,手術人數增加,謝邦鑫表示,由於家中年輕人放暑假,可以回家照顧老人家,就算遇到有顧忌的病人,他也會拿出數據說話,換人工關節的手術成功率超過9成,且多數患者當天或隔天就能出院,就算農曆7月間同樣如此。

Read More

區域聯防 二林孕婦急送二基生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今年啟動區域聯防機制,並挹注經費強化在地緊急醫療處理能力,為當地民眾有急、重症或是假日、夜間的就醫需求時,就能在地就診,解決病人因醫療資源不足而需轉送外縣市的就醫難題。 住在二林鎮的胡姓孕婦阿琴(化名),某假日開始出現宮縮併隨陣痛,家人緊急將阿琴送往就近的二林基督教醫院求診,經醫師診察,子宮頸已開5公分,陣痛頻率越來越規律,且於1小時後順利生產,母子均安。 由於二林基督教醫院團隊醫師有完整區域聯合排班,提供該地區24小時接生服務,大幅降低產婦因臨盆或其他緊急狀況須轉院就醫的風險。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長丁增輝表示,今年度共計7個照護團隊,分別由竹山秀傳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南投基督教醫院、佑民醫院、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及東勢區農會附設農民醫院領銜之照護團隊,涵蓋偏鄉區域包括:竹山次醫療區、大埔里地區、南彰化、草屯次醫療區、台中市東勢及石岡等偏遠鄉鎮。 其中,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醫師聯合排班提供不同專科門急診、病人不動,醫師動,將後線支援醫師送進偏鄉,提供假日及夜間24小時醫療服務不中斷。透過健保署與醫療院所攜手努力,持續完備偏鄉民眾在地醫療需求,提升在地就醫可近性,縮短城鄉醫療差距,讓健保醫療照護零距離。

Read More

冰錐頭痛 短暫5秒痛到歪頭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0歲吳姓男子劇烈頭痛,甚至痛到頭會歪一邊,且每一次痛的位置不太一定,頭痛時間常常不到1秒鐘、最多不到5秒就消失,根本來不及吃止痛藥。就醫診斷為「原發性刺戳性頭痛」。藥物治療1週後,症狀顯著改善。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指出,原發性刺戳性頭痛又稱「冰錐頭痛」,在偏頭痛患者中很常見。這種以針刺感為主的頭痛,持續時間通常1秒到數秒,8成患者的頭痛不到3秒鐘就消失。刺痛感通常在頭皮的某個固定位置,也可能會變動部位,像是出現在臉部;有偏頭痛病史者,則常出現在偏頭痛發作部位,甚至和偏頭痛同時發作。 他說,冰錐頭痛特徵雖明顯,但仍必須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發作初期不容易和頭皮帶狀疱皰疹區分;若出現皮膚小水泡,要及時求診皮膚科或神經內科。此外,若頭痛側出現流淚、紅眼、鼻塞流鼻水、眼皮下垂或水腫、前額及臉出汗等症狀,或針刺感出現在臉部,則需考慮是否為特殊的三叉自律神經頭痛。其相關檢查和治療方向與冰錐頭痛差異甚大。 杜宜憲表示,一旦確定是冰錐頭痛,一般數天到數個禮拜內會自行痊癒;除非太過頻繁或疼痛難以忍受,才需進一步服用藥物治療。

Read More

5日急速瘦身法 3類人不適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網路流傳一份減肥5日食譜,內容建議期間每天只吃單一食物類型。醫師提醒,其雖可作為「急救型瘦身」;但對於消化功能不佳、肝腎功能不佳者與糖尿病患者並不適合。 網路流傳一份快速減肥5日食譜,內容大致為週一「蛋斷日」只吃蛋、週二「液斷日」只喝無糖飲、週三「肉斷日」只吃原型肉類、週四「果斷日」只吃低糖水果、週五「菜斷日」只吃青菜,且強調在執行這5日食譜時,每天必須喝2000~3000cc的水與9小時的睡眠。 對此,執業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實際上這是所謂的單一飲食法,將最常聽到的「只吃蘋果」,改為一天只吃一種單一食物類型,奠定在控制熱量為手段,達到短期瘦身的成效。 她指出,從熱量論的觀點來說,吃進的熱量變少了,當然會瘦;但對於習慣日常三餐都要有碳水的民眾來說,在執行期容易出現頭昏、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現象。 楊智雯強調,這份食譜僅適合極短期仿效,例如即將拍婚紗照或舉辦婚禮的準新娘。這種「減肥法」也並非人人適用,特別是消化功能不佳、肝腎功能不佳者與糖尿病患者等;尤其糖尿病患者本身營養調控能力不佳,若斷糖卻未配合藥物控制,將面臨極高的低血糖風險。 更嚴重的是,糖友也可能會因胰島素分泌減少,身體無法充分利用糖分,而大量分解脂肪並累積酮體,造成電解質失衡,進而引發致命性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Read More

外食少動胖10kg 工程師重度脂肪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0歲陳姓南科工程師身高180公分,因長期忙碌工作,三餐以外食主,平常缺乏運動及不健康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一年快速增加10公斤、體重逾百,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偏高,健檢發現肝指數異常,就醫檢出重度脂肪肝及肝纖維化,目前治療中。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品貽指出,肝臟健康的檢查方式不斷演變。以往要確診脂肪肝及評估肝纖維化程度的唯一方式需執行肝臟切片,具有侵入性且要相對較長的檢查時間,而現在非侵入性的「肝臟纖維掃描」已成為一項便捷檢查及追蹤的替代工具,不僅執行時間短,還能即時得知目前脂肪肝及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更方便作為檢查及追蹤的工具,讓醫師可以根據檢查結果提供相應的治療,減緩病情進展並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 她說,肥胖(尤其中央型腰圍肥胖)、糖尿病、血脂肪異常等健康問題逐漸成為高危險群的標誌,這些族群不僅面對體重的困擾,還可能遭遇脂肪肝的潛在威脅;即使有些人體重正常,仍可能因基因影響而罹患脂肪肝,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都會造成這類族群風險的增加。脂肪肝初期並無明顯症狀,長期忽視可能造成肝臟慢性發炎,進一步進展為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產生。 王品貽說,肝纖維化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此階段透過適當的治療仍可逆轉病情,恢復健康,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和定期追蹤,更顯得重要。一旦進展到肝硬化,病人可能會面臨疲倦、食慾不振、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肝昏迷、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等併發症,再更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肝癌。

Read More

東京7月高溫 123人疑中暑死亡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東京7月有123起疑似死於中暑的案例,比去年同期增加28人,更是2018年以來時隔6年突破百人。消防廳緊急出動救援的件數也創下新高。 根據東京都監察醫務院數據,123名死者中有121人在屋內死亡,占比98%。以有冷氣卻不開的79人最多,另28人沒有冷氣,14人有開冷氣。 若以年齡劃分,死者年齡在40多歲的1人、50多歲4人、60多歲12人、70多歲41人、80多歲44人,90歲以上21人,以高齡者居多。 東京消防廳7月的急救出動件數突破9萬件,來到9萬1614件,比去年7月增加2592件,創下歷史新高。消防廳指出,主要原因是中暑送醫的人數增加。此外,今年截至7月底的出動件數為54萬2256件,同樣突破過去紀錄。 根據東京消防廳,7月份最高溫的29日當天,東京市中心高溫達37.3度,當天有176人被緊急送醫。當天中午過後,有1名70多歲男性被發現倒在車站通道內,出現嚴重中暑症狀送醫救治。下午3時許,另1名60多歲男性倒在家中,因重度中暑被送醫。 消防廳呼籲民眾在室內務必使用冷氣或電扇,並在察覺口渴之前就預先補充水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