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細胞調節恐懼 PTSD曙光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指出,該校團隊參與一項跨國研究,發現恐懼經驗會活化小鼠腦中特定區域的小群神經細胞,避免對恐懼記憶過度反應,可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提供新療法。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連正章團隊,與丹麥阿爾胡斯大學教授馬柯.卡波格納、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學大學教授佛蘭契斯柯.費拉古提合作,發現了可望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治療契機,並於日前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連正章表示,大腦中的中央杏仁核神經細胞群,會調節恐懼情緒,但先前尚不清楚這個區域內是否有特定神經細胞會形成恐懼記憶,並調節回憶恐懼經驗時的應對行為。 研究團隊讓小鼠多次經驗,在聽到一段聲音後受到輕微腳部電擊,發現恐懼經驗會長期強化小鼠的中央外側杏仁核一小群負責抑制恐懼記憶的神經細胞。但若這些被恐懼經驗活化的神經細胞被抑制,卻發現小鼠聽到聲音後,靜止不動的時間增長、表現得更恐懼。 這項研究結果指出,這些神經細胞會如「煞車」般調控記憶,以避免小鼠過度反應,顯示小鼠對於恐懼記憶的反應比過往文獻認為的神經機制更複雜。 這項新發現有助於減少恐懼的負面影響,並有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供新治療方法。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相關專家解析。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簡伯武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完整提出證據,證明這種抑制性神經元的記憶,可以作為表達恐懼的「控制器」,提供未來研究如何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新策略。 簡伯武說,目前恐懼焦慮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臨床心理療法,大都採用暴露療法,將患者暴露於恐懼的情境,但不會遭受危險,數次以後患者就會認為該情境是安全的,而不再心生恐懼。目前暴露療法的詳細原理尚不清楚;這篇研究可能有助推測其機制。

Read More

打呼藏心梗/失智/中風隱憂 治療先減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睡覺打呼可能隱藏著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嚴重情況恐將導致心肌梗塞、失智或腦中風等,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李翊豪指出,治療上會先要求病患減肥,嚴重者則會考慮以達文西手術臂矯正造成阻塞的部位。 李翊豪指出,許多病人常因夜間睡眠打呼或白天精神不濟,至醫院耳鼻喉科就醫。一般打呼雖不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但會影響伴侶的睡眠品質,且其背後也可能有著更大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隱憂。而長期在睡眠時因呼吸道阻塞而造成窒息及缺氧的情況下,會導致身體各器官的慢性衰竭,進一步造成慢性疾病惡化,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症、心律不整、鬱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失智或腦中風等。 李翊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需經由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確診,需由睡眠技師協助安裝並詳細記錄各項睡眠數據,包含呼吸中止指數、腦波、心律、口鼻呼吸量、胸腹呼吸動作、血氧、打呼次數與睡眠姿勢等。此外,醫師會在門診進行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從鼻腔、鼻咽、口咽、舌底到下咽及喉部,全面的檢視上呼吸道結構。 而常見產生阻塞的部位與可能原因,包括鼻腔之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咽內腺樣體肥大,口咽、顎咽之扁桃腺肥大、軟顎及懸壅垂肥厚或過長,舌根部位之舌底扁桃腺肥厚壓迫會厭,喉部的會厭軟骨塌陷等。 李翊豪指出,一般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如減重、側睡、使用正壓呼吸器等,但若為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或單純打呼者,可以根據門診中進行的鼻咽喉內視鏡,定位出阻塞的位置,為病人制定手術計畫。 傳統咽喉手術為懸壅垂顎咽成形術,切除咽喉內肥厚的軟組織,並將肌肉做懸吊,擴張咽喉後方的空間,以避免呼吸道阻塞,現今科技的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可以運用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手術治療上,除了能執行懸壅垂顎咽成形術外,針對以往處理困難的舌根部分,也能輕鬆進行手術。

Read More

3早治療落髮 避免惡性循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為落髮問題所苦。皮膚科醫師提出早注意、早發現、早治療等「3早」建議;若在初期就出現髮際線往後退變高、髮質變細、濕髮較容易看到頭皮等情形,建議進行治療。 皮膚科醫師簡銘成表示,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如社群媒體引起容貌焦慮、睡眠不足、飲食習慣、生活壓力等,導致不到30歲就有落髮問題;並提醒當發現頭髮髮量稀疏時,通常已落髮一半以上,雄性禿若不治療,掉髮會持續惡化。 皮膚科醫師蔡宗樺建議,有家族遺傳、過度偏食、節食、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抽菸、過度飲酒等民眾,要提早注意落髮問題。同時分享自身有家族性遺傳禿頭,30幾歲就注意頂上問題,當發現髮際線往後退及髮根變細時,開始透過雄性禿口服藥物進行治療。 他也呼籲男性雄性禿第5期前、女性落髮第2期中度落髮前,及早尋求專業生髮診所治療。

Read More

〈醫師專欄〉亮亮相

■吳重達 生涯首次踏上奧運舞台,台灣某跨欄好手卻在巴黎奧運留下DNF(Did Not Finish)結果。上月29日他在訓練時造成右膝髕骨肌腱斷了一半,儘管醫生、團本部都建議直接棄賽,但他不願放棄這次站上奧運跑道的機會,「就算是帶著遺憾離開也沒關係」。 該選手在年初發現右膝不適,5月接受第2次PRP治療;到巴黎前都沒能進行欄架訓練,只能用重量訓練等其他訓練維持身體狀態。出場時該選手腳步就明顯緩慢,在其他選手熱身時也只是坐在椅子上,槍響後他慢跑向第一個欄架,摸摸它後敬禮離開跑道,向首次奧運道別。 依報導推斷,該選手年初就患了「跳躍膝」,即臏骨肌腱與臏骨附著處發生部分肌腱纖維拉傷。雖然做了2次自體血小板(PRP)注射,顯然沒得到改善。這是膝關節伸展機轉(Extension Mechanics)受傷,除局部痛、腫外,膝關節伸展無力,造成運動困難或運動不能。 通常選手都會認為傷不嚴重,忍痛訓練,就會掉入「痛的惡性循環」,傷不會好,傷勢還會慢慢漫延、擴大,咬牙高強度訓練導致7月29日「臏骨肌腱斷了一半」的結果。臨床上,此時該選手應當走路都困難,別說跑,更不必提跨欄了。 跳躍膝是過度使用性傷害,長期磨損(Wear and Tear)造成臏骨肌腱纖維的組織疲勞、斷裂、纖維化,甚至鈣化;越來越失去肌腱該有的強度與彈性,最終就是肌腱承受不了壓力而斷裂的下場。 發現選手出現問題,適時介入,說明此傷的嚴重性;教育、要求或強制運動員休息或退出、接受復健與治療,應當是「團隊」的本分。正確處理,通常也需至少幾個月才會狀況改善,便宜行事就付出了慘重代價。期望該選手在手術後有復出的一天,也許還有機會再站上奧運跑道。 (作者∕台南奇美醫院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中醫針藥雙管齊下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手擰毛巾感覺疼痛且無力感,當手腕做扭轉動作感到疼痛時,可能是所謂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造成;應讓手腕多加休息,並配戴護具保護,幫助三角纖維軟骨恢復。中醫對於三角纖維軟骨損傷,一般採取服用中藥加上針灸的方法來治療。中醫師說,需提醒患者後續手腕需減少過度活動。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手腕的軟組織結構,由韌帶群與軟骨組織共同彙集而成的複合體;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是手腕部疼痛的常見原因,也是中醫骨傷科門診常見之疾病。 三角纖維軟骨韌帶受傷治療方法,初步建議務必多加休息,並配戴護具保護,幫助三角纖維軟骨恢復。輕微的患者通常在經過近1個月的休息後,就可以漸漸重回正常活動,但後續仍需減少過度活動以及矯正錯誤姿勢。 當損傷已無法被藥物及物理等保守治療改善時,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考慮施作微創腕關節鏡修補手術,進行三角纖維軟骨的修復。 他表示,中醫對於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治療,一般是透過針灸結合中藥的服用,雙管齊下治療;若發現有腕骨關節錯位而導致手腕三角纖維軟骨發炎,則可配合中醫正骨手法矯正,讓受壓組織得到舒緩,解決因部分組織卡壓而出現的軟骨反覆發炎。

Read More

醫籲政府補助SMA產前篩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退化疾病。目前SMA新生兒基因治療藥物1劑要價4900萬元;對此,台大醫院婦產部名譽教授李建南10日呼籲,政府應補助公費產前篩檢,有助預防SMA疾病發生更具效益。 第1型SMA病童約8成在2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死亡,是現存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相關基因治療藥物去年8月起納健保給付,但1劑要價4900萬元,適應症為「6個月以下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預估1年有8名病童受惠。首名通過健保給付是1名南部未滿6個月嬰兒。 李建南表示,目前SMA產前篩檢費用約每次2500元,若由政府公衛政策推行,依現在每年新生兒人數推算,只要花3000多萬元就能解決,比給付每人4900萬來得划算。他直言「給付基因治療太沒效率」,產前篩檢有助斷其根源。 此次並非李建南首度倡議應公費補助SMA產前篩檢。他表示,之前被質疑恐涉及墮胎的倫理問題,且有些人到了成年甚至40、50歲才發病,所以要特別強調並不是建議中止妊娠,而是讓家長知道未來這名孩子或整個家庭,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所有決定還是由家屬討論。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回應,國健署以公務預算補助篩檢,需要有實證根據。這1年來陸續邀集專家,並以委託計畫方式,了解國際上如何進行SMA篩檢,無論孕前、產前或新生兒階段篩檢,多少涉及醫療倫理問題,仍在尋求各界共識,會盡快給出答案跟政策方向。

Read More

睪固酮高非女性? 專家不認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奧運女子拳擊賽事的性別議題引發關注,針對運動賽事「檢驗睪固酮高低的標準」、以及「睪固酮高是否代表男性或有使用禁藥」,專家表示,由於有天生睪固酮高的女性,不宜以睪固酮高低作為判定男女性的標準;另,有研究指出,兩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若採信睪固酮高就認為不是女性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國立體育大學榮譽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表示,睪固酮的量通常是基於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態的參考範圍。 對於一般男性,正常的睪固酮的濃度在每公升10到35奈莫耳(nmol/L)之間;而對於女性,正常範圍則較低,在每公升2.5奈莫耳(nmol/L)以下。這些範圍可能會因實驗室和測試方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且重要的是,任何睪固酮濃度的解讀,都應考慮個體的健康狀況和醫療背景。 許美智引用2014年有一項針對693名菁英運動員荷爾蒙的研究指出,結果顯示,16.5%的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濃度低於正常範圍,而13.7%的女性運動員則高於正常範圍,顯示出兩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若睪固酮高就認為不是女性,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許美智補充,目前已有技術可透過同位素比值質譜儀(IRMS),區分來自天然內源性的睪固酮與前驅物,以及為了增強運動表現而使用的外來雄性類固醇。這有助於檢驗人員判斷高濃度睪固酮的來源,究竟是天生的還是由外部禁用物質引起的。

Read More

40至74歲篩大腸癌 政府每投1元約獲報酬20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政院明年起將擴大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公衛專家9日指出,針對40到74歲族群,每投入1元篩檢大腸癌,有助減少醫療負擔等,相當於可獲得報酬20元。 近日行政院公布明年癌症篩檢預算增加,擴大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肺癌、胃癌的篩檢服務對象年齡,力拚新制明年元旦起上路。其中大腸癌篩檢部分,增列45歲至49歲、40歲至44歲具家族史者。 對此,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9日出席「2024青年健康論壇」指出,政府多年來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大腸癌公費篩檢,且目前使用的免疫法,是世界證實最有效益的檢測方式。 他指出,各項篩檢措施推動初期,勢必對政府財政帶來衝擊,各界也擔憂篩檢與醫療量能是否能負擔。然而,經估算,針對50到74歲族群,篩檢可省下的晚期醫療費用、及間接生產力報酬等,相當於每投資1元進行大腸癌篩檢,約可獲得15元報酬;若將年齡下限下修至40歲,每投入1元可獲得的報酬則可增加到20元。 陳秀熙說,個人化精準大腸癌篩檢,將有助減少醫療負擔。若能進一步針對糞便潛血濃度,精準找出需要再進行大腸鏡等其他檢查的族群,集中照顧比較危險的病人,整體而言可減少20%不必要檢查。 陳秀熙表示,醫學措施規劃是以30年為尺度進行,國內在過去30年,逐漸進入個人化醫學、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參與醫學的「4P醫療」時代,而接下來30年照顧的課題,則是「次世代預防醫學」。 他強調,「任何人都應該有享受健康福利的權利」,台灣是少數以中央政策實施公費篩檢的國家,邁向次世代預防醫學,除大規模篩檢外,未來還要朝「精準」方向努力,透過個人化,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

Read More

加味菸禁27種添加物 管制永遠追著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健署再度預告「菸品禁止使用添加物」草案,明訂禁止使用27種添加物。對此,董氏基金會9日質疑,以此方式禁止,可能會導致跟毒品一樣變成規定追著添加物跑。 為何沒有將申報的上千種添加物全部列管?吳昭軍說,主要是考量既有檢測方法,且部分物質可能是製程問題產生,因此採用國際普遍規範的27種。目前法規仍在預告期,民間團體可表達意見,再討論該如何管制。 不過,董氏基金會質疑,草案僅禁止27種添加物成分,恐「掛一漏萬」。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加味菸之所以吸引年輕人與女性,就是因為有特定味道,但禁止「添加物成分」,不等於禁止「口味添加物」,例如禁止添加薄荷醇,仍難防業者改用其他方式產生薄荷味。 她指出,除了菸草是合法商品之外,政府從民國108年受理業者申報的菸品口味添加物,已多達1200餘種,因此認為應該全部都禁止,以免跟毒品管制一樣,變成「管制得永遠追著跑」的狀況。

Read More

1至7月愛滋通報584人 比去年同期升3%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9日指出,根據最新統計,今年截至7月為止,新增通報確診愛滋感染共584人,比去年同期略微上升3%,是國內愛滋疫情連6年下降後,首度「止跌回升」,籲民眾守護自己與伴侶健康。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7月,全台新增通報確診愛滋感染人數計584人,與去年同期的568人相比,略微上升3%。其中以15至34歲族群確診人數最多,共367人、占63%,且增幅也是最明顯的一群、達11%。此外,新增感染者中31名為女性、占5%,較去年同期24人增加。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國內愛滋感染好不容易連續6年下降,並在去年跌破千例大關,今年狀況出現反彈。儘管預估總人數仍會低於千例以下,但可能落在960至980例,比去年的940例略增。 針對感染人數上升的可能原因,羅一鈞說,主要應該還是COVID-19疫情後社會活動復甦的關係,無論是國內聚會或國外旅遊都大增,特別是年輕人的性行為增加傳播風險。 他指出,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雖然女性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但大部分女性個案對感染愛滋風險意識較低,且大多數為固定性伴侶,因此沒有進行愛滋篩檢的習慣,結果往往延遲就醫確診,發現時有5成已是愛滋病發病狀態。 疾管署提醒,七夕情人節將到來,加上現在正值暑假期間,本就是年輕族群社交高峰,呼籲民眾務必要落實安全性行為,發生性行為時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如果有風險行為,經醫師評估後可使用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來預防愛滋感染。 由於感染愛滋病毒初期無明顯症狀,且潛伏期長不易察覺,只要曾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篩檢1次;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感染性病、多重性伴侶、使用成癮性藥物、與人共用針具或稀釋液等,或性伴侶有前述任一情形者,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