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過重/過瘦 身心問題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調查,暑假期間學生的生活型態會改變,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呈上升趨勢。研究指出,BMI與心理健康有關,不僅BMI過重或肥胖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症狀,過瘦也有礙身心健康。 一份2024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由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學者進行,採用歐洲和北美在學兒童健康行為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103萬6869名11-15歲的青少年(其中50.9%是女孩),觀察2002-2018年間的變化。 結果發現,BMI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U型關聯,即BMI過低或過重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這種關聯在不同年份、性別和年級中都能觀察到。且女孩的身心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與小學相比,國中和高中生身心問題顯著地增加。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BMI指標代表的不僅是食物攝取量的問題,也受壓力與運動習慣影響。而壓力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情緒和飲食習慣,進而影響BMI數值。 舉例來說,臨床上常見抱怨自己身形外貌的青春期孩子,多半合併其他學業、家庭和同儕關係等生活困擾,這些孩子們容易陷入自卑情結,而無法健康有效的處理生活或解決問題。 陳質采建議,家長及老師因應上別只跟孩子說「不要」在意自己的身形外貌,改以列出生活可改善的優先順序與解決方法,陪伴孩子有效的面對自己的困擾才是解決之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2023年董氏基金會青少年相關調查發現:壓力源之一的身材外貌已上升至第3名,也是呼應了與上述研究結果身材體重與身心的關聯。 除了因IG、Tiktok等社群使用,影響著青少年對外貌的重視,葉雅馨表示,其實師長們更應該建構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可將BMI當作維持體貌的一個指標,檢視BMI值是否在18.5-24正常範圍內,當過少或過多就表示需在體重上作些調整。

Read More

7次兒健準時做 早期療育不能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為0-6歲,3歲前更是重要的發展黃金期,醫師提醒家長,國健署提供7歲以下共7次的免費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及早介入早期療育,守住寶貝成長黃金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公布一項全球性大型全球性疾病負擔系統分析研究報告,推估分析1990年至2016年間,全球195國5歲以下幼童發展遲緩之盛行率約8.36%,台灣平均約5.93%,推估本市112年未滿6歲兒童約7459名有疑似發展遲緩之可能性,顯示及早發現遲緩兒童與早期療育之重要性。 馬偕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表示,國健署自113年7月1日起配合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期程,新增6次(6個月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完整評估兒童發展情形。 陳慧如提醒家長,平時可利用家中故事書、圖卡、球類等玩具,透過與孩子玩遊戲或互動時,隨時觀察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溝通、生活處理及社會性行為表現,作為評估孩子發展的重要指標。亦可使用台北市衛生局建置0-6歲13個年齡層之「台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幫家中孩童施測,掌握各階段發展關鍵期。 北市衛生局也建置兒童健康服務網絡,進入幼兒園及社區提供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服務,及結合醫院提供兒童健康服務整合一站式服務,篩檢結果如有異常,及早介入早期療育,守住寶貝成長黃金期。 衛生局局長陳彥元也呼籲家長及照顧者,善用政府資源,依兒童健康手冊建議時程,攜孩童至院所接受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及早發現孩子發展異常,儘早接受全面的發展評估與及早療育,減輕家庭負擔及社會成本。

Read More

喝咖啡提神? 利尿水分流失更疲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夏天熱到沒體力,即使早睡也容易感到沒充飽電,許多人因此每天透過喝咖啡來提神。中醫提醒,當心越喝越疲勞,推薦以高麗蔘、馬卡、香蕉、藍莓等「草本覺醒術」補體力,維持整天好元氣。 扶原中醫診所總院院長、中醫師郭大維表示,以中醫觀點而言,適量飲用咖啡可以提補陽氣、幫助開脾胃、紓緩壓力,但若過量攝取咖啡因,反而易造成亢奮、緊張、情緒不穩等狀況,且咖啡具利尿效果,如過量使用也易導致水分快速流失,尤其夏日流汗過多時,更會加重消耗心肺之氣,造成疲倦的感覺。 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建議,人體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躁動不安、緊張焦慮、腸胃不適等作用。 對此,郭大維也特別提醒民眾,過量攝取咖啡如同預支未來的元氣,造成即使每日充足睡眠也感覺充不了電,建議可透過人參、馬卡等草本元素,幫助存入能量、提振精神,補足整天元氣! 郭大維表示,除了咖啡外,也建議民眾可透過草本植物幫助補充能量,如具雙向調節補氣補力的高麗蔘;幫助增強體力即刻補充能量的馬卡、含鉀離子幫助調節肌肉神經,提升反應、注意力的香蕉;或是含天然糖分和纖維的藍莓,亦可提供持久的能量。 郭大維指出,草本植物補充能量方式,有別於咖啡因預支未來的活力,而是由內到外調節生理機能,幫助補充、儲存能量,且草本植物具複方多重功效,民眾亦可善加利用,作為日常保養的一環。

Read More

比腕力硬ㄍㄧㄥ 國中生骨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國中男學生到醫院做骨折手術,由於年齡在18歲以下,歸類在「小兒骨折」,由相關的醫療團隊負責。該名學生右邊前臂骨折,甚至連橈骨與尺骨都斷了,醫師詢問病因才發現竟是比腕力所致。 麻醉科醫師余黃平在臉書上分享,一般手部骨折原因較常為跌倒時慣性撐地導致手腕受傷,或是接近肩膀的上臂肱骨骨折;因此,當看到上述個案X光片時非常訝異。 「我就比腕力啊!跟同學拚了,沒想到就變這樣了」,這名國中生爽朗的回答,但旁邊的媽媽一聽忍不住苦笑點頭。 余黃平說,當時了解他的骨折是扭力造成的,如果當時感覺撐不下去,被對方手臂壓下就不會骨折了,但他就是不放棄,「ㄍㄧㄥ」在那裡,最後就被硬生生扭斷了。 由於該名國中生是第一次手術,從麻醉就開始充滿好奇。余黃平表示,醫療團隊先向他解釋什麼是全身麻醉,可以幫他安眠鎮靜,也跟他說明,如果睡夢中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那就是手術結束了,並準備預防性止吐的藥,讓病人清醒後感覺比較舒服。

Read More

慢性咳嗽病因多 逾3週應就醫診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慢性咳嗽病因多!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鍾晨光說,不論是流行性感冒後的咳嗽、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久咳以及過敏、氣喘相關引起的咳嗽,中藥及針灸的介入治療可帶來不錯的療效。 鍾晨光指出,久咳不癒若逾3週就需要注意,依據咳嗽持續時間,可以分成急性(3週以下)、亞急性(3-8週)、慢性(超過8週)三類。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非常多,包含感冒、過敏氣喘、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藥物引起(血管增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胸部X光的使用對於排除肺部病灶很重要,只有找出造成咳嗽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治療久咳不癒症狀。 他說,不論是流行性感冒後的咳嗽、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久咳,及過敏氣喘引起的咳嗽,中藥的介入治療都可以帶來不錯的療效。《素問‧咳論》提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治療咳嗽不僅僅單與肺有關聯,仍需要考慮其他臟腑帶來的影響,像鼻涕倒流及胃食道逆流,皆是引起咳嗽的常見非肺部原因。 由於慢性咳嗽的病因眾多,治療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病因辨證論治,常見的外感證型如風寒、風熱、風燥、寒飲;內傷咳嗽如痰濕、肝火、肺的氣虛、陰虛等,中醫治療除了服用中藥外,更有針灸、拔罐、推拿三伏貼等不同治療方式,協助患者解決咳嗽問題。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偏頭痛

■陳俊銘 偏頭痛是近年來常見的頭痛疾病,根據歐美國家的統計,全球大約6-8%男性與12-14%女性罹患偏頭痛。偏頭痛的誘發因素包括: 一、飲食因素:1.巧克力;2.咖啡因;3.酒類;4.亞硝酸鹽;5.胺類;6.冰淇淋;7.味精;8.GABA;9.人工甘味劑添加阿斯巴甜;10.低血糖。 二、環境因素:1.強光或閃爍燈光;2.高海拔地區;3.空氣汙染;4.氣候變化;5.噪音。 三、生活因素:1.焦慮與憂鬱;2.緊張與壓力;3.吸菸與二手菸;4.酗酒與禁藥。 四、藥物因素:1.止痛藥;2.荷爾蒙;3.心血管藥物;4.減肥藥;5.鼻塞藥;6.娛樂性藥物。 偏頭痛的特徵如下:頭部局部引發劇烈,常發性,搏動式疼痛,疼痛並會在身體持續動作時加重,1/3的病患產生全頭性的頭痛。伴隨偏頭痛而來的症狀,最常見有胃口不佳、惡心、嘔吐、怕光、對噪音的敏感以及對特定氣味的敏感。單向性的頭痛有可能改變方位,通常疼痛自頸背開始,沿著頭部,太陽穴延伸到臉部,發作的時間短則4小時,長可達到72小時不等。 偏頭痛是因受內在或外在刺激,導致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和諧的狀態,引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如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一方面三叉神經系受神經傳導物質的刺激引發疼痛的感覺,一方面血管系也引發發炎的反應,更加重腫脹與疼痛。 偏頭痛的患者長期不舒服,沿著頸部、枕後、顳側、巔頂常有特定的壓頭點,透過中醫小針刀,針對顳側、額前、枕部、咬肌在下頜體附著部、胸鎖乳突肌或枕額肌觸點或筋結處予以破氣逐瘀治療,破壞沾黏組織,可有效緩解偏頭痛。再輔予穴位埋線,針對循行頭頸部的經絡、穴道,加強埋線刺激,可有效改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分泌,緩解三叉神經系疼痛和血管系發炎所帶來的腫脹與疼痛。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有效改善偏頭痛。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LDCT揪早期肺癌 意外檢出心肝腎病變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師劉邦杰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因其能有效檢測早期肺癌,越來越受到重視。LDCT不需注射顯影劑,具有高靈敏度,能檢測出直徑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並評估其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性。 劉邦杰說,更令人驚喜的是,LDCT還能意外發現一些非肺癌相關的病灶或病變,例如心血管鈣化、胸腔積液、肝臟、腎臟及胃腸道病變等。對於吸菸者和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環境的人群,LDCT篩檢能提高其他疾病的早期檢測率,更好地管理健康狀況。 LDCT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其較低的輻射劑量。常規斷層掃描一次的輻射曝露量約為X光的一百倍,而LDCT掃描一次的輻射曝露量約為常規斷層的1/5,這對需要定期檢查的高風險人群而言尤為重要。 國健署訂定LDCT肺癌篩檢的標準化規範中,要求電腦斷層至少達64切(slices)。因此不需一味追求高切面數的設備。64切面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已可提供精準的診斷,讓患者安心。 盡管LDCT具有顯著優勢,但也存在一定風險。首先是偽陽性率較高,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額外檢查。其次,對於某些生長緩慢的肺癌,過度診斷和治療可能帶來更多風險。雖然LDCT使用較低劑量的輻射,但頻繁檢查仍需注意輻射暴露的累積風險。 劉邦杰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LDCT篩檢,應在醫師指導下綜合考量個人健康狀況及風險因素。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和避免環境汙染,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肺癌風險。

Read More

吃超加工食品 增失智症風險 還可能憂鬱、焦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吃過度加工的食品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黃雋指出,微波即食食品等美食都屬於「超加工食品」,研究顯示這類食品會提高得到失智症、憂鬱及焦慮之風險,建議民眾應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物比較安全。 黃雋表示,2023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超工加食品者,其整體認知功能及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皆衰退較快;2024年另一篇統合分析的結果也顯示,超加工食品攝取量的增加恐提高失智症風險,且會影響情緒表現,攝取較多的超加工食品可能與較高的憂鬱及焦慮風險有關。 黃雋指出,巴西聖保羅大學提出的NOVA分類系統,依食物生產過程加工性質、程度及目的分為4級,第1級為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即原型食物,例如新鮮或冷凍的蔬果、魚肉、鮮奶、原味堅果、黑咖啡等。 第2級為經加工的烹飪原料,包括將天然食物透過壓榨、研磨、萃取或乾燥方式加工所獲得的調味料或原料,如烹調用油、糖、鹽等。 第3級為加工食品,是指將烹調原料添加至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中,加工目的主要是為了延長保存期及提升適口性如自製麵包、漢堡肉或披薩、調味堅果、新鮮起司等。 第4級為超加工食品,為經一系列工業製程所產出的產品,將天然食物透過水解、氫化或其他化學修飾,再使用油炸、塑型等技術處理,並添加色素、香料、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等食品添加物,以達到更佳的食品感受度。 常見超加工食品包含汽水、調味乳品、各式零食、超商販售的包裝麵包、即時微波食品、人造奶油、市售果醬、包裝之魚漿製品、香腸、熱狗等,黃雋表示,這一類產品所含天然食物量極少,且無法辨別出食物原樣。 黃雋指出,超加工食品常具有低纖維、高鈉、高糖、高脂、富含飽和及反式脂肪酸的特性,且熱量密度較高。研究觀察到,超加工食品會造成負責飢餓感的荷爾蒙量增加,負責飽足感的荷爾蒙量減少,使人不易有飽足感,無形中易攝取過多熱量,並造成身體發炎反應,因此也被認為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 超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也會影響腸道通透性,導致壞菌增生、腸道菌叢改變及腸道免疫失衡,進而誘發發炎性腸道疾病。

Read More

健保遠距醫療 將擴及醫缺地區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遠距醫療將擴大適用範圍,健保署長石崇良13日指出,除山地、離島地區,將進一步納入醫療資源缺乏區域,未來可遠距醫療鄉鎮數破百,提供五官科、緊急醫療會診,預計8月公告。 衛福部自2020年12月起通過開放遠距醫療,但僅限山地、離島地區適用,約56個鄉鎮,提供服務以遠距照會為主,包含耳鼻喉科、眼科等。 石崇良13日表示,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12日通過,同意進一步搭配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訂擴大,增加遠距醫療給付方案。 他指出,未來全台灣醫缺地區全部納入,新增69個鄉鎮適用,如台東鹿野、長濱或嘉義大埔、東石等,可遠距醫療鄉鎮數將破百,提供服務為五官科、緊急醫療會診。 另,全台54個矯正機關同步適用,包括監獄、看守所等。石崇良說,矯正機關內病人行動受到約束,部分矯正機關地處偏遠,受到地理交通限制,因此希望開放適用遠距醫療,五官科外,考量矯正機關特殊性,患者可能同時是藥癮者,額外增加精神科遠距醫療。 石崇良說,給付上有2種方式,醫療院所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申請,一種是論個案量計酬,若患者人數較多者,可選擇每次會診支應500點健保費用,患者數較少則可按照專門診次1診5000點給付。新制最快8月公告,開放有需要的地方提出計畫隨送隨審,將陸續實施。

Read More

〈醫師專欄〉縮短的運動生涯

■吳重達 膝前十字韌帶斷裂的職業運動員如果只採非開刀的保守療法,基本上是無法再繼續其職涯。做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之後,至少復健半年至1年才有機會回到運動場上。 膝前十字韌帶斷裂是NBA籃球員的流行病。做手術,成功返回球場的球員不在少數。不過,觀察的結果是:雖然這些球員術後表現不錯,跟受傷前比較,他們已不是受傷前的那個人;行為、心理、思考模式,打球心態等都不同了。當然,術後撐不下去,就默默引退的也不少。這是“質”的變化。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量”會有變化嗎?2024年4月的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有篇有趣來自英國的論文。自2008至2018年,有82位在英國足球超級聯盟或冠軍聯盟(最頂級職業足球員)斷了前十字韌帶的足球員,做了重建手術(實驗組)。每位個案都有3個與他條件相似的沒有前十字韌帶斷裂的球員與他比較,共246位(對照組)。 追蹤結果:實驗組球員在重建手術後6年退休,對照組則是7.6年後。實驗組球員術後選擇退休的機率是對照組球員的兩倍。術後5年,實驗組有16%退休,對照組只有8.5%。術後10年,72%實驗組球員退休了,對照組則是43%。以上數據差異全都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也就是說:前十字韌帶斷裂後,即使做了重建手術,球員的職涯平均縮短了1.6年! 假如受傷的球員不幸另一膝關節的十字韌帶也斷了,也做重建了,他們提早退休的機率是只有單一膝關節受傷球員的2.3倍! 這些結果可以引申到其他種類的運動。醫師的觀察:許多業餘運動員前十字韌帶重建後其實多選擇改變運動種類與強度;也有人選擇直接退出,不再運動!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