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復健 緩解五十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一種逐漸導致肩部活動受限的疼痛性疾病,常見於50歲左右的族群,嚴重者則容易影響患者生活以及工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結合小針刀和常規復健治療,對於五十肩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王明仁表示,五十肩患者通常會經歷疼痛期、冰凍期和解凍期3階段。目前西醫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手術等;中醫則提供了中藥和針灸等選擇。 他指出,早期五十肩主要可採用中藥和針灸來緩解症狀,如血府逐瘀湯和二朮湯等方劑,這些處方在文獻中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周邊血液循環和治療關節疼痛僵硬;在病情進展至中後期時,則可以加入小針刀治療、傷科手法和雷射針灸等治療手段。 王明仁說,在仁愛院區進行的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結合小針刀和常規復健治療,對於五十肩患者具有顯著效果。經整合性治療後,患者在疼痛程度和肩部活動範圍以及相關肩部評估量表均有顯著改善;此外,患者在治療過後的微循環檢測也出現明顯改善趨勢,整合治療後發現血管彈性和血液傳輸效率逐漸恢復。

Read More

民團推動藝術治療立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音樂治療學會20日指出,透過演奏樂器、遊戲、即興創作等音樂經驗,有助病患改善肢體、表達溝通;近年常把音樂運用於輔助臨床醫療,未來將持續推動盼藝術治療立法。衛福部表示,醫事人員要經過教考訓用,若稱為治療則牽涉到療效,音樂現在是一種輔助療法,屬於輔助工具,不能單獨稱為治療。 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吳佳慧表示,所謂的音樂治療,是運用系統化的音樂經驗來幫助生理、心理、認知及社會功能上有需求者,主要可運用在特教、醫療跟社區的日常情境這3大領域。 她說明,音樂治療師的訓練跟養成,首先是一定要懂音樂,需要會唱歌、演奏樂器,畢竟這是治療工具。在治療方面,音樂治療師要學習心理學、會談技巧等知識,並要經過實習,因為音樂治療不是理論性學科,而是實作,要累計滿1000小時的實習時數才能通過認證。 吳佳慧說,未來會持續推動音樂治療師的教、考、訓、用等4大面向制度建立,將協同藝術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戲劇治療與心理劇專業等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團體,推動相關法案建立。 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鄭祺怡補充,目前美國、英國、澳洲等已設有音樂治療師的國家認證制度,學會的立法小組會定期與相關團體召開會議討論,參考他國的成功經驗,逐步建立更完善的認證規範並草擬法案,希望未來音樂治療師的管理能比照醫事人員。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則表示,醫事人員要經過教考訓用,若稱為治療則牽涉到療效。音樂現在是一種輔助療法,屬於輔助工具,不能單獨稱為治療;至於自稱音樂治療師部分,尊重言論自由,但因為並非屬於醫事人員,重點是不能宣稱療效。  

Read More

莫名眩暈擾人 眼振儀揪病因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3歲林先生因急性眩暈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正常無梗塞,但眩暈的狀況仍持續;另一名51歲陳女士因為滑倒造成頭部外傷並有反覆眩暈問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並未發現外傷性腦出血,但持續有眩暈情形。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眩暈的原因非常多,但其中一部分病人可透過「眼振儀」檢查,幫助找出問題點,就能對症下藥、改善症狀。 李亭儀進一步說明,眩暈的診斷大從腦幹中風或腫瘤,小至睡眠障礙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尤其大多數的眩暈無法從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找出病因,因此診斷上並不容易。然而,眩暈有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振」,當前庭或小腦功能突發不平衡時,會影響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群,進而導致眼球的震顫。根據統計發現,急性眩暈發作時,有20-70%的病人會有「眼振」,透過「眼振儀」的觀察,就可幫助診斷出眩暈的原因。 上述兩位病人的狀況,林先生雖然急性期已過,無法以肉眼看出眼振,但從眼振儀可發現非常微小且單一方向性的眼振,符合急性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陳女士經眼振儀檢查後,發現為姿勢性的眼振,因此診斷為少見的側半規管型耳石脫落,經由一次耳石復位後成功治癒。 李亭儀表示,眼振儀是藉由科技化的頭戴式裝置,可錄影、放大眼球,並增強肉眼看不到的眼振,對於眩暈診斷及治療有非常大幫助。眼振儀使用上也有限制,較適合首次急性嚴重眩暈或偶發性眩暈急性惡化情形,且病人檢查中必須能配合指令(失智症或語言不通病人較不適合)。

Read More

免費心理諮商 8月起擴至45歲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19日指出,據調查,31至45歲「三明治族群」承擔職場壓力,肩負養孩子與顧年邁父母的責任,心衛資源需強化。今年衛福部擴大提供3次免費心理諮商方案至45歲,8月1日起上路,服務人數從約3萬人增至6萬人。 衛福部去年8月1日起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人3次免費諮商。邱泰源19日表示,去年服務2.9萬人,專業人員轉介就醫高風險者破萬人。 他指出,根據觀察,31至45歲三明治族群承擔職場壓力,肩負養孩子與顧年邁父母的責任,心衛資源需強化。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今年8月1日起每人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方案擴大為15至45歲,補助增至新台幣3億3600萬元,從原本方案的約3萬人增加至6萬人,保證都能完整使用3次免費諮商,新制可服務達19萬人次,補助到明年底。

Read More

婦吃過期食品 肉毒桿菌中毒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19日南市確診一例食因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初步調查該案為54歲的獨居女性,發病前曾食用過期食品,13日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雙側眼瞼下垂 、構音障礙和頭暈等症狀,經就醫採檢19日確診為肉毒桿菌中毒,個案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並施打肉毒桿菌抗毒素治療中。 南市衛生局表示,未經完全滅菌處理之食品於製作或包裝過程可能遭受肉毒桿菌孢子汙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會導致肉毒桿菌中毒。不過肉毒桿菌毒素不耐熱,充分加熱即可破壞,因此衛生局也呼籲家庭自製醃製及真空包裝食品食用前應先徹底煮熟,以確保飲食安全。 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鳳提醒,肉毒桿菌中毒未即時醫療,致死率相當高,提醒南市醫療院所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發現腸胃道症狀或疲倦,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類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徵狀,應立即通報,以利及時提供肉毒桿菌抗毒素,並給予病患妥適照護,降低死的風險。

Read More

三陰性乳癌病友等不及新藥病逝 醫界盼加速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30多歲的三陰性乳癌病友,用完健保可用藥物後,治療效果還是不好,病友的先生透過小額募款,申請國外藥物專案進口,2021年5月終於等到新藥來,但患者只來得及打第1劑就過世了。而這個新藥一直到2024年初才盼到健保給付。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協會有6千位乳癌病友,年輕病友善長使用網路,對新藥及治療新知接收速度快,但是明知有新藥卻用不上,病友心理壓力更大。令人難過的是,經常是愈需要新藥的病友,愈沒有時間等。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研究,40年來因治療藥物的進步,乳癌病友降低了29%-47%的死亡風險。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指出,此項研究比較自1975至2019年乳癌病人的治療成效並發現,相較於1975年,2019年乳癌病人死亡率大幅降低58%,其中主要受惠於乳癌新藥的進步,1至3期乳癌死亡風險降低47%、第4期乳癌病患死亡風險下降了29%;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 曾令民表示,這項研究再次證實,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受限於台灣健保財務,乳癌病友在治療上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的困境。 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為例,曾令民指出,最新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把新一代創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列在第2線建議用藥,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至2年以上,可能伴隨相關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但目前健保給付的項目還停留在前一代的藥物,經臨床證明療效顯著的新藥卻受限於健保財務,目前患者仍需自費使用。 曾令民指出,國際大廠新藥臨床試驗收案十分嚴謹,患者必須完成標準治療才能加入,但台灣患者因健保給付條件,有可能因未完成標準治療療程而不符合試驗收案資格。 曾令民提醒,健保財務考量不但影響治療,甚至進而造成臨床試驗收案困難,長期下去恐嚴重影響台灣的醫療水準。 潘怡伶說,病友團體對健保的期待是能在病情需要時盡早使用合適藥物,提升新藥可近性。尤其是已完成3期臨床證實有效、且納入國際治療指引的藥物,是病友最迫切需求的新藥,期待健保可以及早納入新藥,讓病友得到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新藥,年輕病友在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

Read More

日新冠類似中暑 恐現免疫性肺炎

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而日本感染COVID-19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由於初期的症狀疑似中暑,因此必須特別留意,也需要注意後續可能出現「免疫性肺炎」。 日本電視台報導,日本COVID-19確診人數連續9週增加,較6月急速倍增;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7月1日至7日這一週,大約有4萬起新增病例。 至於為何現在確診人數不斷增加,東京一家診所的院長伊藤博道分析,第一個原因是新型變異株流行,第二則是今年異常炎熱的天氣。 伊藤說,日本目前流行的是KP.3變異株,具有高度傳染性,且由於是新型變異株,目前疫苗的效果較差,因此感染人數似乎正持續增加;而且由於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身體還沒有習慣高溫之前,就已經歷很多個猛暑日(最高氣溫攝氏35度以上),導致自律神經被打亂、食慾下降,免疫力也受到影響。」 伊藤表示,在他的診所也遇過出現發燒症狀、以為自己感染COVID-19的患者,但其實是中暑。「COVID-19和中暑的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和倦怠,兩者十分相似。」 他指出,中暑的時候,有些人會發燒,有些人不會,但與感染COVID-19的初期症狀相似。中暑後續症狀包括頭暈、四肢無力、意識障礙和嘔吐等,COVID-19則可能會有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和腹瀉。不過,光憑初期症狀,很難判斷是中暑還是感染COVID-19,因此不要輕易自我判斷,建議就醫。 伊藤也提醒確診COVID-19帶來的「時間差」攻擊。他表示,感染COVID-19初期會出現病毒性肺炎,然而,在發病的第1週之後,很多患者會在第2、第3週出現免疫性肺炎。這並非病毒仍在攻擊肺部,而是免疫系統太過努力攻擊體內殘留的病毒,因此引發炎症。免疫性肺炎的症狀很強,要痊癒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Read More

產前遺傳診斷補助 34歲以上占88.4%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齡生育對媽媽寶寶健康最好,但國人晚婚晚孕,將伴隨孕程和生產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補助,最高8,500元,呼籲孕齡較高婦女,應透過定期產檢及產前遺傳診斷,及早了解寶寶狀況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守護母嬰健康。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112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4歲,較10年前(民國102年31.36歲)延後1.08歲。 隨著現代社會及國人婚育觀念變遷,112年我國生育年齡達34歲以上之女性共有52540人,約占總體生育女性近4成(39.24%),而懷孕女性生育年齡高,將伴隨孕程和生產的風險增加。 依據美國婦產科學會資料顯示,隨著懷孕婦女年齡增長,卵子數量逐漸減少,而剩下的卵子有較高機率發生染色體異常狀況,可能導致遺傳疾病風險增加,如:唐氏症、巴陶氏症和愛德華氏症等;父母生育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生理及心理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其他先天缺陷、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國健署提供高危險群(34歲以上孕婦、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孕婦產前遺傳診斷費用每案最高5000元補助;若為低收入戶、居住優生保健措施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另額外補助採檢費3500元,每案補助最高可達8500元。 據國健署統計,112年政府補助孕婦利用產前遺傳診斷補助者共有3萬2474案,其中34歲以上占約88.4%(2萬8719案),約有3.3%(1085案)診斷後發現為異常個案。 國健署於全台14家醫學中心內設置遺傳諮詢中心,提供羊膜穿刺、羊水分析、孕婦海洋性貧血篩檢等服務,遺傳諮詢中心也設有臨床遺傳門診,提供相關遺傳諮詢。

Read More

降血脂藥 勿混用3食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7日指出,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是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而民眾最常服用之斯他汀(Statins)類的降膽固醇藥品,卻可能與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導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呼籲民眾用藥時應避免同時食用葡萄柚、紅麴與燕麥。 食藥署表示,台灣約有1/4的民眾有高血脂的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劉佳萍表示,依據現行國際高血脂治療指引建議,降低血脂除須藉生活習慣調整,包括增加運動、低鈉飲食及戒菸外,必要時仍須使用藥品作為控制血脂手段,常見的降血脂藥品有4大類。 第1類為斯他汀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 第2類為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 第3類為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第4類為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 食藥署指出,斯他汀類藥品可能因食物交互作用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如葡萄柚將抑制Statins的代謝使藥品血中濃度增高,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而可能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燕麥則會降低Statins吸收影響治療效果,服用此類藥品的民眾應注意避免食用,或食用這些食物時應與藥有相當的時間間隔。 食藥署強調,膽固醇濃度不是短期用藥就會下降的,請民眾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主動了解所服用降血脂藥品,並密切與醫師及藥師討論任何服藥問題,開始服用降血脂藥品後,建議定期回診評估血脂控制情形及服藥狀況,即使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血脂數值已達標,也不要隨意停藥,否則可能又造成血中膽固醇上升,再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Read More

粉刺痘痘惱人 中西醫內外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夏季高溫潮濕,不少人深受粉刺、痘痘困擾。醫師指出,粉刺、痘痘可以透過中醫食補調理內在環境,搭配外在醫學美容護膚,由內而外的改善粉刺、痘痘等肌膚問題。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黃瑋薇表示,夏季氣溫高、濕度大,皮膚容易因為高溫刺激皮脂腺分泌,產生過多油脂,混和汗液中鹽分和其他物質刺激皮膚,進一步堵塞毛孔。高溫和濕度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痤瘡桿菌更容易活躍,引發炎症性痘痘。 黃瑋薇表示,想要改善粉刺、痘痘,除了保持皮膚清潔、選擇適合保養品外,針對已經形成的粉刺、痘痘,可透過化學剝離技術,如酸類煥膚、水飛梭等,深層清潔且去除老化角質,疏通毛孔,減少粉刺和痘痘的生成。 同時,透過光療治療,如皮秒雷射、淨膚雷射、脈衝光等,以特定波長的光療促進代謝,刺激膠原蛋白增生,達到改善痘疤、粗大毛孔、細紋等問題,也能針對發炎後的色素沉澱或凹疤達到改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會有外油內乾的問題,這部分的人則可以加強肌膚保水度,除了勤勞擦保養品外,更是可以透過水光保養,將保養成分牢牢鎖進肌膚。 以中醫角度來看,粉刺和痘痘通常與個人體質密切相關,可透過食補調理,新博愛中藥行第三代經營人許書嫚指出,體內濕熱、肝火旺盛、脾胃不和等問題,往往是粉刺和痘痘的主要根源。 許書嫚建議以四神湯、黃豆芽湯、菊花養顏茶3道常見且易取得中醫食補料理,有效調理內在體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