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歲女性患者出現皮膚大面積癢疹,經西醫診斷「蕁麻疹」,服用西藥抗組織胺後仍症狀反覆,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形適中、雙手臂有輕微蕁痲疹抓痕;問診:平常蕁麻疹常見於臀部以下,嚴重時則容易全身發癢與頭皮癢,且好發於晚上;平素汗少,偶食辛辣食物,晨起倦怠感;舌診:『舌淡紅苔白膩且有齒痕』;脈診:『左寸關浮澀;右關濡』。中醫辨證:『心肝血虛,脾濕』。針藥處方思維:『潤心養肝、健脾利濕』。內服中藥約2週後西藥已減半,1個月後上述症狀皆癒,衛教提醒患者仍須飲食忌口。
蕁麻疹為皮膚常見疾病,病灶為邊緣容易界定的皮疹,大小不一,並常帶有極度搔癢感,有些伴隨血管性水腫之症狀,其可能造成局部疼痛感。蕁麻疹一般為良性,可在全身各部位皮膚出現,病灶多為圓型或多形性;血管性水腫則常出現於臉部、嘴唇、口腔、上呼吸道和四肢。急性蕁麻疹常突然發生,大部分24小時內會消失,第2天又從身上不同部位發出新疹子。若發作時間小於6週稱為「急性蕁麻疹」,症狀持續時間大於6週則歸為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為典型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E型免疫球蛋白與過敏原結合,誘發肥胖細胞的活化,引起去顆粒作用釋放細胞中的組織胺,造成血管與組織擴張腫脹,產生劇烈的搔癢感。突發性蕁麻疹的誘發因子包含過敏原、食物、蟲咬、藥物、感染、物理性刺激;然而慢性蕁麻疹只有10-20%可找出誘發因子。另外,抗生素與其他藥物,如Aspirin、NSAIDs、顯影劑、肌肉鬆弛劑、嗎啡類藥物、Vancomycin等使用後要特別注意是否會引起蕁麻疹。蕁麻疹於中醫稱「風疹、癮疹、風瘰」。《諸病源候論.風瘰》:「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瘰。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其病因乃由風而起,風邪乃六淫(風、寒、暑、濕、 燥、火)之首,人若先天體虛(腎水不足),則風邪易侵;肺主氣,司呼吸,主皮毛 (吸入或接觸過敏原),氣不得宣,連帶影響全身津液的運化,造成濕困於脾(食入引起過敏之刺激物),或情志內傷(壓力大)、肝火犯肺,內外交攻失和,對外不能發散,對內無法通達,此症乃生。
病灶外觀與劇烈搔癢乃蕁麻疹病人常見的抱怨之一,也影響日常生活的進行,中醫藉由「辨證求因,審因施治」之獨特性,配合患者清淡飲食,忌食乳酪、起司、蛋、堅果、巧克力、魚蝦、重口味食物(辛香料)、含酒精與咖啡因飲料,改善生活作息與充足睡眠下,即可加速此病之痊癒且預防復發。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