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感知 「他者」

文/簡政珍 圖/李昕 人為周遭的「人、物」所包容,心思纖細、感官敏銳,是因為要感知「他者」。所謂他者,是他,也可能是它,也可能是牠。我的觀照構成他的一部份,我在他的存在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哲學家如此,詩人更是在各種交織的感覺中湧動。 詩使草木生情。詩也使生存的世界富於人文的色彩。人和自然律動,自然的真實含蓋了人的影子。 對人與物的觀照是詩人最根本的課題,因為它映照了詩人和外在世界的對應,以及兩者之間相互的依存。切離這層關係,詩人都應該自問:「詩人所為何事?」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間奏曲/月見。

暮色   文/柏森 圖/簡世哲 新月海濱的路途上,我們轉進前往隧道的入口處。 一棟建築物走進眼中,查看訊息的我和A都忙著趕上時間,回頭時正好瞥見牆上大面積塗鴉。先是如菸的支狀物,輪廓突然清晰。我驚訝地說:「是鄂蘭!」並且往後退了幾步。為了更加清楚那些密密麻麻如字跡的磚瓦,而它們確實是一篇節錄。 從他的遺稿中收錄最後重要幾篇的反覆提問,集成《Thinking Without a Banister》(不倚著欄杆思考)一書。談論黑暗時代群像時,鄂蘭總是圍繞著某種神秘的「光」,去描寫他所傾心嚮往的人,一種仍在努力堅持著重要事物──信念──而凝視同時代人的剪影。如果深讀他的任一本書,也會發現那相同纏繞之處遠遠不離開人性,這麼說是簡略許多,但鄂蘭毫不羞澀於直指著人的內心運作,掙扎、疙瘩、舒坦或者其他。 這巨大塗鴉躺立在入口處,彷彿在困窘經驗中給出的純粹暗示:一個重新理解的過程。 這個夏日所以炎熱,已經不再只是肌膚之間的摩擦和乾渴,顯然地,待在生活中的我,默默地來到了新的匯集處。只是十分難耐,調整姿態的時候,意味著抒展緊繃的局部肉體,那樣鮮於去按耐的刺激。像壓著水面的手指,一不小心就會深入過多而穿透張力。 我待站在路上將這面牆的文字讀完,如此,接收完這突如其來的靜默,另一種命令。 鄂蘭寫(我用我腦海內想像的聲音,一段直覺的翻譯):「而能夠產生權力的唯一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是人們共同的生活。僅僅當人們緊密地生活在一起,乃至於始終存在於行動的潛力時,權力才因此能被保留在他們的手中,因而城市的基礎,作為所有西方政治組織(制度)的城邦典範,其如實是權力在物質上最為重要的先決條件。」 (The only indispensable material factor in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is the living together of people. Only where men live so close together that the potentialities of action are always present can power remain with them, and the foundation…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繼承者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在夏之尾音 水面浮泛的色澤,介於 矢車菊藍和普魯士藍之間 在此刻,唯一必要的是遺忘 遺忘字詞,遺忘我所愛的虛無主義者 和他提及的器官耗損的倦怠 與超越時間的疲乏 眼前和諧而美的流速 正是這一片蓮葉擎起的時光 它將自己攤開來 完整暴露碧綠與枯黃 又在不遠的地方 安放一位新生的繼承者 這嫩綠的一葉 背脊與背脊互相依靠 它心知大自然更迭 四季寒暑無非是一種歷練 岸上的看蓮人也肚明 這一切是箴言也是演示 自己是自己的繼承者 接續昨日的血痕與裂傷 也接續縫補和再生的心智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訊》

書名:日本人與日本文化 ——司馬遼太郎與唐納德基恩對談錄 作者:司馬遼太郎、唐納德基恩 譯者:吳守鋼 尺寸:14.8 x 21公分 定價:520元 ISBN:978-626-98482-8-7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16日   和歌、俳句、能劇、狂言、浮世繪、陶藝、花道、茶道、庭園、神社,日本獨樹一格的文化由何而來?本書最初出版於1970年代,由日本中央公論社促成,邀請二十世紀日本人氣最高的作家司馬遼太郎,與來自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權威唐納德基恩,就「日本人與日本文化」進行對談。 本書從日本人的對外意識談起日本文化的誕生,佛教、天主教傳入日本的影響到神道的意義,藉由「金」與「銀」的比較探討日本式的美學,從歷史中看見日本人的戰爭觀,由科學與儒教的影響闡明日本發展出的倫理,並藉由討論赴日外國人梳理外來的影響,最終一路談到江戶時期的文化。 此書對談進行時,司馬遼太郎49歲,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小說家地位,唐納德基恩50歲,同樣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日本文化和文學研究者的地位。對談則按司馬遼太郎的請求「安排一個虛構出來的又看似偶然的環境,兩個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抱著興趣的人,無意中在街上相遇,漫不經心地站著聊了起來」,在平城宮遺址、銀閣寺、大阪適塾,以及料亭間進行。 兩位深思熟辯日本文化的大家做足功課,圍繞著日本人的異國意識、美學、宗教觀、戰爭觀、道德觀等主題,從各自獨到的切點闡述,時有火花擦出,深刻描繪出日本人與日本文化的樣貌。 這本司馬遼太郎與唐納德基恩關於日本文化的對談錄,在日本出版超過半個世紀,售出逾二十萬冊,至今仍啟發著當代讀者,獲日本亞馬遜讀者4.5星高度好評。繁體中文版由學者吳守鋼翻譯,豐富譯註、獨家收錄圖片,以及作家、編輯人傅月庵推薦序文,逾半世紀首度出版。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葉綠凡夜正璀璨

文╱攝影 陳得勝  西亞高加索山區小國亞美尼亞,雖還與亞塞拜然斷斷續續戰火中,惟這個四周全都回教只有她是基督教的國家,仍保有雅利安人後裔特色——優雅與從容,首都葉綠凡(Yerevan)尤具典範。 從入住的亞美尼亞第一家五星級飯店葉綠凡「Grand Hotel」櫃檯得知,晚間九點附近廣場即有華麗水舞表演,豈能錯過?九點將至,踏在葉綠凡夜的胸脯,似乎還可聽到她噗噗的心跳聲,當夜色喊亮燈光,路燈就這樣一路唱下去,如珠簾似花幔,綿延幻麗,織錦璀璨,正宜浪漫的醞釀與發酵。到了廣場,四周葉綠凡著名古典歐式建築——歷史博物館、總理府、高級銀行、富麗旅館、前外交部……典雅環繞,人潮已摩肩接踵。 九點甫至,水舞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在優雅天鵝湖樂曲鳴奏下翩翩起舞,色彩繽紛燈光映照的七彩水舞,於燈花中旖旎作畫,水的線條曼妙多姿,彷彿貴妃醉酒,絕美神奇!忽而水舞如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忽而又如柔美水袖飛揚,飄飄若仙……哇!如夢似幻,美得恍如來自天堂的燈彩,原來天堂的燈彩是有顏色的。The Beatles才子歌手約翰藍儂曾說:「一個人作夢只是作夢,一群人作夢就是真實。」是的!披上燈彩的群眾,個個亢奮莫名、熱情洋溢。 廣袤黑天鵝絨般夜空繁星閃爍,月白風清,映對葉綠凡燈火燦爛,流光溢彩,噴珠飛玉,璀璨了人心,煥發了容顏,何伸雅懷?葡萄美酒月光杯,也唯有杜康,在這瓊漿玉液舉世聞名的國度,今夜飛羽觴而醉月,就讓我啜飲一杯杯比葡萄紫還紫、比胭脂紅還紅、比琥珀黃還黃、比珍珠白還白、比碧璽綠還綠的葉綠凡佳釀美酒吧! 驀然回首,忽覺葉綠凡燦美燈夜意境很辛棄疾、最青玉案,眼前幻化花千樹、香滿路、玉壺光轉……十點到了,才奏月光曲,又聆相思調,明天就要與葉綠凡道別了,期待重聚首,共寫燈彩詩,離開的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璀璨的燈彩人生。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斷水

文/小令 圖/王佳彬 喜悅 前陣子,有機會回到以前工作過的茶館,幫忙代班幾天,後來因為腳傷,無法繼續搭班,但茶館依舊充滿彷彿另個時代,或穿越世紀般的魔幻感,常常讓我推門進館的瞬間,無法明確認知自己到底身處何處。 特別是一次去探班,櫃檯人員跟我聊到有新的展,邀請我買完茶後可以去看看,我才知道除了展場的主題展覽之外,同時結合一日藝術家侍茶的相關活動,碰巧遇上,於是詢問現場報名的可能,不久,便順利繳費,進入席間。 狹小的茶席上,人數一下就坐滿,一邊等候燒水的同時,藝術家順勢介紹起自己親手製作的茶則。 茶則的功能在於盛裝茶葉,也稱「茶荷」,取其負荷之意;說到茶則的細節,他認為最理想的設計,在於泡茶者將掌心按於茶則上時,只需輕壓,蓋於桌面的茶則,會因受力下去的瞬間,前端順勢上翹,讓手指可以將茶則優雅握起,而顯得流暢從容。我一直苦尋理想的茶則,想來不是只有弧度、光滑、材質、大小,還要貼合自己的使用需求,確實不好找。 藝術家同時認為,茶器的諸般細節,必須是也有在喝茶泡茶的人,才能夠設計出符合使用者的器物;隨後,現場展示他自己製作的蓋置。他說,蓋置不能太硬,玉或石都有可能會傷到老壺的蓋子;有些蓋置是用陶燒製而成,也不行。為什麼?因為太硬。老壺的蓋子最怕磕碰、缺角。 接著提到水方,也稱水盂,很顯然是茶席上作為「垃圾桶」的概念;藝術家強調,怎麼可以讓垃圾桶上席;既不雅觀,也不好看,整體泡茶的美感都不對了,令人彆扭。 眾人等到茶來,邊喝茶邊聊。話題接續談到老壺,有個人說著,就從自己的包裡掏出一個盒子,顯然是有備而來,說要用這壺考考藝術家,藝術家笑說他會認印章;有機會從印章的大小去辨識真偽;他邊看壺邊解釋,有時,印章是真的,但蓋在假的壺身上,去燒製的時候,印章會縮水,尺寸會因此變小一些;有些則是仿印,無論如何,印章仿造多逼真,燒製後會縮小的變因,終究可以透過觀察印章大小與印跡來檢視、判斷。 聽到藝術家這麼說,壺主人也和和氣氣地直接公佈答案;壺的年代是乾隆,但蓋子不見了;上面的蓋子是後來找來配的,配好之後,看起來也不差,乍看之下不覺違和;但蓋子打開來,看得到裡面蓋的印章是清末的。 我不懂箇中學問,還是跟著一起看了看蓋子裡的印章幾眼。 壺主人說,雖然沒有原本的蓋子,但如果有的話,一把完整的壺的價格,也不是他買得起的。忽然,他轉頭叫我小朋友,他說:「小朋友,我要認真勸你,不管多困難,都要想辦法去收一隻老壺,以後一定會用得上的。」我猛點頭,心想,他的意思是老壺以後只會更貴,現在如果有能力,就趕快咬緊牙根買一把。 我說我知道,但我也說,不知道誰有老壺,而且是真的老壺,還願意讓的。壺主人笑了笑,談起以前曾有朋友來找他,想跟他借那把老壺,讓他借回去複製幾隻,他想用複製的假老壺去賣錢餬口,因為他被倒債,實在走投無路;交換條件就是他會幫忙找適合的蓋子,去配這把壺。 壺主人沒有多想,看到對方窮兮兮的樣子實在不忍,就把壺給借了,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年輕不懂事。 對方從此音訊全無,壺主人只好找上共同認識的朋友,請對方把壺還回來,蓋子也不用配了,趕快把壺還來就好。最後,壺是還回來了,還附了一個完全不搭配的蓋子,他因此學到教訓,以後遇到有人想要跟他借壺去仿製,他一概拒絕——壺主人說,讓假壺流通在市面上,很不道德。 活動交流結束後,不知為何,徒步離開展場的路上,我不斷想起芥川的短篇小說〈蜘蛛之絲〉;也許是因為佛祖垂降的絲線,很像今日從壺身傾瀉而出的水柱——乾淨利落的斷水,令人神往。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冬湖靚影 望圖止暑

文╲攝影 羽嚴 今年六月已有十多天的氣溫衝向華氏九十,月中竟有三天連著九十六度;七月將再升溫,破百的三位數在望,真會熱壞小童與老人家。記得初春時幸運拍到的一對天鵝,找出來放電腦頁面上,每當開機見圖,我就感覺清風拂面的春意,而忘卻眼下的酷暑,只陶醉於天鵝散發的清涼意。 半個多世紀前的四年級生,都參加初中聯考,而不是分發住家附近的國中就讀。我考上初中的第一週,每天隨一位同鄉小姐姐搭公車去新學校;聽她晨讀間,有一句「洪湖之治」沒聽懂。原來是鼓勵我們像大鳥,立定高遠的志向,音似「洪湖」實為「鴻鵠」之志。後來讀唐詩有孟浩然的「君負鴻鵠志」、「壯志吞鴻鵠」,有劉長卿的「知君志不小、一舉凌鴻鵠」等。我輩在台北市裡成長唸書立志,少有機會去塘坳草澤,見識來寶島過冬的大鳥,如鴻雁或鴻鵠等,因此難說立的志向是大是小。 讀了多年的書,也走過不少路;如今住波士頓西北的小城,城裡有個小湖公園,適宜健走並觀鳥戲水。而波士頓有典藏珍品的美術館,可由展畫上的古人遙望天際大鳥,感受千百年前沒有手機視訊的思親念鄉之情,也體認到大鳥數千年來早有日行千多里的能耐。畢竟在我不逾矩之年,對大鳥「鴻鵠」,有可望也可親的機會。 詩詞上的「鴻鵠」常與「鴻雁」通用。李白和杜甫的詩句「鴻鵠」有時在不同版本會加注 (一作「鴻雁」),反之亦然;長詩《大漠行》描述大唐公主外嫁烏孫旅途遙遠,過了玉門關又見「雨雪猶飛鴻鵠山」,也加注 (一作「鴻雁山」)。《本草綱目》對「鵠」的記載:鵠大於雁,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名天鵝。 鴻鵠或鴻雁,即天鵝或大雁,兩者都是善飛的野生候鳥,春北秋南的遷徙一趟就是好幾千里,就倚恃牠們健壯的體能、羽翼,以及飛行旅途中的食宿環境。 大雁活潑熱鬧,暖冬時常有三五十隻,群聚湖心享受日光浴或開運動會,歡聲震湖;天鵝高雅悠哉,偶爾逍遙於北邊湖上。兩鳥的活動方式不同,而享受著同樣清涼的天然屋瓦,多喜悅。 上個冬季將盡時,湖上有許多大小不同種類的水鳥,鴻雁已來一週了還不見鴻鵠。 那天漫步湖濱,乍暖還寒,我舉頭問天光,鴻鵠來否?想天鵝的羽翼,讓漢高祖詠歎「鴻鵠高飛。一舉千里。」讓愛爾蘭詩人葉慈 (Yeats) 親歷天鵝的「節拍式鼓翼,巨響,衝天而起。」經由此地過冬的天鵝,雙翼伸展能有兩米寬,拍打水面的勁道足、聲響大,同時間牠們腳上天鵝掌輕快踏水起飛,就相對的小聲;鴻鵠大多時候安靜優雅,清晨天鵝倆相互梳理羽毛,像我們淋浴似的從頭洗到尾,牠們不吱聲只專注地做,舉動輕柔滿是愛意。 走著想著,晚冬湖景倒也清爽,簡約幾筆冬幹細枝 ……剛轉上西徑,靚影乍亮,牠倆悠然盪出冬枝叢;喔,期盼已久的鴻鵠,天鵝!終究捎來了春意。 當然,這時圖上的鴻鵠已回到北地,想牠倆安居清涼的靚影,我們今夏也將望圖止暑。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蕭蕭.文化隨筆 陽光只一抹卻驅遠了陰霾無數

文/蕭蕭 圖/陳之麟 冠頂啼金 抒情有勁,韌性長存,傳統詩歌長流裡,抒情一直是詩的本色。 一般而言,詩就是以精煉的語言,響應自然而產生的節奏,用以抒發內心所思所感,顯現「美的覺醒」的藝術。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大約就指出詩的最高標向——人內心深處的「思」。「思」的涵義不拘限在思想的純理性思維,而是涵括了所有「心之所之」的活動,舉凡思理、意志、感覺、情緒的波動,愛憎的回應,美醜的抉擇,都在其中,「心之所之」的第二個「之」字當動詞使用,胡適之的「之」,是「自少『之』多,自微至著」的「之」,是《詩經》:「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鄘風.載馳》)那個有所行動的「之」,心之所往,人的心靈所有的知覺活動、下意識行為,都在詩的觀察、感應、回饋裡。 其後,晉朝陸機的〈文賦〉:提出兩句話「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原是為了釐清「詩」與「賦」的分野:詩因為要抒發情意的悠長,所以特別要求文詞隨著情意而綺麗、細緻、委婉、綿密,賦必須詠嘆事物,所以必須近距離仔細觀察「物」,期能達成清朗、爽利、明亮。「詩緣情」的說法,因為陸機這兩句話逐漸獨立於「詩言志」之外,走成了寬廣大道。 劉勰以「情者文之經」(《文心雕龍.情采》)一槌定音,白居易發展出以情為根的生態系統,詩有了自己的根、自己的苗、自己的花、自己的果實:「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簡明的言詞,清澈的繫連。清朝袁枚更直接,詩生於情,「不可解之情」才會有「不可朽之詩」(「且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小倉山房文集.答蕺園論詩書》)。那麼肯定而有決斷力的話語,情所不可解的地方,竟然是必不可朽的詩降生的溫床。 因此,回想起唐朝,正經八百的韓愈,談到有風有雅有頌的《詩經》也用了「奇葩異卉」的「葩」來形容詩的華麗,《易》奇而法,《詩》正而葩(〈進學解〉),韓愈就是這麼說詩的,正而葩。 台灣新詩一百年了,從追風(謝春木、謝南光,1902-1969)的日文新詩〈詩的模仿〉四題:〈讚美蕃王〉、〈煤炭頌〉、〈戀愛將茁壯〉、〈花開之前〉(發表在1924年4月《台灣》第5年第1號)作為起跑點,前二首是歌詠之作,一則稱美蕃王,一則頌讚煤炭;後二首,談戀愛、說花開,顯然抒情為其主旋律,愛與美為其嚮往的理想境界。如果以這四首詩當作臺灣新詩的初始面貌,這一百年來雖然一開始有語言的障礙與跨越,西方文學新潮的沖激與震撼,其後迷漫戒嚴時期的晦澀煙霧,後現代主義的跳脫聲浪,但其中仍維繫著一股抒情的美聲,浪漫的情愫,隱約在最庶民化的基調裡。這一韌性長存的抒情底蘊,或許可以遠紹五四新月派,近承藍星、葡萄園、秋水諸詩社,繼續唱向未來的藍天綠地…… 其中,隱定這種抒情風格,一路行來吟遊如一的,是八十歲時出版《十八.八十》(普音文化,2020)的綠蒂(王吉隆,1942-),我曾為這本《十八.八十》詩集,析分「十」、「八」二字,作為立論「抒情」的根基:「有愛、有著永遠不能抵達彼岸的想望,這顆翱翔的心,是『十』字橫一為東西、豎丨為南北,中間交集的那一點。從這一點、這顆翱翔的心、這顆永遠嚮往彼岸的心,綠蒂走出他縱橫的人生,八面玲瓏的通衢大道。欣賞著自己綠蔭的新詩果那麼豐茂,蒂結的浪漫根那麼紮實。∕『八』字則是背離、分馳的徵象,八十年的路有愛也有哀傷,有榮耀也有挫敗,走出相對比、相錯接,相對而更豐富的旅程。」 四年後的十二月,行健如昔的綠蒂,筆健亦如昔,抒情有勁的韌性亦如昔,他推出嶄新的作品集《隱匿的黃昏》。其中〈千山獨行〉一詩,或可見證他「抒情有勁的韌性亦如昔」的行事風格、行文特質。 〈千山獨行〉的標題,是以「千山」之繁複、起伏,襯托「獨行」之孤特,「沒有名師∕毋須高徒∕書寫以自己的文字美學」「沒有敵人∕毋須朋友∕助人可以怡然自得」,沒有上下的傳承,也沒有左右的繫連、恩仇的激盪,浪漫主義者毫無來由的自信,橫空出世,唯我獨尊的氣勢,似乎可以比擬一百年前追風所讚美的蕃王,八十年前紀弦的〈狼之獨步〉:「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不同的是,紀弦以狼為喻,綠蒂親自現身。不同的是,紀弦「恆以數聲悽厲已極之長嗥∕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綠蒂則以一輩子的文學書寫為念,且具有相當得意的自傲與自信,我以「自己的文字美學」書寫,我「書寫」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美學。不同的是,紀弦「使天地戰慄如同發了瘧疾;∕並颳起涼風颯颯的,颯颯颯颯的」而「過癮」,綠蒂卻行有餘力還能「助人」而怡然自得。 〈千山獨行〉前兩段寫靜態的空間對比下,上下左右的孤獨。其後第三段則寫動態的時間之來與去,忽忽老與少,而以「不識」「不知」去展現那種無視、蔑視(彷彿紀弦詩中的「彼空無一物之天地」)所撐起的尊嚴:「不識馳馬迎風的少年英姿∕也不知老之將至的暮晚」。 接下來的兩段,先回看自己「佇立時∕肅穆聳立如參天古木」,再看啟程時的遠方、後方,「起程時∕無視遠方的蒼茫無際∕無視身後的蕭寒易水」,這種「無視」未嘗不是心中的「無懼」,當然也反映了現實的感傷場景,那場景是「陰霾無數.陽光卻只有一抹∕一隻五色鳥飛去.整個春天就遠離」,「就是星光滿天∕也未有一顆屬於你的召喚」,陰霾無數,春天遠離,見不到唯一歸屬的星光! 這場景是感傷的,但以自己的文字美學書寫的詩人,憑著自己八十歲逆風迎霜的歷練,確信浪漫主義者的感傷不過是過眼的雲煙,「隨風泊雲∕千山的陰晴均無顏色∕純淨得猶如初心」。一切的一切,回歸純淨,回歸到初心,千山而無色。 這一脈相承而互有起伏的抒情長流,綠蒂靜靜睨著。所有的一切,永遠都是剛結的蒂,剛成就的果。 天地間,永遠都是:陽光只一抹,卻可以驅遠陰霾無數。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夜睡聞兒聲而起

— —宥齊得腸病毒,一夜未得好眠,遂記。 詩/陳威宏 圖/劉惠芳 細小的咿呀聲 將沉甸甸的黑夜 剪成了黎明,一條條 破碎的絲綢光   你的黑神駒 繫著鈴鐺叮叮然 (那是我不能 我不願意抗拒的)輝煌 的金色鋪天蓋地的金黃色 自遙遠的山頭 疾馳而來 穿鑿我 一路平躺好的夢幻   壯麗的山河斷裂 且四散——   如今,我孤獨的花園高牆 就此磚塌 瓦解了。(像一片 不曾細心種植過的野地)沒有人可以 阻止它的頹勢 任憑下一個帝國盛世 正悄然成形   睡與醒並行的歷史 我記載下這些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川流裡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在極微小的角落 天色浮泛著憂鬱成為水面 露出半個身子的荷葉 其餘半個身子正在川流裡傾斜 傾斜的早晨 一群人成為另一種喧嘩的川流 他們即將被自己的陳腔溺斃 卻在不肯赴死的爛調裡復活 這言詞浮泛的世界 是一條永不會逝去的川流 有誰思及逃脫的字眼 不是病,就是罪 那一天正是秋涼之始 站在川流之岸,一片荷葉 正朝向枯萎與腐敗前進 它緩緩回頭 向時間的川流致敬 我感覺自己的半個身子 也正在川流裡傾斜 半個身子是維持清醒的荷葉 光影之後是陰暗的烏托邦 近在咫尺 無法抵達也不曾光亮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