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健康檢查的前一天

■柯嘉智 遠雷撤退 天空兀自耳鳴 城裡的亞種從遊行中脫隊 回歸鞏固關係和實證演化利益的日常 晨起嗅聞對方嘴巴 午後互相理毛 在時間的潰瘍復發之前 熟習呼吸技巧   懸河的理想和信仰 偶爾仍會擠壓橫膈膜 齟齬是難免的 總的來說都是一些消化道問題 至少瀉藥是甜的 而低渣飲食入口即化 當內視鏡舔舐祕密本我 所有吞忍過的、得不到回應的 對話框都陳列在那裡   口水漫溢的旱季終歸是來臨了 偏安自洽的晌午 剪耳街貓凝望啄食的麻雀 靜候即將來襲的第一波熱浪 靜候這城市 一絲清潔的雨沫 和偉大的可能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講師

■陳念原 這是X老師第二次開口請託了。他是I校通識中心的國文科召集人,負責排課事宜。 當時我因為有著不得不然的經濟壓力,遂主動去信向X老師請求爭取新的課程時段。 當然沒有問題,只是呀……。 X老師的回信中,把舊事重提,一時之間我倒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了。 那是上學期第一次應聘之後,來到了山城的I校開會,會議中國文科的老師齊聚一堂,由通識中心簡單地介紹與宣佈本學期的重要教學事宜,我聽著入神,旁邊的X老師偏過頭來說:「你有機會的話把不要的論文送一篇給我……。」一個恍神,我點點頭致意,心想大約是希望我致贈一本碩士論文吧。正當我還在心中琢磨著合該送一本正式出版的,比較體面些吧?X老師卻繼續講道:「……反正你讀博士班應該很多課程要寫報告吧,如果有寫得差的你自己沒有想要投稿,就送給我一篇吧。我跟你保證,只要我在位置上,你要排課絕對都沒有問題。」 通識中心主任依舊在會議中排佈事宜,我覺得覺得腦門盡是嗡嗡嗡嗡的共鳴,根本什麼也聽不進去,我從來沒有想過在學界竟會有人對我做出這樣的請求。 「時代不同了啊──」若是跟我論資排輩起來,他還算是我的老師輩。檯面上叫得出來的幾位老師,跟他當年都是同班同學。X老師說:「當年,我碩士才畢業,投個履歷出去,有八家學校要聘我,那個時候哪像現在這樣的落魄呢?」 可是這二十年來,廣設大學的下場,將當年許多優質的專科學校一併成了技術學院,而這些技術學院與五專,整體的素質卻越來越低落,加上少子化的影響愈來愈劇烈,校方不得不開始要求這些長年安逸的老師繼續升等或是優退。「我現在哪還有能力做研究呢,都多少年沒有寫論文了,怎麼可能發表論文?」孩子尚不足以獨立生活,X老師也有現實的經濟與工作壓力,為了應付學校節節逼近的審查要求,才鋌而走險向我提出這樣的請求。 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嚮往著那樣銳意進取的日子,渴望優勝劣敗的競爭,要我輸得甘願,那就得來一場光明磊落的大風吹。我總看著自己系上的老師們,他們有沒有持續精進教學?有沒有持續研發教材?有沒有繼續創作或發表研究論文?正好也是那個時代,大學評鑑制度興起,教育部雷厲風行地評鑑與審查並限期升等,許多老師應接不暇,也苦不堪言。能力強勁的老師固然一派從容,卻也不免有些仗勢欺人,瞧不起無法繼續研究升等的老講師。 只是,我忽然覺得悲戚,並不在於對於新進人員無法覓得穩定的位置,也不在於對於許多失去研究教學熱情的老師卻無法挪步。這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山村,難道要由一代代新進的研究者,將衰頹沒有生產力的學者揹入深林或莽原中嗎?《楢山節考》給我的驚懼,卻讓我對眼前的X老師與我所處的時代,有了很多的慨歎與同情。 X老師果然把課給了我,當然我並沒有答應X老師的請求,反而明白地拒絕了他。他算大度,沒有任何的不快,反倒回信致意,謝謝我直言勸阻,也謝謝我替他設想周到。只記得過沒有多久,X老師果然就從I校退了下來,退休的過程是不是還有些不情願,當時我也已經離開,只是依稀從Facebook上的宛轉猜測,那些山城裡諱莫如深的秘事,如今想來也雲淡風輕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離開的那一天

■蘇家立 再一次想起他,已經隔了半世紀。那時黑暗將他吞噬,把我們甩在光亮的巷尾,從此,玩捉迷藏的孩子,永遠少了一個。沒有名字的鬼魅,有時趴在生鏽的欄杆上,望著被高樓削去一半的夕陽;有時於凹凸不平的路面仰躺,被無數雙腳印分食,帶往不同場所遺棄。 玩捉迷藏時,他從不躲藏,看著我們經過他枯瘦的身子,只是微微笑了一會兒,十指緊扣,嘴裡不知念著什麼,緩緩消失,當遊戲結束時,有時從電線桿後冒出,有時輕輕拍著某個人的肩膀,或對著某個門牌呼氣。我們,刻意把他留在記憶的港灣,砍斷綁著他影子的繩索,隨後回到各自的海。 他被我們想起,也同時被遺忘。後來,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再捉迷藏,到不同的城市埋下不同的卵,孵化大小不一的烏鴉,在牠們學飛之前,掐死牠們。 鬼魅活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他們讀著彼此散落的血緣,半世紀之後,船的墓場越來越多,旋轉船舵的那些手,如果不是太小,就是和夜空連成一片。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再見了!教師會館

■王岫 住台北教師會館附近35年。本來對其無感,以為那是供老師出差才能進去的地方,跟我們沒甚麼關係。 後來發現,教師會館雖然以教育相關人員住宿為主,但餐廳倒是對一般民眾開放的,它又是旅館,全年365天都開放,即使過年也有餐飲可吃,單身者也不怕找不到地方吃飯。它的餐飲也不算貴,不管中餐部、西餐部(咖啡廳)或住宿附帶的早餐,價錢都都算平價。 最初是二十幾年前,假日去吃它的早餐。咱們雙薪家庭,早餐通常來都是我昨晚預買的麵包或一大早去外面買個三明治,老妻在家泡個牛奶、麥片,就與孩子匆忙吃完,趕緊上學、上班了。後來知道教師會館的早餐竟是稀飯、饅頭和四樣中式小菜,竟然勾起我小時候,母親經常熬煮的米粥和醬菜的早餐滋味。於是假日時,就去教師會館吃早餐,當時一客才60元,不挑食的話,算是便宜又能轉換口味的。有時有親友來家住宿,早上要趕早搭車的,我便帶他們去教師會館吃早餐,親友們對能吃到小饅頭配稀飯,驚奇的還不少呢! 後來,也去中餐部吃飯,不過都是家庭聚餐為多。前幾年,過年前的家族聚餐便在中餐部舉行,一桌5、6千元,總比大飯店便宜些,餐廳經理還特別幫忙開車來的兩個女婿留兩個私有車位,要不然台北停車真困難。 其實,我們倒是這兩年來,才跟教師會館混熟到如走自家廚房。那就是其西餐部推出簡餐,一客180元,附咖啡、水果;買餐券還買10送一(去年稍漲為一客220元,但買10張送兩張)。在台北,要以200元左右吃到有附咖啡、水果的簡餐大概也不多了。 我們就一周有三、四個午餐到那裡報到;特別是夏天炎熱,在那裡吹冷氣、看兩份報紙,總能打發許多時間。因為常去,服務生跟我們熟了,都幫我們留指定座位了呢!老妻愛吃廚師做的滷豬排,有這道菜時,服務生還會打電話來通知我們不要缺席喔! 但教師會館畢竟年歲大了,明年就要以危樓都更名義改建了,只經營到12月為止。本想還可把它當自家廚房到年底,但沒想到五月就碰到疫情大爆發,餐旅業幾乎都受到重創,我們也幾乎一個月沒去了,後來得知它在6月3日歇業了;這一改建,至少也要五、六年才能再看到台北教師會館的招牌,只好提前向那些要被資遣的辛苦員工們說聲:再見了!我的好鄰居們!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詩五首

■胡淑娟 〈偈〉   青山坐禪 於 藍海無邊的蒲團 冉冉暮靄毫無罣礙 濤聲也靜止了   〈裸〉   蚌珠無殼 浪花開在舌尖 雨聲走出妳的心扉 鹹中帶鹽   〈愜意〉   酒自微醺,酣甜 黑夜自我半開,暗香 月在滿溢的杯子裡 浮起,圓了   〈蝶與花〉   蝶是一句獨白 喃喃唸著 沒有一朵花 聽得懂的偈語   〈老〉   錯位的骨骼 凌亂地堆放在乾癟的皮囊裡 猛然抱起 成了一灘垮掉的泥

Read More

〈中華副刊〉談下棋

■台客 「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 「楚河漢界,兵卒有去無回。」 相信只要會下象棋,對以上俗語都能朗朗上口。象棋棋子不多,學起來也不難。然而棋藝卻很深,即使窮一生去研究,也無法探索透徹。 為分辨每個人棋藝的高低,故設有等級制。我們常聽說某某人象棋三段,某某人象棋五段,表示他們棋藝了得。當然三段五段不是自封的,而是要經過有公信力的棋藝單位鑑定過,並發給證書。 只要在傍晚時分,公園裡涼亭上大樹下,經常看到有人成雙成對在「廝殺」,只要有「廝殺」,就一定有好奇者圍觀。當棋局下到精彩處,只見下棋者搖頭晃腦,舉棋不定;觀棋者竊竊私語,頻以手勢或暗號,欲助一臂之力。有些修養較差者更忍不住動手或動嘴下起指導棋,惹人厭煩,故有「觀棋不語真君子」之語! 象棋下起來千變萬化,到最後階段擒拿「將」「帥」時,更是精彩萬分,一步錯滿盤皆輸,有人就專門鑽研此種「殘局」。我曾經在街頭見高人擺上多盤「殘局」,接受現場觀眾挑戰。只要能破殘局,立即奉上現金若干,否則挑戰觀眾也要付上相對金額給他。似此局面經常是圍觀者眾,真正下場接受挑戰者寥寥無幾。 讀中學時,我就學會下象棋。由於缺乏高人指導,實際下棋的機會又不多,棋藝始終進步有限,真是可惜。我比較有興趣且較有研究的棋是圍棋。 圍棋據說在幾千年前的堯舜時代就已發明,深獲歷朝歷代文人雅士者喜愛。中國古人發明圍棋,但圍棋真正發揚光大卻在日本。日本培育圍棋人材不遺餘力,設有各種圍棋學院,每年並舉辦獎金很高的各種大賽如本因坊、棋聖賽、名人賽等。我國的林海峰、王明琬等皆曾在多個大賽中奪得最高榮譽,揚名立萬。圍棋的棋盤較大,棋子也較多。下一盤圍棋最快也要花上一個多小時,日本正式的圍棋賽有些甚至一盤棋要下兩天。圍棋學起來也較困難。由於以上因素,下圍棋的人口就比下象棋的人口少很多。 就讀高中時,因為班上有幾位同學會下圍棋,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後來竟然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皆會下圍棋。為了在相互比賽中獲勝,那些日子大家課餘紛紛買書來研讀,一年下來我的棋藝確實精進不少!由於對於圍棋曾有鑽研,往後歲月圍棋一直成為我的最愛,直到現在。

Read More

〈中華副刊〉觀音

吳鈞堯 觀音山,聽聲還是看山 日影恆在 移左或右 攸關夏日與否 當然,冬至了 也會為冬移動一寸心腸   對看觀音並對聽 菸酒與無常 在陽台間細分溫暖 恨與恨扯不明白 都關於一顆心的腫脹 以及它們被允許的漂流   面對的街衢與車流 一暝與一暝 都比前時更長大 風景的腫瘤都肇因 安靜來得晚 並且無動於衷   胸臆間含一口酒 沒收幾口菸 燒與燒,是為了聆聽 遠方的山上,有誰下山 暗藏的跫音 燒出一座血觀音

Read More

〈中華副刊〉童年的過年

■安老師 小時候,台灣過年的氣氛從菜市場開始,年前菜場周邊,添了些臨時攤販,有擺在地上、有架在床板上,有放在三輪車後面的。臨時攤販賣年糕糖果、賣串串鞭炮,也賣一幅幅紅底金字春聯,每個攤位都裝點得花花綠綠,喜氣洋洋,透出過年氣息,一大早,採購年貨的人潮就熙來攘往,老爺扶著老奶,兒子攙著媳婦,娃兒前後蹦跳,菜市場熱熱鬧鬧,盼著的過年就在眼前。 那些年,我家住在台中西區模範街市場邊,大陸到台灣,歷經連年戰亂,難得過個太平年。臘月二十三「祭灶神」,老爸興致勃勃地對我們說灶神的故事,送灶神上天這一天,供桌上糖瓜必不可少,甜甜黏黏的糊住灶神的嘴,讓他只能說些「甜言蜜語」。灶神神位兩邊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平民百姓的心願。 那時我還沒上小學,家裡廚房用煤油爐燒飯,沒有灶,沒有灶間,也沒有灶神神位,但臘八那天晚餐,我們有濃稠香甜的臘八粥喝,紅棗、桂圓、蓮子,一顆顆慢慢咀嚼。飯後有花生糖、芝麻糖,麥芽糖可以吃,都得感謝灶神。 「臘八祭灶,新年快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頭打飢荒。」臘八是小年,老爸講完灶神故事,教我們唸這首河南詩歌。「打飢荒」當時只知念得順口,長大才知道是「困難」的意思,新年快到了,家裡每個人都想要東西,哪知當家難! 迎神,是貼完對聯,準備吃年夜飯前的大事,老爸穿上大陸帶來的藍色長袍,領著全家大小,遠近稀稀落落炮竹聲,暗黑夜色中,門前空地一個鐵桶,鞭炮放完,金紙點著,艷紅火焰,越燒越旺,「呼!呼!」竄起一尺多高,火苗,在冷風中飄搖!「這『火』,寒冷中帶來溫暖,黑暗中帶來光明,火光很遠看得到,祖先聽到鞭炮聲,看到火光,知道後代子孫在迎接祂,就來了。來和我們一起過年。」老爸默禱後,對我們述說。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都在這幾句話中。 河南人過年吃餃子,除夕下午開始,全家動員,和麵的和麵,擀皮的擀皮,煮的煮,包的包,餃子裡包個棗子,包個貢糖,包個花生,吃到的像中獎一樣,高興的大笑大叫。當年台灣只有爸媽和我們兄弟四人,那時物質缺乏,老媽忙了幾天,也能有魚有肉,弄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吃得熱熱鬧鬧。 新年第一天,起床梳洗完畢,先拜年。行跪拜禮,全家先向祖先神位磕頭拜年。老爸每年必說:「我們是漂流戶,大陸漂流到台灣,不能忘了祖先,不要忘了老家,」殷勤叮嚀的話語,長大從台灣漂流到更遠的美國後,才深刻體會其中離鄉背井,失去故鄉的無奈和辛酸,祖先拜完年,向爸媽拜年,拜年完領壓歲錢,是我們最高興的時間。 將近中午,「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菜市場前廣場陣陣鑼鼓聲,夾雜著霹靂啪啦的鞭炮聲,附近軍營的龍隊前來舞龍與民同樂,竹紮紙糊的龍頭,布縫的龍身,踏著鑼鼓點,追著龍珠,鞭炮煙霧迷漫中,迴旋上下,起伏前進。廣場表演完,走街串巷遊行,後面跟著鑼鼓聲吸引來看熱鬧的民眾。 過年,菜市場休市三天。年初四開市,一半攤位還閒著,零零落落多了幾個賣燈籠的攤販。盼望的年節已過,即將迎來元宵節。 往事如夢,匆匆已過一甲子,退休後客居異鄉,多少次,沒有鞭炮聲,沒有團圓飯的過年,多少次,除夕夜想起老爸當年的話,回憶起台灣菜市場邊童年的過年。 (寄自美國馬里蘭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嬸嬸

■林佳穎 一轉眼又到了嬸嬸的忌日,這日到了嬸嬸的骨灰罈前,為她上香,她過世至今年有三十餘年了!想起她的一生,總免不了引起我些許的感慨,我領悟到上天對待一個人是厚愛亦或是殘忍,果真是很難下評論的。 綜觀她的一生,她的前半生一直到她罹患癌症、繼而過世的前一年,都是很令人稱羨的!首先,她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並且是個集美貌、有高職學歷(在三十多年前的台灣社會,女孩子能擁有高職學歷,已屬不易),甚至是個集「沒有近視、沒有蛀牙」各種優點於一身的「完人」。與她一起等過公車的爸爸,形容她的好眼力:在爸爸都還沒看仔細公車的型體時,她就已經清楚看到是幾號公車以及它的起迄地點了。 在那「姊弟戀」的風氣還不時興的年代裡,她就與小她一歲的我的叔叔結婚,她的頭一胎即生下了我這一代的第一個男孩,與她互為妯娌的媽媽,則是一連生了三個女孩,在祖母的面前,她占盡了寵愛,媽媽則幾乎是抬不起頭來。 一直到她三十三歲的那年,她被診斷出罹患了淋巴癌,並且已是末期,經過了一年的中、西醫的雙管齊下治療,甚至加上各種的民俗療法,她忍受了各種治療所帶來的痛苦,最後仍然是藥石罔效、回天乏術,留下了兩個分別是七歲、六歲的稚齡兒女。 香消玉殞於人間時,她年僅三十四歲。嬸嬸過世那年我七歲,對她尚有些許模糊的片段記憶,但是自小我四歲的妹妹開始,其餘堂、表弟妹對她就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印象了。 上天對待一個人是厚愛亦或是殘忍,是不是很難下評論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來港側記

■林宇軒 自機場快線出發的後來 他途經街邊的攤販和行人 聽見一句句廣東話 認出文字卻無法解讀。巴士上 右方司機正料理左方的數字 他提起行李像提起籍貫 道謝的神情像道謝他的民族   行過一格格街區 望左是竹製的鷹架展翅 望右有蒸籠疊起的熱氣升騰 似乎一種親切感湧起 他想起昨日飲茶,對桌食客倆 在等待豬扒包和烏冬的對話 神似桌前水杯裡 游走筷子的神態   此地時間的分間樓宇單位是 馳名咖啡、奶茶…… 他聽見有人說:走冰,走甜 彷彿走入一個古老世界 緩慢而富於解讀歷史 此刻在他喉間流動的除了飲品 還有一種發光的文明   後來,後來的他先離開 留下一碗未喝完的熱甜湯 雲霧沉降的速度尚緩 足夠他的行李和飛機一起 抬升,在海峽之上目送一座城 像剛完成的冰火菠蘿油漸去漸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