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望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生前曾說他建置奇美博物館的由來,起源於兒時常去台南博物館的美好經驗。他常去的台南博物館,原本坐落在台南州廳(現國立台灣文學館)東側對面,本是前清兩廣會館的精美建築,但在二戰末期毀於盟機轟炸,成了斷垣殘壁。當年該館的規模很大,僅次於台北的總督府博物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
一八九五年日軍進入台南府城後,拍攝的第一批照片裡,即有恢宏壯麗的兩廣會館。(詹伯望提供)
1920年代左右台南市地圖,畫面右邊可見「博物館」字樣。(取自維基百科)
台南博物館的前身,是坐落在現在台南市美術二館西端面臨永福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所」所在的「宜秋山館」,堪稱全台最早。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變,廢廳設州,博物館遷至幸町一丁目六番地的「兩廣會館」重新開館,歸台南州廳管轄。
原設在前清兩廣會館內的台南自然博物館平面圖。(詹伯望提供)
據《台南市志.生物志》敘述,這座州立博物館面積有一千多坪,所收藏的生物文獻資料相當豐富,規模僅次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博物館,至於動植物及礦物標本數量之多,冠於全台。
二戰末期,盟軍飛機大舉轟炸台南,標本因為未能事先疏運,多半毀於戰火,未遭炸壞的則轉送當時的台南師範、台南州立一中(現國立台南二中,以鳥類為主)、台南州立二中(多為魚類)與台南一高女。光復後,省立台南二中因為有部隊進駐,教室不足,故而將標本收入倉庫;省立台南一中的教室也不夠用,標本也全都存放倉庫。因為乏人管理,有些浸製標本藥液蒸乾,而剝製標本也遭蟲蛀蝕朽,存世的標本已然不多。
台南二中生物標本室珍稀的白頭海鵰,相信是來自二戰末期被炸毀的台南博物館。(詹伯望提供)
台南博物館的館長風野鐵吉是鳥類專家,對鳥類標本特別用心,不但有剝製標本,每種鳥也有巢標本及生態圖片說明,一九三九年館內已有鳥類標本二百五十種以上。蛇類和蝶類標本也很齊全。館內還設有飼育場,飼養台灣特殊動物,如水鹿、梅花鹿、石虎、台灣黑熊、大冠鷲、五彩鳥、紅頭山雀、帝雉、八色鳥、山雉等。
魚類陳列室除近海魚類外,又有全省各地湖泊及河川的淡水魚類。蝶類標本約有四百種,包括著名的寬尾鳳蝶、紅粉蝶、寶島小灰蝶。蛇類標本約有六十種,有些蟒蛇標本甚至盤樑繞柱,頗為嚇人。兩棲類有少見的莫氏樹蛙、中國雨蛙、台灣赤蛙等。
除此之外,又有許多台灣岩石及礦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植物臘葉標本。辦公室及研究室的台灣產動植物,研究資料齊全;而館內人員大多是實際從事研究者,這一點罕見於現代博物館。
總督府職員錄裡有關風野鐵吉的資料,只有一九一一年他初任台南廳庶務課技手、一九一四年台南廳台南博物館主事,此後即在台南州內務部勸業課、教育課之間轉換,或為雇員,或為囑託,職務都不算高,但風野鐵吉在台灣鳥類學方面名氣不小。
是他在台南安平首先發現每年冬天都會有五十隻左右的過冬黑面琵鷺;一九三五年他奉命為新建的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採集展示用的鳥獸標本,在達邦社獲得一隻不知名的大鷹,一九四0年,該館長官送給來台的鳥類權威山階芳麿博士,山階返日後鑑定出牠就是林雕,學名是 Ictinaetus malayensis,山階在報告中寫道:「本種乃是本邦領土內的首度報告,我命其和名為『カザノワシ』,以表彰多年來為台南博物館採集鳥類標本而盡瘁的風野鐵吉氏。」
花蓮山區拍到的林鵰,翼展可達一米七。(林文宏提供)
日本鳥學界慣例,每一新種需以片假名訂一「和名」,供永久正式使用。山階所訂和名「カザノワシ」(Kazano-washi),轉成漢字就是「風野鷲」。山階當時已是國際知名的鳥類學家,對此罕見大型猛禽的正式日名,竟用台灣一個小公務員的姓,非常稀罕,足見山階對於風野的高度肯定。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
(資料參考:林文宏《林雕物語》:〈風野鷲—從林鵰回顧台灣鳥類發現史〉2018.7.11,https://rrgt-blackeagle.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