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田彌太郎版畫作品「乘轎的新娘」。
本文作者/ 潘青林 博士
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
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全球面臨疫情延燒、人心擔憂之際,有幸獲得中華日報文化版開版邀稿。在書寫主題思考上,此時的心情與狀況,不禁令我想到在西川滿口中那位「小個子,身瘦,美少年,臉上不斷浮現笑容」的藝術家宮田彌太郎(1906-1968)。他因氣喘而體弱,際遇也不順遂,因此也曾以「彌太朗」、「晴光」、「青畝」等名來發表作品和參加臺展,西川滿曾解釋因為宮田覺得自身生活不幸,希望藉由改變別名,看看是否能遠離現實中的辛苦生活。
宮田彌太郎1906年於東京出生,1907年時舉家渡海搬遷到台灣居住。宮田彌太郎與西川滿相互因對方驚人的藝術天份而相知相惜,根據西川滿在〈宮田彌太郎其人其功績〉一文中,說明西川滿在創辦《櫻草》雜誌時,宮田雖然參與但不想讓自己的學生身分曝光,主要是因為那時在台北一中寫詩和小說的學生,會被稱為「軟派」且被警戒監視,倘若發行雜誌,即刻遭遇停學處分,因此宮田採用了與自己日文名字發音相近的「華南銀行」,取名為「宮田華南」來參與雜誌的發行。
宮田在早期其實是被定位為一位東洋畫畫家,宮田彌太郎從1927年進入川端畫學校,拜野田九浦為師來學習東洋畫,並在1927年的「臺展」開始參賽,一直到往後「府展」,維持了全勤的紀錄。在「臺展」第一回的競賽中,宮田即以「宮田華南」知名入選,在第五回和第六回中,則是以「宮田晴光」之名參賽並入選,此時期的他尚未嘗試以版畫創作任何作品。
↑西川滿於1997年4月出版的《華麗島慕情》一書。
熱愛發行雜誌的西川滿,在1934年發行了全宣紙的雜誌《媽祖》,並決定將第五冊的主題設定為台灣首創的版畫專輯,也就是在此時,西川滿憑著自己與宮田的交情,幾乎是以命令的方式把櫻木厚板交給宮田,叫宮田開始嘗試創作版畫。宮田彌太郎剛開始並不特別喜愛此種創作方式,尤其他身形瘦小,手刻櫻木厚板感到非常吃力,但是隨著作品一張張被印製出來後,宮田大有成就感。宮田彌太郎從此開啟了他木刻版畫創作的生涯,其版畫作品「乘轎的新娘」與「牛背上的牧童」,均發表在1935年6月20日的《媽祖》雜誌的紙上版畫展中,展現出他對台灣風土民情的觀察。
西川滿在1934年12月份的《愛書》第三輯中,發表了「城門」藏書票,文中說明這是宮田彌太郎為西川滿所創作的第一款專用藏書票。票面中的城門,即是今日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重熙門」,即俗稱的小南門,鄰近西川滿就讀的台北一中,由於兩人上下學經常路過該地,因此宮田選擇此城門圖像來幫西川滿創作藏書票,票面上有拉丁文「EXLIBRIS」和西川滿的姓名羅馬拼音「Mitsuru.Nishikawa」。
戰後回到日本的生活相當艱辛,西川滿還曾經一度以幫人算命為生。於西川滿的〈宮田彌太郎遺事〉一文當中,有提及宮田彌太郎因生活困頓,因此前往阿佐谷的復員寮找西川滿看看有無工作機會,但親眼見到窮到沒錢出書的西川滿正在房內摺疊紙張,宮田彌太郎不顧自己艱辛狀況,特地刻了三張版畫與題了一張字贈予西川滿,其中一張版畫後來成為西川滿詩集《柿之歌栗之歌》中的重要作品,也是宮田彌太郎最後的版畫。見到西川滿也正為著生活掙扎,宮田彌太郎自覺不便打擾,從西川滿家中離去之後,兩人此生就沒有再見面的機會。宮田彌太郎此生的第一張版畫作品是為西川滿的雜誌而作,他此生作後一張版畫作品,還是為西川滿而作。
昭和22年(1947年)返日之後,患有氣喘的宮田彌太郎帶著一家八口,生活得極端辛苦,弟弟宮田金彌在〈憶亡兄〉一文中道出,「被遣回日本之後的生活,是在台灣時代所無法想像的…..一家八口輾轉流徙,求職不易,生活極端困苦。長兄的氣喘病益加嚴重,……連畫筆都提不起來,…..翌年因半生痲痹而住院。在病床上,用不方便的左手,給護士或同室病人或對花畫素描,成為他每天的唯一安慰」。昭和48年(1973年)11月,詩集《柿之歌栗之歌》出版,而宮田彌太郎早已於1968年5月6日過世,但是留傳下來詩集當中的精彩圖文,緊緊交織並見證著兩人橫跨台日數十年的友誼。
儘管宮田彌太郎此生過得辛苦,但其作品風格始終散發著能夠令觀者產生快樂的風采,西川滿曾言「長篇小說《西遊記》後來由台灣藝術社發行單本五卷,創下台灣暢銷書紀錄,可能是因為宮田的畫頗令讀者快樂的緣故吧。」或許是因為他此生最快樂得時光就是在台灣進行藝術創作,西川滿為了懷念此生摯友,於1997年4月出版了《華麗島慕情》一書,來紀念宮田彌太郎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
↑宮田此生最後作品「柿之歌栗之歌」原版。
目前在宮田彌太郎的文獻研究方面數量極少,主要是因為他除了在「臺展」和「府展」參展的東洋畫作比較有系統紀錄之外,其他版畫作品散見於西川滿所出版的雜誌當中,或為封面,或為配合發表文章所作之插畫,除了幾篇如〈台灣東洋畫的動向〉(原刊載於1939年10月《東方美術》中)和〈第九回臺展相互評:東洋畫家所見西洋畫的印象〉(原刊載於1935年10月30日《臺日報》第六版)等藝評文章之外,其他方面的資料甚少,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返日的情形更是付之闕如。
宮田彌太郎儘管在世時生活相當辛苦,但是其豐富的精神世界,讓作品均散發出甜美且寧靜的氣質。他彷彿是透過玫瑰色的鏡片來觀看現實世界,現實的病痛與生活艱辛均被抹去,令觀賞者得到心靈上的平靜與安慰,例如「牛背上的牧童」一作,林竹君在〈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一文中寫到,「描寫的雖是農家放牛小孩,但是小孩側坐牛背上的一派悠閑與優雅,令人懷疑宮田是以何種心態去看待這些農家田事的艱辛。在尋找「台灣特色」的路上,宮田帶著「華麗島」眼鏡,呈現出與「事實」有距離的「真實」。」他回到日本後,從他此生最後作品「柿之歌栗之歌」來看,儘管身體狀況不適,生活比在台灣時期更為艱困,但在生命終結之最後時刻,作品畫面中的小女孩緩緩走在磚牆邊,而頭頂上的柿子樹結著果實,寂靜中散發出歲月靜好的氛圍,也難怪西川滿曾言,「如果宮田是製作佛畫的話,透過他那美麗而清澄的眼光,將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比〈西仔花歌〉、〈女誡扇綺譚〉等更為傑出的作品。」的確,宮田畫風中的美麗與清澄,正完美展現出藝術所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不僅是人類心靈的明鏡,更是一帖支撐著我們繼續與現實牢籠搏鬥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