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賴國安說,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有傷口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極少、麻醉退後就可下床行走等優點。(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傳統的開刀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傷口都很大,有些甚至長達3、40公分,隨著技術進步傷口已縮為5-8公分。郭綜合醫院微創關節重建中心醫師賴國安說,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自成熟至今已近80年,滿意度極高,是最成功的手術之一,也造福全球無數病患。
賴國安指出,傳統的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切入口可經由前開,前側開、側開、後側開、後開與經大轉子等方式進入關節。上世紀的骨科醫師崇尚「大醫師,大手術」的概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起碼15公分以上,甚至有大師級的醫師主張為了認清大神經和大血管以免誤傷,而建議作30公分以上的傷口,但手術長失血多,感染率較高,病人疼痛也較強,需多日臥床,住院日數偏長,成本偏高,而且脫臼率也偏高,必須限制病人的姿勢與活動。
賴國安表示,文獻中常以手術傷口大小來定義微創關節重建手術(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10公分),但為了縮小傷口而犧牲手術品質甚至於危及病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事。微創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手術團隊在不減損手術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其全力減少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減少組織傷害,降低生理與心理的痛苦,並且促進早日癒合與功能復原的態度與作為,而不只是傷口小。若不熟悉在小傷口下執行手術卻可能造成人工關節放置位置與方向失準,甚至於造成嚴重的危害和併發症,所以小傷口並不等於”微創”!
他說,自己1986年起沿用Hardinge側開的方法來執行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自2002至2019年共有超過3千例,其中一名61歲女性雙側髖關節成形不良造成退化關節炎,右邊側開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傷口僅5公分。手術絕大部分在30分鐘內完成,出血量極少,不到3%需要輸血,術後不必夾枕頭,麻醉退後就可以下床行走,不必限制病人活動,可以坐、開車、騎車,置放位置不良與脫臼的情形也很罕見。功能恢復快速良好是徒手微創側開的最大好處,缺點是短期內抬腿和張腿較為無力或有疼痛感,建議4-6週後再做抬腿和張腿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