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大年初三發生轎車衝入田意外,親屬指駕駛疑因腦部動脈瘤破裂昏迷才出事。(台東縣警察局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3歲女性有遺傳性糖尿病,平常注重飲食與運動,也按時服藥。不過在公司負責海外業務部門的她,時常要配合外國廠商時差而加班熬夜,一次進行健康檢查時,在腦血管磁振造影(MRI)影像竟發現大腦動脈有一顆0.6公分的腦動脈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發生機率遠超乎想像,100人裡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通常都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或是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或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更嚴重是等到破裂出血後才檢查出有動脈瘤。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女性居多;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
他指出,容易破裂的腦動脈瘤最常見的大小約在0.5~0.7公分左右,這顆不定時炸彈若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造成出血性中風,甚至死亡。
近年來,腦動脈瘤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像是英國女星艾蜜莉亞.克拉克在2012年就曾因腦動脈瘤破裂緊急送醫,生命一度垂危,當年才24歲。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以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中央社∕花蓮縣17日電
春節期間池上伯朗大道一輛轎車駛入田裡,後來親屬出面說明,駕駛疑似腦部動脈瘤破裂昏迷才出事。花蓮慈濟醫院指出,動脈瘤被稱為腦部不定時炸彈,血壓控制好,風險降很多。
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表示,大多數人在腦動脈瘤破裂的前一刻,一點預兆、一點感覺都沒有。
許晉譯表示,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2,一是「血管壁相對脆弱」,原因可能是先天的基因問題;後天的原因通常跟動脈硬化有關,動脈硬化又跟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等相關。
另外就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也就是患者因為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把血壓控制好,形成動脈瘤的風險會下降很多。
他指出,有動脈瘤不代表一定會破裂。決定動脈瘤是否破裂的因素有很多,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有控制,是否有戒菸等,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
許晉譯提醒民眾,一等親內有動脈瘤病史或者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病史者、有主動脈瘤或者主動脈窄縮,以及有多囊腎病史或家族病史者,都屬於罹患動脈瘤的高風險者。
他說,有動脈瘤者大部分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發生,但從臨床結果來看,動脈瘤破裂多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果,會有頭部劇痛的症狀,甚至是昏迷死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