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伯
記得許多小吃店都掛有「莫生氣之詩」。毛筆大字,底下娓娓一串又俗又白的七言詩: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生氣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那種樸實白底,有什麼都以紅藍字坦蕩蕩寫明的巷弄小店。粉紅衛生紙,耐摔鑲邊黑碗,規格化的菜單板與香油罐。素淨,但桌子用久總是潤潤。這首詩通常掛在相對隱蔽卻留白的位置,比如用餐區最深處,或自取湯水的那面牆。要人想開點,別生氣。略顯悲傷的回馬槍,就是敘事者至少身邊還有知心老伴。
「莫生氣」就如第四台新聞,是小吃店的白噪音。累了一天或稍事休息解決口腹的所在,一個人吃,和一群人吃差不多。下班下課,不想充場面多說話,只想吃點,不太盛情。能在小吃店聽你講幹話的人,默默扒完滷肉飯也不必說什麼來哄的人,是心腹。也因這份俗常,小吃店成了直見性命的所在。
生氣在年輕一輩大概不算壞事,甚且又美又颯,即使戰敗也很強壯。真要找一首接受度高的雞湯詩,或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吧。起初以為「莫生氣」是給老人的詩,後來覺得這是一首給滄桑者的詩,是給遇上許多無奈無甚選擇,或選擇了仍是無奈,總得將就妥協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專注於自我定位,「莫生氣」講的卻是比較老派的,人情社會中的自我開解。它知道你的生活有不公,有勢利眼,有柴米油鹽的爭吵。而且,你會氣出病──什麼樣的狀態會氣出病?你必定深受刺激或打擾,卻無法宣洩,也要不到以為的最起碼公平。
在還沒人教你怎麼合宜地發怒前,「莫生氣」等的不是那些興致昂揚,自認只要努力就能獲得一切的人,而是等一個微微消沉,開始懷疑與相信命運的人。那人也曾意氣、豪放、野心,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但此時他處於某種虛靜與虛弱中,在等水餃燙青菜的片刻,東張西望,被牆上小詩似有若無地安慰。切菜,拌麵,白蘿蔔削皮切塊,丟進大鍋緩緩熬。蔥薑蒜肉大刀剁碎,新鮮清甜,入味老練。冷暖過去,唯一靠得住的是素手,少數所見即所得的是食物。
「莫生氣」也不是給能夠說走就走,可以瀟灑中停的人。有人說年輕人令人羨慕,是因為做決定的機會成本很小,從這條軌順暢切到另一軌,乾脆靜止也無所謂。但滄桑者不行。他或她必須一直乘坐這台不太好玩的雲霄飛車,必須不停負責地向前滾動,磕碰出一顆顆氣鬱糾結的瘤。
「莫生氣」大概也不是給能言善文的人,因為那些人都太會表達、整理、開解自己了。而那些必須不停滾動的人,眼睛看前面,看別人,很少或不敢想自己。往心裡去,只是於流水般的日子徒增了摩擦力。
看過一集越南小吃店老闆娘的採訪。老闆娘單親,十多年獨力經營一間小吃店,人前都是笑的。可是那一集從攝影棚訪問,到跟拍老闆娘一天作息的剪輯,只要停下來,請她回想關於自己的問題,諸如當初為什麼來台灣、如何渡過一天、創業動機與曲折,幾乎沒有不笑著笑著就哭的時候。節目最後她示範如何做春捲,又恢復了笑容。春捲皮噴水,第一層包料壓緊,壓緊才有口感。往內摺,往前滾,一直滾到底很簡單的。滾過去,然後就好了。
場所即境界。不同於侘寂的高檔餐館,「莫生氣」毫無留白卻也意在言外:我懂你生氣,但要記得不能再用原本的心性看事情。苦惱心累是常態。同日日穿衣吃飯,降伏氣惱也是常態。人人如此,費勁無益,不如睜隻眼閉隻眼地過去。於此,倒有幾分自度度人的江湖氣。
修行在煙火之間。
Read More